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556

  地区性企业熟人连连谦虚地表示只是来看热闹。
  大企业代表心想你们地区性小厂听说今年经营困难,已经快穷得揭不开锅,确实没有实力来一争高下。
  “看看也好,常出来走走才能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好了,不跟你们聊了,下次到我地盘我做东请客。广告代理公司的人在催了,还有最后的一点细节要商量。”
  不再过多寒暄,大企业代表匆匆离去跟广告公司的人汇合在一起。
  “王总,我们定下的价格可能要再高一些,因为食品领域出现了许多陌生面孔,我怕他们会不安常理出牌。”
  “应该不会,就像刚才我碰到的企业就是过来看看热闹,他们没有实力掀不起风浪,还是依旧商定好的价格投。嗯,为保险还是再加上300万吧。”
  考虑到安全系数,该大企业代表王总还是提高了报价。
  时间来到11点,梅地亚中心会议厅陆陆续续有人进来,把密封好的标书投进标箱。
  华夏厂是第一批投的企业,一共投出了3份标书。
  半个小时后,所以的企业都准时把自己的报价投标,接下来就是紧张的揭开谜底时刻。
  19点准点报时段,由于限制了只能是钟表企业参加,尤其报价高达800万,最终只有一家企业应标,来自深圳的飞亚达表业以底价800万中标。
  开场不利,第一个标就差点流标,幸好有飞亚达表接盘。
  央视方面的负责人已经在私下讨论,明年要调整该时段的报名规则,不再限制钟表企业参加,而是扩大全领域企业参加,从而加大竞争力度。
  接下来是《焦点访谈》前后4块“其他段”5秒广告,底价1000万,华夏厂参与了竞标,投出的价格只是1000万。
  1000万底价摆明就是陪标的姿态,跟其他企业动辄1500万起的报价比起来,华夏厂显得保守许多。
  不过在场的其他人倒没有小看华夏厂,谁都知道《新闻联播》后的“A段”广告位才是所有企业兵家必争之地,“标王”也正是在这个时段爆出。
  “其他段”5秒广告最低中标价是1858万,由维维集团摘得,其获得了第一个广告位。
  得知这一消息,维维集团的代表们击掌相庆,祝贺自己赢得第一局。
  该时段几乎超过底价一倍的中标价,终于开始宣布1996年度的广告位进入激烈争夺战之中。
  接踵而来的是今年新开发的时段,《天气预告》后的12块“特A”15秒广告位。去年华夏厂夺得标王,央视还在这个位置送了时段,想不到今年拿出来公开拍卖。
  2888万,华夏厂的报价位居第10名,夺下了“特A”段12个广告位之一。这个广告位有15秒钟可以播放企业广告,时段长度合适,属于韩皓心仪的时段,所以他毫不犹豫坚决出手拿下。华夏厂的15秒广告投放在这个时段反响很好。
  华夏厂在“特A”段出手,预示其争夺“标王”的动力弱了不少,如果真要争夺王座,肯定不会分散子弹,底下人纷纷如此猜测。
  但也有人认为华夏厂不差钱,在黄金时段抢夺更多的广告位更有利广告宣传。
  “特A”段显得不愠不火,依旧没有什么黑马杀出来,好戏在后头,所有人都盯住了《新闻联播》后“A段”的广告位。
  果然,这个位置吸引了许多厂商的关注,单单第一项食品类就有25家企业投标争夺2个名额。
  维维集团报价4100万暂列第一,前文出现过的某个食品大企业以3600万位居第二,如果后面没有企业出价高过3600万,那此食品大企业就将如愿中标。
  “3800万!”
  得知之前还跟自己寒暄说只是来学习看热闹的地区性食品企业爆出了高价,最终把己方挤下顶替以第2名中标。
  该食品大企业负责人王总真是恨得咬牙切齿,商场如战场,对手的任何一句话都不能相信。为了在央视露脸,对方说动了地方政府支持,拿到足够资金竞标。虽然去年经营情况不佳,但依旧阻挡不了他们进军全国的号角。
  如果自己不是那么自信,那么应该可以觉察到对方的不对劲,可惜今年的计划是功败垂成了。
  有了维维集团连夺两个标段的示范,在场其他人依旧认为华夏厂能成为“标王”强有力候选者。
  可惜现实说明了一切,在“机械和汽车类”两个名额中,轻骑集团和南方集团分别以5488万和4999万夺得标的。有了华夏摩托成功先例,这个“机械和汽车类”完全成为摩托车企业角逐的天下,轻骑摩托、南方摩托都是国企大品牌。轻骑集团极有可能成为本届的标王候选之一,超过5000万的报价已经是迄今为止最高出价。
  华夏厂的报价仅为1380万,还是此时段的底价,从而正式宣告华夏品牌退出了“标王”的争夺。
  在这次公开招标之前,华夏厂已经签约成为央视2套《经济半小时》、新开播的5套《体育新闻》的赞助商,所付出的金额不足700万。保持足够曝光度就行,华夏厂的广告宣传策略更加有针对性,拿下这两个栏目的赞助商就是因为目标潜在客户在这里有高度重合。至于“特A段”15秒广告,还是得保持一定黄金时间曝光,但没必要再去争夺标王头衔。
  知进退,善攻守,一张一弛,才是良性发展之道。
  轻骑摩托的高兴劲没持续多久,就被豪气冲天的酒类企业打掉。
  一共有24家酒类企业参与争夺,其中不乏五粮液、沱牌、张弓、古井贡酒等知名品牌,但最激烈的斗争还是发生在齐鲁省内酒企之间。
  “孔府家酒,6298.8888万!”
