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556

  韩皓客气拒绝后,司机又小心翼翼地递烟给韩永福。
  看到韩永福接过自己的烟后,他原本紧皱的眉头才舒展开来,挤出笑脸弄得脸上的皱纹显得更加醒目。
  “二叔,真是对不起您,当时都怪我糊涂,差点犯下大错。多谢你们一家大人有大量不追究,不然我们家就垮了。”
  “唉,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今后好好待你家里人才是正事。”
  韩永福点上烟后,缓缓说道。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不是对方这一撞,韩皓也不会弃笔经商,韩家也不会有现在的风光。不过这个前提都得建立在自己平安无事基础上,要不然事情不会如此顺利解决。
  “二叔,您说得对,我从那次事件后就再也没碰过酒。为此,我特意向老天立下重誓。”
  司机把他左手伸开,小指头尾部赫然少了一截,想必是他当初立誓时把尾指切掉了,以此来警醒自己不要再犯错。
  这又何必,韩皓看着有些于心不忍,但毕竟是对方自己的事情,他不好说什么。
  “二叔二婶,今天我们来是当面向你们赔不是,还把欠的医药费、营养费这些都结了。虽然你们可能看不上这钱,但这也代表了我们的心意。”
  说完,司机老婆拿出两沓人民币,一共是2万元整,算是对韩永福的经济补偿。
  “这两年欠着你们的钱犹如石头般压在我们心里,没日没夜干活终于攒够了,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王桂芬看了韩永福一眼,2万块可能就是对方所有的家底,到底要不要拿呢?
  “钱我们收下,以前的事就两清了。挣钱是小事,今后注意安全第一。”
  从他们夫妻俩头上长出的白发就能知道为偿还这笔债务,到底他们付出了多少。想必他们全家都为车祸的事情承受着压力,韩永福出面收下了钱,算是给了对方一个了断,解脱其精神上的大山。
  百般感谢后,还留下了一份年货,司机夫妻俩满怀喜悦离开了韩家,算是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至少离开时,司机没有进门时的畏缩,而是挺着胸膛走出了韩家大门。
  “老百姓过日子,谁家都不容易。”
  看着他们离开的身影,王桂芬当着父子俩的面说了一句。
  韩耀厂在韩永福的打理下,转型进入车灯行业,还瞄上了摩托车消声器领域。虽然聘请了专家指导,但做出来的产品竞争力不强,加上韩永福经常碍不过情面,招了不少关系户进厂,弄得韩耀厂经营情况一般。如果不是因为摩托车行业大发展,韩耀厂还拿到不少小企业的订单,不然早就做不下去了。
  虽然韩耀厂提供摩托车零件产品,但韩皓却要求进入华夏厂的配套一律经过招标评测,按照规矩流程处理。韩耀厂虽然是父亲的企业,但韩皓没有特殊关照,一切按流程走。在华夏厂总经理郑南的把控下,韩耀厂提供的车灯、消声器等都竞争不过其他原有供应商,没有打入华夏厂的配套体系。
  由于摩托车市场火爆,兴起了许多小摩托车组装厂,他们进不了国家目录就买目录贴牌,韩耀厂通过他们至少还能吃上饭,但钱真是没挣到多少。
  得知儿子韩皓今年盈利以亿元计算,韩永福看了看自己的韩耀厂,把当初韩皓给的1000万花了一大半,勉强挣到几十万利润。如果当初把1000万存银行定期,赚到的利息都多过现在的利润。
  韩皓对韩耀厂并未关注太多,毕竟这是父亲韩永福自己的企业。当初父子俩有过一番争论,现在两家企业都是按照各自的理念在运行,华夏厂越发正规发展迅速,而韩耀厂却还在原地打转,甚至有退步之嫌。
  韩永福现在跟儿子韩皓相处,总是有些不大自然。想以父亲的身份压上一头,但儿子的事业做得太过成功,自己跟其相比处于绝对下风。现在韩皓外出见多了世面,一举一动中具有大将风度,就算在家里气场也很强大。弄得韩永福有些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想以亲情拉近两人的距离,又发现父子俩间共同话题太少。以前常年在外,韩皓后来又寄宿读书,父子俩间在一起的时间挺少。而且韩皓早早培育出自主意识,依靠家里意见的时候不多。就如高考时报考志愿,基本就是韩皓自己拿的主意。两人现在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经商做生意,但韩永福在家丝毫不想跟儿子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不想从父亲变成学生身份。也只有王桂芬在场时,父子俩才会在邻居家长里短中有共同交流。
