山沟皇帝(校对)第14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80/1597

  并且一直高居不下。
  美洲地区的千万人口,其中很多实际上都是最近十几年才移民过去的。
  交通的发展,让移民成本变的低廉,时间上也更快速。
  而卫生医疗的发展,让部分热带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得到一定的控制。
  工商经济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收入。
  这些加在一起,才是奠定如今南洋大开发的基础。
  严格上来说,南洋大开发计划的移民难度,要比之前的美洲移民难度大多了。
  美洲移民也就是距离远一点而已,但是美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人们很乐意过去。
  以前十个官方移民里,九个都是想要去美洲的,搞的移民屯垦司都不得不采取取消船票补贴等一系列的方式进行移民分流。
  而南洋地区,大家都不乐意去。
  现在情况好一些,但是也好的有限。
  因此南洋移民工作,还是很困难的。
  但是再困难,也架不住帝国的官方扶持力度大啊!
第1978章
大唐奇迹
  宣平四十一年里,大唐帝国基本上就是围绕着经济发展计划而展开了。
  在经济发展计划框架下,开始了美洲等海外省的农业,资源开发,开始南洋大开发,也开始了东北地区,中亚等地区的农业,畜牧等开发。
  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进一步加大对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主要是集中在水利、交通两大方面。
  同时也是鼓励工商业从沿海发达城市向内陆城市转移,鼓励中小型城市发展特色工商业经济。
  四十一年秋天,圣天子在新一轮的御书房经济会议当中,提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优势发展工商业,为当地民众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民众的收入。
  这个指示,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工商业发展,更重要的其实还是为了提供民众,尤其是内陆地区的民众收入。
  如今的帝国,和后世不一样,交通远远没有后世那么便宜,很多农村地区的人想要出去打工赚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而即便是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其人口容纳数量也是有限的,上海特设县,也是松江府的市区,其常住人口总数都已经是突破三百万了。
  再加上周边几个县的人口,整个松江府的人口都快要达到五百万之巨了。
  这个人口数字,对于当代的技术水平而言,已经是达到了极限,甚至可以说是超出了当代的交通物流运输的极限能力。
  大城市的人口容纳数量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永远的增加下来,因此对资本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让资本在其他地方投资建厂,直接在其他地方提供工作岗位,为当地民众增加收入,这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李轩的‘因地制宜’的指示,就是在这种大环境里下达的。
  李轩要求各地方,根据自身的优势发展工商业,比如说福建那边茶叶多,林业资源也比较丰富,又是靠海,那么就可以发展茶叶种植以及加工,木材加工,造纸等相关行业等等。
  东北地区各种矿产资源丰富,同时经济农业大开发后,大米和大豆这两种农作物的产量也是极大,因此可以继续加大投资发展煤炭、钢铁、机械加工等重型工业,同时呢还可以发展粮食加工行业。
  比如说大豆加工业就是非常富有前景,因为大豆、豆饼、豆油都是目前市场需求量巨大的商品。
  其中的豆油乃是当代重要的工业原料,豆饼可以作为肥料使用,而且施肥效果极佳。
  又比如说南洋地区的吕宋省,这个地方乃是大唐帝国最早控制的海外领地,也是最早采取海外本土化的一个地方之一,其中的吕宋岛更是早就全面本土化。
  而吕宋岛上的各种经济作物资源丰富,尤其是生产各种热带水果,因此可以发展热带水果贸易,水果加工业等等。
  在广西省以及安南省,最近几年开始大力发展甘蔗种植,这样也就可以直接发展糖产业,而糖这玩意,也是市场前景非常好的东西。
  至于橡胶什么的那就更不用说了,因为现在的橡胶急缺,基本上两广、安南、暹罗、缅甸、吕宋、万丹等众多适合种植橡胶的地方,都已经是陆续或大或小规模种植橡胶。
  又比如北海省,以前这地方在大唐人看来,除了金矿银矿外,要啥没啥,但是后来北海省官主导,引入种植桑树,估计移民当地的农户养蚕,逐步发展起来了目前仅次于江南地区的生丝产地。
  目前北海省的工商业经济,相当多一部分都是依靠生丝行业支撑起来的。
  同时北海省四面临海,渔业资源丰富,同时对船只需求量比较大。
  因此根据指示,北海省将会进一步做大做强生丝产业,同时鼓励发展造船、渔业等产业。
  还有北边的草原等地区,自然是鼓励发展畜牧业,尤其是目前帝国的纺织业对羊毛的需求是一年比一年多,所以基本上北方的几个省份都是大力鼓励民众养殖绵羊,同时也鼓励民众养马养牛等等。
  为此还就近在当地设立相关的羊毛加工厂。
  哪怕是在常人看来比较荒凉的西北地区,现在也是在鼓励发展棉花种植、畜牧业等产业,并依托西北铁路发展地方经济。
  整个大唐帝国,不管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普通的地方,又或者是偏僻落后的地区,都是在四十一年的时候陆续掀起了自身的工商经济发展计划。
  力求在当地发展工商业,就地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普通民众的收入。
  从这也就可以看的出来,这一次的大唐帝国的经济发展计划内的各项计划,尤其是工商业发展计划,目的是简单而纯粹的,那就是为了增加底层民众的收入水平。
  彻底解决大唐帝国全国范围内的温饱问题!
