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之眼(校对)第9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8/1424

  这也是很多歪果仁在古华夏背景混不好的原因,进退法度,需要细心掌握。
  白晓文持子侄礼,恭谨地施礼说道:“田公之深意,小子不能尽数知晓,唯有将胸中一点浅见说出,错漏之处还望田公勿怪。”
  田丰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心中已经起了一丝波澜,袁二公子对自己这般的家臣谋士,似乎并没有这么恭敬过。
  但这一丝波澜,也并未溅起水花。田丰见过的人多了,这种礼仪上的恭敬,并不足以让他改观重视。
  当初袁绍初定冀州,也是卑辞厚币,聘请他为别驾,现在如何?
  “二公子可试言之。”田丰咳嗽了一声说道。
  白晓文点头:“两军交锋,争的不是一时之胜败,必须纵观全局形势。”
  “我河北四州,休养已久,粮草充足,兵多将广。曹操连年大战,灭吕布、逐刘备,如今又和我军争持,粮草短缺之弊端可以预见。然而我军号令不一,战阵不熟,论精锐程度,却不如连年征战的曹军。基于这两点,曹操利在速战,而我军贵在消耗。现在官渡僵持的战况,显然符合我军的利益。”
  袁绍大军众多,但经历过战争考验的精兵部队较少,这一点不如曹军。
  如果用战斗力数据化来衡量,袁绍的士兵,平均战斗力可能只有五六点,而曹军却有八点以上。
  折合双方实际的大军数量来算,袁绍三十万大军(实际数量),战斗力约有一百五十万,而曹军的战斗力约有八九十万。
  当然实际打起来,不是靠着纸面上的战斗力来算的。战局瞬息万变,统帅的能力、将领的勇武等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胜负。
  而且战斗力相差不大的时候,精兵更能发挥优势——毕竟战争是一场一场打的,在同一个战场上,能够投入的军兵数量有限,袁绍庞大臃肿的部队,很难充分发力。
  但是,袁绍准备的粮草充足,大军支取数月都没有压力。曹操的军粮,能支撑一个月都危险——演义中的曹军,在许攸来投的时候已经快断粮了;灵界三国的曹氏集团,形势与演义相仿,自然也有粮草方面的弊病。
  田丰听了,点头说道:“二公子说的不错,曹军连战连捷,兵锋正盛。我当初力谏主公,不要与曹军决战,而是采取徐图缓进,施加压力的策略,便是出于这个原因。主公若能用我之言,不出三年曹操必然势穷力竭,我军不战而胜。”
  顿了一下,田丰站起身来,续道:“不过现在官渡僵持,正暗合我谏言之意。如此相持下去,用不了数月,曹操必然退兵,让出河南门户!届时我军兵锋直指谯、许等重地,如同利刃抵曹操腹心,彼昼夜难寐,安能不败?这便是天下大势。老朽在此,遥为主公贺!”
  田丰向着官渡大营的方向,躬身行礼。
  白晓文暗暗感慨这位老谋事的忠诚,脸上丝毫不见被黜落的沮丧。此等忠贞大才,却因言获罪,袁绍在用人方面的弱点可见一斑。
  “田公之言是也。”白晓文出言赞同,随田丰一同遥祝袁绍早日成功。
  礼毕之后,田丰捋须说道:“公子此来,必有要务。不知有什么事情,要找我这戴罪之人呢?”
  不知不觉,田丰对“袁熙”的观感已经产生了改变:【以前竟未发现,二公子有这样的眼光。只可惜他不是长子……】
  田丰的念头一闪而过,脸上并没有丝毫表情外露。
  正题来了。
  白晓文正容说道:“小子此来,同样是因为公事,恳请田公相助!”说着一躬到地。
  田丰刚刚坐下,连忙站起来:“不敢当公子之大礼。还请公子明言,若是老朽分内之事,必不推辞。”
  白晓文暗叹,我所要求的,并不是你的分内事啊。
  “如今官渡鏖兵,两者僵持,确是利于我军。不过,以曹操之诡诈,麾下荀彧、郭嘉、戏志才等谋士之智计,又怎么会甘心坐以待毙?田公请慎思。”
  演义中,戏志才死的早,不过在灵界三国,他还活的很健康,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田丰皱眉陷入沉默,在囚室中走了两圈说道:
  “老朽素闻颍川才俊之名。这种大势之争,我既然能洞见,想必荀彧之流,亦能察觉。”
  白晓文点头说道:“不错,以小子之见,曹军必然不会甘于正面僵持,必然会出奇计制胜。而且还有一个难以启齿之处。”
  田丰奇道:“何谓难以启齿?”
  白晓文吸了口气说道:“父亲并没有采纳田公的持久战、消耗战谏言,而是想着毕其功于一役,身边跟随的谋士,如郭图逢纪等人,皆是如此。如今在官渡僵持,只是暗合了田公的谏言,并非父亲本意。”
  看着田丰皱起来的眉头,白晓文续道:“父亲的心中,恐怕也是和曹操一样,想要速战速决。若父亲抱持着这种心态,必然会被曹军所趁。”
  田丰说道:“有沮授随军,必会劝谏主公。”
  白晓文摇头说道:“田公对父亲的了解,应当比小子更清楚。沮授性刚,不如逢纪郭图等人擅长揣摩上意、阿谀奉承,若是一意进谏,难免重蹈田公覆辙。”
  田丰看向白晓文,欲言又止。
第1192章
又一个英雄支线!
  龟龟,田丰老先生怕是看中我了,想让我去前线劝谏!