  这一切根源就在于韩皓的成长实在太快,他已经超越了父亲取得的成就,父子俩的家庭地位需要重新磨合。
  1995年,世界轿车生产前6巨头除了大众外全都迎来了负增长,尽管丰田、通用依旧维持着前两位,但分别同比下降7.6%、11.3%的跌幅,全球轿车市场迎来了停滞景象。
  虽然大众汽车仅以167万产量位居第四,跟头位的丰田255万辆有巨大的差距,但高速增长的中国轿车市场给以了大众汽车同比高达10.3%的增幅,在同行一片惨淡中显得傲然屹立。
  中国轿车仅生产了32万辆,但大众凭借桑塔纳、捷达一举拿下中国轿车市场56%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如果除去中国市场,大众汽车也是属于负增长状态。
  因此,全球汽车巨头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虽然中国的32万轿车产量在世界范围内不值一提,连排名第10的巴西汽车产量都有130万。但占据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极有可能是下一个轿车发展的风口,成为拉动世界汽车再次增长的未来引擎。
  1995年,中国一共生产了各类汽车143万辆,其中微客和轿车成为最大亮点,32万辆轿车产量增幅29.4%,而微客达到了45.1%,产量14.8万辆。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市场对轿车和微客巨大的需求量。
  华夏厂瞄准微车领域的市场切入点,大有作为,可以说韩皓的眼光很准。只可惜,现在被政策门槛阻挡,和三菱汽车在微面上的合作受到阻碍。
  年后,韩皓又带着人跟随省政府工作人员一起继续到首都公关,力争把这个涉外合作项目拿下。
  在努力公关中,华夏三菱项目一度看到了曙光。
第八十八章
官方降价
  “我们不花国家一分钱,为什么就不能造汽车?亏了都是我们自己厂的钱,赚了的话还能为国家增加税收!”
  在国家计委,华夏厂的牛大伟不知为何跟一位女工作人员争执起来。他随同韩皓来到首都跑关系,天天求爷爷告奶奶递材料送审批,体会到了京城衙门的水深。
  华夏三菱项目需要补交各种材料供政府部门审阅,在私底下公关同时,正规渠道依旧在走着流程。
  “你们项目需要动用国家外汇储备,还关系到国家汽车战略的布局,当然要经过我们统一协调安排!何况到底你们能不能上,又不是我说的算,我只是依照规则办事,缺了资料我只是让你们补上而已!”
  这个流程环节,牛大伟已经跑了三次提交材料申请,每次都被对方以缺少材料打回来,怪不得他按捺不住心中的火气。
  这一幕正好被胡一鸣看到,他招招手让牛大伟把材料给其,然后亲切地对那位女工作人员说。
  “小方,材料先收下,郝主任那边我已经打过招呼。地方上同志来一趟不容易,将来把缺的部分补上就好。”
  看在胡一鸣的面子上,女工作人员才不情愿地把材料收下,国家计委掌管着全国大项目的审批权,平时接触的都是地方各级官员,早就养成了眼高于顶的姿态。
  华夏厂这个项目没有计委内部高层领导打招呼,所以走起流程来就不受工作人员待见。
  同样等待审批的项目起始时间,别人已经申报第三轮了,华夏厂还卡在第一轮中间。国家计委的内部裁量权过大,也没有公开业务流程,所以有关系的项目一路插队绿灯,没关系的就只好慢慢排队。
  幸好浙海省政府加大了公关力度,省高官柳士钊特意打了电话给国家计委的负责同志,常务高官周天南到京城督战,华夏三菱项目才走到了计委决策层的桌面。
  在周围省份纷纷上马汽车项目,浙海省现在有了华夏厂这根独苗希望,省里开始大力支持其发展,当然这离不开海州市的大力推动,毕竟市里已经砸了许多资金进去。
  有了省政府的高层出面,华夏厂的项目一度看到曙光。虽然微面项目在全国略显过剩,过剩是针对于国家定点生产企业的产能都没有满负载,例如昌河微面的产能只占有设计标准的一半左右。虽然微客市场迎来大发展,但对动辄5万辆生产规模投资的国企来说,全年14.8万辆市场依旧显得不够分。不过考虑到浙海省的实际情况,发达的私营企业确实在微车市场需求庞大。而且考虑地方政府的平衡,周边省份都拥有了汽车项目,浙海省报上来的这个微面合作项目其实并不是非常重要。5万辆微面和5万辆轿车是完全不同的性质,虽然内部存在争论,但在浙海省政府的担保下,该项目有望在国家计委原则性通过。
