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14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78/1597

  这吵闹了一阵后,也算是初步确定了方案,随后呈报圣天子!
  圣天子看过方案后,直接批准了。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了。
  尤其是卫生防疫费用,卫生部是弱势部门,每年的经费少的可怜,连给现有下级医院的财政补贴都不够钱,每年都得求爷爷告奶奶找钱,甚至是想方设法让地方财政承担更多的医疗补贴。
  所以不用问都知道,卫生部是肯定没钱的,另外一个相关机构农部,别看一个农字,但是人家有钱,但是农部态度很强硬,说这移民是举国之事,不是他农部一部的事,这钱得大家一起出,而其他部门不乐意了。
  后续几天,陈炳全就是看着其他机构的人吵来吵去,堂堂御书房值班大臣甚至为了几万唐元的分配额度拍桌子。
  这让人看了,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这是一个中央财政收入年过四亿唐元的帝国!
第1975章
绝望的大唐铁路总公司
  大唐帝国里,每年最受瞩目,同时也是气氛最激烈的会议,不外乎就是每年年底的支出预算分配会议了。
  每年的这个时候,各方大佬那都是赤膊上阵,吵吵闹闹那都是最基本的,时不时还能看见帝国重臣直接动手。
  年底的支持预算分配会议如此激烈,这平日里一涉及到经费问题,基本上也是这样。
  这一次为了扩大南洋移民规模所需要的各方面不同的支出经费,同也是在帝国高层掀起了一番腥风血雨。
  陈炳全自诩也算是见识过风浪的人了,但是说实话还真的没怎么参与过这些预算会议,因为往年的时候卫生部就是个边缘部门,都是其他各方分配完毕后,顺手给他们卫生部留一点。
  但是呢,卫生部的花销本来也不大,其他强势部门争夺完毕之后随便留下的一点,也够卫生部花销了。
  怎么说呢,大唐帝国一年四亿多中央财政收入呢,这里头随便弄一点出来那就是几百万的事,够他们卫生部用了。
  至于各地官办医院需要的财政补贴,但是大部分的财政补贴实际上都是地方财政支持,各地的卫生局也都会有来自地方财政的拨款,所以京畿卫生部实际上不怎么需要拿出太多资金去直接补贴。
  卫生部更多的还是做一些行政指导的工作。
  大唐帝国体系下的卫生部之所以是边缘部门,也和这有关系,没啥花钱的地方也没多少经费,这存在感自然也就不强。
  但是这一次,他们的卫生部却是被直接卷入了这一次的经费之争当中。
  对此,陈炳全的感受就是突然遭到了惊涛骇浪的袭击。
  他从太医院开始为官,多年从事幸好医疗行政事务,但是这却还是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官场的险恶,其他部门同僚的恶意。
  这让他身心疲惫无比,甚至生出了一种不该有的念头,干脆提前半年致仕算了,反正自己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等到明年的时候就会致仕。
  反正御书房也进来过了,也风光过了,提前致仕的话也能够避免现在的旋涡。
  要知道现在的南洋移民费用,已经不仅仅是什么医疗防疫费用了,而是扩大到了其他的移民诸多费用,涉足的总金额已经是突破五千万唐元了。
  现在农部、商部、国企部、交通部、礼部、工部等诸多部门是吵来吵去,一会说什么基础设施建设,一会又说什么运输问题,甚至连铁路建设都拿出来说了。
  这话题牵涉的越来越广,到后来已经不止局限于扩大移民的问题了,而是涉及到了整个南洋地区发展问题了。
  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上是上升到了帝国整体战略方面,陈炳全对这种那里敢插手啊。
  吵吵闹闹之中,最后御书房内部之间还是达成了默契,最后向圣天子递交了南洋发展方案。
  整个南洋发展方案包括多个方面,包括矿产资源开发,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当地特色产业,包括扩大橡胶、热带水果、高产粮食的种植以及加工、运输等。
  大唐帝国后续几年,将会围绕着南洋地区的安南省、暹罗省、缅甸省、马六甲州、吕宋省、万丹省、澳洲一共五省两直辖州执行一系列的发展规划。
  把南洋地区真正的当成本土来经营!
  至于移民,到最后已经是变成了附属计划。
  怎么说呢,只要发展南洋经济了,那么人口就不会少。
  李轩很快批准了这一个南洋发展计划。
  该南洋发展计划,将会在大唐帝国的全球经济发展计划的框架之下,寻找自己的定位发展经济,争取把南洋地区早日变成帝国的繁荣腹地。
  南洋发展计划一经公布之后,自然又是引起一番议论,众多资本迅速跟进。
  南洋发展计划,也只是大唐帝国开展全球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环节而已。
  比如之前极为重要的钢铁煤炭发展计划!
  还有帝国本土的新铁路修建计划,大唐铁路总公司将会在未来利用公司自筹资金,外部筹集资金,在本土的多个地方进行铁路大建设。
  尤其是推动偏僻落后地区的铁路干线建设,中部地区的支线铁路建设。
  大唐帝国本土的铁路网,看似非常庞大,但是帝国本土的面积同样庞大无比啊!
