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枭雄(校对)第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268

  但是这种情况如果小了的话没人说,但你要是弄一个几十万两甚至上百万两银子的大企业,而且这个企业还是生产国家利器的军火企业时,那么这个问题就会被放大了。
  第二个还是因为这兵工厂的性质问题,由于它生产的是军火,而私人开办企业生产军火这种事情可是没什么前例的,清末虽然号称新政改革了,但是现在连正式的工商都没有开放,更别说开放军火行业了。
  不过虽然有着诸多难题,但是优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只要袁世凯答应,那么赵东云就能够给他办起一座兵工厂来,到时候北洋就能够做到自产步枪,子弹等,不用担心进口不到或者南边的厂局不肯给了。
  而这个诱惑力对于袁世凯来说是非常庞大的,要不然袁世凯也不会打算花费巨资银子去修复北洋机器制造局的残存机器设备,甚至是打算花费好几十万两银子购置设备用于北洋机器制造局的重建,然而就算这样呢,这些重建后的北洋机器制造局都是没能力生产枪支的,只能生产子弹、炮弹以及无烟火药、弹壳、硫酸等军工半成品。
  如今赵东云拿出一个可以产能不逊于湖北枪炮厂的步枪生产线出来,不怕他袁世凯不心动。
  站在总督府面前,赵东云深吸了口气后才是走了进去,这一次他见袁世凯倒是没有等上太久,他很快就是被袁世凯接见。
  这刚进去呢,袁世凯开口就问:“你是说想办一个枪炮厂?”
  赵东云一听,也是知道袁世凯为什么会抛开那么等候接见的人,立即就是见了自己,看来他对自己的兵工厂一事还是挺有兴趣的。
  当即他也不隐瞒,直接道:“前些时候和洋行接洽购置机枪的时候,听闻礼和洋行那边有一套折旧的88式步枪生产设备,而且售价不高,又想及我北洋乃是整个中国里都缺少军械,每年里花在军械进口上的费用都是动辄百万以上,所以才想着,看能不能把这批设备买下来,然后建一个兵工厂,以供我北洋所需,减军费之耗!”
  袁世凯哦了声,然后道:“旧的机器啊,不知还能不能用?售价几何?”
  赵东云一听,就知道袁世凯心里头肯定是感兴趣的,但是就是不知道他内心里如何想法,当即也只能是先把事情给说了:“那设备原先都是德国人造88式步枪所用的,所以机器略旧但是依旧堪用,如果人力、原料配合得当,可以做到日产枪五十支、相配之子弹两万五千粒,如此产量已经足以比肩湖北枪炮厂了,想当年湖北枪炮厂为了达到这产量,前后花费至少上百万,而这一批只需三十六万两银子!”
  袁世凯虽然不是周学熙那种实业家,但是身为北洋体系的老大对各种数字自然是非常敏感的,一听只要三十六万银子,他就知道这个价格绝对便宜,要知道他为了重建北洋机器制造局,前后也派人向几个洋行询问购置设备所需的价格,仅仅是制造子弹和生产无烟火药的设备就动辄几十万,如果生产步枪和子弹的生产线一套才三十六万,的确算不上多贵。
  袁世凯甚至是想着,干脆自己出钱买下来好了,如果买下了这套设备的话,另外再花个二三十万购置设备,也应该能够把北洋机器制造局给重建起来了。不过一想到自己规划多时的常备军右镇的经费还没有着落,而且建这兵工厂少说也得上百万投下去,而现在袁世凯可挪不出这么多钱来。
  这个时候赵东云却是开口道:“我这边已经和洋人在谈,只要我等购置设备,他们也可以派员安装、调试设备,教授生产之法,如果一切顺利,一年内即可试产,两年内则是量产!”
  如果说前头的三十六万两银子袁世凯还不觉得有多大惊奇的时候,那么当赵东云说出两年量产这句话却是让袁世凯极为震惊!