  为了能让项目顺利过审,韩皓甚至准备了跟地方政府入股合资的计划,把华夏汽车项目变成跟国有资本联合的企业,淡化自己私营企业的身份,以此消除国家主管部门对私营性质的担心。如果,项目再次被打回来,海州市、浙海省都会以土地和现金入股,管理权掌握在韩皓手中,但新企业拥有一定数量国有股份。这样的混合制企业是韩皓跟地方官员商量了不少时间得出的新点子,现在华夏三菱项目主要困难就是卡在私有企业造车身份上,如果有了国有资本背景担保,那么就不会遭遇如此大的阻力。
  这边微面项目终于迎来了希望,韩皓也离开京城回到虎山,因为摩托车市场又再次掀起了价格大战。
  90CC的发动机价格已经从每台2800元一路下跌到1000元出头,在苏吴省的私人小厂甚至做出了2200元的90CC摩托整车投放市场。要知道一年前90CC整车至少售价在6000元以上,现在2200元的超低价,极大冲击了整个摩托车市场。
  本来去年已经滞销了180万台的摩托车,于是刚过完年全国摩托车市场继续迎来激烈的价格大战。前两年一窝蜂地上马摩托车项目,现在终于到了刺刀见红阶段。降价促销就是最好的竞争手段,先是一些小厂大打价格牌,然后嘉陵、轻骑这些巨头也熬不住加了进来,摩托车市场的整体价格再次下滑了10%,进一步挤压原本资金链就紧张的各大生产厂家。
  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华夏摩托不可避免被动卷入了价格战。在中国,降价是最为理想的促销手段,跟国人兜里都不宽裕有着直接关联。虽然华夏摩托赢得了一定口碑,但随着进口摩托车一路降价挤压,同质化其他国产品牌摩托车低价上市,华夏厂的销量开始下降。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今年华夏厂的摩托产能得到极大提升,预计全年产量可能达到60万台。如果产品滞销的话,意味着华夏厂的盈利水平将极大下降。
  “别的厂家摩托车看上去跟你们一模一样,他们才卖5000块,你们卖到9000块,进口的才12000元,你们给我一个购买你们华夏摩托的理由?”
  消费者总是会货比三家,随着同类竞争产品的增多,要求华夏摩托车降价的呼声也越发高涨。不单顾客要求,连经销商内部也产生了要求降低售价的请求,不然市场份额都被别人抢去了。
  韩皓在首都忙活一大阵子,一直为着汽车项目而奔走,回过神来没想到摩托车市场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太多竞争对手厮杀太过激烈。
  华夏厂凭借自主技术拥有低成本优势,但为保持品牌形象不可能一下子把价格降得太厉害。打价格战一定程度是好事,容易扩大市场份额,但一直打就容易把盈利透支,无法持续健康发展。好不容易把华夏品牌打造成国产摩托车高端品牌,如果沦落为跟其他小厂一样的价位,那么就无法再恢复地位了。必须要保证华夏品牌的摩托车跟其他国产品牌有技术代差,有自己独特的高科技功能,才能维持着高端品牌的地位。
  可惜跟AVL联合开发的电喷发动机还没有完成、ABS电子辅助刹车系统也没有实装、前后碟刹系统没有经过测试等,在摩托车领域,韩皓突然发现自己的战略发展步伐有些失衡。
  一是太过大意,认为华夏厂在国内还没有直接竞争对手,没有研究市场动向;二是对整个摩托车市场认识不够,没有对产品投放进行科学的规划。如果能在此时引入先进设备功能,例如电喷、碟刹、ABS等任何一项,都能吸引顾客愿意为其多掏钱购买。
  一开始华夏摩托能迅速站稳脚跟,就是得益于出众的外观和高性价比,现在性价比下降,顾客心中自然对其有一个心理价位。就好比,他们不会花跟进口摩托车一样的价格来购买国产华夏摩托车。华夏品牌摩托车应该比进口车要低上30%的价格才公道,这是韩皓委托经销商们经过充分调查得出的结论。
  国产货比不上进口货,这一点韩皓自己也承认,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是一时半刻能够追赶得上。不过,将来事情会不断发展,对标进口货是华夏厂的目标之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华夏厂以庆祝第60万辆摩托车上市之际,开启了官方降价促销的序幕。原本9800元的摩托车一下子降到了8888元价位,其中还送价值600元的大礼包,降价超过15%达到国人的心理预期价位。
  做出降价策略,韩皓就知道去年豪赚十几亿的美好光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年华夏厂的盈利可能会削减40%。因为据市场调查估计,今年摩托车市场的主题就是降价,直到把一大批生产厂家都淘汰完毕。
