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军阀(精校)第3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3/505

  1938年4月,中国海军提交了海军第八期发展计划修订案,修订案对海军第八期的造舰计划进行了一定的大范围的调整,修订案的核心内容自然是主力舰方面,增加了一艘27000吨青山级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增加了一艘45000吨天山级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加上去年动工的两艘航空母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艘青山级航空母舰,两艘天山级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了。
  除了增加两艘航空母舰的计划外,修订案对原定的三艘伏羲级轻型战列舰的建造计划进行了调整,因为自从伏羲级轻型战列舰被设计以及陆续动工以来,就是饱受争议,海军内部的航空派嫌他们价格太贵,毕竟它们在航空派的眼里只是辅助舰,而造舰高达八千万之巨显然是让他们有些难以接受。而在战列舰派的严重,这些轻型战列舰战斗力,火力太弱,防护太渣,航速虽然高了点但是用处不大,和敌军战列舰队进行对决的话,会死的很惨。
  而且很多人认为,1931年中国设计动工少昊号的时候那是因为条约的限制以及技术上的限制,没有办法才造了少昊号,如今已经没有了条约限制和技术限制,为什么还要造轻型战列舰?
  这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
  而且这种争议并没有随着伏羲级轻型战列舰的建造和施工而停下来,反而是有越来越热烈的局势,1937年的12月份,伏羲级轻型战列舰的设计师,海军部舰政司造船科副科长潘义楠上校因为饱受争议而被迫辞职。
  而真正让伏羲级轻型战列舰出现问题的是成本的变化,原本海军预定的伏羲级轻型战列舰造舰是八千万,但是这只是预计造价而已,而实际建造过程中才发现这八千万根本就拿不下来。伏羲级轻型战列舰采用了非常多的先进技术,包括对海搜索雷达,对空搜索雷达,此外还有雷达火控系统。此外动力系统上由于采用了高压蒸汽轮机,成本上也比原来的旧款蒸汽轮机要贵上很多。种种因素加起来后,才发现八千万根本拿不下来。
  实际上制定海军第八期发展计划时,海军那边是太过于乐观了,为了能够让计划得到通过,对某些舰艇的成本预算上压制的很厉害。
  面对伏羲级轻型战列舰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中国海军不得不在第八期计划修订案中做出了调整,对在建中的三艘伏羲级轻型战列舰进行了技术调整,反正现在也没有建成,更改设计问题也不大。
  不过和海军内部战列舰派所希望的增加吨位和增加火力不同,舰政司所设计出的修改后的伏羲级轻型战列舰的方案后,却是通过降低防护、航速来取得降低成本的办法。
  三艘伏羲级轻型战列舰的航速被缩减到了三十一节,防护缩减到了八寸舰炮防护的水平,火力上则是保持九门十二寸炮,而预定的作战目标也是直接从对抗战列舰下降到了对抗敌军战列巡洋舰,重型巡洋舰上。
  战舰这东西向来都是一分钱一分货的,尤其是动力系统所占的份额最大,降低一节的航速就能够节省大量的吨位和成本,于是乎性能下降的同时造价也是哗啦啦的下降,从八千万一举降低到到了六千万元。
第〇七三四章
炎帝级改装计划
  伏羲级轻型战列舰的性能和造价都下降后,六千万的价格和海军内预计建造的18000吨重型巡洋舰的对比只多了五百万,但是战斗力上显然要强得多,十二寸炮和八寸炮可没法比。
  海军之所以修改伏羲级的设计,除了伏羲级原设计的性价比较低外,更重要的是1937年下半年开始海军内部对于战列舰以及辅助舰的使用战略思想出现了变化,由于条约限制的结束,各国都在1937年相继动工新式的高速战列舰,日本动工了两艘大和级的高速战列舰,而美国那边也是动工了两艘新式的高速战列舰,而根据军情处海军司的情报显示,日本的那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并不是陈敬云记忆里的那种六万吨多装备十八寸舰炮的巨舰,而是只有四万五千吨左右,延续装备九门十六寸舰炮的主力舰,而且航速达到了三十节。
