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军阀(精校)第1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505

  感叹过后,他立即就是对师部发去电报,详细的叙说了这一次短时间的交锋,并且提醒师长陈卫华谨慎注意北洋军。
  徐镜清的这封电报陈卫华看过后,立马转交给了杭州司令部方面,让杭州司令部方面对北洋军的整体实力又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毕竟之前国民军对北洋军的印象都是道听途说,根本就没有实际接触过,而现在徐镜清的13团和北洋军第三师第五旅第九团的一个营进行了正面交锋,唐天喜得到了大量国民军情报的同时,国民军也对北洋军的实际战斗力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这一次交锋也宣示着国民军和北洋军正式交战。
  唐天喜也给曹锟发去了相关的战报,并且着重提到国民军装备了大量的机枪以及小口径速射炮,虽然对方在中大口径的火炮方面比不上我军,但是在小口径的速射山炮上面,他们有着极大优势,尤其是在对步兵进行近距离火炮支援的时候。
  “小口径速射炮?”曹锟看着这份报告有些不太理解:“就算他们全部装备的是五十七毫米的速射山炮,也不可能做到这么多的数量啊!”
  曹锟虽然不解,但是还是相当谨慎的,当天他率领第三师的主力部队抵达镇江外围和第五旅汇合,当天晚上,他就是派出了一个团试图突袭,和国民军的11团进行了激烈的夜战,双方打出的炮弹爆炸引起的火光让整片交战区都变成了白昼,突袭已经变成了强袭。
  北洋军想要取得开门红,加上之前北洋军的胜利战绩让他们信心满满,即便面对着国民军的猛烈火力他们依旧连续发动攻势。而国民军呢,11团的团长已经接到了陈卫华的死命令,11团要是丢失了阵地,那么他陈卫华就亲自枪毙他,这样的情况下,加上国民军本来就是防守一方,又有着部队的火力优势,所以双方就慢慢的僵持起来。
  双方激战一夜后,曹锟发现自己手下的第十团竟然伤亡了六七百人,这样大的伤亡让他始料不及,甚至一开始怀疑是不是下面送来的报告写错了,而后他亲自到了第十团视察的时候,入目是成片成片的伤兵时,他才是转头到唐天喜道:“看样子昨天你说得没错!”
  曹锟第三师的第十团伤亡不小,国民军也没好到哪里去,面对北洋军的猛烈攻击,尤其是北洋军那数十门75毫米的火炮炮击,让国民军伤亡甚大,昨夜面临主要进攻的11团伤亡了四百多人。这还是在依靠工事防守,以逸待劳的情况的战果,如果是正面遭遇战的话恐怕第一师伤亡会更加严重。
  除了士兵的伤亡外,弹药的消耗更加多,尤其是炮弹方面,之前的交战中,双方的炮击几乎就没有停过,而国民军装配的大量迫击炮虽然射速够快了,但是炮弹的消耗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仅仅是交战一天时间,陈卫华就已经亲自向陈敬云发去了求援电报,尤其是请求大量的弹药补给。
  陈敬云虽然没有上去前线,但是从陈卫华传来的字里行间中已经感受到了前线部队的压力,当即让孙广亮优先补充镇江方面的补给。对于补给一事孙广亮也是压力很大,之前国民军在浙北地区储备了大量的弹药,按照道理来说是足够的,不过现在国民军的四个师都已经进入了苏南地区,这苏南地区水网密布,交通不便,尤其是陆路方向的第二师和第七师占用了大批国民军的后勤运输力量。
  这镇江方向的第一师和第四师要好一些,毕竟有个宁杭铁路和沪宁铁路可以利用,这运送补给的话要方便很多。只是现在国民军的后勤系统已经满负荷运转了,对第一师和第四师的后勤补给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现在突然要求加大补给量的话就会打乱国民军后勤系统在苏南和浙北地区的正常运转。
  不过镇江那边压力这么大,后勤系统就算有着诸多麻烦孙广亮也只能是硬撑着道:“没问题,我这就去安排!”
