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4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2/556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永不过时,重视研发才能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中华集团为国内各行各业充当了好榜样!”
  核心科技靠买是买不来的,国外企业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肯定不会把核心技术卖给我们,自力更生是我们要永远坚持的方针。”
  赵国平面对中华集团的一众工程师们发表上述演讲。
  在中华集团试车场,赵书记等人兴致勃勃登上了鲲鹏纯电动大巴,看看这辆号称自主新科技产品的表现如何。大巴在试车场跑了一圈,整车完全跟以往公交车不同,车内环境舒适、动力强劲和没有噪声是他们最大的感受。
  鲲鹏已经在江州道路上运行,成为全世界第一辆投入实用的纯电动公交,赵书记详细询问了车辆在营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作为讲解员,韩皓对此一一做了充分回答。
  “新能源汽车看来大有可为,是我们国家赶超国外汽车企业的一大方向。我们要从国家层面未雨绸缪考虑,提前做好产业规划,提前做好产业布局,将来就可以像小韩董事长所说的那般弯道超车。”
  赵国平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认识很到位,他提议有时间要向中央反映建议制定适合国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果然不久后,国务院就针对发展新能源汽车制定具体纲要,准备在国内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从此开启了新纪元,背后站着国家力量在推动,真正有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
  在中华集团总部大门口,也悄然多了一条新的口号——“成为中国第一只是起点,达到世界第一才是终点!”
第二十四章
南下投资
  首长的视察对中华集团来说,精神意义大于现实价值,代表了国家有关层面对这个全国最大民营企业的认同。
  新华社专门刊发了一篇社论,点评中华集团取得如此之大成绩的根源所在。
  “在许多国内车企还迷信‘市场换技术’之时,中华集团早已经跨越这个层次,升级为‘花钱到国外买技术’,以及‘用钱招人自主研发技术’的新格局!”
  如此精辟的总结,韩皓看了也感叹中央的笔杆子确实厉害,一句话就抓住了关键。
  不过知易行难,中华集团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跃居国内汽车界老大,并不惧怕后来的学习者。
  在首长视察后不久,韩皓就搭乘飞机应邀到南粤省走上一圈。
  根据国内群体接触汽车文化的不同,北方消费者更加青睐德系、美系汽车品牌,而南方的经济重镇南粤省则被称为日系车大本营。80年代屡禁不止的走私车大潮,加上当地深受港澳文化的影响,让日系车在南粤省口碑颇佳。
  也正是如此原因,当初广汽跟标致分手后,聪明的选择了本田作为自己新合作对象。在广汽本田成功的示范下,日产汽车、丰田汽车接踵而至,真正把南粤省组建为在华日系车大本营。
  日系汽车巨头聚集带来的经济繁荣,也让南粤省会广府市坚定进一步发展汽车工业的决心。在日产和丰田羽翼未成之际,2005年广汽本田以43亿纳税金额成为广府市第一名,一举超过原来的老大省烟草公司。就此展望,未来汽车将成为南粤省绝对的支柱工业。
  当日系车企布局完成之际,广府市又把目标盯向了刚在国内车企中登顶的中华集团。当初京安云豹公司处置,就让中华集团在广府市拿到了进入轿车领域的准生证。
  随着时局发展,跟二汽分道扬镳,韩皓把投资重心放到了浙海一带,在广府市只留下一个生产基地。该生产基地原本主打面包车和皮卡,后来因面包车市场竞争激烈,这个基地便主要生产皮卡系列,在整个中华集团版图中地位逐步下降。
  京安云豹基地的表现跟中华集团在国内的市场地位极不匹配,这让广府市起了邀请韩皓进一步扩大投资的意愿。从战略来说,外资品牌纷纷入华在国内已经布局完毕,但自主品牌还有许多潜力可挖。广汽虽然喊出了要创立自主品牌的口号,但却一直没有实际动作。相对而言,在广府市有生产基地的中华集团,是新一轮地方招商引资的合适目标。
  实际上,广府市还有更深一层因素考虑,就是希望中华集团扩大生产后,能带来更多国产零部件配套体系落地,将来广汽发展自主品牌可以借一把东风。要知道日系供应商非常抱团封闭,外来品牌想让他们供货基本很难,他们会协同性地形成小圈子,把持日方技术不外泄。就算是在中国合作愉快的广汽,也不敢轻言能获得在当地遍地开花建厂的日系供应商支持。