  日美两国的这些新式战列舰的出现,让伏羲级的预定作战目标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让伏羲级对抗两国海军中的战列巡洋舰以及老式战列舰还可以,但是让他们对付两国海军中的新式高速战列舰就是非常勉强了,在面对日本和美国的高速战列舰队靠近突袭时根本无法有效的对航空母舰编队进行护航,别说牵制了,到时候连自保都难。
  如其建造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伏羲级还不如更改设计,直接把作战目标放到抗衡敌军八寸重型巡洋舰上来。
  这样的话海军方面还可以不用建造一万八千吨级的重型巡洋舰,从而可以把这一级别的给省出来,把大量的经费用到其他地方。
  有了这些考虑之后舰政司就是对在建中的伏羲级轻型战列舰做出了大规模的设计改动,把吨位从两万七千吨降低到了两万五千吨,而且准备以这一船型继续设计新式船型,初步定为两万三千吨到两万五千吨之间的轻型战列舰,火力为九门的十二寸舰炮,但是防护只防护八寸,航速方面也只要求三十二节,并预定用这一级别的船只来全面压制日美海军的重型巡洋舰,并一定程度上对抗敌海军的战列巡洋舰。
  当然更主要的作用还是用来当防空舰。
  这个战略上的转变几乎就是直接放弃了企图利用轻型战列舰用来掩护航空母舰并对抗敌军战列舰的思想。而造成这样战略在短时间内的转变,是因为中国的雷达研究出现了极大进步,在少昊号1937年正式服役后,海军对上面装备的雷达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试,最后发现在夜战中雷达的作用极为明显,可以在数十海里外就发现敌人海军,也就是说有了雷达在,航空母舰编队就能够在夜色中发现敌人,然后进行规避。
  凭借航空母舰编队的航速,只要发现了敌人并逃跑的话,敌军的高速战列舰编队是追不上了。
  尽管这样的态度有些消极,但是不得不说这种办法是唯一可行的。
  出现降低伏羲级轻型战列舰性能的原因不单单是海军打算建造两万吨左右的大型巡洋舰,同样还因为海军正在对炎帝级以及舜帝级这四艘战列舰进行大规模改装计划,而改装计划也是需要大量经费的,为了保证炎帝级和舜帝级的改装经费,也就得从其他方面挤出费用了,整合重型巡航舰和轻型战列舰就是出于节省经费的考虑。
  海军内部早就想要改装中国现有的四艘老旧战列舰了,不过之前一直受到了军费和条约的限制而没能成行,1936年之后没有了诸多估计,海军那边就是开始对现有的四艘战列舰进行大规模改装计划,改装以换装动力系统为核心,增加水平防护以及防空力量。
  炎帝级和舜帝级战列舰原来装备的动力系统都是帕森斯式蒸汽轮机,技术水平也只是相当于一战末期的水平,如果能够换装上海动力公司最新研发的高压冲动式蒸汽轮机,那么动力上就能够提高许多,动力提高了航速自然也就提高,而且提高的幅度会非常大,炎帝级的动力系统预计能够从十三万匹马匹提高到十八万匹马力,而舜帝级的将会从十二万匹马力提高到十万匹马力。而这两款战列舰都是以高速战列舰来设计的,船型是极为修长并且适合高速航行的,和其他国家的战列舰粗短不一样。
  而改装了动力后,这两级舰的航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到三十节,而且舰政司方面的人计划,如果对船体进行适当的改装,优化高速航行时的波浪阻力的话,甚至达到三十点五节都是有可能的。
  这个改装计划一被提出来,就是受到了海军内部的极大欢迎,毕竟这样一改装之后,中国的这四艘旧式战列舰就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来,而三十节的航速也勉强能够跟上航空母舰编队进行机动了,一旦有了这四艘战列舰进行护航,那么在战争中哪怕是遭遇到了敌军高速战列舰编队的靠近攻击,那么也能够有足够的自保甚至反击力量。
  毕竟中国的这四艘战列舰虽然老旧了些,但是战斗力依旧强悍,尤其是换装了新式重型炮弹后,主炮威力比原来提升了约百分之三十左右,对抗各国的新式十六寸舰炮一点压力都没有。
