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之眼(校对)第9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3/1424

  白晓文占领了辽东侯府,即刻命令闫柔出榜安民,表达的意思是:他杀公孙父子,只除首恶,其余不问;襄平城大小官吏,即刻来侯府拜见刺史,一应大小官职全部保留;先来拜见者另有封赏。
  事实上,在榜文贴出去之前,就有一些眉眼通透的官吏,大着胆子来拜会袁二公子了。
  白晓文坐在侯府大堂,公孙度的主座之上,对前来表忠心的各路官吏,自是温言抚慰,令人如沐春风。
  襄平的大小官吏,见到白晓文之后,都免不得赞一句,袁氏二公子当真是人中龙凤,气度不凡!
  有子如此,大将军何等人物,就更是令人期待了。跟着这样的主公,比跟着公孙度要有前途得多啊。
  事实上,这是白晓文高魅力的影响。要知道他一直装备着天子冕旒,而且甄宓流觞曲舞给他附加的魅力,会持续72小时,现在还没消失呢。
  公孙父子确实不怎么被人看得上,他们既没有曹操那种人格魅力,又没有袁绍这样的高贵门第,并不是有识之士心目中的理想主公。
  就算到了几十年后,公孙家三代耕耘辽东,也没有得到辽东世家的认可。诸如管宁、邴原等等名士,都数次推辞公孙家的征召,惹得公孙康、公孙渊等掌权者大怒,却又无可奈何。
  只半天的时间,襄平城的大小官吏,已经齐聚堂前。白晓文命人清点,只少了长史王烈。
  白晓文命人去寻,新降之将柳毅自告奋勇前往,他熟门熟路,不多时就把王烈给带了过来。
  白晓文坐在堂上问道:“我乃幽州刺史,来襄平城铲除奸邪,拨乱反正。现在襄平已定,王长史为何不来拜见,莫非是心存怨怼吗?”
  王烈躬身行礼道:“回禀刺史大人:公孙父子割据一方,不尊大将军法度,固然是取死之道;但我受公孙父子知遇之恩,心中悲切,所以没有早早地前来道贺。王烈知道自己有罪,但恳请刺史大人允许我收殓公孙父子尸骨,虽死无憾!”
  白晓文听了,长身正容说道:“公不忘旧恩,乃忠义之士,何罪之有?”当下许诺了王烈收殓公孙父子尸骨的义举,并亲自下堂,招揽王烈。
  王烈感于“袁二公子”的恩义,再拜,答允了招揽。
  白晓文这一举动,看似不给众多投降的大小官吏面子,但实际上,却是三国位面世界的正常操作,也是他作为上位者,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
  三国讲究忠义,再怎么样也得做足表面工夫。就比如曹操,对于稍有能力的俘虏,一向都是劝降为主。
  对方如果坚持不降,曹老板会含泪送他一程,然后厚葬。
  对方如果在投降之前,表态要收殓主公尸骨,曹老板必然会表露出钦佩之意,还要让麾下诸将学习这种忠义精神。
  清廷依靠诸多汉奸夺了中原,等到统治稳固下来,还要编一本《贰臣录》,将这批汉奸永远钉在耻辱柱上,就是为了让大清臣子,永远不要做大清的“贰臣”。
  白晓文安抚过襄平大小官吏之后,让他们返回岗位,各司其职,只留下了长史王烈。
  “王长史,襄平府库,钱粮尚有几何?”
  王烈起身拜道:“刺史大人容禀:如今刚刚拨乱反正,辽东四郡群龙无首,正是安民心、解民意,平定辽东的最佳时机。刺史大人开口即问襄平钱粮,这难道是辽东四郡万民,所期待的作为吗?”
  MMP,被教育了。
  白晓文腹诽。
  我只是问一问钱粮而已啊!
  我家塞西莉亚在北平等着米下锅呢好伐!
  你说这么多字的工夫,能回答我好几遍了好不好!
  不过王烈能这么说,至少也是个有见识的人才。
  白晓文起身扶起王烈,从善如流:“是我疏忽了,确实应该以稳定辽东为第一要务。以公之所见,该当如何?”
  王烈捋须说道:“公子身为大将军之子,袁氏四世三公,声望隆重。辽东四郡的才德之士,都仰望已久了。公子不如写一封招贤榜文,传到各郡招贤纳士,赢得辽东名士的支持。如此一来,四郡军民岂有不望风归附的道理。”
  白晓文点头道:“公之言大善。”
  这个时代,名士都是什么人物?
  基本上,都是名门、世家之中的读书人!赢得这些人的支持,就等于是赢得了辽东世家名门的支持。而有了世家名门的支持,四郡军民肯定会归附,这是必然的。
  当然,王烈提出的计划,白晓文也会加以完善,添加一些内容。比如辽东四郡的官员官职不变,大家还是和以前一样,该捞好处的捞好处。
  总而言之,白晓文要表露出一个态度:本公子来辽东,不是要掀桌子,而是来分一杯羹的。
  这一杯羹从哪里出?