  镇江方面的第一师的压力很大,陈敬云很快就命令第四师和江苏第三师对第一师进行支援,分担部分压力。
  同时命令萨镇冰的海军舰队对陆军上的北洋军进行炮击。
  二十七号上午,萨镇冰的海军舰队根据陆军的指引,对曹锟的第三师进行了大规模的炮击,海军炮击可比陆军的炮击凶猛多了,参与炮击的除了海圻号的八寸炮外,还有其他三艘巡洋舰舰的六寸炮,以及大量的四寸炮和三寸炮,这舰队的炮击力度远远超过了陆军火炮,尤其是那些一百五十毫米和两百毫米的大口径舰炮,更是对曹锟的第三师重大打击。
  以至于让曹锟为了避免来之江面上的火炮打击,不得不向南方转移了十里。
  二十七号到二十八号这两天,北洋第三师对镇江的外围守军第一师和江苏第三师又一次的发动大规模进攻,二十七号晚上江苏第三师下属的一个团先后发生奔溃,董宏根本就无力阻止手下部队的奔溃,先是一个团,然后就是引起了连锁反应,就一个晚上了,江苏第三师就彻底崩溃了。
  江苏第三师的奔溃让曹锟迅速抓住了机会,强行突破了江苏第三师的阵地后企图对侧翼的国民军第一师形成交叉多面打击。
  国民军第一师为了避免陷入半包围状态,陈卫华下令放弃原阵地组织后撤,在转进过程中遭受北洋军第三师骑兵团的追击,伤亡惨重,并损失了大量的重武器装备。
  等二十九号国民军第四师紧急增援而来后,第一师才重新稳住阵脚时,防守镇江的三个师已经只剩下一个半了。江苏第三师已经完全奔溃,连董宏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国民军的主力第一师在撤退过程中遭受重大损失,如果不是第四师的两个团增援上来,那么第一师能不能回到镇江还是个问题。
  镇江方向的北洋军和国民军第一轮大规模交战中,以国民军惨败告终!
第〇一九六章
镇江之战(三)
  镇江方向的局势变得很不利起来,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就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国民军之前缺乏大规模作战的经验,成军时间还太短,面对北洋军这样的虎狼之师难免有些吃力。第二就是国民军在防守作战中严重依赖火力优势,尤其是迫击炮和轻重机枪,这样当后勤的子弹炮弹一下子供应不上来的时候就出现问题,另外这些天的交战中,北洋军也不傻自然知道重点打击这些重武器装备,使得前线部队损失了众多的重武器装备,尤其是机枪更是损失的多,当没有了重机枪和迫击炮后,很多国民军的基层军官就不知道该怎么打仗了。而第三,倒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江苏第三师的突然崩溃。
  战前陈卫华可是把这个江苏第三师当成了盟军来对待,并且让他们承担了次要方向的作战任务,然而这个江苏第三师在曹锟的北洋军第三师打击下根本就抵挡不住,迅速奔溃后造成战线的全线溃败。
  仅仅两天时间,镇江方面就是出现了如此重大的变故,这让陈敬云得知了消息后气的掀翻了书房里的书桌。
  “他当初是怎么向我保证,他说镇江稳如泰山!”陈敬云很生气,这个陈卫华自己一向来都是很看好的,要不然也不会把他放在第一师师长这么重要的位置上来,并且让他负责镇江方面的战事,然而这才几天工夫呢,他就让镇江方面的局势败坏到如此局面,这让陈敬云如何不气。
  “要不是李继民带着第四师去的快,恐怕他都回不来了!”陈敬云依旧发泄着,而此时陈敬云身边的人并不多,只有林成坤和冯勤两人而已,这两个人都是陈敬云亲信中的亲信了,如果是放在其他人面前陈敬云也不会直接骂出口了。
  如果说把镇江战败的责任全部放在陈卫华身上也是不太公平的,当时让江苏第三师参与镇江作战是司令部都同意了的,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个江苏第三师竟然这么不经打,没几天工夫就彻底崩溃了,以至于让第一师陷入险境。事发后陈卫华下令撤退转进也是正确的,不过陈卫华唯一的错误就是没有妥善安排部队用以阻击敌人的追兵,以至于让撤退中的部队遭受了敌军骑兵部队的追击。
  后来就是让撤退变成了一场溃逃,撤退永远都比进攻困难,衡量一支军队的战斗力,看看他能不能顺利组织撤退就可以了。
  好不容易平息下来心中的怒气,陈敬云才问道:“现在第一师和镇江方面的情况如何了?”
