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3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1/556

  陕汽旗下的法士特齿轮厂是国内重型货车变速器的主要供货商,跟美国伊顿公司合作引进技术,从技术角度看将来给大客车变速器供货也不是问题。而渝州红岩旗下的綦江齿轮则是国内中大客车变速器的主流供应商,引进采埃孚技术打造的产品,号称中国客车变速器第一品牌。
  另外隶属陕汽集团的汉德车桥,经过对斯太尔技术的吸收,已经成为全国重型卡车和大型客车的主流供货商。许多客户购车时就指定要汉德生产的车桥,他们刚完成引进MAN品牌车桥技术的引进。
  一旦掌握了湘火炬,我们就可以掌握商用车变速器、底盘中主要部件车桥的核心技术。可以说,再把柴油发动机做起来,我们就能够一下子完成整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掌控!”
  阅读着公司战略部门递交的分析报告,上面对收购湘火炬持强烈推荐态度,韩皓心中对此大概有数。拿下湘火炬对中华集团来说,属于非常重要的战略步骤。一旦完成,中华集团就会真正成为跟一汽、二汽相提并论的“中汽”。
  “中汽”这个词现在已经见诸媒体,许多记者在中华集团日益发展壮大前提条件下,干脆就以“中汽”称呼。
  起了大早,赶了个晚集。
  万向集团老总鲁冠丘在收购湘火炬方面其实介入时机更早,在德隆系岌岌可危之时,他就私下联络过唐千里,询问对湘火炬的收购价。在计算了负债之后,万向报价6.4亿元收购。
  作为德隆系最优越的资产之一,最算一路跌停后停牌,湘火炬市值还是超过40亿。现在万向集团想以6.4亿接手,算盘打得非常精明。唐千里心里价位至少在8亿,双方有一定差距。
  没想到谈判没完成,德隆就被华融接管,这次股权转让就中止了。
  优质的资产,谁都看得到。
  当托管方华融把湘火炬摆上货架,标明价高者得时,鲁冠丘很是后悔。
  因为不单潍柴动力前来,就连中华集团也来了。
  现在这样的竞标,有了财大气粗的韩皓加入,价格想少于8亿基本是不可能。
  早知道就一口价答应唐千里的8亿开价,万向把湘火炬落袋为安,吞到肚子里实现自己的整车梦。
  鲁冠丘有着浙海人的精明,多年商海浮沉就靠着自己小心翼翼避开了许多漩涡,从不打头脑发热之战。能用一分钱买到的东西,绝不会多花上一厘。随着年纪增大,他也愈发保守,虽然一直想进入整车领域,但总希望能在最低点抄底进入。
  精明过头就会保守,从而丧失好不容易得来的好机会。要是他胆子大一些,当初没有报出超低价,说不准急着救火的唐千里已经把湘火炬拱手相让了。
  拥有柴油发动机的企业,一旦控制了湘火炬,就完成了重型车的核心产业链布局。
  因此,在中华集团之后,上汽紧接着杀入,他们的商用车之梦可不会轻易放弃。
  很快,重卡领导者一汽、东风也加入进来,作为一种战略性防守策略,拿下湘火炬不但打通产业链,还能扼杀新对手的进入,消除未来竞争者。
  就连客车老大宇通汽车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报名加入战团。客车和重卡几乎相差一张白纸,一捅破就能跨界生产,宇通生产重卡的话也算是合理扩张。
  “又是中华集团,他们怎么这样阴魂不散!”
