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556

  珠城市跟华夏厂的举动并未瞒得过安淮省工业厅的眼睛,本来厅里还在讨论华夏厂跟省客车总厂合作事宜,现在看来浙海人动作太快,已经对客车总厂不再感兴趣。
  “同志们,现在天天说改革道改革,不能够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不去做啊!不敢碰硬钉子,不敢得罪人,不敢承担责任,那还怎么改革。像你们汇报的浙海投资商人家有意到客车总厂投资,正好是省内客车行业领域改革的一大契机。我在定陵市时就说过要彻底打破陈旧观念中的三铁,铁饭碗、铁位置、铁保障,要引入活水才能改变死水一潭的僵局。”
  被誉为改革少帅的安淮省委常委、高官韩华道来到省工业厅调研时谈道。
  “省内的客车企业不能只着眼于本省,而是要放眼全国,老是省内斗来斗去大家都发展不了。我们得整合资源,把分散的手指握紧,以一个拳头姿势打出去。在场没有外人,951项目是省里高层共识,轿车项目肯定要上,它能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客车项目也不能丢,要利用好我们省的优势项目继续发展,争取两条大腿走路,在中国的汽车版图插上我们淮军的大旗。”
  汽车产业是安淮省九五计划发展的重中之重,轿车、客车两条腿一起走路,不怕走得不稳会跌倒。因此,在省里主要领导推动下,安淮省客车资源即将迎来整合之旅。
第六十七章
一汽见闻
  有了生产资质,也有了汽车商标,但要想真正生产汽车,八字还没有一撇。跟摩托车行业不同,汽车行业更加高端,技术要求更高,韩皓还得为生产微面准备厂房、技术、供应商和人才。这其中,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现在华夏厂,拥有生产汽车经验的人几乎没有,要从一穷二白中凭空发展汽车行业,真是难上加难。
  虽然华阳厂拥有一些生产微面经验的工作人员,但在韩皓介入之前许多有真才实学的骨干早已经流失,剩下的都是经验有限的职工。不过,有总比没有好,至少生产还是得依靠他们。可要跨省跑到浙海省工作,原本剩余的技术人员又少了一半。许多人早已经在珠城市安家落户,上有老下有小,一般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因此,许多人都拿了买断安置费在当地另找工作,只有30多名职工跟着韩皓来到虎山。
  在这样背景条件下,招募合适的汽车生产人才是韩皓工作的战略重心之一。
  汽车人才在哪里?
  当然就是在国内各个汽车生产厂,韩皓只需要挖来骨干,再从摩托车厂调来熟练工人经培训后就能形成一个生产汽车的团队。
  但是骨干难挖啊,人家在自己企业干得好好的,谁愿意去一个还没建起来的民营企业。之前,挖摩托车人才韩皓已经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现在汽车人才更是难挖。
  为此,韩皓飞去了首都天京,一是当面感谢替自己拿到“中华”商标出了大力的商标局李处长,二是向沉浸在汽车行业多年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国安请教,如何才能尽快聚起一只人才队伍。
  “你还真的准备进入汽车行业?生产资质怎么办?”
  韩皓做东,一起邀请了李处长和李国安来设宴款待。当听到韩皓介绍自己准备进入汽车行业,李国安激动地问道。
  一向来,李国安都挺欣赏韩皓,但眼下在他看来华夏厂进入汽车行业就是一步臭棋。
  “是的,不信你问问在座的李处长,就是在他的帮忙下,我取得了梦寐以求的‘中华’汽车商标。”
  看到商标局的李处长含笑点头为韩皓作证,李国安不免信了几分,接下来他继续听韩皓讲述。
  “一切顺利的话,明年这个时候说不定我们厂的微面就可以上市销售了。至于,生产资质嘛,我还是照搬了摩托车借鸡下蛋模式,到安淮省找了一家叫华阳厂的汽车企业……”
  韩皓也不相瞒,把自己如何取得汽车生产资质的过程说了一遍。
  听完韩皓居然如此绕过了国家政策进入汽车生产领域,李国安真是有些哭笑不得,跟死板脑袋的大多数人比起来,韩皓的鬼点子实在太多了。
  “你呀你,敢在汽车行业这样干,估计你是全中国第一个!我还从未听说过私人企业敢来造汽车,你看看全国那么多汽车厂,无一不是国有企业,背后都站着国家的身影。像你收购的这个华阳厂,也属于集体市属企业。当年我还曾为其写过一篇文章,说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没想到现在它落到了你的手中。微面厂你准备投资多少钱?现在微面国内竞争得很是激烈。”
  “2个亿吧!”
