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556

  随后一个星期,4S店接收订单超过8000辆,18天后订单突破2万辆,中华“唐”用实际表现证明了自己的超强市场竞争力。
  “只要用一辆轿车的钱就能把一辆越野车开回家,感觉非常划算!而且中华集团口碑一向不错,加上这辆车内饰外观真的非常漂亮,我看到第一眼就喜欢上了。”
  询问订车的顾客时,有人如此回答道。
  当消费者看到内饰犹如轿车般精细的SUV时,开始接受SUV就是轿车加高底盘的说法,把其看成是轿车的一大变种。当SUV首次出现在中国市场时,就开始抢占原本轿车的市场,许多人都看中其宽大的车身带来的驾驶安全感。
  第一个月,中华“唐”销量突破5000辆,创造了国产自主品牌汽车上市当月销售的记录。
  许多人都是从媒体广告中看到中华“唐”得知了SUV这个概念,因此跟吉普等于越野车一样,在2002年中华“唐”也成为SUV的代名词。
  “我打算去卖一辆SUV回来。”
  此话一出,大家都知道说话的人要去买的是中华“唐”。
  厚积薄发,中华“唐”上市后凭借稳定的质量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从纷沓而至的订单上看,随着产能的提升,中华“唐”还有望成为月销量破万的畅销汽车。
  预想到中华“唐”可能会成功,但没想到其会如此成功,销量一飞冲天,直接朝着月销万辆而去。
  年销量定在5万辆,已经是韩皓非常乐观的估计,没想到照这样阵势,年销量可能突破10万!
  不枉费为了让中华“唐”能够打出漂亮的翻身仗,中华集团在其身上投入巨大的资源,除了一整套国际通行测试样车方法外,光是推迟上市日期修改细节就好几次,只要求能造出超越消费者想象的王牌车型。
  一份好食材决不能浪费炒糊了,而是要找来最好的厨师烹饪,给品尝者留下过嘴不忘的好滋味。换成汽车领域,中华“唐”好不容易有了好的设计,那么在质量上一定要保证到位,不能让好作品演砸了。
  “一分钱一分货还不够,至少要让买了我们汽车的人感受到惊喜,一分钱至少要有两分货的标准!”
  这就是中华之道。
  到底SUV有何魔力让那么多的消费者都趋之若鹜,这样成功的SUV市场让许多国内厂家蠢蠢欲动,因此不少厂家开始悄然上马自己的SUV产品,尤其是不少皮卡厂家在车后厢套个盖就号称SUV准备上市蹭热点圈钱。
  可以预见,2003年中国即将迎来SUV的元年。
  在中华集团正式公布上市首月中华“唐”销量就突破5000辆之际,在首都信息产业部大街上的一处高档饭店包厢内,坐着几位来自电子信息行业的大佬人物。
  “估计中华集团这次单凭‘唐’这一款SUV就能挣十个亿,汽车才是国内真正的暴利行业。只要一款车型热卖,那么投资的本钱就全部回来了。”
  在主座上,信息产业部的一位处长侃侃而谈。
  “刚才你们问我,中国还有什么行业值得投资,依我看汽车行业绝对是热门。国际上汽车业平均利润是5%,但在中国汽车业你挣个10%利润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远的如广汽本田,近的像首汽现代,都是当年投产当年盈利,据说他们盈利在30%水准以上。
  跟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每万人拥有汽车量不足他们的零头,这表示其中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只要中国经济继续发展,汽车就迟早会成为中国人最热衷的大件消费品之一。所以,有钱到汽车行业赌一把,绝对不会后悔。”
  喝了几杯,脸上有些通红,在酒精成绩下,这位处长把自己透过内参得来的结论分享道。
  “手机这一行是越来越难做了,国内国外品牌太多,价格战打得太多谁都挣不到钱。说实话,我还真有意趁有资本转行进入其他竞争不那么激烈的行业。”
  说话的是波导手机的老总徐华,波导手机近年来异军突起,凭借“手机中的战斗机”广告宣传成为国产手机的代表之一。
  “汽车?这一行利润真有那么大吗?跟手机行业相比,到底是汽车竞争激烈,还是手机更惨烈?”
  问话的是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他正是被称为电池大王的比亚迪公司老总王川福。
  比亚迪公司年中刚在港股上市成功,凭借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来自中国的比亚迪公司击败了韩日台厂家,成为全世界手机电池最大的供货商。
  在手机电池行业做到了世界第一,然后上市公司账户上又有一大笔钱,王川福也在思考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发展方向。
  “只要看看汽车和手机行业,分别是哪几家企业在玩就能知道到底谁竞争更激烈!”
  处长的一番话,让中国汽车行业又多了几位敲门者。
第四十八章
各显神通
  伴随国家领导层的更替,新任总理在经济政策上会有所调整,因此一直禁锢的汽车产业政策可能迎来松动。
  尤其是为了符合WTO规则,国家很可能放开对轿车市场严厉的管控,现在十大外资汽车品牌全部进入中国合资,当前再对汽车目录进行严控其实针对的只是国内民营企业。
  “不能再区别对待公有和非公经济,市场要保持良性竞争,必须让各种竞争主体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都是同一个妈所生,不能人为划分亲生和非亲生的标签,兄弟俩要团结一致对外,合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媒体舆论呼吁国家给以非公性质的民营经济更多关爱,从而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和市场良性竞争,实现资源市场化合理配置。
  在这样大背景下,放开汽车行业管控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汽车,这块被国家小心翼翼护在手中的蛋糕,成为许多民营企业战略转移瞄准的香饽饽。
  其中,就属王川福胆子最大,说干就干。
  他从饭局离开后第二天,就去首都最大的新华书店,一口气把所有关于汽车的书籍都买了回来仔细研读。力求初步对汽车这个行业有一些了解,从而摸清楚比亚迪能否实现战略大转移。
  比亚迪虽然手机电池做到了全球第一,但业务也遇到了天花板,想要再往上走很难。为此,王川福还尝试进入手机代工领域,跟来自宝岛的富士康正面交火,遭遇了对方强力狙击。
  “其实汽车也不是很困难嘛,跟我们造电池一样,都是成本说的算。谁能够造出便宜又好用的汽车,谁就能成为市场的霸主!”