  降价果然是促销的不二法宝,一经公布降价消息,华夏品牌的销量终于止住下滑趋势,开始了稳步回升。全国在国家目录上的摩托生产企业已经超过了200多家,还有数不清的贴牌买目录生产企业,甚至是三无产品企业,摩托车市场在那么多的厂家竞争下,市场一步步朝着崩盘滑去。
  为此,韩皓更加坚定了进入汽车领域的决心,汽车领域相比摩托车领域门槛更高,一起竞争的对手没有这么多。虽然中国有大大小小的几百家汽车生产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是改造厂,真正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不到20家,相比摩托车还是一片竞争蓝海。
  尤其现在美国市场动辄破千万的汽车销量,现在中国才142万辆,同样广阔的国土,更加众多的人口,对比之下中国的汽车市场未来可期之极。
  必须得在国外汽车巨头没有瓜分完毕国内市场时就进入汽车领域,趁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完成初步积累,不然今后再想进入汽车领域就是难上加难。
  在韩皓的期待中,国家计委初步通过了华夏三菱项目审批,把项目上报国务院领导批复。
  不出意外,下个月华夏厂就能正式引进三菱汽车的技术和设备,迈出进入汽车领域的步伐。
第八十九章
出口战略
  如果说1995年摩托车市场是混战之年,那么进入1996年就是苦战之年。随着摩托车市场竞争加剧,价格大战此起彼伏,以嘉陵、建设巨头为代表的国企摩托车企业开始陷入了困境,其中以建设摩托最为显著。
  1995年,建设集团还取得了交税4.8亿,利润4.5亿的骄人成绩,销量也历史性达到了百万辆。但进入1996年一季度,建设摩托的销量就开始大幅度滑坡,跟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50%以上。去年压库式冲销量,赊销模式造成了将近8个亿的应收款项,占用了大笔企业资金。当市场已经转为90CC以上排量主流时,建设摩托还固守着80CC排量以下,所生产的摩托车依旧是十年如一日的老产品,CY80再厉害也经不住十年没换代的窘境。于是,在其他厂家纷纷推出款式更新颖、排量更大、性价比更高的竞争产品时,建设摩托的产品开始出现了大面积滞销。
  由于有将近万人的离退休职工,还有国企办社会的医院、学校等,每年建设集团为此至少要负担一个亿资金支出。以生产50万辆摩托车计算,每辆车成本要分摊200元的包袱。就算是打价格战也打不过其他企业,产生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局面。降价是死,亏本经营;不降价也是死,库存积压拖死。
  造成建设集团现状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产品规划不合理,对市场反应嗅觉实在太过低下,新产品投放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实在太弱。在渝州其他民营企业纷纷上马90CC排量摩托车时,建设、嘉陵等国有大厂依旧抱着陈旧产品不放,没有及时调整更新换代自己的产品。CY80、JH70作为两大企业王牌车型,已经在中国摩托车市场奋战了十来个年头,依旧没有组织更新换代。因此,进入1996年,建设集团先是遭遇销量滑铁卢,嘉陵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嘉陵、建设巨头下滑的同时,渝州民营摩帮却开始大举壮大,以力帆、隆鑫、宗申为代表的民营摩托企业,凭借灵活经营机制、没有历史社会包袱、生产成本低和产销对路等有利条件,开始侵占原本国企巨头把持的市场份额。
  不过同属国企三巨头之一的轻骑集团,却在1996年伊始迎风而上,凭借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的广告,以及最主要跟铃木合资引进的铃木王GS125车型上市,迎来了火爆的市场行情。在嘉陵、建设销量下滑的背景下,轻骑迎来了20%以上的同比增长,今年销量极可能问鼎国内第一。
  经调查,5000—8000元,是国人对摩托车能接受的心理价位,因此华夏摩托的车型定价主要集中在此范围内。跟国企巨头对市场反应迟钝相比,华夏厂对市场风向的把握一直处在最前段。市场上什么产品好卖,华夏厂就会在随后推出针对性产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