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枭雄(校对)第1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2/268

  然而不管他们之前的身份如何,但是他们和赵东云是校友,外人眼中的赵东云后辈却是实打实的。这年头的同窗说值钱也值钱,说不值钱也不值钱,比如说天津武备学堂、北洋军校这些军校甚至陆士的同窗关系都不管用,因为人太多,几百上千号同窗和没有也差不多了。
  但是国内柏林军事学院毕业的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无非就是赵东云、杨德明、李想、伊良旭,就算加上在读的另外五人,一共也不过九个人而已,乃是正儿八经的屈指可数。
  这物以稀为贵,这人数少了同窗、校友这些关系才值钱。
  再加上杨德明的前例在,所以李想和伊良旭也是没有多想就是打算回国后投奔赵东云这个同校前辈去,混个几年少说也得捞一个将官当当。
  这两位柏林军校的后辈没有太多考虑就选择去东北,但是其他几个人就是有诸多顾虑了,其余一起回国的七名留学生中,都是袁世凯派遣去德国的,说实话和赵东云没什么关系,而且也不是每个留德学生回国后都能够和杨德明他们这几个人一样迅速得到赵东云的重用,毕竟赵东云手底下的军事人才可不少,各种留德、留日学生随手一抓都能抓一大片出来,他们去了东北总归是要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和他们竞争。
  再者,也不是每个人都看好赵东云的,在当代人们心中的主导中国历史进程的其实还是张之洞和王英楷,至于赵东云虽然三天两头上报纸,但是没能主导中枢的他在人们心中,依旧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军阀,顶多就是实力大了点而已,和段祺瑞、王士珍、吴凤岭之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赵东云当初为什么要和王英楷争夺北洋老大的位置,主要原因就是这个,你不当北洋老大人家怎么看你都是个小军阀,上不了台面,那些人才或者进行投机的政治家、商人们就不会把目光投向你。
第238章
现代化军事建设
  反观王英楷,你看他去年十月份以前有什么?吹破天了手里头也就一个第一镇,单纯说军事力量的话,当初的赵东云单手就能挑翻他,但是自从王英楷比赵东云先一步踏进京师,然后灭掉满清以共和奠基人自居后,再加上他原有的北洋第一梯队老大的威望,就是让他成为了当代北洋名义上的老大,这才让他拉拢到了袁世凯时代的诸多幕僚人才,甚至联合了段祺瑞和王士珍以及张怀芝和王汝贤他们,搞出一个联军来和赵东云打擂台。
  搞的当初的赵东云极为被动,甚至都被迫独自对抗北洋其他军阀,以武力强夺京畿,但是恰逢南方联邦成立,这才缓和了北洋诸位军阀的矛盾。
  但是那个时候,王英楷的地位已经是很难动摇,不管赵东云承不承认,反正别人是认为王英楷已经是北洋的当代老大,袁世凯的继承人。
  从上述王英楷、赵东云的发展轨迹来看,那么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这年头军阀们除了要手握强大的军事力量外,实际上威望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起重要性丝毫不弱于军队。
  很明显,1907年国人心中能够带领中国统一并崛起的并不是他赵东云,而是张之洞和王英楷其中之一,嗯,兴许还能把端方算上,但是绝对没他赵东云的份。
  如此情况下,也就怪不得那些留学生们会选择投诚其他人了。
  杨德明接到了李想他们后,也是没有在香港做过多的停留,而是次日就乘坐客轮北上,直抵旅顺这个当代中国除了上海外的第二个公共、自由港口。
  他们刚抵达旅顺后,就是换乘火车前往沈阳,四月二十四号,沈阳巡阅使府内,赵东云就是亲自接见了这几个远到归国,甚至连家门都还没来得及回的军事人才。
  “诸君一路都辛苦了,我代表东三省的十余万将士欢迎你们来到沈阳,我相信只要诸君一起努力,国家兴盛,民族崛起指日可待!”