  所以尽管这四艘战列舰的改装费用高昂,炎帝级的改装费用达到了四千万元一艘,两艘就是八千万,而舜帝级的改装费用少一些也要三千五百万,几乎相当于同吨位新式战列舰建造成本的四分之一多一些,但是海军内部咬了咬牙,硬是从重巡以及伏羲级轻型战列舰的经费中挤出来了。
  毕竟这花总数差不多一亿五千万的改装费用可以让海军得到四艘航速达到三十节的十六寸战列舰,这样一样就不用继续新造那些四万多吨的战列舰了。
  这个改装计划对于整个中国海军的发展而言,意义要大很多。
  如果不改装的话,那么这四艘旧式战列舰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海军要想获得能够和日美海军新式战列舰相对抗的力量,就得投入巨资兴建至少四艘的四万吨以上战列舰才能保持最小限度的平衡,而这个投入没有七八个亿根本拿不下来。而且新造这么多新式战列舰的话,那么那些伏羲级轻型战列舰的用处也就不大了,等于重复投资的,这是个极大的浪费。
  本着用最少的钱得到最大战斗力的模式,海军第八期发展计划修订案中,才取消了重型巡洋舰的建造,并把主要的力量都集中在旧式战列舰的改装以及两万五千吨左右的轻型战列舰建造上。
  届时27000吨的少昊号、三艘25000吨的伏羲级轻型战列舰将会成为中国海军内的主力辅助舰,并用于伴随航空母舰编队进行作战。
  加上原有的两艘世广级重型巡洋舰,四艘三十年代早期和中期建造服役的万吨条约重型巡洋舰,那么中国的一万吨到两万吨级别的辅助舰力量就会提高很多,足以为整个舰队提供有力的护航。
  而万吨以下的巡洋舰设计上,海军方面则是设计出了两种船型,一种是舰队巡洋舰,也就是伴随航空母舰进行活动,主要侧重点为防空的轻型巡洋舰,设计吨位为七千吨,主炮口径也不是六寸舰炮,而是采用四座三联装共计十二门的五寸高平两用炮,而次口径防空炮火力非常强大,共计有三十门的四十毫米防空炮,十六门的二十毫米防空炮,航速上因为是伴随航空母舰进行机动,所以也没要求太快,有个三十四节就可以了。
  这款轻型巡洋舰和日美的同吨位以及更大一些的万吨轻型巡洋舰相比,炮战火力自然是要差一些,不过这一级舰的主要任务也不是炮战,而是防空,要不然也不会放弃六寸主炮采用五寸主炮了,里头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六寸主炮的射速不如五寸舰炮那么快,防空效能太差。
  除了这种防空型的舰队轻型巡洋舰外,还有一种雷击型巡洋舰,也就是以四千五百吨到五千吨为标准,装备五寸主炮,但是搭载强有力的鱼雷发射管,航速高达三十六节以上,是用来带领驱逐舰进行雷击作战的船型。
  这一系列的造舰计划是根据整个中国海军的战略而制定的,不是说什么性能好就造什么,而是说中国海军需要什么才去造什么。
  而且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中国海军的造舰过程中,并没有和日本一样严苛要求单舰性能,为了些许的性能甚至不惜投入重资,中国海军方面则是精打细算的多,有时候因为成本上的因素甚至是主动放弃了性能,伏羲级轻型战列舰的缩小化就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如果是放到了日本海军那边,估计就不是缩小,而是会提高到三万多吨了。中国海军的第八期发展计划修订案开始紧张实施后,三个月后也就是1938年的7月,中国空军也是通过了1938年整编方案,提出了新增五个空军联队的计划,新增加的编制加上老旧飞机的替换,使得了空军这几年内就急需大量的新式飞机服役。
  当中国的海陆空三军大规模扩编的时候,1938年的下半年,德国再一次向外扩张,并要求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而在慕尼黑会议中,英法德意这四个欧洲主要的大国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这一事件代表着是的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但是这并没有让德国得到了满足,它的扩张步伐还在继续!