  尽管在之前大唐帝国已经取消了海外本土,海外领地等带有明显区分的称呼,但也只是简单的在海外设省,改变称呼而已,实际上很多东西并没有改变。
  从理论角度来说,大唐帝国如今已经没有了本土和海外领地之分,但实际上还是有的。
  怎么说呢,只有工业发展不受限制的地方,才算是大唐本土。
  往北的话,自然是一直到北冰洋,只是呢,其实小海(贝加尔湖)往北基本就没啥人了,毕竟大唐不缺地方,很少人愿意跑到天寒地冻的北冰原去过日子的。
  在东边的一直延伸到白令海峡,包括东海省诸岛(扶桑),尽管整个东北地区的地区也是属于苦寒之地,不过东海(扶桑海)、北海(鄂霍茨克海)的沿海的一些港口还是部分人口,越往南人口越多。
  在南边的话,最南边的算是澳洲,包括东洲(新西兰),这地方人口也不多,整个澳洲也没几十万人口。
  西南部话,缅甸省(不包括孟加拉州隔离带),此外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锡兰岛,这地方其实也算是本土,虽然只是局部本土化,但是也有铁路,也有工厂的,只是这个锡兰岛一直没有行政化,长期作为军事基地实施军管。
  西边的话,大唐帝国都快要把西海(里海)变成内湖了,有着巴库这一块飞地,而更西边的话,则是一路杀到了顿河下游,完全控制了顿河下游以东,伏尔加湖中上游以东地区,这些地方虽然距离金陵遥远无比,但是这些地方依旧属于本土行列,当然了,因为这些地方还处于战区,同时地方太大,鞑靼人的骑兵也比较多,因此这一大片地区主要还是属于军事控制为主,后方的中亚地区才是进行了工农业的发展。
  要说大唐帝国的本土有多大,用几个数据可以说明,从白令海峡到顿河,直线空中距离大约是七千多公里,从东海省到顿河还要更远一些,也是七千多公里。
  从南边的澳洲东洲到顿河,这个更远了,足足一万六千多公里。
  从北边的北冰洋到南边的澳洲东洲,那么有一万四千多公里。
  动不动就是上万公里距离的大唐帝国,版图看起来是大了,威风了,但是铁路修起来也是能够让大唐铁路总公司绝望无比。
第1976章
南洋沿海铁路
  因为铁路修起来,随随便便都是几千公里长的,而且需要连接铁路的地方实在太多,这导致铁路线的需求是非常庞大的。
  大唐铁路总公司每年都是得宣布庞大无比的新建铁路计划,但是依旧难以满足帝国的庞大需求。
  而且很关键点是,别看大唐帝国地方大了,但是很多地方都是无人区或者是人口稀少的地方。
  比如说尤其是东北、北部、西北等地区,其实没几个人,因为往北大片都是北冰原地区,还有大片的隔壁、沙漠、草原等等。
  这些地方修铁路成本高不说,而且还无法回本。
  要不然的话,之前的西北铁路以及中亚铁路也不会作为战备铁路去修了。
  要知道,当年修这些铁路的时候,军方可是出钱出力帮忙修的,只靠大唐铁路总公司自己,可修不出来。
  即便是修起来了,现在这些铁路的运营还是属于亏本运营……
  毕竟沿途人口少,货物运输也比较少,每年最大的客户就是陆军……
  这种情况下,这些地区的铁路运营亏本也很正常。
  也好在大唐铁路总公司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虽然挂名国企部之下,但实际上就和大唐粮食总公司、大唐盐业总公司这两家特殊企业一样,拥有庞大无比的资产,也挂着公司的名头,大多情况下也采用商业化运营。
  但实际上还是属于半官方机构,这三大企业的总经理,一个个都是从二品高官呢。
  这种情况是国企部的其他企业所没有的,哪怕是极为重要的三大武器公司以及几家石油公司、矿务公司、机械公司等核心企业,都没有这样的待遇。
  但是也只有这样的大唐铁路总公司,才能够不考虑盈利亏本与否的情况下修建这些偏僻地区的铁路并保持运营。
  也正是因为大唐铁路总公司这样的公司,也才能够每年都建设规模庞大的新铁路,因为他们可以利用在中东部地区的庞大铁路运营利润来补贴西部、北部以及其他偏僻地区的铁路建设、运营。
  甚至也只有大唐铁路总公司这样的公司,才能够获得皇家银行、帝国银行等帝国内的大银行提供的巨额低息贷款支持。
  话说目前大唐铁路总公司,总资产达到四亿六千多万唐元,基本上和大唐帝国本年度的中央财政收入相当。
  当然了负债也惊人的很,直接超过三亿唐元,但是哪怕扣除负债也有一亿多唐元呢。
  净资产一亿多唐元,而每年的运营利润也不低,去年的时候大唐铁路总公司运营收入是五千多万呢,放眼整个帝国……
  好吧,其实也不算啥,前十都进不去……
  说到赚钱的话,大唐最牛逼的企业是大唐盐业总公司,说资产什么的就没趣了,人家都不屑统计什么净资产之类的,反正整个食盐行业都是他们公司的,包括盐场、加工厂、运输渠道以及批发渠道,具体有多少钱,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
  人家统计的数据是每年上缴的利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78/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