  冯勤知道陈敬云还在气头上,所以很是小心的回答:“目前第一师已经收拢整合好了部队,三个步兵团里第11团损失过半,13团由于担负阻敌任务损失也不小,炮兵团也损失了一个营的火炮,只有12团还保持了完整的建制!按照参谋部的估计,排除士气因素,从兵力上和装备上估计,第一师应该还保持了七成的战斗力。”
  “镇江方面现在第一师已经和第四师部署了联合防线,并且靠近了江边上,可以有效的得到海军的火炮支援!”冯勤快速地解释着:“不过萨将军来电,说海军外出多时,已经对陆地进行了持续数天的炮击,弹药和补给都已经缺乏,请求准许回江阴进行补给!”
  陈敬云道:“镇江距离江阴不远,让他们轮流派军舰回去进行补给就是了,镇江那边必须保持海军的火炮支援!”
  有海军火炮支援都打成这个鬼样子了要是海军走了,镇江还不得立马就丢了。丢了镇江后恐怕连上海保不住了。届时国民军在苏南地区的战略就全部失败了。
  陈敬云说罢后又道:“给广州的沈纲去电,让他即刻乘船来杭州,至于广州那边的第三师嘛,你们说谁适合?”
  陈敬云这突然说要把沈纲调来杭州,这话里头重用的含义已经很明显了,苏南地区的战事进行到现在,局势对国民军已经越来越不利了,虽然陈敬云把整个国民军司令部都带到了杭州,手底下更是有着一大群人出谋划策,这些人里头留学德国的也有,西点毕业生也有,留日的也有,然后保定军校以及国内各所陆军学校出身的更是多不胜数,然而这些人里头却是让陈敬云越来越没安全感。而沈纲,却是用事实证明了他是个合格的将领,杭州战事的时候只是小小的露了下头,然而在广州那边的各种战术调动和布置却是让司令部的一群人都赞不绝口,别看沈纲制定的各种计划都普通寻常,然而正是这种普通寻常让国民军第三师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损失击败了龙济光的两万多人,这种能力放眼现今的国民军里头,还没有人能够与其比肩。
  沈纲要被重用了,冯勤和林成坤多少是羡慕的,冯勤不用说了,虽然是参谋总长,但是从来就没带过部队,只是个参谋角色,虽然深得陈敬云重用,但是身为一个军人,他又何尝不想去前线带领千军万马呢。而林成坤呢,自从起义之久就一直带着警卫师,基本上行陈敬云去那里他就去那里,想要领兵作战的话,除非陈敬云要亲自带着警卫师上前线,不然他暂时是没这个机会了。
  羡慕之余,两人考虑了会后冯勤首先道:“第三师师长的人选我建议作战司的梁训勤,然后战略司的陈仪也是可以胜任的,总务司的郭恒思也是不错的人选!”
  冯勤一下子说出了三个人选,而这些人基本都是参谋部下属各司的重要人员,效仿沈纲之前例的话,担任第三师的师长应该是可以的了!
