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校对)第7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3/847

  不过这也导致他们如今带的黄犬个头要大上不少,毛也更长更厚,在塞外生活更有优势。
  发生在天山北麓的战事已结束近半月,骑兵在掠过那个孤零零的毡帐时解下马背上的水囊饮了两口,又再度马不停蹄地向南奔去,他要回天山脚下的明军大营向戚大帅回报情况。
  向他这样被派遣出来的斥候骑兵有四百骑,戚继光罗列了和硕部所有能叫的上名的部落首领,管他是万户也好、千户也罢,甚至哪怕是百户,都会有骑兵专门去宣告哈尼诺汗已被击败,并召他们去天下脚下重新设立的轮台县大营议事。
  只要不伤使者,来不来都随意。
  万户不来,千户也可以来,千户不来,百户也可以来,若是百户不来,部众可以直接带家眷牲畜迁徙过去。
  就一句话,只要你去归附天子,天子就依你才能地位赏你金银绸缎、土地户口。
  不光和硕特部的有封赏,其他瓦剌部众只要归附也有封赏。
  戚继光给他们一个月时间,如果不打算归附,就做好丢掉性命的准备,如果既不愿归附也不愿开战,就带着部众往北走,别在这片土地上留着。
  第一批到天山脚下明军大营的贵族并不多,但来得很快,经过商议,愿意跟着明军北征的,可以带少数部众参与北征,不愿参与北征就留在这等待分配。
  所有部落都会被打散重新分至新设立的各个卫所,愿意的会收到封赏,不愿意的还可以回去,像没来一样,带着部众往北走。
  “戚将军,我们往北走,会怎么样?”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留下来,实际上就算这些来的少数人,都只是少数人里的少数人愿意留下来,将部众分割打散,对所有贵族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情况。
  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只是首领派人来试探明军意图的,尽管哈尼诺汗的部众连打都没打就一败涂地,这样的威势让他们不愿起兵反抗,但如果明军想要赶尽杀绝,他们也只能串联奋起。
  不过至少到目前看来,明军看上去并不是那么难以交流。
  “你们往北走两千里,有一条大河,在河流以北的地方,你们可以随意休养生息,随意放牧,只要不南下,没人会管你们,没准以后……”
  戚继光想了想,笑道:“没准以后还有大明的商贾去找你们购置货物,也向你们卖货。”
  听起来还不错。
  但往北走两千里,没人知道两千里以外的北方究竟是什么,他们只知道中间要跨越一望无际的沙漠,没人能活着从那儿出去。
  戚继光知道,他的骑兵在东北方向的阿尔泰山角向北探路,他们原本以为瓦剌在那边,结果走到了叶尼塞河流域南端,在当地遇到瓦剌衰落后独立的乞儿吉思诸部。
  他们的名字本意为四十个百户,过去瓦剌强盛时多依附瓦剌,如今脱离自立,有四个大部落,各自划地为王,实力弱小。
  到那边后斥候们发现这一看就不是瓦剌,这都种开地了,哪儿能是瓦剌啊,因此展开非常友好的交流。
  随行的商贾卖了点货也买了兽皮兽骨等物、斥候们测绘了地图,并认为当地人种地技术菜的抠脚,又顺手指点了一下。
  临近秋季天寒地冻,便分行数路沿途测绘着返程,大多数人没能在去年冬季前抵达归化城,在外面捱了整个冬天才返程,不少人至今仍在追赶大军的路上。
  “那如果我们不走,又会如何?”
  戚继光听着这个问题笑了,就算没有人问,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他也会让所有人知道,他轻轻叹了口气,起身道:“交战乃人间最残酷之事,你死我活。”
  “能归附便归附,无生死之祸,舍权柄而得富贵。”
  “不能归附可走,有离乡之难,尚可保命。”
  “要是既不归附又不愿离开,就是要杀我,你都要杀我了,我怎么杀你都不过分吧?”
  戚继光知道这个时候还是以劝人归附为住,道:“归附朝廷没什么不好,命都没了即使是部落首领又有什么用,二百年间草原上死的首领难道还少吗?”
  “回去告诉你能见到的每个首领,都快过来归附吧,去北方不是好事,留下来更难,也许有人觉得在草原上游牧我很难找到你们,我确实很难找到你们。”
  “等时间到了,朝廷会对不归附者每个人的首级开出悬赏,所有归附部落都能分一杯羹,到时候留在这没有活路,一只羊就够了。”
第一百四十章
国界
  戚继光认为草原上的部落必须打散,不光是为了朝廷的统治,其实也是为归附部众的性命考虑。
  如果归附了就不是敌人,是百姓了。
  草原上的故事是重复的,冒顿、檀石槐、铁木真是数百年一遇之人,除了他们进入鼎盛时期的十几年,余下的时光里都在重复部落纷争的戏码,诸部心怀鬼胎聚于一处做着同床异梦。
  哪怕是分赃不均都能打起仗来。
  这对戚继光来说太恐怖了,他这还没往西走呢,随他出塞的部队越往西走,辎重补给便越是难以指望上北洋,他可不信朝廷修铁路的速度能跟得上他打仗的速度。
  哪怕他缓缓侦查、急速进攻,修铁路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修好的。
  蒙古高原以后都是他的大后方,辅助兵力、兵粮都要从这儿来。
  各个部落不好好给他养牛养羊养马,天天打来打去算什么事?
