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13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1/1597

  因为这钱实在太多了,而且举世瞩目,大家都盯着呢,生怕你把钱放在自己腰包里。
  尤其是那些御史,个个都知道松江府有钱,一个个都是睁大了眼睛等着你贪钱,一发现立马动手抓人。
  然后,人家第二天就升官了!
  很多原本名不经穿的御史就是在松江府杀出了威名,继而收获名望,步步高升,成为督察院高层的。
  所以这么多钱怎么花,也是一个大问题,稍微搞不好就会人头落地!
第1755章
沥青公路
  松江府自从开港通商后,尤其是大规模发展工商业后,经济达到了爆炸式的上升。
  早年的时候,作为松江府核心的上海特设县发展迅速,然后成为了全帝国仅有的一个特设县,县令都是正四品的那种。
  上海特设县早年的快速发展,也是带动了临近几个县的发展,进而刺激了整个松江府的经济大爆炸!
  尤其是陈立夫先后担任上海特设县县令,松江府知府的十年时间里,不单单是经济增长幅度极大,而且通过全面规划,制定了整个松江府的完善工商业布局。
  陈立夫担任上海特设县县令期间,主持开发了北岸工业区,上海特设县第二工业区,担任松江府知府期间,通过部分产业转移的方式扶华亭县发展华亭工业区,让华亭重点发展各类轻型工业,建设了一大批的重点纺织企业等,比如江南纺织厂就是在华亭建设了一座全球最为庞大,雇佣人数超过一万三千多人的超级纺织厂。
  同时又推动嘉定县发展以造船业、钢铁、机械、化工为核心的重工业,大量造船厂落户,同时钢铁和机械、化工等重型工业也是发展迅速。
  江南钢铁公司在嘉定建成了全球第二大的钢铁厂,肇庆机械公司在这里设立了全球最大的机械生产基地,生产各类机床等机械设备。
  这些都还是最顶尖的超大型企业,同时还有更多中大企业,乃是一些看似规模小,但实力强悍的小型企业。
  然后在城郊地区,尤其是偏远一些的青浦、南汇、宝山、川沙、奉贤等县,除了发展部分工业外,更多的还是推动当地发展养殖、种植业。
  别看这些产业似乎很低端,但实际上背靠着一个数百万城市居民的巨大消费城市,而这年头又没啥特别好的保鲜技术,运输速度也不算快,所以城市周边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其实是很赚钱的。
  青浦衙门地方财政自己投钱创办的青浦食品公司,那可是帝国食品行业里规模最为庞大的企业,市值上千万呢,而这个食品公司的主要市场其实也就是松江府城区而已,顶多加一个隔壁的苏州部分市场。
  光靠一个松江府城区的市场,就支撑起了一家数百万市值的食品公司,而且更重要的青浦食品公司只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并不是说仅有的一家,实际上围绕着松江府城区,还有无数家食品行业的企业呢。
  因为数百万城市居民的存在,也是导致了松江城区周边的几个县,哪怕是作为后勤供应基地也足以过的非常滋润。
  青浦、南汇、川沙等几个县都是从中获益巨大,让这些新设立的县短时间内就找到了比较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
  当年陈立夫推动了松江府一体化发展的过程里,把只拥有三个县的松江府进行拆分,在西北部地区设立青浦县,东部设立宝山县,在黄浦江下游东岸设立川沙县、南汇县、在黄浦江中游南岸设立奉贤县、金沙县。
  由此奠定了目前松江府九县的格局,此举是为了弱化上海特设县的存在感,进而提高松江府的存在感,然后以更好的发展整个松江府。
  算是实现了松江府的统合问题,当年有不少人都是支持上海特设县扩大化,吞并华亭、嘉定,进而建立一个超大型的特设县。
  不过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后来陈立夫干脆走了一个曲线救国的道路,不搞合并,搞拆分,同时把上海特设县的诸多权限回收到松江府知府衙门上。
  说白了就是让松江府府衙门代替上海特设县县衙门。
  虽然方式不一样,但是最后总归还是实现了松江府地区的统一发展,上海特设县当年的超大城市的愿望也是得以视线,城区向周边地区快速扩张。
  目前的整个松江府,其城镇化已经是达到了恐怖的百分之九十,其数百万人口里,只有少数几十万人住在周边的乡村地区,然而即便是这些乡村地区,其实也不算是乡村了,而是属于城市郊区,生活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除了祖辈就生活在这里的人外,剩下的一部分是权贵以及有钱人以及为这些权贵有钱人们提供服务的从业人员,还有相当多一部分就是各种养殖场、种植场的农业务工人员。
  嗯,这是目前的大唐城市化进程的特色!