  而林成坤这时候也道:“我本来也是打算提议这几个人的,不过冯参谋长既然说了他们我也就不说了,我就说说另外几个,一个是第六师的副师长庄先河,另外一个是第五师的副师长徐离善,他们两人都是早年加入我们国民军的了,资格够老,而且带兵经验是有的。再者就是第一师13团的团长徐镜清,这个人不管是在之前杭州战事中作战还是这几天的作战中,打的都很不错。”
  陈敬云听罢后道:“徐镜清现在是第一师的13团团长,现在第一师正值紧要关头,调走他是得不偿失,至于梁训勤和陈仪以及郭恒思现在都在参谋部担任要职,苏南战事都要用着他们,也不能轻易调离,这样,让第五师的副师长徐离善到广州去担任第三师师长。”
  这样决定了下来了后,冯勤看了看陈敬云的脸色,然后小声地问陈敬云:“司令,这调沈纲回来的话,是准备让他担任?”
  沈纲虽然还是少将,他之前是第三师的师长这次被陈敬云调来杭州的话,那么可以判定是需要担任重担的,那么他能够去那里呢,在司令部里担任职务是不太可能的了,因为现在的各司司长都有人选,而就算让沈纲担任各司司长的话那就不是提升而是降职了,如果是更上一部的话,那么就是三大部的总长和次长了,这些总长次长也不是那么好换的,参谋部的总长冯勤暂时还看不到自己会被撤换的迹象,而次长嘛则是袁方,他也不好换,至于后勤部和装备部那地方就不适合沈纲这样带兵的将领去。说以转来转去就剩下一个方向,那就是下属各师的师长了。
  而最后可能的就是第一师师长的位置,现在的陈卫华虽然是陈敬云甚为喜爱的将领,一路走上来也顺风顺水,但是镇江那边现在出了那么大的纰漏他总得出来负责的,甚至直接被陈敬云撤下来都有可能的。
  陈敬云深思了会后道:“给沈纲加中将衔,让他回来担任第一师师长!”
  陈敬云的这番话倒是没让冯勤和林成坤意外,毕竟让沈纲那么老远的来到杭州,陈敬云总不会让他做冷板凳的。
  说罢后陈敬云接着道:“现第一师师长陈卫华调任都督府侍从武官长,原副师长撤职,安排到福州军校那边去讲学吧。第一师13团团长徐镜清因作战有功升少将衔并调任第一师副师长,13团团长由副团长继任。”
  陈敬云这简短的一番话就已经宣示了现在第一师的两个主官的悲剧命运了,不过好歹陈卫华没有被直接撤职,以后调任都督府侍从武官长的话也算是跟在陈敬云身边的人,日后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陈敬云之所以这样做,原因也简单,人活一辈子谁能保证自己一直没有过错,身为一个将军更不可能一直打胜仗的,如果打了败仗的将领陈敬云都直接撤掉以后永不叙用的话,估计以后国民军都找不到几个高级将领来带兵打仗了。当初袁方差点让13团被包围陈敬云都没有直接把他撤职,现在陈卫华遭遇战败后陈敬云也同样不会这么做,当然了,让他从前线下来冷静一段时间是一定的了,以后嘛看情况而言,谁也说不准以后就用上他了。
  有人悲就有人喜,陈卫华从前线黯然而回,而徐镜清则是从团长一举跃为副师长,从上校变成了少将,彻底进入了国民军高级将领的行列当中来。
  除了人事调整外,为了稳住镇江那边的局势,陈敬云命令镇江方面收拢江苏第三师的残兵,利用这些残兵组成了一个守备团协助防守,然后命令溧水的第一师和第七师发动相关攻势,牵制南京方向的北洋军,用以减轻镇江方向的压力,马成还联合了第二师和第七师的侦察骑兵营,临时组建了一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前往南京到镇江的铁路沿线上扰袭北洋军的补给线。
  就在苏南局势对国民军越来越不利的情况下,二十九号蔡锷正式对外界宣布将准备启程前往北京,行程是先做铁路到法属河内,然后乘船到上海,再到北京,并表示希望能够都和陈敬云见一见,谈一谈。
第〇一九七章
镇江之战(四)
