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13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4/1597

  如果是太偏离了,李暠知道自家父皇向来不喜欢玩这种你猜我是谁,你猜我猜你是谁的把戏,是不会孤零零送一个钢铁报告过来的。
  既然送过来的是钢铁报告,那么肯定说的是钢铁问题。
  如果自己明天报告的时候,扯那么多有的没的,恐怕下场不是太好!
  父子相处这么多年,李暠不敢说百分百了解自己的父皇,但是七八层还是有的,至少李轩表面上的一些爱好厌恶他可是清楚的很。
  父皇最讨厌夸夸而谈的人,但是更讨厌不懂装懂!
  所以他是想着,如果真的找不到什么问题,自己也只能是老老实实说自己没看出那里有问题了,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父皇顶多也就是说他几句读书都读到猪脑子里之类的话,但是也不会真正生气,而是会指点自己,然后让自己根据指点继续解决问题。
  不会因为说自己不懂就暴跳如雷!
  但是如果自己不懂装懂,夸夸而谈的时候,那么父皇就会发飙了!
  父皇一旦发飙,那么问题就严重了,后续可能会以自己还不够努力,经验还是不足之类的理由,再扔给自己一大堆事务处理。
  那场景,太恐怖!
  这讨论了小半天,翻阅了众多资料后,终于有人面带疑惑道:“是不是因为这钢铁扩产太快太多,所以担心这些钢铁产能无法消化?”
  但是这话刚出来就是被人反驳了:“如今的企业又不是愚昧无知的,都是按照订单生产的,如今各大钢铁厂的订单都是排满了,根本生产不过来,要不然也不会扩产了,怎么会无法消化。”
  “就算是产能多了,但是如果没有订单的话,钢铁厂又不傻,怎么会傻乎乎的生产那么多钢铁!”
  又有人道:“只是这些钢铁厂一旦运转起来,那么是不会轻易停产的,一旦停产想要重新启动生产线,那么成本将会非常高昂。”
  “还有,就算是能够缩减一部分产能,但是也会造成大量的钢铁工人失业,然后还会直接影响到上有的铁矿、煤矿的开采、运输,继而引起一连串的反应!”
  这个时候李暠道:“产能过剩?”
  边上有人道:“目前帝国的钢铁需求旺盛,按照现在的产能来看,就算是再增加几倍的产能也是完全能够消化掉的!”
  “可是,这报告书上说的是钢铁预计增加产能将会达到五倍以上,这么多钢材能消化掉吗?”
  其他人根本没有回答他的话,包括李暠在内都是开始翻阅堆满了一大堆的各种资料了。
  大家都不是傻子,一开始只是没人想到产能过剩这个问题,现在一有人说起来,他们立即就是联想到了诸多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
  半个小时后,他们翻阅资料的时候,一个个的脸色就是开始深沉了起来。
  一个小时后,李暠已经是率先放下了诸多的资料,哪怕是没有翻阅完,但是大体上他已经是能够估算出来了,按照各行各业的预计发展情况来看,五年后虽然各行业对钢铁产业的需求依旧庞大,甚至极端一些都有可能达到现在的两三倍之多。
  但是对于钢铁行业爆发出来的一千多万吨的钢材产能,到时候顶天了也就能够消化个七八百万吨,那么多出来的两百多万钢材产能怎么办?
  这样浪费产能都是小事,更重要的会造成一系列距离的经济波动,到时候估计为了竞争市场,钢铁的价格将会跌倒冰点,到时候会有很多钢铁企业承受不住,最后破产倒闭的。
  别以为破产倒闭就能够减产,然后达到减少产能的好事了。
  破产倒闭后就引发一连串的事,工人失业,上游产业也会受到极大的牵连,银行放出去的贷款收回来,原材料供应厂商的款子也收不回,到时候将会引起大面积的坏账。
  而经济向来都是相互联系的,钢铁行业一旦出事,其他行业必然也会受到波及,到时候会出现多大的问题李暠不知道,但是到时候肯定会出现问题。
  产能过剩!
  以前李暠从来都没有想到,竟然还会遇上这种问题,一向来都是钢铁产能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但是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竟然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风险。
  钢铁多到买不去,这在以前无法想象!
  而这种怎么听怎么扯淡的是,却是变成了事实!
  冰冷的数据告诉他,让钢铁行业继续这么扩张下去,四五年内,钢铁行业肯定会爆发产能过剩危机!
第1761章
危机朝议
  次日,太子李暠就钢铁行业的发展问题,向圣天子李轩做报告,而且这并不是一次私底下的报告,因为这是属于公务,所以是在小朝会上做的报告。
  当太子李暠拿着一份带着人连夜赶出来的钢铁行业报告,并大谈特谈要注意调节钢铁产能,不能让钢铁企业无节制的扩充产能,进行无序的恶性竞争,不然的话将会引发极其恶劣的后果。
  一开始,众多大臣们还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后果,但是当太子李暠一一说出,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钢铁滞销,后续还会牵连到上游和下游诸多产业、银行业一同爆发危机,从而导致大量的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如果仅仅是制造业的动荡,以国朝的底蕴还是能够抵抗的,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制造业乃是国朝的经济引擎,一旦制造业崩溃,继而将会带领金融业的崩溃,最后影响的是整个经济体系,到时候影响的就不仅仅是八百万的工人,同时还会有数千万的城市居民,一旦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降级,也将会影响到更多的农民无法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继而造成大量农民的破产!”
