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10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6/1597

  这种两百毫米口径的短管榴弹炮,虽然精度差得很,进行炮击的时候基本不用指望准头,但是大唐陆军也从来没有把它们当成精确打击武器来用啊,往往都是对准敌人的城池直接开炮,反正到时候炮弹落在敌人的城区就算命中了。
  因为这种大口径榴弹的庞大爆炸威力,让它们根本就不用刻意去追求什么命中精度。
  而且杀伤也不仅仅是依靠弹片,其冲击波也是杀伤力巨大的。
  这种两百毫米的短管榴弹炮,一直以来都是大唐陆军的大杀器,基本上去拿都会带着,这一次董钱坤率军远征,自然也是不例外,除了陆军自身的两百毫米榴弹炮外,还从海军那里要了多门两百毫米的臼炮。
  海军的战舰里,一直也是配属四十八斤的短管臼炮,虽然海军叫臼炮,陆军叫短管榴弹炮,但实际上这两者是同一种东西,甚至连尺寸都是一模一样的。
  陆军用起来毫无障碍。
  除了这些威力庞大的四十八斤,两百毫米的榴弹炮外,还有大量的二十四斤,十八斤,十四斤,九斤等火炮,这些火炮也是通通能够发射榴弹的,其爆炸威力虽然和四十八斤的榴弹相提并论,但是也弱不到那里去。
  面对大唐军队的猛烈火炮,这年头基本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抵挡的住!
  哪怕是号称当代防御能力最强悍的棱堡,面对大规模的榴弹炮击,也是无能为力,毕竟棱堡的设计初衷,其实是为了抵抗敌人步兵的攻城以及敌人的实心炮弹轰击。
  对于榴弹的防御,棱堡也是力不从心的。
  要想防备榴弹,只能是后世一样,使用战壕,或者干脆是全包围的堡垒,而当代的绝大部分堡垒是缺乏这种设计的,哪怕是大唐陆军自身,其实也是没有太好抵抗自家火炮的办法。
  火炮经过大唐陆军的运用以及技术的进步后,已经是名副其实成为了影响战斗走向的决定性力量。
  在大唐的火炮轰击下,葡萄牙人哪怕是依靠着棱堡进行顽抗,但是最后也是不得不在大唐的火炮面前屈服!
  攻克了科伦坡城,也不是意味着印度洋决战的第一期计划已经是圆满完成,下一步就是依托科伦坡、内加城、北科伦城等这一系列位于锡兰岛周边海域的据点,彻底封锁锡兰岛周边海域,尤其是保克海峡,借此切断葡萄牙人在印度东西两岸的海上联系。
  不过后续的这些事情,就和董钱坤没什么关系了!
  他率军拿下了科伦坡,作为大唐陆军远征军第一混成旅,同时兼任着登陆部队总司令的他,没有去管其他的事情,而是率军驻扎在科伦坡城进行休整,并等待物资以及人员的补充。
  一场锡兰岛战役,他的部队虽然战斗死伤不少,不过非战斗伤亡却是不少,这些非战斗伤亡虽然各种各样都有,不过更多的还是因为各种疾病,他的部队都是从国内刚调过来的,虽然经过两栖登陆作战的训练,但是一路上匆匆忙忙跑到印度来,然后和葡萄牙人打仗,将士们疲惫不堪,同时也是不太适应当地的气候。
  基本上每天都有人病倒,搞个董钱坤非常的头大,他更害怕大量的疾病会席卷全军,所以拿下科伦坡后,他就是进行了非常严厉的卫生管理。
  各部队分开驻扎,一旦有人生病,尤其是感冒这种看似普通的疾病,更是第一时间转移。
  同时各部队的卫生部队也是对整个科伦坡城进行消毒处理,不仅仅大战过后的城池,更加容易发生瘟疫等传染病,更因为科伦坡城这种原来葡萄牙人控制下的城池,其卫生状况本来就是非常的恶劣。
  大唐如今每到一个地方,干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整顿卫生,有时候甚至为了卫生安全,都会直接放弃原来的老城池,而是在附近另外修筑新城池。
  不过几遍是董钱坤这么谨慎了,但是依旧先后有上千人病倒。
  这一场锡兰岛战役打下来,董钱坤的部队战斗死伤都不到一千人,其中阵亡的人数更多四百多人都不到。
  但是非战斗减员却是达到了一千三百多人,直接超过了战斗减员,其中直接病亡的人数就已经是超过了一百人,而剩下的病人,相当多的一部分也可能熬不过来。
  这年头的医疗水平如此低劣了,生病基本上就等于一脚踏进了鬼门关,能不能熬过来全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
  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总是达到了两千三百人,让董钱坤麾下的部队总兵力直接下降到了万人以下,这让董钱坤相当的烦闷。
  所以他是想着先休整一段时间,等待后方的补充,直接从国内获得增援是不可能的了,他是想着看看能不能向远征军总部获得增援!