  看到李国安听到2个亿的反应不像很赞同,韩皓心里想自己已经是往高了说,他估计投1个亿就好。
  “2个亿,在汽车行业翻不起什么波浪啊。昌河汽车,前两年光对生产线进行两期技术改造就贷款了3个亿,还有五菱汽车当初引进三菱车型也用了3个多亿。说实话,你要进军汽车行业,我依旧持反对意见,怕你白白往水里扔钱。”
  李国安皱着眉头回答,自己在汽车行业沉浸了多年,见惯了行业起伏。反倒是韩皓初生牛犊不怕虎,硬是往大坑里跳,李国安只好再一次劝说。
  “李主任,现在我们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这1个多亿打了水漂,就相当于我替后来者交一次学费,到时你可以把我失败的经验写下来。总之,汽车行业我是非进不可,今天我找你就是让你帮忙我出主意,如何找来急需的汽车人才。”
  自己千辛万苦才拿到了汽车行业的敲门砖,韩皓肯定不会这个时候放弃。当初跨入摩托车行业时,也有许多人不看好华夏厂的未来,现在工厂产品供不应求不是狠狠地打了那群人的脸。
  国企是国企,民企是民企,国企一块钱的效果也许民企只要5毛钱就能做到。而且韩皓并未像国企大厂这般,一下子建设规模就是以10万台为标准,他的理念是滚动式发展,先上马1万台微面的生产线,如果效果好再慢慢改造扩产。这样的话,前期投资不用很多,财务压力也没那么大,依靠华夏厂的自由资金完全可以支撑。依照他的估算,只要6000万启动资金就能够把厂子搭建起来。
  “唉,有些事,明知不可为之而去为,到底是狗熊还是英雄,只能由时间来证明了。既然你决心已下,那我只好不提此事。至于你问我去哪里寻找合适的人才,我倒是有一些线索。现在国内汽车巨头纷纷找外商合资,一些年纪大的职工纷纷被提前退休,因为合资厂并不需要太多人员。他们年纪大,知识有些跟不上时代发展,便成为合资的牺牲品。干了一辈子汽车,最后跟外方合资,看到发展自主汽车业的曙光,他们却被提前退休了。许多人都对中国汽车有着深厚感情,我觉得他们依旧能够发光发热。正巧你需要找师傅领进门,找他们这些人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三大三小”汽车企业在与外方合资时,提前退休了许多老工人。他们许多才50岁出头,依旧是中国汽车业的宝贵财富。
  可惜合资厂中外方直接提供了现成的技术和标准,国内汽车厂基本沦为代工工厂,好比上汽大众连一颗螺丝钉的改动都要不远万里到德国修改。尽管中方技术人员一再证明,现场德方技术人员也觉得螺丝钉位置不对,但修改依旧要回到德国。因此搞技术研发的团队、许多上了年纪的高级技工纷纷被转岗或退休,这些人中间蕴含着许多有用之人。
  果然不虚此行,李国安凭借在业内深厚的人脉关系,给韩皓推荐了一汽、上汽的一些老专家,他们都曾参与过“红旗”和“上A海”牌的研发工作。
  “能帮的我都帮的,剩下的就看你的造化了,希望你能给了一个大惊喜,狠狠在我脸上打一巴掌。”
  看着韩皓离去的背影,李国安在心里默念。作为一个长期跟踪中国汽车行业的高级记者,从改革开放起,他见证了历了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决策过程和重大事件。每次他撰写的关于国内汽车行业的内参都能摆上最高领导层的桌面,据说一次副总理级的领导召集汽车行业官员开会特意询问他到会没有,得知他坐在台下后才令正式开会。如此可见,李国安身为一名高级记者,在中国汽车行业享有特殊的地位。
  韩皓没想到自己如此之快又回到东北,来的还是中国汽车长子一汽集团的所在地——新京。
  1956年,在苏联技术援助下,第一辆解放牌卡车落地。1958年,经一汽工人不懈努力,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诞生。1966年,在国家安排下,一汽又负责援建了二汽,把一大批骨干送给了二汽。就连80年代上汽要和德国大众合资,上汽也从一汽挖了不少人过去。所以说,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一点都不过分。
