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禽记者(校对)第5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2/1159

  记得他刚来中海市开店的时候,将家里的房子全部卖了,只有中海市这种大都市才能遇到买得起他的顶级茶的金主,也只有大城市的茶馆才有人点价格昂贵的茶。却没想到如今的茶市场混乱到了这个程度,大家都以次充好,以至于真正的古法茶市面上几乎没有。
  明明是好茶,却淹没在了一堆工业化的茶叶中。
  高冷给他的这一单,对建总来说不仅仅是赚钱,他不是为了赚钱,他是为了他的茶能让世人知道,能让帝都的古茶重放光彩,如今,有了机会。
  起码这茶馆有了生存下去的机会。
  “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比高冷要大许多的建总,用了“您”,此时此刻的他恨不得跪下来谢谢高冷,不知如何表示又激动得难以自控,只是双手抖得厉害,端起茶杯想要喝一口平复一下心情,却发现根本拿不稳茶杯。
  “把帝国的古法茶发扬光大。”高冷指了指放在茶几上的好茶,见建总愈发惊讶地看着自己,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是茶人,更是茶中匠人,我今天找你来只是顺带一下苏素的这一单,最重要的事还没说呢。”
  苏素的单居然是顺带带过来……
  建总不由地不知道要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来看高冷,是敬佩,还是敬畏。
  “您吩咐。”最终,建总用了极其谦逊的口吻说道。
  “苏素的晚宴将会在星盛集团所有媒体上头版头条大肆报道,会有专题,而其中用的什么茶,会重点提出来,这段日子你把你所有当家的好茶叶都拿出来,拍好照片,我报道要用。对了还有一点,你的顶级古法茶要写一个小册子,方便晚宴上感兴趣的大佬们翻阅,要中文、英文、法文都有。”
  在法国举办晚宴,来的除了有帝国的人,也会有许多欧洲人士,别说欧洲人士了,帝国人对帝国的古法茶都很陌生,有个小册子介绍一下更好。
  说到底,卖茶,也是卖文化。
  “建总,你可得好好拍,苏总的专题可是很贵的,星盛的头版专题一个小链接报道就价值起码十万的广告费,更不用说这推广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了,你要知道,你的茶以高端茶的身份进入苏素的晚宴,看她新闻的除了老百姓,可很多大佬,以后你这生意可就好做了。”老吊补充道。
  建总连忙站起来从身后柜子了拿出本子和笔,认认真真地记下高冷说的重点内容,高冷将苏素晚宴上,他用茶需要怎样报道,他要做什么准备细细说了一番,建总写的笔记都满满两张纸。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繁琐,约莫二十分钟后,此事告一段落。
  “说完了苏总的事,我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高冷说着,放下了茶杯,面色严肃了起来。
  “您吩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建总连忙说道,跟士兵听到命令一般一下立起了身体。
  “你有了苏素这一单,生意会好起来,这一点没错。可是离你将帝国古茶发扬光大的梦想还很遥远。”高冷说的有道理,建总连连点头,继续洗耳恭听。
  “我呢,和你一样喜欢原生态的食物,尤其是古种。你是做茶的,而且是做野生茶为主,在山沟沟里跑得多。我要拜托你一件事。”高冷伸出手拍了拍建总的肩膀:“你的这个茶馆,我可以派人来帮你管着,你茶馆的主要销售,我来负责,你可以抽出手来帮我一个忙吗?”
  “什么忙?”建总有点摸不着头脑,按高冷的意思,这茶馆掌柜的他派人来做,客户和销售高冷都包了,这对建总来说等于这个茶馆不用他管,而且还盈利。
  这样的大好事,会要我帮什么忙呢?建总心中泛起了嘀咕。
  自然是大好事了,眼前这位茶中匠人,高冷要收入囊中,而且不仅仅是做茶而已,建总可是要有大用处的。
第810章
高冷到底要做什么?