  蔡锷要去北京,要来上海他陈敬云管不着,现在也懒得管了,当十月十一号蔡锷宣布要在十一月初北上的时候,陈敬云就已经对蔡锷彻底不指望了。既然你蔡锷非要去北京,那么他陈敬云无话可说,而接下来嘛,陈敬云就是立即加大了和唐继饶的联系。
  当蔡锷北上之前,已经宣布辞去云南都督一职,而唐继饶则是接替了这一职位,也就是说,从蔡锷宣布辞职的那天起,他就已经不是滇军的实际领导人了,现在滇军的领导人是唐继饶。这些天来,陈敬云一直积极联络唐继饶,试图建立起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
  为了拉拢唐继饶,陈敬云不但承诺在一年内向滇军优惠出售五千支步枪,甚至答应提供部分机枪。要知道现在福州兵工厂的产量虽然已经超过了汉阳厂,成为了国内第一大兵工厂,但是国民军的需求更大,这个福州兵工厂的产量一直都是满足不了国民军的需求,在这种的情况下陈敬云答应为滇军提供武器装备已经算是很有诚意了。
  要知道现在远东地区的军火价格对比辛亥之前已经足足攀升了大半,辛亥前一支汉阳造的价格不过四十元左右,但是现在就算是老旧的汉阳造,没有四五十元根本拿不下来,如果是全新的话就更贵。这样的情况下滇军从福州兵工厂以优惠价格购买军火的话,可以省下一大笔钱。
  陈敬云表示了自己的诚意,唐继饶也是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发来密电说只要等蔡锷一离开云南,那么他唐继饶就会公开宣称支持陈敬云。虽然这只是口上的支持,但是至少能够在声势上给予国民军极大的支援。
  如此多情况结合起来,就让陈敬云对蔡锷的北上之旅不怎么关心了,现在的他更关心镇江和南京那边的战事。
  第一师遭遇惨败后,陈敬云第一时间就是把第一师师长陈卫华撤职,到沈纲从广州到达杭州之前,第一师的部队将由副师长徐镜清暂时率领。
  说起来,这个徐镜清还是国民军当中第一个出身旧军巡防营的高级将领,他之前可是在福建西北部地区和国民军打过仗的,后来投降了国民军后进入福州军校,再到当时的第一旅任职参谋,最后慢慢爬上来当了13团的团长,通过杭州一战以及前几天的作战,他终于是被国民军的上层尤其是陈敬云关注上了,所以这才一跃而起成了第一师的副师长,现在第一师的师长沈纲尚未到达之时更是临时统领第一师。
  “李兄,你看是不是再给我这边一个基数的炮弹!”徐镜清站在李继民跟前,说话的时候有些恳求的味道在里头了。
  现在的第一师有些惨,前段时间大撤退的时候不但丢失了不少重武器装备,而且连随军带的弹药都给丢了个一干二净,这回到镇江后只能依靠第四师的弹药储备过日子。而后勤部那边组织的补给还没有上来,偏偏曹锟的第三师就跟附骨之疽一样,国民军一路逃他就是一路追,现在还不容易稳住阵脚了,他曹锟的第三师又猛攻猛打了。
  虽说依靠着战壕加铁丝网和大量机枪给守住了,但是弹药消耗的也是很大,第一师弹药缺乏之下也只能向第四师求援了。
  李继民也是叹了口气道:“唉,我们也困难……”第四师是后一步到达上海,不过和第一师不一样,第一师攻占上海苏州后,完全没管当地的守备,而是全军继续北上到达镇江,而后面的第四师来的时候,不但要在上海留下相当不对担任守备,然后在铁路沿线,江阴等要地都要放置一部分的兵力用以防守,这些地方虽然一个地方的兵力都不多,可能就一个连,一个营左右,但是这么大一片地区加起来就牵制了第四师不少的兵力。最后李继民能够带来的第四师主力部队只有一个步兵团加上一个步兵营,剩下的还有部分炮兵营和辅助部队。这支部队来增援第一师的时候,为了帮第一师稳住阵脚可是主动承担了曹锟第三师的主力攻击,所以两天激战下来损失也很大。
  不过看着徐镜清的哀求神色,他也是不忍心拒绝,当即道:“这样,你带半个基数弹药走吧!”
