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3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6/556

  伴随韩皓霸气的一番话公之于众,之前都没有正眼相看的国际汽车巨头,开始正视这个在落后汽车市场中野蛮成长起来的中国自主企业。
  市场不相信喊破天的口号,只认同搏杀出来实打实的成绩。
  中国汽车市场销量第二名,很有可能在2005年实现反超跃居第一,就算中华集团再怎么低调,都会被跨国巨头当成主要竞争对手研究。
  “我觉得我们的市场战略应该有所调整,原本把合资品牌当成主要竞争对手,现在得加上中华集团这个本土另类企业。他们的崛起太过迅速,如果我们不对其加以遏制,很可能会眼睁睁看着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就此产生!”
  大众汽车的中国市场战略分析部门负责人如此汇报道。提前为高层预警并提出相应分析资料,就是他的本职工作。
  “我们必须把市场进一步下探,从而打压中国本土自主企业的天花板高度,继续保证我们在中国的领导地位。
  因此,我建议我们尽快投放更具有性价比的产品,跟中国自主企业同价位竞争,不留给他们成长的空间。从长远来看,这是上上策。不足之处就是会牺牲相当大的利润空间。
  中策是可以扶持中国的合资伙伴发展,以华制华由他们充当狙击先锋。在转让技术同时,我们可以提出入股要求,从而实现利益分享的战略。缺点是扼住其他中国本土竞争对手时,无形中又培养了新的对手,虽然我们在其中也有股份。
  最下策是加大在中国本土的研发投入,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符合本地化的产品,位于中国的汽车研究院可以作为我们新车型的发起点。这样的策略缺点是给了中国自主企业更多的发展时间,优点是可以保证我们的利润,能在跟其他合资品牌竞争中获胜。”
  针对中国市场情况,这位负责人给出了三大应对策略。
  “我们必须优先对股东负责,去年中国市场的利润下跌超过一半,已经弄得公司股票下跌。中国市场太过重要,其利润在集团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你我不想滚蛋,最好还是想办法提升在中国市场的利润。
  你说的不错,中华集团确实表现出长远的潜力,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据评估他们至少还落后我们10到20年时间的技术代差。韩国人以前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但现在他们依旧被我们甩在身后。所以,就算中国人成为第二个韩国人,那他们得首先考虑如何超过韩国人后,再来跟我们叫劲。
  我们到中国的首要目标就算挣钱,没有办法考虑太过长远的事情!”
  作为放眼全球的企业,大众管理层不会只盯着中国考虑。他们委婉拒绝了中国市场战略分析负责人的提议。不过,对第三条加大在中国研发投入,倒是给以了认同。
  伴随通用针对中国市场本地化的成功,凯越成为新的畅销车型,而被大众寄予厚望的巴西舶来品高尔却一蹶不振,加上大众最引以为傲的高尔夫并未如预期般受到中国消费者欢迎,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汽车市场的不同之处。
  原本一直卡住的合作研发计划得以通过,大众总部同意拿出相对更新的PQ34旧平台到中国练手,由本土工程师进行改造研发新车型。这款源自1998年的旧平台,在大众2003年启用PQ35后就被换代淘汰,正好拿来中国市场继续发挥余热。
  原本谈好的七、八十年代产品PQ32和PQ42平台实在过于古老,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无法跟其他竞争对手抗衡,大众难得良心一把,把PQ34引进中国。
  为了不厚此薄彼,PQ34同时给了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分别内部编号“X”和“Y”项目,由他们自主研发出一款合适中国市场的A级新车型,预计2008年投放。
  “你知道中国有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吗?渔民使用鸬鹚来替自己捕鱼,把它们的脖子用绳子缠住大半,大鱼无法下咽只有小鱼可以吞下,捕到的大鱼鸬鹚只能乖乖交给渔民才能换回来一条小鱼下肚。
  现在中国的合资伙伴就是我们的鸬鹚,他们虽然饿着肚子,但不得不替我们钻进水中拼命捕鱼。不听话或者捕不到鱼,鸬鹚会被惩罚饿上一整天。因此,每次下水它们都会全力以赴。最终,满船的大鱼我们带走,他们只能享用挑剩的小鱼而已。
  不过鸬鹚再怎么不听话依旧是工具,我们必须先赶跑跟我们同在一条河上竞争的其他渔夫。
  合理分配资源,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智慧!”