  两年量产?这怎么可能,要知道湖北枪炮厂为了生产88式步枪,前后花了多少年啊?甲午年前就开始试造了,一直到今年才达到设计产量,也就是日产五十支步枪,江南制造局那边虽然快一些,但也是在1897年就开始试制,去年开始转产,如今日产量其实也就二三十支这样子,这前后也是花了五年时间。
  而这两个厂局可以说代表了当即中国的最高军工水平啊,就连他们也是花了多年时间才做到如今这个地步,他赵东云现在竟然说只需要两年就弄出来一个产量不逊于湖北枪炮厂的步枪兵工厂,这如何不让袁世凯惊讶。
  “此话当真?”袁世凯现在连刚才的那三十六万两银子都是不再重视,他更重视赵东云所说的两年时间。
  如果真的是两年时间就可以做到量产,那么对于他北洋扩军而言的好处是极大的,可以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因为现在北洋扩军步伐速度太快,对新式步枪的需求量非常大,一直依赖进口也不是个事,而南方的两个厂局袁世凯打心眼里认为他们不可靠,如果自己地盘里有一个可以大量生产步枪的兵工厂,那么对于北洋扩军而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不过他还是不太相信赵东云的话,所以他得确定赵东云所言是真实而有效的。
  实际上,赵东云对袁世凯的反应也是感到有些惊讶的,两年时间难道还不够?要知道大小设备包括螺丝钉人家德国人都给你运来了,运来了还帮着调试、试生产,训练工人,几乎是手把手教着你搞。
  而且说实话生产个老式步枪而已,又不是造火炮生产飞机之类的,能有多难啊!赵东云想着也就建造厂房花点时间而已,其他的不足为虑。
  其实到目前为止,这个兵工厂在赵东云眼中,其实就是一个大点的手工作坊而已。
  然而不管是袁世凯还是赵东云,其实他们都想的略有偏差,首先这两年时间并不是赵东云自己说的,也不是国内任何一个华人实业家说的,这个时间表是礼和洋行的洋人工程师说的,而那些洋人工程师之所以说只要两年,那是建立在纯商业化运营、运用德国大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聘用德国工程师的前提下。
  说白了就是,这是那些德国按照自己建厂的进度来制定时间表的,所以两年不算长。
  然而袁世凯脑海中的时间表,那是建立在国内办厂的前提下,国内这些兵工厂实际上就是一个官府衙门,办起事情来自然免不了有着官府衙门的各种弊端,这建起来就不错了,就别奢想他们的进度有多快了。
  说服袁世凯的工作比赵东云想象的要顺利的多,在赵东云原先的想法当中,兵工厂这种东西私人要办的话难度会非常大,但是他却是没有想到袁世凯对所谓官办还是商办根本就不在乎。
  袁世凯问了诸多事情后,又是问了一句:“你这厂子准备建在那里?”
  赵东云说:“由于诸事未决,不过如果能够成行的话,应当是直隶寻一个交通便利、煤铁方便之地!”
  袁世凯听到直隶二字后露出赞许的神色,只要建在直隶地头上,他管你是私人办的还是官办的,到时候产出来的枪支弹药还不都是给北洋军用啊,至于合不合乎法理之类的,袁世凯他就没当回事。
  作为一个清末新政的主持者,他是有着雄心壮志,更有着果断狠辣的手段,如果不是行非常事,他手里的北洋新军怎么能够建立的起来啊!
  所以他先不管那么多了,直接道:“兵工厂如果能够办的起来,那自然是好的!”
  袁世凯的这句话就是代表着,他已经是原则上同意了此事,但是办不办的起来还得看后续情况。
  不过说完后,他又是道:“不过你的家底虽然有些,但是拿出个几十万两来怕是有难度吧!”
  赵东云道:“是有些困难,如果此事能成,职部是打算集资合股办起来!”
  袁世凯想了想后又道:“如此就是纯商办了,而按照你说如果要降低枪支成本、提高质量的话,这官督怕也是不行了!”
  身为北洋主政者,袁世凯虽然不反对赵东云办这个兵工厂,但是也没说放任不管,而赵东云刚才也说了,如果想要让兵工厂所出的枪支弹药性能可靠、成本低廉,同时还得让股东们有钱赚不亏本,首先要保证的就不能把官府衙门的陋规习气带进去,所以赵东云是打算采用纯西式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官督、官办名义。
  官方没法出面管,不代表袁世凯没办法管理啊,所以他就道:“这样的话,我也投一万两进去!”