  大唐陆军今年对第七军和印度方面的部队进行了整编,在国内新成立了第七军,而第十九步兵师等部队,则是归属新成立的大唐陆军远征军司令部统辖,董钱坤以及他的部队,也是归属远征军统辖。
  只不过两千人的缺额,怕是没那么容易补充的。
  远在戈河州的印度远征军司令部接到了董钱坤的请求增援的报告后,也是颇为为难,远征军这会其实也是个苦逼,真正的主力其实就那么几支,第十九步兵师,远征军第一混成旅,此外还有从原来的第七炮兵旅拆分所成立的远征军第一重炮团。
  这些部队里,第十九步兵师分部在好几个地方,第一重炮团也是被拆分为好几部分,分别驻防戈河州等地区。
  而远征军第一混成旅已经是派往锡兰岛了,这手头上根本就抽不出其他的主力部队了,但是锡兰岛登陆部队的损失的确不算小。
  只剩下万人不到,想要跨海登陆非洲,难度有些大。
  最后没办法,主力部队抽调不了,印度远征军司令部干脆是调了大唐西洋贸易公司的两个步兵营给董钱坤。
  大唐陆军印度远征军司令部,统辖的部队可不仅仅是第十九步兵师和远征军第一混成旅、第一重炮团呢,公司舰队里的一万多地面作战部队,海军第五陆战团也是归属他们统辖。
  公司舰队这两个步兵营本来就是驻扎在马里城以及距离内加城没多远的另外一个据点,嫡属于锡兰岛守备队,在锡兰岛战役期间,这两个营本来就是配合了登陆部队进行作战。
  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后,有所减员,目前总兵力只剩下一千五百多人,远征军司令部直接把这两个步兵营整合为公司舰队第一步兵团,然后派遣给董乾坤。
  得到了兵员补充后,弹药以及其他物资也是补充完毕后,董钱坤才是带领第二联合登陆舰队再一次出海,这一次,他们将会横跨印度洋,直扑非洲东部海岸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
  这一次的远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远征,仅仅是在海面上航行的时间就会长达数月,说实话,如此庞大的舰队,最后有多少能够抵达马达加斯加岛还是个未知数呢。
  如果运气不好,在航行的途中遭到了风暴,直接全军覆没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第1475章
陈立夫修官道
  第二联合登陆舰队再一次扬帆起航,印度洋舰队的主力舰队也是随同前往,至于锡兰岛的几个据点的防御,则是交由印度远征军其他部队驻扎,海域的封锁则是让印度洋舰队里的其他主力舰队负责。
  为了抽调兵力,印度洋舰队基本上已经是彻底放弃了在其他海域和葡萄牙人作战的企图,进行了全线收缩,把汇集起来的三十多艘军舰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同第二联合登陆舰队远征非洲,一部分则是集中在锡兰岛,用以封锁锡兰岛。
  地面部队也是,基本上远征军目前已经是放弃了印度西部海岸以及西亚乃至东北非等地区和葡萄牙人进行争夺,只留下必要兵力死守城池,其他的机动兵力都是回防锡兰岛战区,同时抽调精干兵力准备逐一拔掉印度东部海岸以及缅甸海岸的葡萄牙人残存据点。
  从而实现彻底控制锡兰岛以东沿海区域的战略构想。
  不过这些都和非洲远征部队没有什么关系了。
  同时因为海途遥远,加上舰队并没有说沿着海岸线进行航行,而是直接深入印度洋,准备横跨印度洋前往非洲,所以联系也是非常困难,纵然有快速通讯舰往返联络,但是延迟也是非常的大,十天八个月听不到远征舰队的消息都是很正常的事。
  在印度的戈河州的远征军总部都是如此了,在国内就更是难以得知非洲远征军的情况了。
  实际上,哪怕是锡兰岛战役的消息,李轩都是在两个月后才知道消息,而这已经是动用了军方的快速通讯舰进行消息传递的缘故。
  这些快速通讯舰,都是加装大功率蒸汽机的飞剪船,航速极快的,然而即便是这样船只,往来印度和帝国本土之间也是需要漫长的时间。
  对此,李轩也是早已经习惯,这年头的通讯就是这么的落后,还能有什么办法,要想实时得知前线的消息,估计也就只能等以后的电报搞出来了。
  现在嘛,忍着!