  带着朝拜的心态,韩皓带着随行工作人员来到了一汽工厂门口,瞻仰这个中国汽车工业的母亲。
  如果说抚舜市是依煤矿而建,那么新京市就是靠一汽而起。东北的城市都是典型的工厂办社会,一个厂长等会就相当于一个市长,工厂有多宽城市就有多广。
  一汽是由苏联援助,所以整个工厂建筑都是苏式风格,庄严大气。目光所及之处,韩皓看到了一大片崭新的现代化厂房在兴建,上面还印着醒目的大众标志,应该就是一汽大众的合资工厂,主要生产桑塔纳的亲兄弟捷达小轿车。据说合资时,把一大片苏式旧厂房铲平后,腾出了地方兴建合资工厂厂房。
  随着桑塔纳在中国国内占尽风骚,捷达也开始登上舞台,开始了兄弟两人的二人转表演。
  如果说一汽是中国所有汽车人目中的圣地,那么韩皓对其当然也充满了朝拜之意,但内心却并未有太多惧怕的地方,反而从心底生出一种要当面挑战对方的蠢蠢欲动。
  我尊敬你,但我并不怕你,反而更期待成为你旗鼓相当的对手。
  站在一汽大门广场前,看着毛主席挥毫写下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几个鎏金大字,韩皓感到了伟人对中国汽车行业的期待。
  他接过随行人员捧来的鲜花,表情庄重朝一尊铜像大步走去。
第六十八章
拼命游说
  能让韩皓以如此尊敬的态度缅怀,这尊铜像的主人就是被誉为中国汽车之父的饶冰老先生。
  当时毛主席去苏联访问,参观了苏联的汽车厂,看看源源不断的卡车从车间开出来。老人家当即大声说道:“我们中国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于是,第一汽车制造厂便在中央立项,选址东北新京市由苏联援助下兴建。当时,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厂长人选,中央选了好几位,最后由毛主席亲自拍板,决定“白面书生市长”饶冰出任一汽厂长。
  从零开始,建起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解放”、“红旗”鼎鼎大名的汽车。其中种种艰辛,饶冰作为厂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后,国家为备战进行三线建设,1969年考虑在鄂北省堰十市建立第二汽车制造厂,中央第一个想到的人选依旧是饶冰。于是他顶着当初国内的混乱情况,带领从五湖四海汇集而来的数万名工人开始了建设二汽的第二次创业历程。经过16年的艰苦奋战,第二汽车制造厂傲然屹立在祖国的中部。二汽人因为不想当老二,毕竟老二永远比不过老一,所以后来就改名叫东风汽车。
  改革开放后,饶冰作为中国最懂工业的人之一,被任命为机械部副部长。于是在他的设计下,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和外方的合作,利用国际最新的技术把闭关锁国几十年落后的差距补回来。上汽大众的建立,就是他跟德方联系谈判的结果。
  80年代中期因年龄问题退居二线,但他依旧奋斗在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第一线。
  1987年7月,74岁的饶冰回到一汽参加解放卡车出车30周年纪念大会,他在会上潸然泪下说了下面一段话:
  “我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投身第三次创业。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去实现我们中国几代汽车人的轿车梦!”