  袁世凯虽然没什么心思去弄占股份之类的,当官当他这个地步,私产对他来说没有多少意义了,他说要到兵工厂里占股,主要还是想要利用私人身份进行监管,免的到时候兵工厂建立起来了出现什么问题。
  然而赵东云听见他这话后却是惊喜若狂,一旦袁世凯也投钱进来,不论钱多钱少,单单是袁世凯三个字就足以让那些阻挡此事的人为之恐惧,而且和袁世凯合伙做生意的机会绝对是无数人日夜所求不得的。
  只要把这个风声放出来,估计无数官员和商人都跑来哭着喊着要参股!
  说服了袁世凯,甚至还获得了袁世凯的小小支持后,赵东云立即就是给天津的赵晨滨发报:立即筹备建厂事宜!
第042章
福元机器厂
  赵晨滨看着手中的电文,心中不由得再一次佩服赵东云,对于别人来说几乎没有可能的事情到了赵东云手中,仿佛变的轻松无比一样。
  商办兵工厂啊,放眼中国这可是独一份!
  只是这个人员、厂房、设备、资金都暂时没有的兵工厂是准备采用纯商办的方式进行组建,但说实话它就不是纯粹的商办企业。
  他的主办人赵东云是正儿八经的北洋军官,朝廷正三品大臣,而现有的另外一个股东就是北洋老大:袁世凯,更别说后期肯定还会有其他北洋派系的高官显贵入股进来,这样的一家兵工厂,其实就是一家北洋体系内的企业。
  放眼中国,再也没有哪家商办企业比这家还在筹办中的兵工厂更有官方背景了。
  既然赵东云已经解决了政治上的阻碍,那么赵晨滨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一接到赵东云的电文后就是和福元纱厂内的一干管理人员进行商讨兵工厂的各项章程,只是商讨这个章程的时候实际上赵晨滨只是个看客,主要人员是清一色的洋人……
  这听起来虽然有些尴尬,但事实如此,未来的这个兵工厂是预定全盘采用西式企业管理模式,赵晨滨可没能力弄出来一个西式企业的各项章程来。
  同时赵晨滨也是转达了赵东云的意思,那就是未来的这个军工企业将会从福元纱厂中抽调部分行政、业务等管理人员到新兵工厂中任职,这很让福元纱厂内的几个洋人经理心动。
  福元纱厂别看它只是个纱厂,但实际上规模很大,总资产通过连续两次扩张后,超过二十万两银子不成问题,另外这家纱厂由于一开始是洋人开办,虽然后续被赵东云出资收购,但纱厂内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还是洋人居多,纱厂采用的也是现代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
  所以赵东云要办兵工厂的话,完全可以从福元纱厂里抽调大量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从行政管理到财务监管再到销售生产等都能轻松解决。只是以上这些人并不算技术人才而是管理人才,至于技术人才的话,赵东云是打算聘请外国技师的同时,也是准备挖挖北洋机器制造局的墙角,现在北洋机器制造局虽然说要重建,但是要重建起来至少得好几年以后了,这个时间段里那些熟练技师都是可以挖来用的。
  至于普通工人直接聘用当地农民就是了,不用几个月就能够训练几千名产业工人出来。
  很快,赵晨滨就是拿着一叠他自己都看不懂的公司章程到了保定见赵东云,而面对那厚厚一叠的公司组织章程,赵东云虽然觉得有些头皮发麻,但还是详细看了起来。
  这个公司组织章程显然是熟悉中国国情的洋人所编写,除了尽可能的融合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外,也考虑到中国当今的部分国情,并没有一味照搬西式经验。
  至少那些董事会、总经理、财务总监之类的词汇看上去还蛮有现代感的,不过要是往深了看,其实这份组织制度带有浓厚的福元纱厂风格,这也不用觉得奇怪,因为写出这份组织章程的人都是福元纱厂的管理人员,没有福元纱厂的风格才是怪事了。
  除了这份公司章程外,还有同样是道格尔等福元纱厂的人弄出来的一份建厂计划,包括集资、选地、建厂房、安装设备等后续一系列工作。
  当然了,尤其都是外行人写的,这些东西只能当一个前期计划来看,内容都比较笼统,后期的详细计划还得找军火行业或者机器行业的人来做。
  不过尽管是笼统计划,那也是好几十页啊!