  “这,绝对不可能发生!”太子李暠用着坚定无比的语气道:“制造业,尤其是钢铁等基础工业,绝对不能出问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当一群大臣们听到这些话,一个个或是面露惊恐,或是面带疑惑事,坐在上头的李轩却是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尽管他很清楚,这个报告,甚至产能过剩这个问题都不是太子李暠自己想到的,而是他手底下的秘书提醒,这后续的一份报告也是秘书做出来的。
  但是这并不重要!
  因为他对李暠的要求从来都不是什么专家学者,他不需要懂得经济,甚至连什么是经济危机都不需要知道。
  他只需要懂得指挥别人做事,并且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做就行了。
  而从今天太子李暠的表现来看,李轩还是很满意的,没有枉费自己对他十年如一日的栽培。
  在他的培养下,太子李暠的学识兴许还不如普通的大学生,但是他绝对是一个合格的储君,未来也将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
  今天这一场小朝会,对于李轩来说目的已经达到了。
  什么产能过剩,什么经济危机李轩熟悉的很,如果他愿意的话,这种事根本就不会出现在小朝会的讨论之中来,而是昨天就被他解决了。
  作为帝国皇帝,李轩有无数种办法可以提前化解这场未来的危机。
  毕竟,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还没有发生不是,现在只是有了一丝苗头而已,解决起来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是他依旧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太子李暠,然后还让他在小朝会上公共报告,其目的除了给太子李暠一份家庭作业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这些大臣们知道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的重要性。
  要知道华夏自古以来,可没经历过什么经济危机的,哪怕是早些年帝国发生过一次的‘黄金危机’,但是那也只局限于早期不规范的股票市场上,影响到的人顶多也就几万人而已。
  看似是一场经济危机,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小范围内传播的击鼓传花游戏,影响其实很有限。
  但是产能过剩或者其他问题而导致的经济危机,尤其是涉及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经济危机,那么麻烦可就大了。
  到时候可就不是什么实业之类的小问题了,一个搞不好就会动摇帝国的统治基础的。
  近代西方三天两头都会爆发什么经济危机,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顶多就是换个首相之类的而已。
  但是对于十六世纪的大唐帝国而言,如果搞出来大规模的经济萧条,工人实业,农民大规模破产,大唐子民们可不会和西方人那样傻乎乎的等救济!
  他们会喊着:王相将侯宁有种乎!
  然后把大唐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这个时代的华夏人,是很淳朴的:能活下去你好我好大家好,活不下去了就造反!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纯粹!
  而华夏九州地方大的很,人多的很,每一年总会有一些地方发生天灾人祸,同时古代的赈济能力非常差,也就导致了哪怕是所谓的盛世里,也会有某个地方受到了旱灾或者水灾,然后导致动乱发生。
  所以,明王朝以及更久远的历代王朝,各种造反那是称出不穷,一个王朝每年如果不镇压个几十起造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个华夏王朝。
  实际上在大唐帝国的前面十几年里,英勇的大唐陆军或者地方巡警,每年都得镇压好多次的叛乱。
  这种情况一直到大唐帝国进行了农业改革,实施以租代购、屯垦令等政策,同时更重要的是投入巨资在各地兴建水利设施,并且大规模采取以工代赈。
  同时在本土地区大规模清剿非法武装等,这样才是勉强把帝国本土内的诸多动乱给压了下来。
  等到了宣平三十六年的今天,帝国本土内已经是很少出现什么大规模的动乱了,有也只是小规模的骚动。
  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局势稳定,经济发展稳定,帝国子民们虽然大部分依旧难以吃饱饭,但是总不会说被活生生饿死,同时帝国的海外扩张政策,虽然花钱无数,但是却是为帝国子民们提供了一个退路。
  那就是在本土如果实在过不下去了,他们还可以移民!
  帝国向来对民众移民海外都是非常欢迎甚至是鼓励的,哪怕是你身无分文也能够坐上移民屯垦司的移民船前往海外领地。
  简单来说,就是虽然大部分的本体子民虽然日子过的不咋地,但是好歹还能活下去,并且有一条向海外移民的退路在。
  但是,如果说发生了大规模的经济动荡,那么事情可就大条了。
  以前的时候,帝国的高层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事情的可能性,但是随着今天的小朝会里,太子李暠亲自报告产能过剩、经济危机这些事务后,却是让一个个帝国高层军政官员们警惕了起来。
  等太子李暠的报告一结束,很多人就是忍不住一个个开口说了起来!
第1762章
第三次印度战役
  大唐王朝里的小朝会,除非特殊情况,不然的话平日里参加小朝会的都是御书房值班大臣以及行走大臣,也不会全部到齐,因为总会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事务外出视察或者其他什么情况不在京畿。
  因此今天参加小朝会的人一共也就二十多个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4/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