  “你帮我找几块好地方,还有备着点好料。”高冷说着,从兜里拿出一张支票,唰唰唰写上三百万,递给建总,指了指老吊:“这位兄弟叫老吊,在星盛杂志人都称他一声吊爷,我铁哥们儿,跟着这位兄弟,把东西找齐了,这钱就是你的。”
  三百万,建总拿起支票看了一眼,这可是星盛杂志社盖了章儿随时可以支取的支票,做不得假。
  找几个地方好说,找料?什么料,需要建总去找?而且这么贵。这支票烫手,建总放到了茶几上。
  三百万,高冷说得轻松,建总却不敢拿。
  “什么地方?找……什么料?”老吊和建总同时问道。
  老吊都不知道高冷这唱的,是哪出戏。
  “找青山绿水远离污染的地方,寻各地真正的各种粮食古种,包括你的茶。”高冷笑了笑:“对了,尤其是水稻和小麦,水稻我要东北、湖南、江苏这三个古代水稻大省的稻子,我要见到解放前,那种产量不高、样子不好,吃一口满嘴稻香的古种。而小麦就选陕西那块儿的古种,还有什么玉米、大豆等等,你想到的,老百姓都要吃的粮食,我统统要古种。”
  拿水稻来说,袁隆平是拯救了帝国的专家,他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产量,功不可没,这点毋庸置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当初饿死了多少人?
  帝国地大,人多,粮食却不够。
  专家们一辈辈攻克科技难关,让如今的水稻颗粒饱满、量大,不但养活了帝国人,也解决了国际的粮食问题。
  然而,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忆中那一口下去满口的稻香,消失了,那种吃进去有点硬硬的,却口感十足,看上去远没有现在的大米那么白亮有光泽,透着点微微泛黄,却一口满是幸福的味道。
  消失了。
  改良的品种适应了市场,却也带走了我们记忆里的味道。
  再加上如今青蛙、蚯蚓、蛇等吃蚊虫的生物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尤其是灭草灵的使用让粮食贴上了“农残超标”的标签。
  古种,似乎是一个注定要被淘汰的物种,一亩地也就能养活一家五口人,产量极低,如今在湖南湘西的深山里还保留着一些古种,曾有媒体探访,记者吃上那一口看似难看,却永生难忘的味道,将一些人的记忆拉回了过去。
  那个时候,大米是天然香甜的,黄瓜一口下去那浓浓的透着田野的味道,还有清河鱼,一煮,那鱼香。
  如今别说清河鱼了,连一天清澈见底的清河,都很少了。
  高冷的手放在那三百万的支票上,朝着建总的方向移了过去,敲了敲:“这只是路费,你要是真给我把这些古种找来了,这个数的后面,加个零。”
  三千万。
  老吊心中咯噔了一看,看了高冷一下,就这么一下子,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儿:为什么高冷总说他魄力不够。上次跟彪哥谈了生意之后,老吊的魄力足了许多,可高冷依旧说他不够。
  老吊之前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一直琢磨不到,这魄力要怎么才叫够呢?