第〇七三五章
盛大的战争开幕式
  德国的扩张几乎不可能主动停下来,因为走上扩张步伐的德国根本停不下来,一旦停下他自己就得先完蛋了。
  于是乎1938年年底德国占领了苏台德地区后,1939年再一次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了领土要求,然后在1939年的3月份悍然进兵捷克斯洛伐克,并且顺利的粉碎了捷克人的抵抗并占领了捷克领土。
  这个时候,希特勒的野心几乎已经是暴露在了全世界人的面前,不过他毫不在乎,刚一结束捷克攻略,德军立马就是开始秘密准备进攻波兰,这种情况下,英法两国就算再傻也是知道德国人不是那么容易满足的了,德国的威胁一天比一天大,英法两国也是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扩张。
  而这个时候,哪怕是远在东方的中国里也有诸多人知道,欧洲那边是又要打仗了,和英法两国忧心忡忡不同,中国人却是显得极为兴奋,大批的中国商人前往欧洲寻找商机,欧洲无数的订单开始向中国涌来,让中国呈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那种战时经济盛况。
  1938年开始,当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时,中美两国的工业却是滂湃发展着,尤其是美国那边,挤压了多年的产能开始得到解放,并且这些订单让美国真正的走出经济低迷,要说欧洲局势紧张后最开始的是谁,那肯定是罗斯福了。
  中国也在这场订单盛宴中获利众多,大量的工业产品,包括医药产品中的抗生素,军用食用罐头,甚至是布匹和各种重要的战略原材料大量的涌入欧洲地区。
  而由于欧洲局势紧张的原因,世界各地的各种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比如中国向德国大量出口的钨矿、锑矿等稀有矿产价格翻了几乎一倍还多,而且价格哪怕再高,德国人也是持续发来订单,英法德,意大利这些国家的备战行为让其他地区的国家获益众多,不但中美这两国工业大国获得了众多的经济立即,就连苏俄也是为此获益甚多,从德国那里捞取了大量的财富。就连亚洲的俄罗斯共和国,日本和朝鲜都是通过对欧洲的出口获益不少。
  简单来说,欧洲四大国所进行的战备中,让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获益匪浅,有着这种因素的影响,也就不能怪陈敬云和罗斯福以及斯大林都暗地里支持欧洲局势变的越来越紧张了。
  欧洲局势紧张之余,各国的外交家们也是进行着紧张的联络,试图找到更多的盟友,德国就是在1938年开始,多次的向中国发出了友好信息,希特勒甚至不止一次的邀请中国总统陈敬云前往德国访问,不过都是被中国委婉的拒绝了。
  德国那边的心思是想要和中国结盟,让中国、德国、意大利形成一个三国轴心,甚至还想要把日本也拉进来,然后以四国对英法美苏四国形成强大的挑战,不过陈敬云想要的是获取利益,而且陈敬云也不怎么看好德国,和德国结盟后是坏处多过好处。如果这年头的美国死了心要和英法苏联合到一起,陈敬云也是不想要直接对上美国,那样对中国而言好处不多。
  不过军事上的联盟不行,但是给予一定的外交支持和商业上的合作还是可行的,这几年中国可是给德国那边提供了众多的原材料,其中非常多都是极为重要的战略原材料,比如医药产品,比如重要的稀有金属。
  而两国的军事技术合作也是非常密切,德国有中国所需要的液冷航空发动机技术,有中国所需要的大功率潜艇柴油机技术,当然更重要的是德国基础材料,尤其是各种合金上的技术也都是中国所需要的。而中国手中则是有德国极为需求的飞机技术,中国的飞机技术除了发动机不算最好外,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电子设备方面都是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的F4战斗机可是连德国人都想要好的好货色,而中国向德国人提供了军用飞机的技术后,也是顺利研发出来了数种先进军用飞机。
  还有海军上,德国自家的海军技术实际上还停留在一战末期水平,整体性能上是远不如各国海军,而中国在海军上虽然不敢说赶英超美,但是比德国还是强多了,德国新建的卑斯麦级战列舰上,就有着中国工程师的影子在里头,里头的一些重要的船体设计是出自中国海军舰政司之手。
  而主炮上更是上海海军兵工厂所提供的技术,德国人自家的舰炮水平比一战末期也高不到那里去。
  这种互动式的军事技术合作从三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两国之间都是获得了所需要的好处,德国那边自然不用说,和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让德国的扩军进行的极为顺利,尤其是坦克上,他们的坦克技术水平在1936年的时候也不过是一战末期水平,但是在短短的两年内就研发出来了新一代坦克,也就是四号坦克这种坦克极大的借鉴了中国T9坦克的设计,性能上比历史上的四号坦克要强得多。