  接风宴上,赵东云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李想和伊良旭这两名后辈的重视。
  赵东云之所以重视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他们是当代中国里仅有的几个现代化军事人才,而且还是高端化的军事人才。当代国内各种军校以及留学生多了,比如北洋军校,前奉天武备学堂,今东三省陆军军官学校。还有诸多人耳熟能详的日本陆士留学生以及德国的几所军校的留学生,但是以上军校通通都是以培养基层军官为目标的军校,培养出来的都是排级、连级的军官。
  至于说这些低级军校培养出来的军官以后会有部分人成长为名将,军事家之类的,几率太小,不可靠,赵东云总不能指望用大浪淘沙的方式然后从几千上万名基础军官里头挑出将帅人才来吧,要不然就是用时间来沉淀,说不准几十年如今的这些基础军官也能涌现几十个名将来,但是赵东云那里能等几十年啊。
  一支军队是需要战略层面的高端性人才,依靠时间来沉淀对于现在的赵东云不现实,至于现有的人才库,尤其是高级将领这个群体里说实话素质真不咋地。
  尽管陈光远、孟恩远、曹锟这些人在后世都是大名鼎鼎的军阀、名将之流,但说实话他们的现代化军事素质相当一般,你让他们带领个把师打仗问题不大,但是你让他们承担整个军队的建设,肩负起全军的战略指挥,以及最为重要的就是专研并开发各种新式战术,那就真难为他们了。
  这些工作之前一直都是赵东云一肩挑,其他人真搞不来这个,后来杨德明回国后,加上方壁永也勤奋好学,这才分担了部分赵东云在这方面的工作。
  现有人才库没有,靠时间沉淀也不可行,那么唯一的可行办法就是直接获得经历过高级军事院校培养的人才,比如说日本陆大、德国柏林军事学院这些高端院校的毕业生,这些军事院校毕业的人才先不说会不会成为名将,赵东云也没指望他们有几个是名将,但是人家在校几年所学的东西就不是那些陆士生所能比较的。
  你陆士生学的是什么?连排级的战术,教你如何列队,怎么冲锋攻克敌人的机枪堡垒。而陆大生学的是什么?国防经济、战略指挥、前沿军事理论这些东西,两者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都没发比。
  当代国内南北方甭管高级还是低级军官都拉出来,赵东云保证除了他手底下的杨德明、李想他们外,没一个人说的出国防经济到底是什么玩意,除了这些年上过自己进修班的那些人外,90%以上的国内军官连弹性防御理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了,至少50%以上的军官连如何布置机枪交叉防御都不懂,而日俄战争后刚冒头,为了如何应对战壕战术而发展的渗透战术估计都没几个人听过这个词汇。
  当代的中国军队,就是由一群文盲和一群只懂得连排级战术的低级军官所构成的!
  恩,这说的中国军队也包括赵东云手底下的奉军,尽管奉军的大炮和机枪比国内其他军阀多一些,但彼此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距离赵东云心目中的现代化军队还差十万八千里呢,而要改善这种情况,靠所谓的历史名将之类是不靠谱的,靠信仰、党派之类的更不靠谱,得有真正的现代化高端军事人才来搞,这才有可能办成。
  当代中国里有几个人受过高端军事教育,懂得这些东西?嗯,不客气地说连同赵东云自己在内,只有今天在座的四个。
  赵东云自己其实也是个半桶水,空有原身的记忆,但是对军事的理解还不如很多职业军官呢,他只是有着原身以及后世的记忆而已,而且他当年从柏林军事学院就读的时候可没机会进入人家德国陆军参谋部里服役,而是到野战部队实习。
  但是后续的四批在袁世凯的安排下的留学生,却是除了到野战部队实习外,还可以到德国参谋部实行。
  有了这些经验后,赵东云对他们就更为期待了!
  赵东云并没有指望杨德明、李想、伊良旭他们会成为什么绝世名将,估计也没什么可能,甚至他都不准备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带兵上战场,他所期望的是他们充实到司令部工作后,利用他们在德国所学到的诸多知识,帮助赵东云打造出一支现代化军队出来。
  次日,赵东云就是宣布授予李想、伊良旭为陆军中校,任李想为参谋部战略处处长,兼任东三省陆军军官学校之教官,伊良旭则是被任命为军需部之弹药供应处处长,同时还兼任东三省陆军军官学校的教官。
  对于他们的任命,赵东云是有详细考虑的,其中李想主攻的是国防经济,玩的是国家战略这些,所以安排他到战略处当处长是最适合的,而伊良旭主攻的是后勤,对炮兵也略有涉及,所以赵东云先让他到军需部任职,准备让他帮着弄出来一个现代化的后勤供应体系,别再出现去年通州战役的时候,前线等的是迫击炮炮弹,送来的却是手榴弹,炮兵营要榴散弹送来的却是榴弹的尴尬情况!