  当主持人念到这个数字时,全场掌声雷动,这才是今天招标的爆炸点,标王争夺中一触即发。
  但很快来到了孔府家酒的老对手,孔府宴酒!
  “6399.9999万!”
  天啊,不可思议,全场再一次被这种充满了金钱气味的争斗所倾倒,掌声纷纷热烈响起来,看来今年的广告标王非孔府宴酒不可。因为在它的后面,已经没有值得一战的对手,所有知名企业都已经纷纷亮相。
  但老天就是喜欢给所有人开起了玩笑,一家默默无名的齐鲁省酒企报出了6666.6688万的压倒性高价!
  它的名字就叫做——秦池酒业!
  1996年度广告标王,再一次被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企业逆袭,就连功力深厚的央视编剧都写不出这样戏剧性的剧本!
  秦池酒业,是否会和华夏摩托一样,一飞冲天呢?
  只能交给时间来论证了。
第八十三章
二代车型
  虽然没有夺得1996年度广告“标王”,但华夏厂依旧伴随新的“标王”秦池酒业屡屡曝光在媒体宣传中。因为但凡提及“标王”作用,华夏厂总是被拿出来用作参照物对比。
  品牌塑造是一项长期工程,华夏品牌现在已经初步站稳了脚跟,接下来就是逐渐提高美誉度的建设阶段。这需要华夏厂能一直拿出质量过硬的产品,光靠广告效应维持不久,而应该靠用户口碑相传才能永远。
  临近过年前1个月,是大件商品销售的旺季,因为许多人都会在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后拿出奖金犒劳自己。汽车价格昂贵,摩托车由于出行方便相对便宜,成为1995年底国人消费的热点。
  在1996年元旦当天,华夏厂同时开启了踏板车公主、王子系列的二代上市工作。针对之前一代产品收集而来的问题进行了修正,对发动机也用上了改善型产品,最大功率提高将近15%,并且在外型上进行了全新设计,让人一看就是新一代的产品。
  一年一小换,三年一大换,华夏厂不断保持着自己一贯进取的品牌形象。这次更新换代能如此之快,跟和比亚乔合作后成立的自主研发团队有极大关联。正是在他们的日夜奋战下,完成了华夏摩托车升级换代工作。
  新产品投放市场,总是容易引起市场的关注,虽然在黄金时段的广告时间延后,但华夏品牌二代踏板车的身影依旧出现在广大国人面前。本来华夏牌踏板车凭借先入为主的印象,和一贯来稳定的质量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当下新产品上市,扎根每个县的经销商专卖店都吸引了许多意向购车人群的关注。虽然价格依旧是9800元,但由华夏厂提供新年大礼包300元加油卡,开启了新车上市促销活动。
  1995年,中国的摩托车一共生产了783万辆,再次创出历史新高水平。但库存却达到了180万积压,这样大规模的库存导致了许多厂家开始了降价甩卖。尽管华夏品牌摩托车依旧坚守价格,但在整体摩托车市场价格开始滑落的背景下,不得不也顺应时代发展开启了变相降价之路。虽然补贴蚕食了一定利润,但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华夏厂主动参与其中。
  嘉陵、轻骑、建设三家企业产量纷纷突破百万,嘉陵依旧是行业第一达到了114万,而轻骑集团则以104万的产量位居次席。但轻骑集团却在销售收入排行中以45.8亿高居行业之首,一举超过了嘉陵集团的44.1亿。为此,轻骑集团特意在刚夺得的黄金时段广告中用红字大声宣布:热烈祝贺轻骑集团销售收入取得行业第一名!
  为对付轻骑的挑衅,嘉陵摩托特意包下《人民日报》的广告版面宣称嘉陵依旧以114万的摩托产量位居行业第一。
  到底谁才是行业第一?
