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之眼(校对)第10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7/1424

  但这个世界上,有时候真相并不重要。
  孙策、周瑜如果按照朱泽的告发,杀了陆儁、灭了陆氏,那么江东士族必定离心离德,掣肘孙氏。内忧外患,孙策绝不是燕王大军的对手,也会随陆氏而覆灭。
  所以,相信朱泽,一点好处都没有。
  反过来,如果站在陆氏这边,杀了朱泽,就能安抚陆氏,有机会利用陆氏在江东的人望,好处多多。
  小孩子才管对错,成人只讲利弊。
  陆逊也是闻弦歌而知雅意,拱手说道:“背主之奴,本就该杀,多谢周将军为陆氏清理贼奴。将军留下我与二位叔伯,不知有什么见教,还请示下。”
  与陆儁相比,陆逊的表现就不卑不亢,腰杆直了很多。
  这是因为陆逊心知肚明,周瑜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对陆氏下手。
  当然,换做一个暴躁短视的统治者,为了家族存亡,陆逊保证会比陆儁更加低声下气。
  周瑜说道:“北军势大,不可力取。我打算派人诈降,作为内应。陆氏,是最好的人选。你们都知道我的意思,不需要我言明了吧。”
  孙策脸上尴尬之色一闪而逝。
  孙策前几年在依附袁术,后来从袁术那里借兵,平定江东。
  在攻打庐江城时,守城之人名叫陆康,是陆儁、陆绩的亲爹,陆逊的叔祖。
  最后城破,陆康病死,在庐江城中的这一支陆氏宗族百余口,死了一多半。
  所以说,陆氏与孙策是有仇的。
  周瑜派陆氏诈降,就是出于这层考量。这层仇怨关系,可以被利用,让燕王相信陆氏是真投降。
  陆儁脸上露出了为难之色,摇头说道:“不可,我陆氏百年清白,不能做这种事。”
  周瑜道:“破袁之后,主公必然大加封赏,恢复陆氏名誉,对陆氏清白又有什么影响?”
  陆儁只是摇头。
  孙策冷声说道:“大敌当前,你们陆氏不思抗敌,只想着投降,本来就该斩了示众!现在给你们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还不知珍惜,抱着所谓的家族清白不放,真以为本将军的剑不利吗?”
  陆儁变色,周瑜笑着劝道:“伯符息怒,以我看来,陆氏不会不识时务。”
  孙策、周瑜两人,自小投契,心意相通。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软硬兼施,确实让陆儁难以招架。
  关键的是,谁都不知道孙策会不会真的发狠,来个一拍两散。就连陆逊,都不敢赌。
  毕竟,孙策和寻常的诸侯不同,对当地士族很少安抚,就一个字,杀!
  在平定江东的时候,孙策杀了不少江东士族豪杰,不仅和陆氏,和周氏、许氏也是有仇的,是个狠角色。
  这也是孙策在演义之中,被刺客伏击的原因,看似是许贡门客的个人行为,实际上却是江东士族的强烈反弹。
  陆逊道:“二位将军,我等不是为了家族清白,而是因为这件事关系重大。容在下冒昧说一句,我们陆氏诈降,必然得罪燕王;万一二位将军事败,燕王大军南下,其他各族都会被安抚,唯有我陆氏,将被灭族了。”
  孙策怒道:“袁熙能灭陆氏,我就不能?”
  陆氏三人勃然变色。
  周瑜跨前一步,笑道:
  “伯符一时气话,你们不要当真。依我看,袁熙虽然军势浩大,但北军不习水战;士兵虽众而号令不齐,又有何用?
  “袁熙在天下尚未平定之时,分封士族,拉拢其心,给予的封赏极其丰厚;如果征服了江东,对最后投诚的江东士族,还会额外加封吗?
  “各位都是英雄豪杰,不思自立图强,难道要捡其他士族的残羹冷炙吗?”
  周瑜的最后一句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历史上的三国鼎立,东吴是最后一个亡国的。江东士族,对比中原士族,就是低人一等。
  陆氏的后代陆机等人,前往洛阳出仕,为家族谋求政治地位时,处处受人刁难,都是有记载的。
  灵界三国位面,也是一样。
  白晓文“龙兴”于河北,所以河北士族,得利最早,地位最高。
  后打败曹操,得河南各州,河南士族的地位就稍逊一筹。
  然后是雍凉、两川,最后是荆州。
  这从“燕王侧妃”的数量占比中,就能看出一二。
  可想而知,如果白晓文平定江东,就基本上统一天下了,江东士族的子弟,再想要出仕立功,谈何容易?
