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本三国志(校对)第3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9/613

  与此同时,华雄的那本著作,也印刷出了不少本,开始流行天下,刘熙做到了他所说的,他要求各地的官吏们都要读这本书,农桑是最为重要的,不许怠慢,若是有怠慢的,定然处置,刘熙的这个诏令,的确是让华雄的著作迅速流通开来,天下官吏们大多都拿到了这本书。
  在雒阳之内,华雄的著作也传播了出去,书是好书,可是名字,就是让众人都不大能接受了,与华雄所想的不同,这些人,对于农桑之事,并没有华雄所想的那般关心,考核之中会考农桑,可是这不一样,考核之内的农桑,乃是考察士子们,在什么时候督促百姓去耕作,在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的事情,是让他们劝课农桑,略知大概的,而不是让他们亲自去耕作的。
  同样,若是华雄所写的书籍,是让士子们学会如何督促百姓去放牧,或许士子们会喜欢,可华雄写的就是如何放牧,如何治疗牲畜,对此,士子们只是呵呵一笑,农桑虽重,却也是低贱,何况是放牧,难不成,要我们这些贤才们去放牛放羊不成??故而,华雄的书籍,在士子之间,并没能大规模的流传开来。
  最初也不过是好奇,方才流传了一时,后来也就渐渐没有了声音。
  在地方上,书籍还是发挥了不少的影响,官吏们将书抄写印刷,发给了百姓,或许就是讲解与百姓,这还是大汉首例,一众百姓听着官吏们捧着书,讲述如何放牧,也是笑着听着,不少家里,刚刚启蒙的幼童,会帮着家人讲解,华雄在写书的时候,就是写的极为通俗易懂,当然,高深他也写不出来。
  不过,庙堂内,地方上诸多名士的不屑,还是让这本书的价格大打折扣,没有他们的引领,读书人是不会上心的。
  对此,华雄也想出了自己的办法,平日里,他就堵在皇宫门前,或者南街,捧着不少的书,只要是看到了大臣,他就会强行把书塞给对方,并且乐此不疲的讲解牲畜对于百姓的重要作用,他希望这些人能帮着他宣传,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在充斥着贵人的南街,常常能看到华雄捧着书,拦着大臣,讲述着。
  “华公?前天还在廷尉见过你,怎么今天就在这里啊?”
  “哈哈哈,来,来,那些你不用管,看看这本书,我写的,关于牲畜牧养的,你也知道,牛耕的巨大作用,你看,建宁二年,凉州发生了牛疾,死了近三百头牛,间接毁灭了无数家庭,有的地方,是整个耕地都荒废了啊,还有些养牛的,受到了惩罚,诺达的家族,就只有一个,两个能活着的……”
  “哦……是很重要啊……”
  华雄将书塞给对方,又看到了另外一位大臣,急匆匆的离去,大贤看了看手中的书,不屑的笑了笑,看着远去的华雄,丢在了一旁的道路上,坐车离去。
  华雄赶来的时候,正好看到了地面上那本书,他弯下身来,捡起了书,吹掉了上头的灰尘,看了看周围,苦涩的笑了笑,抱着书,离开了这里。
第0655章
宴请大族
  扬州。
  扬州大半的世家大族都已在席,今日,法正邀请整个扬州的世家大族们前来,说是有要事商议,法正这个人,名声并不是很显赫,官位也不高,比不上诸葛司马这两位,可是,他毕竟还是东宫出身,乃是天子的心腹,天子刚刚登基,这些大族是不敢拒绝法正递来的好意的,若是触怒了这位,那就是间接的招惹天子,这会引起他们不能承受的后果。
  为了表示对法正的尊重,大多世家都是以家主亲自前来赴宴,他们心里也是有些不安,他们不知法正与周瑜忽然前来的原因,也不知道他们前来是好是坏,他们也只能将自己的态度放低些,以免触怒了这位天子近臣,就当众人都聚齐的时候,正主法正却迟迟未曾赶到。
  这让诸家主心里都有些不悦,却又不敢发作,同时,他们心里也是逐渐的不安了起来,这该不会是……他们没敢继续去想,好在奴仆们还是尽职的为他们递来茶水之类,忍受着煎熬,不安的等待了许久,法正姗姗来迟,在几位士卒的簇拥下,笑着走进了大堂,众人纷纷起身。