  王川福对国内汽车行业当前动辄高达30%的利润率大为心动,造车犹如一颗种子般在他心中不断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什么,王总,你再说一遍?造汽车,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当王川福召开管理层大会,宣布要进入汽车行业时,所有高管都一致反对。
  比亚迪现在只是一家造电池的企业,居然要大跳跃进入汽车行业,除了在公司账户上有从股市募集而来的16亿港币外,在汽车行业一丁点基础都没有就是两眼一抹黑。
  “现在电池行业已经饱和,我们必须思考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想找一个玩家少一点、门槛高一点的行业进入,汽车行业就是我认为最大也是最合适的机会所在。
  国内现在所谓的三大三小汽车企业,再加上一个中华集团,在我看来实力都很平常。我们国内的汽车卖得太贵了,按照我们现在成本控制体系,我有信心把成本下降50%来击败他们。
  当年我们进入电池行业还不是照样子一穷二白光棍一条,后来只用30%的成本优势就击败了索尼、三洋等巨头,我们没有理由打不过这些汽车企业!”
  王川福在高管会议上侃侃而谈,作为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他的意志就是公司最终的经营方向。
  “将来汽车行业会淘汰内燃机,电动汽车才是21世纪的主角!我们在电池领域拥有技术储备,未来生产电动汽车我们能实现弯道超车,引领时代的电动车潮流!”
  对汽车行业,王川福可不是一拍脑袋发热就干,他其实是看好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
  在中国搞汽车,必须要有汽车目录,没有这个就不能生产上路。心急的王川福等不及国家政策开始松动,他打算以中华集团为学习目标,收购一家拥有轿车目录的企业。
  这个时候,位于西北地区的秦川汽车厂就进入他的视野。
  秦川汽车厂以生产奥拓车型出名,是国家当时批准生产奥拓车型的四大工厂之一。跟中华集团当初借牌收购的江南汽车厂一样,拥有可以生产轿车的目录。
  奥拓在微车市场上被华夏QQ打得溃不成军,秦川汽车厂募集重金自主开发了“福莱尔”轿车。其实就是在奥拓车型上延伸出来的新产品,号称是“中国最便宜的轿车”,没想到消费者并不买账,销量屈指可数。
  便宜也要好开耐用才行,但这些“福莱尔”都不具备,更何况QQ势头太猛,人家愿意加一些钱购买口碑更好的QQ,导致秦川厂陷入了严重亏损状态。
  作为军工企业,秦川厂拥有传统国企的诸多弊端,唯一的亮点就是有国家批准的轿车目录。
  在舆论疯传国家将会放开轿车管制的吹风下,这唯一的亮点犹如夜风中的烛光随时会被吹灭。
  秦川厂要活下去,只有引进外援这一条路。位于西北内陆,国际巨头看不上,国内大汽车企业也没兴趣。
  这个时候,比亚迪找上门来,王川福大手笔一挥,打算用大笔资金直接并购秦川厂。
  这里拥有成套的轿车生产设备,还有曾经自主开发过轿车的研发团队,进入汽车的基础这里有了。只要搭配上比亚迪灵活的市场机制和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双方合作属于天作之合!
  王川福心道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秦川厂工资都拖了好久发不出,现在比亚迪拿着十几亿来说要造汽车,好比白马王子般从天而降拯救了陷入破产境地的工厂。
  2003年1月23日,金额总计2.695亿,现金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比亚迪宣布正式踏入汽车制造行业。
  结果消息公布当天,比亚迪在香港的股价立即下跌了26%,显示股东们用脚投出不信任票,不看好比亚迪的造车之旅。
  “王总,只要我们宣布放弃造汽车,股价就会立即升回去。不然明天基金经理们还会联合起来抛售我们公司的股票,股价将继续大跌!”
  一天时间,因为造车事件公司市值蒸发了26%,而这个情况还在进一步恶化。
  公司董秘顶不住基金经理们的电话,恳求王川福收回主见,不要在重大经营事项上一意孤行。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选择!如果他们要抛股票就抛吧,大不了比亚迪退市继续干!”
  身为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王川福不肯低头,就是要造车!
  第二天时间,比亚迪股票遭遇了大规模抛售,因为股东们都不理解没有任何造车经验的比亚迪,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敲定了收购秦川厂进入汽车行业的疯狂举动。
  股价从18港元暴跌到12.5港元,比亚迪市值再次跌去近三分之一,短短两天时间股价实现了腰斩。
  退市只是气话,没有上市公司比亚迪无法完成接下来的造车之旅,王川福不得不在董秘和股东的建议下,临时召开应急会议,向广大中小股东和媒体解释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的理由。
  “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主要是为三年后的比亚迪寻找一个迅速成长的平台!同时,我承诺,在这三年时间内,比亚迪的业绩将会在原有基础上继续高速增长,比亚迪依旧是中国最优秀的科技创新公司!”
  股价已经跌无可跌,加上有基金开始抄底,比亚迪的股价才开始逐渐稳定下来,而王川福造车的决策已经无可阻挡。
  “这个比亚迪公司还真是有趣,比我当年的决心还狠,王川福看上去还真是个人物。不然也不会从韩日企业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全球电池行业的霸主。牌桌上多几张新面孔,打起牌来才会更加有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