  在确定好新一轮中国战略后,大众汽车高层对建言的战略分析师如此说道。
  在中国市场,大众的首要目标依旧是美、日系汽车品牌,中华集团的重要性还得排在韩国人之后。
  不过大众的德国老乡博世集团可不这么看,当中华集团跟华清大学的联合研发团队攻克了ESP模块之后,展现出具备研发成品实力,他们立即做出了迅速应对。
  从1995年奔驰S级开始正式装配博世推出的ESP系统后,博世的ESP已经成为该安全领域的标杆。2003年,博世正式推出了第8代ESP稳定产品,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在中高端车型之上。
  作为一个能极大提升车辆极限操控能力的系统,ESP通过对从各传感器传来的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向ABS等模块发出纠偏指令,来帮助车辆维持动态平衡。
  据初步统计,搭配ESP系统的车辆能极大避免驾驶失控状态的发生,尤其在麋鹿试验中高速闪避表现优异,更重要的是能让重心过高的SUV车型大大降低倾覆翻车的风险。
  合作中夹带着竞争。
  这是博世对中华集团的态度,这个企业发展迅速,采购量逐年上升成为博世在中国新的重量级合作伙伴。但是跟其他企业不同,中华集团一直致力于竞品研发,好比之前自主打造的ABS系统,就让博世感到了竞争者的存在。
  当中华集团的ABS项目刚开始大规模商用,另外自主研发的ESP项目也获得了重大突破。在研发团队在ABS项目上积累了足够经验,进入ESP领域显得驾轻就熟,很快就摸透了ESP的技术原理,并拿出了对应样品。
  在方向盘、车轮、刹车油门踏板、底盘等安装上相应传感器,然后通过中央处理器对信号做出处理,再调用预设好的程序对ABS进行各个轮胎进行控制。一个简易的ESP系统就此诞生,所不同的是在数据采集和路况调试上还有许多路要走。
  跟CVT一样,硬件做了出来,关键的是软件的调试。
  博世的ESP已经进化到第8代,他们在实用上拥有海量的数据,这就是最宝贵的核心技术。硬件可以在全球资源配置中购买而来,但是数据是有钱也买不到。
  技术上有一种后发优势的说法,如果把博世现在的技术打分为8,那么中华集团的ESP样品应该是0.5。可凭借对主流技术的破解学习,0.5可能很快会变成6,乃至7,从而直接威胁到8的存在。
  所以这次博世改变了策略,之前在ABS时提价反而导致了中华集团拼了命研发自己的产品。现在ESP方面博世大幅降价,打算只以成本价高一些的价格供货给中华集团,从而浇灭中国人在ESP上的量产化努力。
  1.4万直接降低到6000元,博世开出了让人无法拒绝的筹码。
  按照中华集团内部初步估算,自主ESP量产成本至少在8000元起,性能还至少落后于博世产品的一代以上。
  为何韩皓敢承诺新上市的“宋”全系都会标配ESP,就因为他看到了自主ESP研发的曙光。
  现在博世跟中华集团谈判,愿意把ESP系统大幅降价,条件是中华集团在3年内不得使用自己的产品。
  为了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以及消灭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博世使出了杀招。
  从经济角度分析,采购博世ESP比自主研发要便宜,而且性能更佳,属于最佳选择。毕竟,一辆汽车许多零部件都需要对外采购,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性能,无论是大众、宝马都对外采购,这是理性人的选择。
  一旦中华集团大规模继续采购博世ESP,凭借本方白菜价优势,他们相信就算3年后中国人也不愿意量产自己的产品,因为这得不偿失。
  这是一个有毒的苹果,吞下后可能会对其产生依赖性,韩皓对德国人的算盘心知肚明。
  不过他还是接受了博世的提议,只不过把3年期限改为了2年。
  博世低价供货正好给了中华集团缓冲期,在自己的技术未成熟之前,可以采用低成本高性价比的产品。2年后,自己的技术达到量产标准,再开始大规模商用。
  这其实也是一次2年时间的赌局,博世赌自己的成本技术能让中华集团放弃;而中华集团则赌就算有了博世的产品,到期后依旧将自我研发量产,并且成本能跟博世相当。
  这是一次阴谋,同时也是一次阳谋!