  至于到东三省军校任职,这在苏系里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东三省陆军军官学校的师资严重不足,加上招生规模日渐扩大,所以这担任讲师的大多数是军中的现役中高级军官,其中以归国的留学生为主,甚至赵东云自己现在还兼任着校长一职,每个月还会固定去给进修班讲课呢,其他人就更不能置身事外了。
  而其他几名回国的留德学生他也没有落下,在接风宴上一样嘘寒问暖,后续任命上也是比较大方,两个人被他安排到了作战处任任职二等参谋,而另外一个学骑兵的则是安排到了骑兵处任职,统一授予少校军衔。
  其实赵东云对这些留德学生的安排还算是低调了,随同李想他们一起回国,并前往武汉投奔张之洞的陈锋岚,他人还没到武汉呢,人家张之洞就任命他联邦帝国陆军部军令司会办,上校衔,去了武汉后没两个月就是转任军令司总办,少将衔,这升官速度比坐火箭还快。
  随着手底下又加入了几个人才后,参谋部里的诸多参谋们终于是推出了所谓的现代化建军方案,并编写推广了第二版本的步兵操典,要求全军按照改良之步兵操典进行训练。
  该步兵操典乃是1903年第一版本的改良,主要是参考了当代日本和德国两国陆军的最新版本的步兵操典,日本方面的步兵操典在日俄战争后变化极大,去年年底就是推出了全新的步兵操典,德国那边根据李想的描述也是,德国陆军也是在吸取了日俄战争时期的一些战例改良了现有的步兵战术。
  向来以紧跟时代潮流为己任的赵东云自然不会慢下步伐,看见日本和德国人改了步兵操典后,他也是下令让参谋部重新对现有的步兵操典进行改良,最后结合奉天陆军的自身情况以及日军和德军的改良,弄出了这个第二版本,并准备推广全军。
  在这个步兵操典里,除了和上一版一样继续强调重机枪、战壕的防御作用外,也是把迫击炮、轻机枪的诸多战术应用加入进去,同时还更为强调迂回进攻这一理念。
  如果不考虑其他东西,单单看这个步兵操典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其实赵东云带着一大群参谋们搞出来的这个步兵操典里所采用的诸多战术,实际上已经有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各国广泛采用的步兵战术。
  如果说第一版的步兵操典倾向于防御的话,那么现在第二版本的步兵操典更倾向于进攻,嗯,这个进攻也不是说正面进攻,而是迂回进攻,这一点实际上在去年的通州战役就有所体现。
  当初率领第六旅的顾蓝玉在防御战术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率领部队大胆的采取迂回进攻战术,并利用迫击炮、轻机枪攻击敌人侧翼,最后造成敌人的整条通州防线崩溃,从而使得奉军一举攻克通州。
  如今,赵东云他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加强这理念,并且根据这种战术理念调整军队的建设,为此,为了解决部队迂回进攻时火力不足的问题,赵东云再一次加大轻机枪、六十毫米迫击炮的装备数量。
第239章
东三省陆军第一师
  随着重机枪普遍装备,不管是赵东云手下的奉军还是其他北洋军阀部队,防御能力都是得到了极大加强,甚至连南方联邦部队如今都是大规模的装备重机枪,导致南方一线的战斗都倾向于防御战。
  在部队的防御能力大大提高的时候,为了能够攻克敌人的重机枪为主的防御战线,那么就要求进攻部队拥有更为强大的火力。
  其中的主要火力构成自然是火炮了,但是火炮昂贵,一个师装备四十五门就已经是极限了,更不要说国内军阀包括赵东云所辖奉军在内都是军费有限,火炮数量稀少,很难一直保证让每支部队都拥有大规模的炮兵,全中国里拥有满编制师属炮兵团的部队屈指可数,各大军阀,尤其是北洋诸位军阀大力搞所谓的“混成旅”就是缺乏火炮下的无奈之举。
  你看,一个师拥有四个步兵团一个三营制的炮兵团,但是混成协拥有两个步兵团的情况下,却是只有一个炮兵营左右,赵东云麾下的三个混成旅还算好的,拥有十六门的山炮,而且这些火炮还能保持为管退七十五毫米的山炮。
  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和军队的持续扩编,国内军阀的部队是越来越多,但是火炮的装备数量却是没能及时提高多少,比如段祺瑞的主力部队第四师,战前拥有满编的五十六门火炮,如今经过调遣,战损已经剩下了四十多门,又比如第二混成旅只有十二门火炮,第四师补充旅更是只有九门火炮。
  段祺瑞等人火炮数量已经越来越难满足部队的扩张,赵东云实际上也好不到那里去,他弄出来的三师五旅整编计划里,为了让各部队的火炮数量满编可是花费了极大的功夫,从去年十月份开始到现在,半年时间才把这些部队的炮兵部队弄满编,至于预计下半年新扩军,还没有给予正式番号的那一个步兵师,如今的炮兵部队连一门火炮都还没有呢。
  在传统身管火炮价格昂贵,数量稀少的情况下,但是部队又需要极大的提高现有炮火火力的情况下,赵东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加大迫击炮的装备数量。
  比如为了补充重炮的不足,赵东云不但让手下的三个师分别装备了一个十六门制的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营,而且还给三个步兵混成旅也配属了一个九门制的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营。除了师属迫击炮营外,赵东云还筹备成立了三个重型迫击炮营,暂时加强到某条战线以加强火力。
  如果说一百二十毫米的重型迫击炮是为了补充炮兵部队火力不足,用于加强对敌军阵线的炮击能力外,那么加强六十毫米的迫击炮但是单纯为了提高前线部队的步兵火力。
  奉军内,一百二十毫米的迫击炮是归属炮兵部队管辖,但是八十毫米以及六十毫米的迫击炮却是规模步兵军官指挥,尤其是六十毫米的迫击炮更是连级部队的主要支援火力。
  “如今一个连两门六十毫米的迫击炮虽然火力不弱,但是在具体实战中依旧无不足以为一整个步兵连提供火力支援,我们参谋部的意见是,一个步兵连最好是辖有三门的六十毫米迫击炮,这样才能够在战时为所辖的三个步兵排提供火力支持。”
  “轻机枪方面,目前的多场演习已经证明了该枪在进攻作战中的作用,甚至某种特定情况下已经成为了步兵排的核心支援火力,而根据编制处、作战处诸多同僚们的意见,认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轻机枪的装备数量,最好是能够达到每个步兵班一挺,这样的话才能够顺利的执行我军现有的步兵班进攻战术!”方壁永一如既往的劝说赵东云加大轻机枪的装备数量。
  “一个步兵班装备一挺重机枪是不现实的!”赵东云对方壁永道:“福厂那边的轻机枪产量还不足,而且价格昂贵!”