  现任南粤省一把手是原来浙海省书记夏正德,在他亲自邀请下,韩皓不得不同意到南方走一趟。
  中华集团去年1520亿的销售收入让南粤省官员大吃一惊,要知道广汽本田卖掉26万辆车的历史最好成绩带来收入不过400亿出头,一对比中华集团的体量是广汽本田的三倍不止。
  以前一直有部分南粤省官员不同意中华集团进驻,觉得会影响未来广汽自主品牌的发展。但最近一个插曲让他们认识到,引进中华集团进来制约日系品牌的重要性。
  丰田在中国找了两大合作伙伴,为了表示诚意,答应把皇冠技术给一汽用于红旗轿车身上,该项工作已经在有条不紊推进中。看到一汽得到了皇冠技术,广汽在跟丰田谈合作时,也提出了希望对方把上一代中级轿车五代佳美的车型技术转让给广汽,获得了日方口头上的答应。
  没想到当初的君子协定,在广汽丰田即将投产凯美瑞(即第六代佳美在中国的新名字)之际,丰田方面以人事变动和没有足够精力配合广汽的平台开发为由,拒绝提供第五代凯美瑞车型技术。
  这让广汽方面吃了哑巴亏,当初只是口头上君子协定,没有写成白纸黑字,结果现在竹篮打水一场空,期待印有丰田基因的自主品牌泡了汤。
  面对这样的局面,你还不能跟丰田方面就这件事情翻脸,毕竟广汽丰田投产相当于再造一个广汽本田规模,给当地经济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某款车型技术的引进。
  “我们还是太在意面子,没有真正领悟国际经贸合作的真谛,吃了经验不足的亏。丰田以技术转让敏感不易被日方政府接受为由,把其从合同中划掉,只约定成为口头协议,我们粗心点头答应,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曾参与跟丰田谈判的广府市官员向省里汇报时,带着惋惜后悔的语气解释道。
  丰田汽车的反悔让一直大力支持日系汽车落地的南粤省认识到,必须要引入另一方势力进驻,从而可以在战略上制衡日系品牌。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广汽本田虽然发展势头很猛,但由于东风本田的存在,广汽本田引进的车型基本已经齐全,没有新的增量可以继续提升。雅阁、飞度、奥德赛三大车型在未来将一直是广汽本田的主打,没有其他的新牌可供继续投入。至于CRV和思域这两大本田王牌,将放到东风本田公司生产,跟广汽没有瓜葛。
  在这样大背景下,韩皓的南下得到了广府市乃至南粤省上下的高规格接待。
  南粤省一把手夏正德亲自会见韩皓,表达了希望他能到广府市扩大投资的意愿,并承诺地方政府会给以跟日系巨头一样的优惠条件来招商。
  作为跟长三角相提并论的珠三角经济圈,南粤省汽车市场占据了中国整体销量的近四分之一,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中华集团的影响力在这里虽然得到不断增长,但跟日系品牌相比增幅较弱。
  但凡有主机厂存在的地方,都会有无形的主场优势,消费者也更乐意购买在当地生产的汽车产品。像沪江市都是大众、江州都是中华、首都全是现代汽车等例子充分说了这一点。
  就算南粤省是日系大本营,但依旧有强劲的低端汽车需求,中华集团在这里可以跟日系品牌形成错位竞争,毕竟10万块能买回家一辆体面的三厢轿车,可以让许多首次购车的国内消费者感到满意。
  中华集团杀入南粤省市场深耕细作扩大份额,而地方政府获得又一股汽车新力量增加税收就业,还能在战略上制衡日系品牌并未广汽自主品牌做好铺垫。可以说,这次洽谈合作,实际上是一拍即合的双赢局面。
  广府市充当具体引入中华集团再投资的操盘手,打着扩建京安云豹基地名义避过了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以货易货”规定。为了控制汽车产业无序扩张,以及加快国内上百家车企的重组兼并,国家规定一家企业要异地新建工厂,必须拿当地的车企准生证份额来顶替,从而实现车企总体数量不变乃至减少的目标。
  原有的京安云豹厂区跟二汽一分为二后,不适应几十万汽车产能的规划,因为周边地区都被东风日产项目霸占。广府市给韩皓推荐了另外一块好地方,就是他们大力开发的南沙岛,又称南沙新区。
  南沙被誉为广府市新的经济引擎,拥有深水港和大片土地,又地处珠三角几何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原本的鱼塘稻田已经被一片片平整的土地取代,公路交通四通八达。
  广汽丰田的工厂就设立在这里,当初广府市为了兑现跟丰田的承诺,拼了命完成了当地三通一平的改造,通了公交后还修了一条城市快速路直达,并且未来还将通地铁。
  广府市官员带领韩皓亲自到即将投产的广汽丰田厂区参观,展示了他们给予丰田服务的成果。
  从眼前先进漂亮的丰田工厂,韩皓可以感受到丰田汽车磨刀霍霍的压迫感。
  地方官员还现场承诺,在可操作的范围内土地可任意供韩皓挑选,优先考虑中华集团新工厂的落地。