  得知韩皓加入后,宇通客车老总汤于翔骂了一句。他灵敏的商业嗅觉再次起作用,知道湘火炬对宇通来说也是神来之笔。
  那么多的竞争者报名,让华融公司乐开了怀。
  为了最大限度把湘火炬卖出高价,他们实行“暗标拍卖,价高者得”的规则,真是吸取了央视拍卖广告的成功经验。而且还要求收取1亿元的保证金,把实力不强的客户排除在外。
  开标日期定在4月30日,也就是五一黄金周放假前的一天。
  “那么多企业报名竞拍,说明湘火炬是十分优质的资产。已经缴纳保证金的企业都是跟汽车相关的对象,无论谁最终中标,都对湘火炬发展有利。”
  华融公司负责托管德隆的有关人士,在接收记者采访时笑得嘴都合不拢,国内如此多强力车企相聚,不碰撞出火花怎么对得起入场1亿元的门票价格。
  那么多入围企业中,除了万向集团、宇通客车和中华集团属于私企外,其余都是国有大企业。大家在缴纳了保证金之后,纷纷在心中分析对方的出价。只有一次机会,价高者得,摸清竞争者底牌很关键。
  万向的鲁冠丘一生都很谨慎,估计不会出高价。而众多国企中,一汽和东风有些是来砸场子,估计也不会拼劲全力。上汽刚消化了双龙和罗孚,说不准弹药不足。
  至于宇通客车,刚完成MBO的他们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融资来收购。虽然汤于翔已经公开宣传找到了融资对象,将会给大家一个惊喜。
  剩下的是号称用全副身家拼一把的潍柴动力,他们一直对外宣称要不计代价把湘火炬收入囊中。为此,还专门组建了为此次竞标的合资公司,拉来了好几个齐鲁省的大企业出资入股。光注册资金就高达15亿,似乎表明自己会承担15亿的高价。
  最后就是刚吞掉亚星客车的中华集团,韩皓这个首富,胆大心狠一旦发力绝不会手软。而且中华集团属于其个人控股资产,想花多少就花多少钱来竞标,实在是全场最大的变数,也是最可能的获胜者。
  不过竞拍规则对韩皓不利,因为这是一次暗标,而不是明标拍卖连续出价。一旦暗标金额少于对手,就算韩皓拥有再多的金钱,也只能遗憾出局。
  对湘火炬,现在第三方公司估价都超过10亿,最终花落谁家就看谁本事大了。
第一百七十六章
密封暗拍
  湘火炬到底值得花多少钱?
  尽管大家都认为它肯定值10个亿以上,但是现在10亿这个数字已经没有了意义,而是得看竞争对手出多少钱!
  当然还得结合实际情况,如果你出个100亿肯定没人跟你抢,只不过会成为业界的一大笑话罢了。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吹来,一个亿量化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一大笔钱,超过一吨重量。许多地方县级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都无法达到这个数目,可见一个亿真金实银有多大意义。
  从央视广告暗标拍卖可以知道,不到最后一刻这个数字都不会轻易确定。
  但事前总会对其有一个估算值,至少自己的最大心理价位得知晓。
  12亿!
  这是各大国企对湘火炬做出的最终评估价格,也是他们能承受的最高底线。
  一汽、东风、上汽这样的大国企,收购的话得经过国资委批准,这样一来想高溢价收购基本不可能,只能在市场估值上稍微浮动一点。再多就得承受国资流失的责任,因为高溢价意味着国家多花钱,一旦审计起来有时候说不清楚。
  “我并不担心国企,因为他们的婆婆太多,等事情商定好黄花菜都凉了。因此,这次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就集中在万向和中华集团这两家。至于潍柴动力,现在已经是我们的盟友。
  经过我私下跟对方老总的谈判,双方约定好无论谁最终中标,另一方都可以选择在新公司分享30%的股权。我们跟潍柴动力合作多年,这点信誉大家还是有的,不必担心日后翻脸。”
  面对众多竞争对手,宇通客车和潍柴动力在暗中联手,达成了私下协议。
  宇通客车是潍柴发动机的大客户,双方合作密切。这一次虽然同为竞争对手,但是在强大的中华集团压力下,彼此最终选择联手起来对抗。
  “湘火炬一年有将近2个亿的利润,还有不错的上市平台,我们预计16亿的报价可以接受。不过考虑到中华集团的加入,在这个数字还得再加2个亿,确保万无一失。