  在这种大浪潮下,宣平四十一年很快就过去了。
  等到宣平四十二年,大唐帝国在上海黄浦江大桥的通车中拉开了序幕!
  大唐想要建造黄浦江大桥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很多年了,并且单纯建造数百米长度的大桥也不算什么难,但是想要建造一座跨度几百米,同时还能满足上万甚至数万吨船只通航的大桥,那可就难了。
  如今建成的黄浦江大桥,可是一座仅仅长达一千六百多米的超级钢铁悬索大桥,其主桥墩的高度达到了九十多米,采用了上万根钢索吊住桥身,使得桥身距离水面有数十米之高,使得不影响黄浦江的通航。
  不管是桥墩的施工还是桥身的施工,乃至其他各个方面,那都几乎是代表着当代大唐帝国的工业技术巅峰水准!
  通车当天,大唐朝报以二版头条的方式进行了报道,称之为‘大唐奇迹’,并在政治上高度肯定了这座大桥的意义,称该大桥的成功建成,代表着大唐帝国数十年来的工商业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
  这一座超级大桥,不仅仅建造难度高,耗资也庞大,也就只有松江府才能财大气粗的修建这样的超级大桥了。
  这座超级钢铁悬索大桥前后施工时间超过十年,但是今年才刚通车而已,前后耗资数百万。
  松江府修建这座超级大桥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开发黄浦江东岸地区。
  目前的松江府市区已经非常庞大了,大到甚至找到第二块可供大规模开发的区域了,然而黄浦江的东岸可是有大片的地方却是因为交通问题而无法开发。
  之前的时候虽然也有所开发,但是始终因为没有直接的桥梁连接两岸,只能依靠渡轮,所以东岸一直都是发展不起来。
  而松江府方面一直都是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同时呢,松江府也有钱,很有钱,非常的有钱,这是超级重点,必须说三遍。
  松江府也有开发黄浦江东岸的需求,又有钱,同时大唐帝国的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也满足了建造这种超级大桥的需求。
  如此三者结合,才有了黄浦江大桥这座超级大桥的出现!
第1979章
松江为官难
  松江府想要开发黄浦江东岸,是因为目前的技术水平限制再加上大唐人的一些传统观念,使得大唐帝国的城市发展方向是朝着大发展,而不是往高!
  怎么说呢,大唐人其实不怎么喜欢高楼大厦,尤其是生活居住方面,他们更喜欢的是小楼,尤其是中高收入阶层,他们更加倾向于郊区的两层或三层,带花园的那种小楼。
  如果是那种距离城市近一些,但是又山清水秀的地方弄一座大庄园,那是最好不过了!
  怎么说呢,大唐的上层社会,其实还是带着浓郁的传统文人气息,讲究的是风雅,对于俗气的东西非常的排斥。
  而整个社会风气,其实都是底层学中层,中层学上层,上层学权贵。
  上流风气如此,整个大唐人基本也都是有样学样跟着学,就和现在的大唐人,甭管上流社会还是穷人家,都时刻注重体面一样,都是社会环境所导致。
  至于说最近这些年兴起来的水泥钢筋修建而成的多层公寓,那一般都是无法逃离城市的中下层民众居住的,稍微自诩体面的中产家庭都不会去住这些地方。
  同时呢,地方的官员也是更加倾向于扁平化发展,是不会一股脑的只发展市中心的。
  这一点在很多城市都能够看的出来,比如广州,其实城区的面积并不算大,但是下面各县乃至各镇都是发展的相当不错,铁路网非常的密集,实行的一种扁平化的发展。
  哪怕是在上海,高楼大厦这么多了,但是实际上的市区面积也非常的大。
  当然了,这也和建筑技术有限,成本高等有关系,所以哪怕是松江府为了谋取继续发展,也是采取了朝着郊区发展,由此导致市区的面积越来越大。
  但即便是这样,也是感觉土地不够用了,因为市区面积大了,这交通成本也就上来了。
  最后,松江府方面终于是下定了决心,修一座黄浦江大桥,继而发展黄浦江东岸,至于资金,他们自筹,反正松江府不差钱。
  当地的官员们每年都会为了如何花掉这么大的地方收入而头痛了。
  实际上松江府也不仅仅搞了黄浦江大桥这么一座超级工程,实际上松江府还在搞地铁了,那玩意更烧钱!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搞这些耗资庞大的基础设施,你让松江府一年那么多的地方财政收入怎么花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80/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