  白晓文看出了田丰的意思,赶紧补充道:“小子并非惜身,若能说服父亲,这便前往官渡前线,拼着被父亲责罚,能保战事取胜,也是在所不辞。但是,小子一向不受父亲喜爱,恐怕人微言轻,即便去了也起不到作用。”
  田丰慨然说道:“即便如此,也应当尽人臣之本分。且公子身为人子,更当不避祸福,以死相谏。”
  换一个人这么说,肯定会让人心中不舒服,但田丰则不然,他本身就是一个冒死劝谏的模范。
  白晓文早有准备,说道:“田公说的是,我自当去往前线,劝谏父亲。不过,在这场战争中,我觉得我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
  “公子似是已经有所筹划。”田丰盯着白晓文道。
  “不错,小子的计划是,以正对正,以奇对奇!”白晓文吸气说道,“现在曹军主力,悉数集中在官渡,后防空虚。若能趁两军鏖兵,战事激烈之时,拣选精兵、轻骑倍道袭取许都,则大事定矣。”
  轻骑,轻装骑兵;倍道,一日走两日的路程,相当于急行军。
  许都则是曹操势力的首府所在,汉献帝刘协就被挟持在这里,可以说是曹操的根本重地。
  需要说明的是,轻骑倍道袭击许都,是演义之中许攸给袁绍献的计谋,不过袁绍并未采纳,反而因为许攸子侄在邺城的劣迹,狠狠斥责了许攸,直接导致许攸夜投曹操。
  袁绍的才能缺乏,可见一斑。
  白晓文在袁绍书房中,仔细看过地图,甚至规划好了一条可行的行军路线,绕过官渡可以直扑谯郡和许都。面对田丰这样的大才,提前做好准备是必须的,万一田丰问起详情,白晓文含糊其辞的话,绝对说服不了对方。
  田丰皱眉思索。
  对于白晓文的提议,他感觉大胆之余,本能的有所抗拒。
  田丰和荀彧一样,是王道谋士,擅长大局观和正面战略,不是许攸、郭嘉这种擅长用奇的鬼才。
  “若事败,偏军尽没,还会动摇我军锐气,”田丰缓缓说道,“而且以主公的性格,恐怕很难果断接受公子的建议,派军偷袭许都。”
  “田公勿忧。这次行军,必须极其隐秘,我不打算让父亲知晓,连他的部将士卒,也一概不用。”白晓文道。
  “隐秘行事,确实有道理,似这等奇谋,一旦泄露,未战先输一半。”
  田丰沉吟说道,“可是不知会主公,他在官渡,如何配合你行军?”
  按照正常的思路,这种奇谋袭击敌后,必须要让主帅知晓。在理想情况下,许都被偷袭,曹操必然撤军,袁绍可以提前做出布置,不论是截击还是追杀,都能取得不错的战果。
  白晓文苦笑说道:“我担心报知父亲,不仅不得成功,连进军的机会也没有了。”
  田丰默然,经过这次被囚禁,他已经看透了袁绍优柔寡断的性格,当下并不否认白晓文。
  “所以,小子的想法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官渡战线的情况,由我来配合父亲的战事!”白晓文缓缓说道,“一旦两军进入大规模的交战阶段,我麾下的骑兵就立刻偷袭许都。到那个时候再派人通知父亲,木已成舟之时,他必会有所决断了。”
  田丰慨叹道:“用兵当奇正相辅,公子这一奇谋,若能配合主公的煌煌战阵,必能破曹。那么请公子示下,需要老朽如何协助?”
  白晓文心道田丰真是人老成精,跟聪明人说话就是舒服。
  “小子如今有两个难处,”白晓文缓缓说道,“其一,筹措精兵,若不用父亲的部将士卒,就需自己耗费钱粮。若无外财注入,动用幽州府库的钱粮,必然惊动父亲派来的文吏,进而导致事情泄露。其二,小子在军中没有相熟的将领,对官渡的战况,更是两眼一抹黑,无从知晓。”
  像田丰这样的大才,一旦被说服就会全力相助,不会迟疑不决。
  田丰捋须说道:“第一件事不难。老朽会修书一封,公子着人带到巨鹿田氏。我田氏虽然不是什么豪门巨族,但也薄有资财,一应库存田产,公子但需使用便全部拿去。”
  白晓文慌道:“不敢,小子还会去甄氏家族拜见岳父,在他那里筹集部分钱粮,怎敢让田公毁家舍业。”
  田丰摇手说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主公战败,曹操大举北进,冀州百姓都将遭遇一场劫难,我田氏又怎能幸免。”
  其实田丰这话说得过了,曹操兵锋到处,也许冀州普通百姓难逃兵祸,但只要田丰归顺曹操,仍能保田氏太平无忧。只是生性忠直的田丰,根本不会考虑投降曹操的可能性。
  田丰又说道:“至于第二件事,更加容易。我有一侄,名叫田豫,颇知兵法,弓马娴熟,现为主公帐下偏将。公子持我手书,前往官渡去见他,命他派人通报消息,则官渡前线战报,公子可随时掌握。”
  白晓文“大喜”道:“待到功成,必不敢忘却田公襄助之功!”
  田丰摇头说道:“若能成功,公子切莫在主公面前提及老朽。”
  白晓文眼睛微微一眯,没有问为什么,而是叹了口气,低头说道:“我袁氏有负田公,小子心中着实惭愧。容田公受小子一拜!”
  田丰慨然受礼。
  这囚室之中,灯烛书简俱全,田丰随即提笔写了两封书信,一封给巨鹿田氏的家人,一封给袁绍军中的田豫。
  “田公,小子此时无权放你出狱。待到大军得胜班师,小子必定会劝说父亲,放了田公,好生善待。”
  田丰嗯了一声:“胜,则威无不加,届时主公必会赦我。公子好意,老朽多谢了。”
  灵界规则提示信息传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8/14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