  除了金陵等没有工业的城市外,其他的工业型城市里,但凡有能力的人,都不愿意住在城内的,而越是工业发达的城市越少权贵、中产住在污染严重的城区。
  为了小命着想,他们大多都是住在城郊地区。
  同时在城郊地区的农民们,生活过的远远比城区里的工人好的多,背靠着数百万城区人口,农产品价格喜人,好卖的很,靠着养鸡种菜发家致富一点问题都没有。
  当年为了联通各县的发展,松江府这些年来筹建了无数桥梁,江南水乡的密集河流,没有丝毫阻碍松江府的发展,因为松江府这几十年来修了数不清的桥梁,光光是苏州河上的大桥,大大小小就足足有二十多座!
  然后广泛投资建设了马路,马路从一开始的土路变成煤渣路,再到现在的水泥路、沥青路。
  最为著名的松江府沿江公路,从吴淞海军基地开始,沿着黄浦江一路延伸,经过嘉定的沿江重工业区、上海特设县的北岸开发区、贸易区、老城区、第一开发区、第二开发区、华亭县的华亭工业区、第三开发区、第四开发区,延绵一百多公里。
  这一百多公里的沿江公路,都是属于宽阔多车道的水泥公路为主,足以让十多辆四轮马车并排而行,而部分路段,主要是贸易区的繁华中心区的路段,更是采用的昂贵,最好的沥青路面。
  同时这条沿江路也铺设有铁轨,用以运行轨道公共马车。
  松江府沿江路的演变,大体上也算是见证了这些年了松江府的快速发展,从一开始小土路,变成煤渣路,然后变成水泥路,甚至部分路段变成沥青路,都是见证了松江府的高速发展。
第1756章
松江府的地铁
  发展如此好的松江府,财政收入高也就成为了自然,而钱多受到的关注也多!
  这么多年来松江府的钱相当多的一部分都是充当了基础建设经费,疏通河道,建桥铺路都是最基本的,有一段时间里实在钱多,又没啥大型项目花钱,还拿出了一大笔钱修了一大堆楼房,廉价租给贫寒家庭住。
  还有一部分是维持松江府的行政机构的行政经费,一部分用作税收优惠或者补贴,还有一部分则是教育经费,一部分是孤儿院、养老院等维持经费,然后还有一部分则是支援偏僻地区。
  比如说帝国龙兴之地兴泉府,虽然是龙兴之地,但是依旧掩盖不了穷乡僻壤的本质,每年松江府都会支援兴泉府一部分经费。
  而类似的扶持还有很多。
  不过即便是这样,每年松江府都要为如何花掉这么多的钱而头痛。
  既要避免被人喷乱花钱,要把钱花到实处,不能乱花,同时又要把钱花出去,而且花的过程里还不能被人抓住把柄,避免贪污,免的被御史抓住最后把自己送上刑场,所以历任松江府知府都是很小心的。
  其他的一些小项目什么的花不了几个钱,所以老早开始,松江府主要就是把钱投入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当中。
  最重要的就是修桥铺路了,沿江公路就是其中的典型,一条一百多公里的高等级水泥公路,哪怕是放在后世也算是大工程了,但是在如今的大唐帝国里,水泥和钢材还比较昂贵,同时也没有什么大型施工设备的时候,就搞这么大一个工程,花费自然是不菲。
  而松江府修的公路可不止这么一条沿江路呢,这条公路只是规模大,也比较出名而已,实际上松江府还修建了众多公路以及轨道交通。
  如今的松江府中心城区,也就是贸易区、数大工业以及西城区,已经是完成了路面硬化工程,城区的道路普遍铺设水泥,就算是部分比较重要的城郊公路,也是铺设水泥路面,至于煤渣路面,那更是到处都是路了。
  这些密密麻麻的公路网,不仅仅是通行普通的马车,还通行大量的轨道公共马车,组成整个城市的佳通网络。
  这些公路的修建投资大,但是修起来后却是作用极大,比如沿江公路已经是成为了松江府的路上大动脉,无数的货运马车经过这条沿江公路往来。
  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铺路修桥,其实目前松江府中心城区的交通网络已经是非常完善了,一开始就是料敌从宽的设计,让很多公路的路面宽度都是非常宽的,别说是现在的马车了,就算是以后汽车时代来临,很长一段时间内松江府中心城区的交通网络都能够满足出行需求,顶多就是缝缝补补而已。
  这修完了路,桥也建的差不多了,松江府那边又是寻找新的花钱项目。
  去年开始,松江府启动了中心城区的下水道扩建计划!