  周瑜说得很好,然而陆儁心中却毫无波动。
  现在明眼人都能看出白晓文一统天下的趋势,现在拉拢陆氏上贼船?别说陆氏和孙策有仇,就算没仇也得掂量掂量。
  不过,陆逊却是劝道:“周将军说得对,我等若是不想跟在他人身后,捡残羹冷炙,就只有依附孙氏,保守东南。”
  周瑜笑道:“伯言能明白这个道理,当真是少年英豪。你们可以写信给袁熙诈降,在取得对方信任之后,就传递假情报过去,早晚能让袁熙栽个大跟头。”
  孙策也是回嗔作喜,邀请陆氏在帐内饮宴。
  忽然有人来报,江北有二人,自称是蔡氏族弟,求见孙策将军。
  孙策道:“蔡氏族弟?是蔡瑁的族人吧,他们来找我作甚?”
  周瑜却道:“我听说荆州士族都获封列侯,只有蔡氏族人,并未封赏。或许这两人是心存怨愤,故此来投,伯符不妨见一见。”
  随后,周瑜又让陆氏三人回避。
第1370章
尔虞我诈,信中格式
  孙策接见了蔡中蔡和,果然和周瑜所料一样,二蔡因为燕王冷遇,特来投献。
  周瑜好言安抚,接纳了两人,并许诺击败北军之后,封赏蔡氏。
  蔡中、蔡和大喜,随即告退。
  孙策皱着眉头说道:“这两人来路诡异,我感觉不像是真心投降。”
  周瑜笑道:“两人连家小都没带,必然是诈降。”
  孙策道:“何不杀之?”
  周瑜摇头,神色间有一丝兴奋:“我正要利用这两人,为我传递假消息。可笑那袁熙,居然出了这样的败招!”
  孙策皱眉说道:“人都说袁熙用兵如神,怎会露出这种破绽。”
  周瑜笑道:“袁熙就是太顺利了,从未受过挫折。如今四海皆平,他以为江东也和汉中、益州一样,可以轻松讨取,放松了警惕。这正是天赐你我击败袁熙,成就大功的良机!”
  孙策也感到振奋。
  就在两人商议破袁之策的时候,卫兵报告,降将张允、张琮求见。
  张允本来是荆州水军将领。在魏延袭破襄阳之后,张允不知为何,转投江东。
  孙策本来看不上张允,不过周瑜颇有远见,劝谏孙策:“袁熙早晚要来攻伐江南。到时候两军战于长江,只有凭借水军。张允只擅长水战,我们江东不需要,但对于袁熙来说,却是一宝。我们接纳张允,就等于削弱了袁熙。”
  故此孙策厚待张允,赏赐极多,连同他的弟弟张琮,也封为都尉。
  这次张允兄弟求见,带来了北军的最新动向。
  “袁熙铸造铁链,将战船全部连了起来?”周瑜皱眉,重复了一遍。
  张允说道:“是啊,我等亲眼看到,袁军以铁索连舟,长江风浪几乎完全不起作用了。袁氏兵将,在楼船之上骑马,来去如飞,如履平地。”
  孙策惊道:“如此一来,我军无法仰仗长江天险,该怎么对抗袁熙的数十万大军?”
  周瑜沉吟过后,却是哈哈大笑:“天命在我!袁熙真是气数已尽,居然想出这等昏招。”
  孙策便问为何。
  周瑜说道:“袁军势大,想要破之,只能凭借火攻。但是在江面之上施展火攻,谈何容易?一船烧着,其余船只必然四散而走。现在袁熙用铁索连起船只,岂不是自寻死路?现在正是春季,东南风正盛,我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岂有不胜之理!”
  孙策大喜。张允也是恭贺,不过那张琮,却拱手说道:“袁熙狡猾得很,会不会是诱敌之计?主公、周将军,要小心谨慎,不要中了袁熙的圈套。”
  孙策摇头道:“公瑾之智,岂是你所能企及!”
  周瑜对张琮还是颇为友善的,笑道:“伯符,不要呵斥张琮,他也是一片忠心。如果不是张琮劝他兄长张允投奔江东,让袁熙没有了可用的水军将领,还未必会用铁索连舟呢。”
  孙策问道:“公瑾,你要如何用兵?”
  周瑜道:“用兵之前,先要用计。伯符,你我还需再演一场戏,逼迫江东陆氏,执行我的战略计划才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7/14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