  李轩稳居国内,其处理政务的重心依旧是放在帝国内部的建设上,外面的征召虽然看似声势浩大,但实际上对于偌大的帝国而言,也只不过是小事而已。
  对于现在的帝国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和葡萄牙人的战争,而是自身的发展。
  最近几年,随着铁路、蒸汽轮船等交通利器逐渐大规模运营,工厂以及矿山等行业也是大规模采用更加先进的高压蒸汽机之后,大唐帝国的工商业发展是一日千里,甚至都是带动了农业的发展。
  因为交通更加便利后,很多内陆地区的农产品都是能够方便快捷的运输到经济比较发达,制造业更加发达的地区,而经济发达的地区,对这些农产品,甭管是粮食还是棉花、大豆、生丝、茶叶等经济作物的产品的需求量都是非常庞大的。
  方便的运输不仅仅刺激了帝国工商业的发展,也是让内陆很多地区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很多地方因为地理环境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工业一直都是发展不起来,帝国的绝大部分地方,其实其经济结构和前明时代并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以农业为核心,再加上少量的服务行业、手工业,如此构成当地的经济体系。
  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够和上海、广州、天津等地方一样,拥有巨大的天然优势的。
  哪怕不说这些大城市了,就算是当涂、萍乡、沈阳这些城市,以前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他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是依靠当地的矿产资源。
  然而更多的地方是没有矿产资源,或者是还没有找到矿产资源,而地理位置也不怎么优越,所以哪怕是帝国发展工业十多年了,但绝大部分地方一直都是停留在最原始的小农经济体系里。
  但是现在,随着铁路、航运越来越发达,覆盖的地区越来越多,很多地方虽然自身依旧无法大规模的发展工业,但是他们的农产品却是可以大量外运到那些工业城市去,并带来庞大的收益。
  此外,随着交通便利,很多内陆小城市也是可以逐步的发展工业了,虽然可能规模都不大,而且发展的都是一些小型轻工业,比如说小规模的织布厂啊,纺纱厂、面粉厂之类的,但是好歹也是给当地带来了工业。
  很多内地的小城市,哪怕是拥有几家小规模的工厂,也是能够给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发展助力的。
  正是因为交通如此重要,因此这几年,李轩一直都是重点关注交通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大建铁路不说,同时也是大力发展蒸汽航运业,疏通河道。
  而作为交通环节的最后一环,也就是官道建设也是没有落下,除了京畿直接主持建设的全国主干道外,还鼓励各地方自行建设官道。
  这一方面,陈立夫在广东就干的很不错!
  陈立夫在广东,可不仅仅是搞铁路和航运,在官道建设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
  粤赣铁路是陈立夫上任以后的最大成绩,那就是推动粤赣铁路开工建设,目前建设进度极快,保守估计三年通车都是有可能的。
  为更快通车,也是为了降低成本,这粤赣铁路采用的是单线。
  这个也是目前大唐帝国修建铁路的一大重要特点,那就是除了极少数交通非常繁忙的路段外,其他的都是单线铁路。
  哪怕是江南大铁路这样的铁路,采用的也是单线铁路。
  而航运方面,陈立夫主要是疏通西江和北江以及东江等河道为主。
  至于官道,陈立夫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创了官道通镇的计划。
  通过省财政进行补贴,地方自行筹集资金,动员当地的村民免费出工等方式,修建各镇的官道。
  尽管这种官道的标准非常低,只能勉强通行马车而已,但是依旧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此外,这事在民间的反响非常好,众多的士绅们都是踊跃捐钱捐物用来建设官道。
  这也算是华夏士绅的一个传统了,一般而言,除了少数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外,大多士绅对于在家乡修桥铺路以及办学都是比较上心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6/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