  徐镜清听罢后才是展开了笑容:“那兄弟我就代替第一师的兄弟谢过李兄了!”
  第一师和第四师在镇江方面所面临的补给困难只是临时性的,等第二天,后勤部组织的紧急补给就已经通过火车运抵镇江,如此大大缓解了第一师和第四师的补给困难。这一批补给中不但有子弹炮弹等消耗物资,更有部分的重武器装备,包括迫击炮和轻重机枪,这些物资都是国民军事先在杭州储备着的,为的预防万一。不过步枪,机枪,迫击炮都可以补充,但是火炮就没办法了,当初陈敬云购买火炮的时候虽然每次购买一个团都会多买一两门当库存,但是数量并不多,而且这些火炮就算是库存也不能让他真放在库房里,现在国民军上下都缺着火炮呢,所以这要补充的话根本就没办法。
  也就是说,现在国民军各师当中的火炮是丢一门少一门,要重新补齐的话那就要很长时间了,不但国民军如何,国内其他军阀甚至连北洋军也都是如此,火炮这种的重武器装备在战时基本补充不了。
  基于之前第一师突出镇江外围设置防御阵地而遭受打击后,现在徐镜清和李继民两人一谋划,决定不再冒进,主动放弃了多数镇江的外围防御阵地,选择了集中兵力固守镇江的核心阵地。这样的好处很简单,一个是能够集中兵力防守,而另外一个则是靠近江边可以有效的得到海军的炮火支援。反正镇江对于双方来说重要的一点就是铁路沿线,只要沪宁铁路经过镇江,那么北洋军就不可能绕过镇江攻打上海,真要打的话也行,那么镇江里头的国民军就能随时威胁北洋军那漫长的补给线,甚至能够来之前后包围一举歼灭绕过镇江进攻上海的北洋军。
  有了这样的选择后,第一师和第四师开始依靠镇江核心阵地进行防守,并且在战斗间隙挖掘了众多的战壕,构筑了众多的防御阵地,再加上铁丝网和重机枪的配合,竟然连续数天让曹锟的第三师无法前进一步。
  看着自己手下的嫡系部队一遍一遍的发起冲锋,然后被国民军的重机枪扫射倒地,就算到达了国民军的阵地前,也是被铁丝网挡住了去路,根本就无法向前突进一步。
  现在的曹锟也遇上了当初朱瑞下属两旅进攻八号高地时所遇到的困局,现在的进攻方曹锟第三师的士兵素质虽然强过朱瑞的部队,进攻前的炮火准备也比朱瑞的部队要强多倍,但是就本质来说火力密度并没有改变太多。而防守方呢,国民军依靠重机枪和铁丝网加战壕的三重组合进行防守,加上预先选定的阵地占据了一定的地形优势,这就让进攻方有些束手无策了。
  如果双方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会变成对峙,双方加大重机枪的布置,挖战壕,构筑完整的防御战壕体系,然后就变成一场长时间对峙的战壕战了。不过很不幸的是,双方的背后都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镇江也不是一战时的欧洲西线,所以北洋军和国民军之间不太可能发生这种大规模的战壕站。
  玩战壕战也是需要资本的,一战时期的欧洲部队每一师的机枪数量高达数百挺,后面的火炮支援密度更不是东方战场上能够见到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