  赵东云比方壁永更加清楚轻机枪的作用,他也知道一个步兵班装备一挺轻机枪是未来的潮流,但问题是他没有那么多钱来装备那么多轻机枪啊,一个班一挺的话,那一个师就得四百多挺,他手底下三师五旅还不得要两千多挺啊!
  “对于轻机枪的装备,目前还是按照现有编制进行,先把现有部门的轻机枪装备齐全了!”赵东云继续道:“等下半年略微宽松了后,在试着在步兵连上配属一个两挺制的轻机枪班。”
  “至于六十毫米迫击炮嘛,福厂那边的产量倒是不少,价格也算降下来了,可以在三个主力师里试行一连三门制的配置!”
  这年头,轻机枪比六十毫米的迫击炮贵多了,福厂那边的轻机枪生产线由于新建,这几个月才开始量产,产量少,而且由于麦德森轻机枪结构复杂,技术含量偏高,导致福厂的轻机枪价格目前来说依旧偏高。
  至于六十毫米迫击炮嘛,福厂那边已经是生产了好几年,一开始采用进口无缝钢管,价格还算比较贵,但是后来为了降低成本,福厂那边大胆采用唐山钢铁厂生产出来的炮管,这弄出来的迫击炮虽然重量多了不少,而且射程也略微缩小,但是成本却是降低了一大截。
  同时六十毫米迫击炮的炮弹依旧还在坚持采用唐山钢铁厂的钢材为弹壳,自产黑火药为装药,这炮弹的价格也是较为低廉。
  唯一的高成本就是从德国进口的迫击炮瞄准镜了!
  产量既然高了,而且价格也降低了不少,所以赵东云也不会犹豫继续极大六十毫米迫击炮的装备数量,以让部队满编。
  “这迫击炮和轻机枪的事就先这样定下了!”赵东云挥了挥手,示意方壁永别继续说,因为不用方壁永开口他都知道,接下来肯定是要求加大八十毫米甚至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的装备数量和重机枪的装备数量。
  这些不说也罢,要说扩军赵东云比他更急迫,但是口袋空空要扩军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啊,如果张张嘴说几句就能多上几百门火炮,他早就说一万遍了。
  “新编师怎么样了?”赵东云转换了话题,问起了新编旅来。
  新编师,也就是三月份军方提出的扩军一个步兵师计划的第一环,根据当初军方和政务院,也就是文武官员之间所达成的私下协议,政务院会在半年内提供两百万两的额外扩军军费,至于这些军费怎么用人家就不关心了,反正今年是除了额定的军费和这两百万的额外扩军军费外,除非爆发战争,不然的话是别指望政务院再给军方拨款哪怕一两银子了。
  虽然只依靠这两百万两银不太可能扩编一个步兵师出来,但是军方也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这有了两百万打底后,军方内部挤挤挪挪估计也能腾出个几十万两银子来,然后东北大剿匪行动还在进行当中,预计剿匪所获的战利品也能捞个几十万,这样的话勉勉强强三百多万两银子就能够凑出来了。
  有了三百多万两后,那么勉强也就可以把一个师练出来了,至于练出来之后怎么维持下去,那就不是这些军方将领操心的事了,赵东云总不能把一个新扩编出来的师又裁撤掉的。
  于是乎三月份开始,军方就开始筹建这个新步兵师,由于赵东云还没有正式向中央要番号,也没有给出和巡警部队一样的东三省陆军番号,所以目前只能是“新编师”作为临时称呼。
  “如今新编师已经从教育部接受了三千名新兵,已经搭起来了初步的架子,预计到五月份就能够人员满编,相关武器到位,预计七月份就能够初步成军,下半年具备初步战斗力!”方壁永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2/26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