  准备搞了一个超大型的下水道工程,在中心城区挖了一个复杂的下水道系统。
  这个下水道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庞大的地下隧道系统,部分主干下水道,高度和宽度都能够达到好几米呢,能够直接让马车进入。
  这个下水道系统自然是花钱不菲的!
  但是相对于松江府的庞大财政收入而言,区区一个下水道系统依旧是花不了这么多钱的。
  松江府那边估计这个下水道工程顶多也就持续个几年,所以他们又是折腾着准备更加庞大的城市建设工程了,那就是城市地铁系统。
  因为建设下水道工程的时候,觉得挖隧道难了点,但是整体上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无非就是花费多了一点而已。
  同时考虑到地面上的地价越来越昂贵,继续大面积扩张地面交通的话,施工成本虽然低了,但是地面价格太高,而且现在的蒸汽火车运行起来动静还是比较大,在城郊、部分人员没有很密集的地区还能建设轻轨统。
  但是在部分繁华的核心区域,尤其是贸易区这些地方,基本没有建设轻轨的可能性。
  这地面不行,他们就把目标瞄向了地下!
  挖个隧道用来运行城市短途载客用的火车!
  尽管预期花费会非常巨大,但是松江府有的是钱,都不用中央财政拨款,也不用江南道财政支持,他们自己就能够搞。
  去年开始,他们已经是进行路线勘测,同时进行前期的城郊轻轨系统的建设,等到明年开始,就会同步建设中心城区的地铁了。
  当李轩得知松江府那边要搞地铁系统的时候,都是让李轩唏嘘不已。
  这工业革命的威力实在太大了,大唐帝国严格上来说,都还没有彻底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的比例依旧非常低,但即便是这样,在部分地区的工商业发展依旧远远是出乎他的想象。
  工业化时代里,工商业发展的如此迅速,其变化之快,就算是李轩自己也是为之惊叹。
  如果说工业革命之前的大唐,哪怕是全球第一强国了,但是依旧农业和传统手工业支撑起来的全球第一强国,含金量低得很,和其他的国家并没有拉开本质上的差距。
  但是工业革命后的大唐帝国,和地球上的其他国家,比如鞑靼金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对比起来,那已经是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这种巨大的差距,已经是让两者之间失去了对比的必要性。
  因为根本没法比!
  你说钢铁产量,都不要说什么大唐帝国的全国产量了,也不说江南钢铁公司之类的大型钢铁厂了,随便拉出一个内陆省份的中小钢铁厂,这个钢铁厂的钢铁产量,尤其是钢材产量,能够超过当代整个欧洲的总和!
  一个用大量机械设备,工业化大规模量产钢材,一个只能是依靠手工敲敲打打炼钢,根本没法比。
  如今的大唐帝国,年产生铁达到了六百多万吨,年产粗钢两百多万吨,至于煤炭更是达到了两亿多吨,每年能够造出来五十多万吨的轮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1/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