  在轻骑和嘉陵摩托两大巨头打起口水战的时候,华夏厂却在闷声发大财。
  规划55万的产量,实际上华夏厂由于生产线改造升级没能及时跟上计划,1995年总共只生产了42万辆摩托车。跟其他厂一个劲嚷嚷往大了报数据,韩皓有意藏了一些产量,对外公布的数据是32万辆,销售收入达到22亿。
  华夏厂实际销售收入达到了33.2亿,就算按乡镇企业包税制后来虎山政府提高了额度达到5亿标准,但扣除所有成本华夏厂盈利创纪录地达到了13.1亿。这样一笔大数字出来,连韩皓都觉得不可置信,没想到当年摩托车行业利润如此丰厚。
  虽然嘉陵、轻骑、建设三巨头销量破百万,但超过60%的销量都是由70CC排量以下的摩托车型号贡献。尤其嘉陵,70CC以下的型号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因此从他们的销售收入情况看,每辆摩托车的均价在4000元左右。
  华夏厂的踏板车以90CC-125CC为主,大部分摩托车售价都在9000元左右,只用不到三巨头一半的销量就几乎赶上他们的销售总额。加上华夏厂的发动机、变速器、车身结构等都是自己生产,还不用缴纳技术转让费,而且税收方面还得到了地方政府的优待,也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因此利润率比所有其他摩托车厂都要丰厚。在其他国有巨头单辆车销售额在4000元时,华夏厂能达到8000元以上,取得的利润自然更多。
  像轻骑集团销售收入达到45.8亿,但由于交税交了5.4亿,企业剩余利润只有4.9亿。就这4.9亿利润,还是大部分上交国家,企业只能剩下30%利润自主分配。
  华夏厂就大为不同,只要缴纳了8000多万的乡镇企业包税,剩下的利润都由自己支配。虎山政府,甚至海州市政府,都会睁只眼闭只眼保护华夏厂的发展。轻骑集团剩下约1.5亿的利润,能投入到研发上有3000万就很不错了,而华夏厂在研发的进一步投入上至少是1.2亿。国企老大哥冲锋在前开路,但像华夏厂这样的民企由于进入市场时机,天时地利与人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享受到许多市场红利。
  华夏厂的管理技术人才大部分来自于国企,为华夏厂在摩托车领域配套关键零件如化油器、磁电机、活塞环等也来自国企,国内摩托车产业链建立也是国企培育。在一片蛮荒中,国企开荆劈棘形成了一片树林,而华夏厂这样的后来者自然享受到国企创造出来的林荫红利。
  虽然韩皓对国企的管理机制有所诟病,但他不得不承认在摩托车行业,国企成为产业先驱,民企是跨在国企的肩膀上进一步发展。没有国企在建国几十年来打下来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培养,就不会有后来朝气蓬勃的民企发展。
  像华夏厂之前对嘉陵集团曾有过一次挖角行为,一次余航看了一篇关于发动机研发的文章后,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人才。得知此消息,韩皓便委托中介跑去嘉陵厂挖人。年薪15万,在住房、待遇、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一路优待。本来在国有企业嘉陵厂干得还行,但一听华夏厂给出的待遇,再跟原厂对比就会有巨大的心理失落感。不但解决眼前矛盾,还负责售后服务,这样的挖角行为很难不让人心动。
  就这样,一位被嘉陵厂培养了11年的发动机专家,就这样抛弃一切来到华夏厂,成为了余航的得力助手。
  对此,嘉陵厂方面曾向上级部门投诉,称这是对国企人才的掠夺。国企工厂讲究大锅饭,厂长一年才拿1万多,你一个技术骨干想拿15万,这在当时国企管理机制下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跟灵活的民企相比,嘉陵、轻骑、建设等国企巨头的人才一直在流失,国企培养了许久的人才转身便成为了民企的座上宾和顶梁柱。
  国家要发展市场经济,因此资本、人才和原材料的自由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虽然国企喊出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三留口号,但跟民企老板支票一挥比起来,更多有本事的人才都是一跳了之。
  “在嘉陵厂,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能需要10年时间。但在华夏厂,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只需要1年时间。而且,这里还能给予我家庭更好的生活条件。至于嘉陵厂的培养,我将一直铭记感谢在心。可以说我11年在嘉陵厂的工作已经报答了培育之恩,接下来的人生我将为自己而活。”
  改革开放给予了原本禁锢在国企体制内人才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位跳槽到华夏厂的原嘉陵技术骨干对嘉陵厂指责自己进行了回应。
  当嘉陵厂指责华夏厂对其技术人才进行掠夺的投诉来到浙海省,此事的最终结果是到了海州市就被压下来,过了一阵时间就没有人追究这件事情。
  你挖别人,别人也能挖你,因此保持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是华夏厂的秘诀之一。跟国内同行比起来,至少高出20%的工资待遇标准,是华夏厂员工的基本待遇。
  在浙海省平均月工资在550元前提下,华夏厂的员工依靠计件奖金和加班工资,每个人月收入能达到1200元。这在当时中国,绝对算是非常高的工资了。吃国家饭的公务人员月收入在680元,一个在华夏厂流水线的工人就能拿到1200元的工资,更有甚至凭借熟练的技术月工资达到2000元也大有人在。
  在虎山,人家一听说是华夏厂的工人,就知道你肯定有钱。虽然达不到小康程度,但华夏厂工人在当地也算是走在奔小康的队伍前列。尤其在过年前,韩皓终于宣布发放奖金的策略,由于今年经济效益好,多发6个月的基本工资当做奖金,这让全厂工人一片欢腾。
  像从一汽投奔过来的凌云智等人,虽然汽车项目没启动,只是在工地上蹲守,但看到年底发放的工资福利还是吓了一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