  作为新开发区,南沙除了广汽丰田这样的重磅项目外,其余还是一片白板。为了吸引韩皓投资,他们给出了近乎白菜价的土地赠送。如果中华集团基地顺利发展,将来这些钱都会在税收中赚回来。
  对方还承诺,只要是中华集团的供应商,来到南沙都享受同等优惠措施,因为丰田汽车就是如此要求。
  可以说,有丰田汽车打前站,确实省了韩皓不少功夫,南沙新区是一个很不错的投资地点。
  要走向世界,必须先在中国站稳脚跟。
  中华集团必须扩军备战,继续扩大产能,以此来分摊成本以及应对将来国内市场的出现的巨大需求。近两年每年中国都新增百万辆汽车的增量,这个速度还在加快向着两百万辆冲击,预计不出几年中国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谁先未雨绸缪准备好,谁就能在未来赢得先机。
  经初步考察,韩皓跟广府市签署了投资意向协定,打算在南沙新区投资30万辆汽车的工厂,未来不排除扩建到百万辆产能。
  不过在签署完协议后,韩皓却没有离开南粤省,而是继续往南考察。
第二十五章
南巡收获
  在2005年,能像中华集团般同样闪耀的民营企业还有一家,那就是在国际电信市场攻城略地的华为集团,他们销售收入突破450亿,实现同比40%的高增速。
  两家优秀企业都有相似共同点,就是非国企,由公司创始人强力把持并且坚持高投入自主研发的以技术驱动市场策略。
  如果能让中国最好的两家民营企业联合起来,那么前景将会如何?
  这样的画面不是空想,韩皓在离开南粤省会广府市后就前往改革开放前沿鹏城,应邀探访了由中华集团和华为集团联合成立的芯片研发公司——海思半导体。
  该公司一成立就属于高起点,光注册资金就高达30亿,其中华为占股70%,剩余30%由中华集团承担。
  实际海思半导体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由以前“华为专用集成电路中心”继承而来,只不过当前正式鸟枪换大炮开启冲击科技顶峰——高精芯片技术的研制。
  华为在做电信设备时深感芯片的重要性,而中华集团造车后也发现了芯片的不可替代核心所在,未来企业要做大做强参与国际巨头竞争,必须在芯片领域掌握话语权。
  现在无论是华为的电信终端,还是奔跑在路上的中华轿车,身上所用的芯片全部都是进口货,一旦国外禁止出口到中国,那么原本生机勃勃的中国民族企业将会陷入瘫痪。
  有了这样共识,两大中国民营巨头联合起来,开启了在外界看似不可能成功的自杀式投资项目。
  30亿的真金白银,不到2年时间就消耗殆尽,这次邀请韩皓前来,华为老总任为政主要目的是让他看看钱都花到哪里,顺便再商议追加后续投资金额。
  那么多钱一下子就用光,果然芯片是烧钱不眨眼的行业,如果是上市公司的话股民早就投票要求终止这样看不到希望的项目。
  半导体芯片一个相关产业链很长,而且需要各领域协同的行业。简单的区分就涉及软件、计算机、新材料,制造装备、精密加工、化工原料等不同行业。
  实际上中国的半导体行业起步并不晚,建国后一大批留洋归国人才搭建了自主半导体工业体系。由于受苏联影响,中国工业体系也走上计划经济道路,把重点侧重于军事重工业方面。萌芽发展的半导体工业为我们国家的“两弹一星”以及国产飞机潜艇等做出突出贡献。
  但在民用领域,半导体却没有任何进展,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一打开国门后才发现中国的半导体工业在摩尔定理影响下,已经落后国外至少10年时间。加上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大批国有电子工厂在市场化大潮中倒闭,中国的半导体工业遭受重创。
  本来只是落后于美日两个经济技术大国,没想到还被韩国、台湾这样的周边国家地区超越,对中国而言芯片进口成为跟石油一样的战略物资。
  国家也看到了芯片的重要性,从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特意组织了三次攻关战役,希望能追赶上国外半导体的技术水平。结果却不能让人满意,芯片行业更新速度太快,我们国家陷入了“引进—建厂—投产—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加上十年动乱的影响导致人才断代,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技术差距越拉越大。
  可惜海思半导体遇到了中国最疯狂的两大民营企业家,无论是韩皓还是华为老总任为政都是看准目标不撞南山不罢休的人物,决心继续把这场暂时看不到黎明的战役打下去。
  一整栋研发中心,多达数千名的年轻工程师,以及从境外挖来的半导体技术高端人才,还有费尽心思从国外进口弄到的芯片测试研发设备等,这些就是前期30亿人民币投资的去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2/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