  就算韩皓贵为中国首富,但收购可不是儿戏,必须对资产回报进行评估。溢价是一定会有,但肯定不会高到很离谱的程度。从当时唐千里只要8个亿就卖,现在翻了一倍多,可见重卡市场竞争压力还挺大。在风险和机遇不对等情况下,中华集团不会出很高的竞标价。”
  宇通客车老总汤于翔如此分析道。
  为何要跟宇通联手,潍柴动力也有自己的长远打算。
  “一汽有锡柴、东风有康明斯,这两家企业占据了卡车市场大半份额,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现在中华集团杀了进来,按照他们一贯来的风格,整合扬陵柴油机厂推出自主柴油发动机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一旦这三家发展起来后,我们这种独立发动机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市场上的主流的商用车都被三大集团占据,他们又不需要对外采购,我们的市场份额会收到严重挤压。
  光靠这些编外企业吃饭,到时吃饱饭都是妄想,因此我们必须打通产业链。这次跟宇通合作,也算是一种战略上的抱团自保。我们这些小鱼不联合起来,就会被大鱼一个一个吃掉。
  至少拿下湘火炬,可以成为跟一汽、东风对抗的第三大商用车企业,还能减缓中华集团进入卡车市场的步伐。说实话,跟一汽、东风这些老国企打仗,我心里不是很怕。反倒是中华集团这个异类,真是很难琢磨与其相抗衡。
  你看他们一杀入客车领域,就把整个市场弄得人仰马翻,很难说今后不会在柴油机市场上大动干戈。”
  潍柴动力的老总谭大明如此解释道。
  一向被外界尊称为“谭大胆”的他,在面对中华集团这样的新来者,已经感觉到极大威胁。
  国家虽然放开对汽车市场的门槛,但却一直强调要求国内汽车企业整合做大做强,因为中国的汽车企业分散化程度太高,从国际竞争角度看属于游兵散勇之类的存在。再不想方设法做大自己,将来肯定被别人吃掉,尤其国资委上头一纸调令,就能让几大国企重组。
  现在宇通客车主动上门提合作,从理性角度出发,双方结盟的话,拿下湘火炬今后可以完成客车、卡车的全产业链整合,属于双赢之策。
  虽然宇通客车老总汤于翔一再对外宣传并不害怕中华集团,但自从首都公交竞标失利后,他终于知道韩皓确实来势汹汹。便开始主动布局,寻求盟友一起对抗未来的强大竞争者。
  作为韩皓的老乡兼前辈,万向老总鲁冠丘可以说是看着这个年轻人一步步发展壮大。
  韩皓一开始杀入微车行业,万向就成为当时还是华夏工业的供应商,本以为对方只是昙花一现,没想到却最终搏杀出一片天空。
  自己造车的意向实际比韩皓还早,但却一直下不了决心进入,曾经有好几次机会在身边,都让其溜走不见。
  因此,这次鲁冠丘痛定思痛,决心借助湘火炬的途径,彻底杀入整车领域,完成自己的造车梦。
  先从商用车开始,然后再想办法进入轿车领域。连造摩托车的力帆集团都拿到了轿车生产证,作为汽车零配件龙头的万向集团自然不能落后。
  老夫聊发少年狂!
  鲁冠丘决定趁自己还有雄心,赌一把免得壮志未酬。
  这次是万向在国内造车最后的机会,因为中华集团发展太过迅速,已经断绝了未来许多新进入企业的发展可能。
  一向来以谨慎保身的鲁冠丘没有像大家所意料般保守,而是准备挽起袖子大干一场。
  “我见证过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从未发现有今天般的好环境。工人已经从前些年下岗的阴霾中走出,农民开始洗脚进城发展,公职人员的工资也不再被拖欠,全国一派积极向上的景象!不说沪江大都市,就连江州也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只要你肯努力,遍地都是黄金。
  在汽车转向节领域,我已经做到了极致,反过来把曾经的国外客户收购,打入了全世界所有主流汽车企业的供应链。
  现在,我打算退休之前,最后拼搏一把,让万向正式踏入整车制造领域。
  就算失败,我也死而无憾!”
  鲁冠丘在跟儿子鲁丁凯私下交谈时如此推心置腹道。
  作为一手培养的家族企业接班人,鲁丁凯这个比韩皓大4岁同属70年代的少帅,跟在父亲身边十多年,一直知道其心中有个“造车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1/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