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岁月第6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6/1427


而自己只要在领导讲话完毕之后上去采访几个关健人物,补补镜头,回来剪辑一下,一个优质的新闻片段就可以出街了。
从包里拿出精致的小化妆盒,王莉退到一旁,开始为自己补妆。
作为一名采访记者,她随时注意着自己的形象,包括外在。
“……为了证明我们所扫过的每一片雷区确实已经没有一颗地雷,确实是安全的。在正式移交前,我们要当着在场所有地方领导和老百姓的面去组织一场验收。”
“验收?”
王莉拿着粉饼的手停在了脸上。
有没有地雷,这个怎么验收?
用探雷器?
王莉觉得这个镜头倒是有些意思。
她决定赶紧抢个好位置,让摄影师拍下排雷兵穿着防护服拿着探雷器现场检验雷场的镜头,自己在镜头前做一些到位的解说,那么这个新闻片段出来会更有效果。
“老何!”
她收起化妆盒,踩着运动鞋一路小跑,一边跑,一边喊着摄影师的名字。
“镜头马上对准验收现场,我们补个镜头。”
说完,从包里拿出麦克风,打开,然后捋了捋头发,站在了镜头面前。
这位置不错。
从这里拍摄过去,能够拍到整个雷场。
王莉很满意,开始对着镜头准备解说。
“……所以我们决定采取徒步验收的方式,向所有的老乡们证明,向地方的各级政府证明,向中央军委证明,向党中央和国务院证明——这里,已经没有任何的地雷和爆炸物!”
徒步验收?
王莉的心咯噔一下,猛地转过头。
阳光下,许汉源拿着手持电喇叭站在主席台的左侧,朝着下面的部队大声喊道:“扫雷1队官兵,就位!”
在王莉惊诧的目光中,扫雷队的官兵们整整齐齐排成了横队。
一共两列,每列四十人。
他们的队伍由队长连岳领头,然后是副队长张自强,还有一排长杨大喜……
后面士兵的方阵里,有一班长罗兴,有二班长、三班长、四班长……
有每一个排雷1队的普通士兵。
站在雷区边缘,他们纷纷牵起了战友的手,站在雷区边缘,就像共赴生死的兄弟。
“他们……”王莉回头想去问摄影师老何这是怎么回事。
老何的眼睛贴在镜头上,淡淡说道:“王莉,我早说了,刚才的话你可真不该问。”
“目标,雷场!”
许汉源的声音依旧是那种粗犷而深沉的调门,“前进!”
在所有人的目光中,在记者王莉几近惊恐的目光中,所有的排雷队官兵齐刷刷开始齐步走,一起迈进了雷场。
王莉的嘴巴张成了O型。
她忽然有一种感觉——自己蠢透了!
——————————————————————————————————
今天第一更!
昨天由于改前面被屏蔽的章节,所以耽误时间没有四更,今天应该可以恢复了。
写书不易,且写且珍惜。
各位,有票就投吧,七官也不会让你们失望。
()
第631章
英雄无名
根据相关的研究,战时扫雷,能扫掉一片雷区里70%的地雷已经算是十分成功。
和平年代扫雷,全世界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当然是代价最小是最好的。
以科威特为例,他们在联合国的帮助下扫雷,扫了150万颗地雷,伤亡300多人!
也就是说,每5000颗地雷里就要搭上一条排雷兵的生命。
而且这300人也不是普通人,是联合国从世界各地征召来的扫雷专家。
如果按照他们的比例,边境的雷还没扫光,咱们的扫雷部队先拼光了……
因此,扫雷要力争少伤亡,不伤亡,这是一个绝对重要的目标。
不过,要真正做到恐怕千难万难。
要排雷,就要有牺牲。
但是军队里有一个共识——军人牺牲可以,老百姓不行。
在进行大扫雷行动之前,有人就提出这样的问题。
万一我们扫过的雷场里,还有遗漏的雷,老百姓之后踩了,炸了,咱们怎么交代?
面对这样的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扫雷兵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徒步验收!手拉着手,领导走前面,战士排成列,从已经扫过的雷场里徒步走两到三次,让老百姓看,他们看到了,就放心了!”
是的,全世界没有这样的验收方式。
绝对中国军队独创!
和平年代,怎样让老百姓放心?
中国军人用自己的生命给出了答案,给出了承诺——我先走,你再走!
当年第一个在会议上提出这个答案的是个军人,一个扫雷部队的副政委,他姓梁,叫梁蜀生。
在场的人当时就惊呆了。
打仗时候出现过用身体滚雷的英雄,可那是迫不得已。
和平年代了,扫雷有必要这么做?
有人提出了疑问。
“万一踩上了漏掉的雷,这样做不是很危险吗?”
梁蜀生当时说了一句一点都不华丽,一点都不豪情壮志的话。
他说:“扫雷就要扫彻底嘛!这也是国务院和军委的要求,如果有漏掉的雷,那就证明我们自己没干好工作,就不能说彻底。再说了,雷场这东西,扫完了是要交回给老百姓种庄稼的,咱们不排除干净,连自己都不敢走,老百姓敢回去种地?要是真的出现了遗漏,炸我们也总比炸老百姓好嘛!”
朴实得不能在朴实的一番话,让在座专门研究排雷和各种数据统计的专家差点没捂着嘴跑进会议室的一隅放声大哭。
把雷场交给这样的军人,请问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把国防交给这样的军人,请问还有什么不安心的?
这就是中国人名解放军式的雷场移交仪式。
这里面,包含的意义不是一两句话,一两句溢美之词能够表达和描绘的。
正如女记者王莉看着这些穿着迷彩服的官兵,脸上挂着一种自信和无畏的表情,一遍又一遍地在那片雷场里走了一次又一次时的内心震撼。
她写过无数的新闻稿,现场报道过无数等级很高的各种仪式,满腹经纶饱读诗书,问题凌厉得就连地方高级官员见了她都要发怵。
可是现在,在这片小小的雷场面前,彻底折服的却是这位高傲的女记者。
她觉得之前自己所谓的“凌厉”和“尖锐”是那么的愚蠢,在那些朴实得如同边境界碑一样的排雷兵面前,卖弄那点儿从大学、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目光去瞧他们的时候,自己是多么多么的愚蠢和幼稚。
语言永远赢不了行动。
行动才是证明自己最好的语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6/1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