  可看现在的高冷,年纪比自己小,阅历比自己浅,他兜里大概有多少现钱,老吊也能估摸出来,可人一开口就三千万,说的比苏素那种上百亿资产的女富豪还要轻松。
  就这么随随便便地,轻轻松松地说了出来,透着自信和笃定,一下子就震住了对面岁数更大的建总。
  高冷不是说要挖建总过来吗?这是一锤子买卖?老吊心里犯了犯嘀咕,自然没问,只是也跟着高冷笑了笑。
  三千万这个数目一出口,震了老吊,也一下震呆了建总。
  “还有。”高冷微微眯了眯眼:“老吊,你和建总除了寻到好地方可以办种植场,我要真正的青山绿水,就那种鸡瘟根本就去不了的山窝窝里,当地政府如果不让你们弄,找我,我搞定。各地的这些种植古种的老爷子,寻一些,我高价聘请。”
  古种分很多种,拿水稻来说,并不是什么古种都是好的,有好吃的,有不好吃的。再健康吧,你得找好吃的。而古种有古种的种法,这技巧可不是科研院那些专家们能知道的。
  如今知道种植古种的,也就那些祖祖辈辈没有出过深山口,依旧在吃着古种大米的老人了,这些人,高冷要老吊和建总,天南海北的都寻上几个,纳入麾下。
  “找古种没问题。”建总一听就应允了下来,脸上露出了一丝别样的神采,看高冷的目光多了几分敬佩和志同道合:“我做茶也寻古种,而且我寻古种那些年总跑深山老林,我也知道有好几处好地方可以做这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农业,只是……”
  建总的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的神色。
  “只是什么?”老吊问道。
  “高总,这是你个人经营呢,还是……”
  “自己。”
  “那你这要赚钱,太难了。”建总摇了摇头:“古种之所以被淘汰就是因为产量少,一亩地就那么点儿,你自己吃吧还行,要说卖出去,根本不可能。古种根本无法量产。虫子要吃掉一些,而且本身产量就摆在这,高总您就光找些东西花这么大的价钱,除非量大,那还可以收回成本,可是量大又不可能做到,人工成本太高了!以后可是亏本生意。”
  既然是做古种,那就肯定不能使用农药和除草剂,产量本身就低的情况下,加上虫害,那产量就更少了。
  “而且,这深山老林的寻一块小地方还行,你要说寻一块种各种粮食的地方,而且还要真正的净地,这可就难了。”建总解释道:“这深山老林有山窝窝是没错,可地方太小,大点的平原地区稍微好点的地方都开发成景点了,大面积的种植粮食的地方可以说没了。除非东寻一处,西寻一处,可那样就是小作坊的形势,无法成规模。”
  “谁说我要量产了?”高冷笑了笑:“不用成规模,就小作坊。”
  啊?
  老吊和建总一脸茫然。
  “您找古种就投资这么大,就做个小作坊?!不形成规模?!”建总挠了挠头又下意识看了看支票,这支票货真价实,确实不是来骗他的。
  “行,你不用管我怎么做,就寻觅那种净地,地方小没事,东一处西一处无妨,只要是真正的古种,还有会种这些古种的人。齐了,除了现在给你的三百万,我给你三千万。”
  高冷靠近建总:“三千万,一个子不会少你的。”
  三千万,说得老吊心里又慌了起来,再次看了淡定地高冷一眼。
  这么多钱,他手里根本没这么多钱,这魄力我真是一辈子修不来,老吊心想,又摸不清高冷到底要做什么。
第811章
今非昔比!
  建总自然是答应的,这三百万他也收下了,倒不是他贪钱,外行人可能不知道,内行人,尤其是四处找过这种古种的人就知道,其实这玩意儿不好找。
  稻米就不说了,如今改良的水稻可以抛秧,种植起来轻松又多产,谁还种古稻?只有那种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的少数民族地区可能还有,这进山寻宝,需要消耗的金钱是不知不觉的。如果说稻米这类主食还好找的话,那一些调料就不好找了。
  比如生姜。
  1985年,德国摄影家WolfReinhart在帝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拍过帝国生姜的一张照片,非常有名。那个时候的生姜是什么样子的呢?丑丑的、小小的,粗糙,在姜端会有紫色的芽。洗起来很不好洗,又小褶子又多。哪像现在的生姜?现在菜市场上的生姜拿出来几乎没什么褶子不说,个头那叫一个大,起码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期的三倍这么大。
  哪怕是如今市场上号称的老姜,个头也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姜要大了整整一倍。而且生长周期也不一样,以前的古种需要三年,才可以称为老姜。
  如今只需要一个季度甚至一个月。
  这是科技带来的便利和食品市场的蓬勃,生姜的价格下去了,老百姓家家户户都用了。也是,如果还是古种的话,这么长的生产周期,这么小的量,光外面那层皮就占去了三分之一,量少就价高,老百姓会觉得贵。
  可是,渐渐的,80后90后00后们,他们的舌尖再也尝不到当年的老味道。只是经常在爷爷辈父辈的口中听着:哎,现在的东西呦,没以前的味道啦!这个有毒那个有农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2/11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