  现在,韩皓决定跟德国人赌上一把,因为他相信中国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第一百七十章
顾氏跌倒
  在2004年夏天,中国经济理论界还曾发生了一次大争论,被誉为“郎顾之争”不见硝烟的战役,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这次争论围绕的中心就是产权改革,尤其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所有权改革。
  一位海归学者郎先平在媒体上发布文章,公开质问国内著名电器企业科龙集团改制出售是“国退民进的狂欢”,给国家和集体带来巨额损失,属于公开贱卖国有资产的行为。他犹如一个高声喇叭般,对国进民退过程中,私人和地方政府联合暗箱操作,导致国有资产大幅度流失进行公开质疑。
  刚通过资本运作把科龙集团收入囊中的顾初君,认为自己是通过正当手段完成了产权转移,现在一下子成为反面标靶实在冤枉,在媒体上跟郎先平展开了公开论战。
  双方不惜动用各种手段寻找帮手,你方唱罢我登台,在媒体上引发了一次中国经济学界大规模的论战。
  要知道,国资流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对其十分关注。
  “郎顾之争”点燃了导火索,意外引爆了一场全民大争论。
  贱卖国资、MBO、产权交易等一下子成为社会热点,尤其国有资产流失让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叫停了许多存疑的产权改革计划,还要求地方政府对公众质疑的交易进行重新梳理审核。
  进入2005年后,这次大争论开始进一步发酵,引发了三轮冲击波。
  首先是春兰集团宣布永远终止MBO计划。
  作为中国家电曾经的领军者,在美的、海尔等企业纷纷通过MBO完成产权明晰改革后,春兰依旧受困于此不得前进半分。
  距离上一次被叫停MBO计划后,春兰管理层低调修改,力争抛出新一版的MBO方案。没想到好不容易熬到时机成熟起色,又迎来新一轮“郎顾之争”风波。之前作为MBO反面典型的春兰集团再次暴露在公众眼光之中,不得不黯然宣布停止MBO计划。
  连续两次MBO不成功,给春兰集团上下带来难以估计的心理创伤。大批骨干纷纷离职,奔赴更有前途的其他竞争对手处。
  春兰这个家电先行者,也逐渐被海尔、美的乃至格力超过,成为一个落寞的旁观者。
  其次是健力宝集团发生人事地震。
  之前被誉为是商界天才的张洋入主健力宝后,没有能发挥任何点石成金的魔力,跟他号称自己具有不可描述特异功能大相径庭。
  从新饮料第5季,到白酒、汽车、房地产,再到足球俱乐部以及资本运作,张洋任性般的操作把健力宝掏空,集团实际负债超过30亿人民币陷入资不抵债境地。吹嘘打造世界第三大可乐的泡沫,短时间般被吹曝。更别提曾经喊出要成为中国新首富的口号,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笑料。
  这个时候,地方政府才发现所谓的张洋,只不过是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资本玩家。就连收购健力宝的资本,都是通过高息拆解而来,用传统话来说,他就是一个十足的骗子。
  张洋想通过上市成功洗白自己,鼓吹各种概念,没想到健力宝连连亏损,证监会根本就不会放其通过。
  经营企业需要天赋,本来如果专注搞好健力宝这个饮料,不会导致如此境地。但张洋朝反方向一顿瞎折腾,越是动作大死得越快。
  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支柱,短短几年健力宝就成为资不抵债的大窟窿,这让地方官员难以接受,趁着国家要求重新审核国企转让东风,2005年3月份再次出手接管了健力宝集团。
  与此同时,身为罪魁祸首,张洋也被当地警方抓捕,以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罪名投入了监狱。
  而健力宝,则再次面临被出售的命运!
  最后一轮冲击波正是“郎顾之争”的主角之一顾初君。
  在国家审计署介入下,他收购科龙的交易被认定为不合法,产权转让存在瑕疵。
  过去几年,他运用地方政府急于出手亏损国企的心态,大肆扩张并购,游走在灰色边缘的操作,也一起暴露在阳光之下。
  并购科龙,让顾初君尝到了甜头,他由一位不入流的企业家顿时成为国内财经界的明星。
  于是他继续高杠杆并购,以承诺在当地巨额投资之名,利用科龙这个融资平台,相继拿下美菱电器、亚星客车、襄轴重工这三大上市公司大股东之位,一手打造了顾氏商业帝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6/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