  赵东云自己看的头昏脑涨,而当他拿给袁世凯看的时候,袁世凯看着眼前厚厚一堆的文件笑骂:“这些个洋人,明明三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事非要长篇累牍。”
  袁世凯自然不会亲自去看这好几百页的文件资料,他选择了更干脆的方法直接把文件扔给了自己的几个幕僚,让他们头痛去,然后他一边等着一边和赵东云说话。
  “组织章程这些,估计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按照洋人的法子来建厂真能提高效率的话,也不妨用他们!”袁世凯知道官办企业甚至国内那些官督商办企业的德性,如果按照国内的方法来搞,这兵工厂建不建得起来还难说呢,更别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之类的了,要是生产出枪炮了质量一般般,价钱还比进口货昂贵的话,他还不如直接大规模进口呢,又何必扶持赵东云建兵工厂呢。
  “既然章程都搞好了,下一步就该筹资了,你这边准备的怎么样了!”袁世凯继续说着:“如果不够的话,我让周学熙解决一部分,不过利息可能要高一些!”
  赵东云心中暗道,如果说之前我还担心资金问题的话,但是自从袁世凯你说也要投钱进来后,我就没担心过资金问题了,只要把你的名字说出去,不愁凑集不到资金。
  当即道:“银钱方面,我已经让老家那边准备了,估计能有十来万两银子,而前期全部投资,除了设备费用外,前期的人工、厂房、原材料也不是个小数目,加起来怕是要六七十万两银子才能开头,所缺的这部分我一部分打算集资凑股,还不够的话则是贷款一部分!”
  资金问题总体不大,虽然赵东云自己没什么钱,但是北洋体系里有钱人多了去,随手能够拿出几万两银子的人一抓一把,现在赵东云要考虑的反而是该怎么样才能够掌握控股权。
  当袁世凯同意了公司章程和前期计划后,赵东云的行动速度非常快,不用几天功夫“福元机器厂”就是在天津英租界的维多利亚道正式挂牌成立。
  福元机器厂的名字是直接借用了“福元”二字,虽然俗套了点,但是简单好用,当然更主要的是这显示了这两者的从属关系。因为赵东云并不是说直接再用私人名义投资建立机器厂的,而是以福元纱厂的名义进行投资,所以这个福元机器厂是嫡属于福元纱厂的。
  至于说一个纱厂投资建立兵工厂合不合理就不是他所要考虑的问题了。
  一挂牌成立后,各种行政机构也是迅速被完善建立,董事会、总经理、财务总监一一设立,而主要管理人员也是来之于福元纱厂,赵晨滨就是董事长,而总经理则是道格尔,而财务总监则是外聘的英国人威廉,之前是天津汇丰银行的一名会计师,被道赵晨滨直接开出高价年薪的诱惑下,加上道格尔也在一边劝说,所以就一头扎了进来。
  还有个总工程师是个德国人,据传是毛瑟兵工厂的前任工程师,反正介绍他来的礼和洋行是这样说的,至于是真是假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不过真假先不说,但是本事还是挺有一套的,刚上任呢就给赵东云弄了一整套的建厂计划方案,而这个方案比先前道格尔等人弄出来的完善多了。
  毕竟这些技术上的事情让一群搞纺纱的人来搞军工生产,本来就是挺扯淡的,管理和财务方面还好,大企业里区别不算大,但是设计到具体技术上的时候就得专业人士来搞了。
  新成立的福元机器厂也和福元纱厂一样,除了个赵晨滨外,其他高管清一色的洋人!
  这种人事安排在后世国人看来,这绝对会高呼兵工厂已经落入洋人之手,大喊赵东云卖国之类的。
  但实际上这年头洋人在国内厂局里担任要职是普遍的事情,湖北枪炮厂,江南制造局乃是其他大部分的工厂都有着洋人的踪迹,这种普遍现象上升不了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
  福元机器厂一挂牌成立,赵东云就是迫不及待的把风声放了出去,甚至找到了段祺瑞、冯国璋他们,说要是有闲钱没处花的话,就和哥们一起做生意吧!当然这个过程肯定得提一提袁世凯已经加入进来这事。
  而这效果比赵东云想象的还要好一些,他十几个交情还算可以的北洋高层里转了一圈,已经是收获了差不多五万两银子,虽然大部分是看在袁世凯的份上才出资,但是这说出去也够吓唬人的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26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