  当然是从公孙氏的碗里捞出来了。
  其他各家各族的利益不动,公孙氏必须斩草除根,严防死灰复燃,心存怨怼再来搞事。
  白晓文也没有心思对辽东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改,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值得去做——要知道他在三国位面,停留的时间很短暂,肯定等不到整改之后,新秩序下的收益。
  【公孙父子,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我来襄平,主要是为了调查龙纹金匣的线索,顺便替我家塞西莉亚弄一笔小钱……】
  白晓文在心里默默想着。
第1200章
自我攻略!纳头便拜
  原本白晓文也想过,用温和的手段和公孙氏沟通,借助他们的力量,追查龙纹金匣的线索。
  不过,白晓文自己把这个想法否决了——公孙氏还是太碍事了,他们对袁氏的天然防备心理,很容易掣肘白晓文的计划。
  通过了解情况,公孙度此时在辽东根基不深,白晓文就借着这个鸿门宴的机会,一举搞死了公孙度这个首脑,再借着袁氏这张虎皮。根基不深的公孙氏,自然就土崩瓦解。
  求着公孙氏帮自己调查线索,就算有幽州刺史的身份,也相当于隔靴搔痒。
  哪比得上现在,白晓文的政令在襄平城畅行无阻,直接发动官府的力量全力调查,更加方便快捷。
  王烈建言献策,被白晓文虚心采纳。这位半生不得志的老长史,对白晓文的好感度飙升,已经把他看成了一位可以托付的明主。
  白晓文随后令王烈写招贤榜文,传书辽东四郡各城张贴悬挂。
  王烈更是亲自举荐了一位名士:“公子,我有一位朋友,名叫邴原,是北海郡人,以节操闻名于世。后来黄巾贼祸乱中原,邴原就举家迁到了辽东避祸。公子何不征召此人?”
  三国时代没有科举,九品中正制也尚未诞生,采用的是汉朝传下来的“察举”制度来选拔任用官吏。
  举荐,几乎是最基本的任用人才的方式了——比如荀彧向曹操举荐戏志才,后又举荐郭嘉,都得到了重用。
  所以,三国时代的士子特别注重自己的名声,大部分人把孝义两字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孝道自不必说,为了朋友之义,三国名士可以一掷千金甚至抛家舍业,传为美谈。
  王烈此时得到了“明主”的重视,举荐自己的好友,实属基本操作。
  白晓文说道:“我也久闻邴原的大名,恨不得见。”他当即签发手令,着人携金帛礼物,征召邴原。
  “王长史有才有德,做一个长史太屈才了。我会上报父亲,请你出任襄平太守,在任命下达之前,暂且管理襄平事务。不知你意下如何?”
  白晓文问道。
  王烈也不推辞,躬身说道:“必不负公子信重。”
  任命了王烈之后,白晓文带着闫柔,检视襄平府库。
  公孙度积储的金银、粮食布匹约合三万贯。
  有便宜大舅哥甄俨的慷慨资助在先,白晓文对于襄平府库的收获,是有点失望的。在他看来,身为辽东侯的公孙度,应该不止这点积储吧?
  不过事实就是如此,白晓文也无可奈何——辽东四郡贫瘠,公孙度占据的时间也不长,能有三万贯的钱粮已经不错了。
  “闫将军。”
  白晓文拉过闫柔,低声说道:“接下来,幽州本部兵马就要来了。”
  “是。”闫柔有点摸不着头脑,只能点头。
  这是明摆着的事情,公孙度既然挂了,辽东四郡将成为袁氏的地盘。作为幽州刺史,白晓文势必要调遣幽州人马,如焦触、张南麾下的两万人,占领四郡的郡城,把原本公孙度的人马给换下来,重新整编。
  “我夺取辽东的事情,势必要让赵融长史知道。”白晓文继续说道。
  “是。”闫柔再次点头,仍然迷惑不解其意,这不都是基本操作?二公子为什么郑重其事地说明?
  白晓文咳嗽了一声,开始说重点:
  “这笔钱粮要解送到幽州府库。”
  “是。”闫柔一个激灵,抱拳说道:“请公子放心,柔必不负公子之托,将这三万贯钱粮,一分不少地押送至幽州府库!”
  “……”
  白晓文有点无语,你着急表什么态啊!
  重重咳嗽了一声,白晓文说道:“辽东贫瘠,府库钱粮入不敷出,哪有三万贯的余财?分明只有一万贯,闫将军你不要乱说!”
  闫柔怔了怔,然后用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白晓文。他有点摸清楚门道了。
  敢情袁二公子想把多出来的两万贯,自己私吞了?
  不对!袁二公子是想要用这些钱财,自己练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3/14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