  戚继光深知自己在做一件什么事,自己背后的朝廷在做一件什么事。
  他的国家从来没有这样的经验——他们在探寻国界的边沿。
  自开海之后,跟战报一同送回国内的是来自各个国家的书籍,那里面有别人的文化、别人的科技、别人的习惯。
  极大地增进了大明人对世界的认识。
  这世上大多数国家的国界是怎么划分的?
  他们是在全盛时期一路扩张,没完没了地征战、用智勇来让人归附,直至遇到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总之打到不愿再打,只能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双方由此把国界确定。
  这是中原王朝自秦朝以来便缺失的一环。
  哪儿有什么势均力敌呀,大海、山脉、荒漠、高原,这些可遇不可求的宝贝,周围的小朋友们人手一个。
  当然了,他们的祖先本来也不想有的。
  总之,中原王朝只有实际控制线。
  能征的,早就统统都被征了,留下四面八方统统是坐拥天险的对手。
  这些实际控制线是不需要谈的。
  这个地往南是大海,我就不过去了,说好了你不许上岸啊,上岸我就揍你;
  这个地往北常年不下雨,那我没必要往那边去,修个墙吧,你过来了方便招待;
  这个地往西是无法翻越的高山,什么?山那边还有活人!唉,够不着好气呀。
  一千年就这么过去了。
  可是现在他们突然发现很多地方的问题能解决了,大海不是问题,哥几个有船;荒漠也不是问题了,哥几个能修铁路把它绕过去。
  那这样的话问题可就大了去了,哥几个作为天下闻名的种田小能手儿,想再开垦几亩荒地种一下又有什么错?
  只是陆地与海上一样,离核心国土越远,远征的消耗即越大,实际上戚继光现在就已经离核心国土很远了,所以不打通辎重通道、没有稳定的大后方,戚继光不敢继续西征。
  哪怕他的部队已经为此做了许多准备,像蒙古人一样饮马奶来解决最大的水源问题,吃食一样是最大的问题,这问题就来源于万岁军。
  万岁军的构成是由皇帝亲自操练的腾骧二卫与北洋旗军抽调而成,主将为董一元,将是好将、兵是好兵,只有一个缺点——辎重得备齐咯。
  其实这不算缺点,任何部队的辎重备不齐都得完蛋,相应的这还是他们的优点,别的部队可能辎重短缺就直接溃散了,他们不会溃散,只会降低战斗力。
  但对于这支绝对精锐的部队而言,训练他们花费的心血、耗费之资财、饮食之消耗、军饷之供给,只要他们不能发挥出应有战斗力就算亏了大本儿。
  他们普遍对辎重供给有更好的需求,火药得管够、吃食也得管够,像追随的蒙古轻重两军,根本用不着吃水果蔬菜,他们只要有马奶喝、有肉松肉干吃,打赢了分些战力或赏些银钱,就能跟着主力军嗷嗷叫着上战场。
  北洋用军列、用驮马用骆驼送过来的菜干、豆奶粉都是给万岁军吃的。
  在戚继光的西征路线上,征服瓦剌是首当其冲,在此期间南下取得吐鲁番、哈密卫并进一步进攻叶尔羌汗国也是重中之重。
  西征的路不论哪一条,都无法供给数万部队持续消耗,他要设立一个又一个驿站、建立一处又一处营地,以和硕部所在的轮台县为前线大本营,自多处向此地运送辎重,才能供应部队向西接触哈萨克汗国。
  至于叶尔羌汗国?
  那是打就打了,在戚继光心里还不如和硕部呢,卫拉特蒙古对他来说其实就是行军路上的挡路者,打是要打的,不打人家不知道你厉害,但打过了服了就可以了。
  因为卫拉特蒙古很少参与同大明的战争,大明官方管他们叫瓦剌鞑子,说他们比宣大鞑子就是俺答的人性情稍缓,虽向来不向中国朝贡,却也不来犯边。
  只有卫拉特蒙古里头的贫穷无赖会受吐蕃攒动,跟着来抢劫,相对而言在大明、叶尔羌、吐蕃围绕着哈密卫长久的拉锯战争中,这个战场上大明的边将对瓦剌还是比较待见的。
  就在戚继光攻破和硕部后不久,来自甘肃总兵官佟登的战报也送到了,他的部队以嘉峪关守备达云为前锋,携火炮未放一炮便攻陷了只有三四千户的小城哈密,如今正在加紧防务,以应对归属叶尔羌汗国麾下吐鲁番汗的反扑。
  佟登认为他的部队并没有在哈密卫打仗,吐蕃汗不知虚实,收到消息一定会率军去攻,可能戚继光看见书信时部队正在集结,再有一俩月就会出兵,如果戚继光已兴复轮台县,就请戚继光便宜行事。
  因为轮台县离哈密卫很远,但位于吐鲁番城西北,不论袭击敌军腹背还是截断叶尔羌汗国将来驰援的主力都能给佟登提供助力。
  夺取哈密卫的战功属于嘉峪关守备达云,看战前他自己率十余名亲信乔装商贾入城,在城里跟百姓聊了三天,这座城就被策反了。
第一百四十一章
策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3/8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