  赤子之心,天地可昭,对这样的老前辈,韩皓无法不心生敬意,尤其饶老先生在说完这番话后十几天,于沪江市出差途中因病去世。
  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中国汽车业,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打下了牢固地基,所以大家都尊称饶冰老先生为中国的汽车之父。
  看着饶冰老先生双手放在背后,闲庭信步的模样的铜像,韩皓带领众人深深弯腰90度鞠躬致敬,感谢他为中国汽车行业做出的贡献。
  “中国人的轿车梦,我一定会替您实现!”
  在中国汽车之父的铜像前,韩皓暗自许下了自己的承诺。
  依照李国安给的地址,韩皓上门寻找到了当年红旗轿车的设计师之一吕文彦。作为一汽车身设计科首任科长,75岁的吕文彦老先生已经退休多年,但在一汽仍然具备一定影响力。
  李国安之前特意打了电话通知有小友要来拜访,所以吕文彦很热情在家里招待了韩皓一行人。
  看着简单的室内布置,墙上书架堆满了书,其中许多都是外文关于汽车的著作,可以看出吕文彦对汽车行业的热爱。
  简单寒暄过后,韩皓直截了当说出了自己想造微面,现在缺少人手的困境,希望吕老先生能帮忙推荐人才。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都可以接受。
  “看报纸上面说南方的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现在看到你这样千里求才,我是知道为何你们能够成功了。但你之前是搞摩托车的,现在想进入汽车领域,前途未卜!要是个大坑,我这个推荐人可吃力不讨好。”
  吕文彦故意考一考韩皓,看看他到底对汽车行业有多大决心。
  “吕老先生,来之前我刚去看望了饶冰老前辈,他曾说过希望中国后来的汽车人能把轿车搞出来。现在我搞微面,就是为了将来进入轿车领域。国外的汽车巨头都是私营企业,现在中国都是国有企业,依照对比分析理论,谁能保证中国今后的汽车行业不会是私营企业当头?而我就是私营企业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此我准备了2个亿学费。万一不成功,就为后来人做一个反面教材。但如果我成功了,就是国内汽车行业的一条鲶鱼,激发整个国内汽车市场活力。生产资质、资金、场地、技术我都有了,现在就等人才来下锅了。”
  韩皓停顿一下,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
  “将来我们的轿车就叫中华,打造出新的民族轿车,这难道不是一件很让人激动的事情?红旗轿车被封存,但依旧有我们中华轿车接过传承,这难道不是一件薪火相传的好事吗?而且将来一汽再启用红旗品牌时,你向我提供的这些人才可以积累够开发经验再回来扛起红旗的大旗,岂不是一举两得。”
  为了得到人才,韩皓嘴里也是口吐莲花,管他以后的事情如何现在得先把人请回虎山先。
  “哈哈,要不是李国安打电话来担保,我又看过你们华夏摩托车在央视的广告,我都几乎把你当骗子赶出去。不过你说的挺有道理,红旗轿车就这样仓促下马,实在是很让我们这些人心寒的事情。好不容易竖起来的红旗,说砍就砍,这样的决策我一直都是坚决反对。就当是为未来的红旗保留几分火种,你这个忙啊,我只好卖卖面子,看他们愿不愿意去南方搞汽车。”
  红旗轿车1981年被下马,一直都是老一汽人心中永远的疼。到底为何红旗轿车被叫下马,比较权威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由于红旗轿车可靠性不高,经常发生故障,让高级干部不爱坐。迎接外宾时,还发生过半路抛锚、刹车失灵的状况,国际影响不好。
  二是因为当时红旗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跟国外动力强劲外观新潮的进口车比起来,红旗显得老迈不堪。而且当时红旗只允许高级干部乘坐,反而中级干部早早坐上了进口车。于是因政治因素不平衡,红旗等不到升级改进,便因某些高级干部想乘高级车的观念而下马。
  总之,红旗下马官方的报道原因是“因油耗较高”,在红旗停产后,丰田皇冠为代表的进口车疯狂涌入中国,成为干部的座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