  因为中国的出现,实际上这个时空里各国的空军和陆军的各种装备发展水平都是比原时空的要高一些,就连日本人也是搞出来了性能不俗的中型坦克。
  而中国也是从德国手里拿到了不少好东西,除了各种基础行业比如材料和精密加工这些外,最重要的应当属于液冷航空发动机的技术了,滁州飞机公司下属的发动机部门和德国那边进行合作,并在1937年研发出来了大功率的液冷航空发动机,而这款被称之为CS1100型的液冷航空发动机是根据德国DB601发动机仿制而来的,性能上比上海动力公司航空部所研发出来的液冷发动机性能上要提高很多,功率上提高了足足两百匹马力,更重要的是可靠性提高众多,之前上海动力公司航空部所研发的液冷发动机虽然动力也算不错,但是可靠性较差,使得中国空军一直都没敢装备。
  而这款CS1100发动机一被研发出来后,立马就是被作为了新一代空军军用飞机的标准动力,并根据这款发动机研发新一代战斗机以及轰炸机,这对于中国空军的新一代飞机的性能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而CS1100发动机的出现也是第一次让中国空军和海军的飞机型号出现了区别,由于空军预定的下一代飞机都是预备用液冷航空发动机作为动力,但是海军那边由于维护保养以及抗损方面的需求,另外空军战斗机的战斗高度一般比较高,而海军飞机的战斗空域一般都比较低,由于液冷发动机在高空领域具备优势,但是风冷发动机在低空领域具备优势,所以海军对于装备液冷发动机却是持反对意见的,而是希望继续装备风冷发动机,而事实上这年代各国海军中装备的舰载飞机基本都是风冷式,中国海军也是无法免俗。
  除了技术上的限制外,还有生产能力上的限制。中国的航空发动机研发设计厂家实际上只有两家,一家是滁州飞机公司下属的航空发动机部门,而另外一家则是上海动力公司的航空部。滁州飞机公司起步较晚,在风冷发动机上技术一般,但是因为和德国那边进行了技术合作,所以在液冷发动机上领先于上海动力公司,而上海动力公司作为中国老牌的航空发动机厂商,其生产的各型风冷发动机一直都是中国各种飞机的标准发动机,但是其自己研发的液冷发动机水平一般。
  如此情况下,为了保证最大的产能,让滁州飞机公司生产液冷发动机的同时,也得让上海动力公司继续生产风冷发动机,这样才能够形成最大的产能,不然的话单靠滁州飞机公司一家生产的液冷发动机,是无法满足海空军那庞大的需求的。
  德国见和中国无法达成军事同盟,很快就是把目标转道了日本身上,不过这个时空里的日本比原本时空里的日本顾忌多很多,和德国合作的话由于中间隔了一个中国,可没办法和历史上一样和德国夹击苏俄。也就只能在德国在欧洲和英法开战的时候,日本也就只能向英法荷的东南亚殖民地进攻。
  不过背后还有一个中国以及美国在啊,所以日本也是不敢轻举妄动,并没有和历史上一样和德国签订盟约。
  不过随着欧洲那边局势开始紧张,说日本人不心动也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它因为新几内亚的问题和英国出现了多次的冲突,日本人是希望把整个新几内亚岛都夺取的。
  当欧洲爆发大战的时候,谁也不能保证日本会不会趁着这个机会扩大东南亚地区的利益。
  中日两国都是很理性的拒绝了德国的联盟,不过却是没有打消德国继续扩张的想法。
  1939年的6月份,德国和苏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紧接着就是秘密签订了瓜分波兰的密约,于是乎在1939年的七月份,德国海陆空三军经过了数个月的秘密准备后,终于是在1939年的七月二十五号凌晨向波兰发动了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多年的酝酿后正式拉开了盛大的序幕,作为世界大战序幕式的主办国,德国人无数炮弹为这场序幕式献上了本世纪最盛大的礼花。!
第〇七三六章
1939年的夏天
  炎炎夏日中的七月,随着欧洲爆发战争的消息传来,中国呈现了一种比夏天的太阳更要热火的激情,尤其是众多的商人们一个个都是满口笑脸的谈着欧洲地区的战争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商机。
  汇东新路的那些资本家们更是四处筹集资金用于各大工厂的扩建,因为战争一爆发后,这世界上似乎所有的工业产品和原材料都变得不愁市场了,只要你的产量足够,那么就有一大堆订单等着你,不但有出口欧洲地区的订单,更有亚洲地区和国内的众多订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3/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