  “诸君不必如此!!”法正说着,却是骄横的坐上了上位,看着众人,众人看到他这个态度,也是恭敬的行礼拜见,法正挥了挥手,让他们坐回自己的位置上,这才笑着说道:“我来迟了,还望诸君莫要怪罪……”,他看着座位上的几个大臣,盯着他们,继续说道:“诸君到来之后,我知道了不少的家主未曾前来,故而亲自去请他们……耽误了正事……”
  法正说着,众人心里一惊,惶恐不安,只听得几声暴呵,一行士卒进了大堂,都押解着人,被他们押解而来的,正是那几个托病未曾前来的,他们此刻,可谓是遍体鳞伤,衣裳不整,一条条的血痕,触目惊心,在座的众人都被吓坏了,瞪大了双眼,看着上方的法正,法正依旧在微笑着,可那微笑,却是让他们不寒而栗。
  “法君啊……正所谓刑不上大夫,这些都是我江东名门,即使犯了错,如何能如此折辱?”有人开口询问道,法正只是瞥了他一眼,笑着问道:“陆公啊,你是要为他们求情麽?”,那人连忙摇着头,说道:“并非求情,只是觉得不能如此折辱罢了……”
  “这倒也没什么,反正……他们宗族从今日起,就已经除名了……他也算不得士……”法正说着,其余一些人吓得浑身都哆嗦了起来,法正看着那些人,挥了挥手,士卒们便将他们押解了下去,法正看着众人,问道:“各位啊,我前来此地,乃是受天子所托,要负责出海之事,天子仁义,要让各位也能享出海之利,我却没有想到,还是有这么多人,不给在下颜面……”
  众人已经不敢开口了,只是低着头,听着法正言语,论势力,他们倒也不怎么畏惧法正,在座的众人里,有太尉孙坚的胞弟,有担任刺史的顾雍的家亲,各个都是有所依仗的,不过,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都是不能不从的,因为他们都在这里,而刀在法正的手里,若是激怒了法正,他现在就将你抄家,纵然你背后是太尉,又有何用??
  “在座的诸位,都年长与我,也是朝中重臣的家亲,我想,我奉天子诏来,诸君也不会不听的,这番前来,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出海之事,朝中要我在这里建造船只,前往海外,获取钱财,人力,或者,征服更多的地区……我到来之后,已经开始组织人手,建造船只,准备船港……另外,与我同来的周君,也是在操练水手,做好出海的准备……”
  法正思索了片刻,方才说道:“不过,经过这些日子,我方才发现,建造船只,实在是太费时日,水手更是如此,若是按着如今这般发展,只怕要等个十年,方能做出一番事业来……”,法正说着,又看了看众人,笑着说道:“诸君别急着皱眉,我不是来问大家要资助的,你们府中钱财再多,能比得上国库麽??”
  “我想,将出海之事,分与诸君,这海外巨利,可与诸君同得也……”,法正从怀里拿出了几封书信,让奴仆发给他们,看着他们接过书信,他笑着说道:“这封书信,乃是昔日王公写给闻人公的,我找到之后,抄写了数封,大家可以观看,可是,却不能外传,也不能告知任何人……”
  听着法正的言语,众人都是有些好奇的翻开了书信。
  这果真是王符所写的一封书信,书信的内容,却是让他们大吃一惊,在这封书信之内,王符给闻人袭说明海外的情况,王符对海外的记载,实在是让他们震撼,遍地黄金,珍贵的香料,甚至最为廉价的人力,用一张纸可以换取至少三十个壮汉,若是不愿交换,可以将他们全部带回去教化,这里的人极为的愚昧,只要一伍戍边军旅,就能全灭他们近三百人。
  他们大多都愣住了,一遍一遍的看着手中这书信,瞪大了双眼,法正看他们读的差不多了,方才说道:“诸君不要怀疑这书信的真假,要知道,昔日,王公在扬州,可是为国库送去了六艘船,船上,都是堆满了黄金的……”,法正笑了笑,说道:“现在,知道我的诚意了罢??”
  “法君,不知你是何意?”孙静抬起头来,询问道。
  他乃是孙坚的胞弟,背后站着三公,对法正,倒也没有那般的畏惧,法正笑了笑,说道:“孙君啊,我是想,废除关于百姓出海的禁令,允许你们也一同出海,你们可以私自建造船只,也可以拥有水手,出海之后,在海外做什么,我也不会多管,海外的财富,若是你们得到了,我也绝不会抢夺……”
  听到法正这些言语,众人都是眼前一亮,孙静思索了片刻,方才问道:“那需要我们付出什么呢?”,法正说道:“当然是税赋,正常的商税,还有,船只与水手,都要在我这里留下详细的记录,包括海外的情况,也必须要上交庙堂,探索到新的岛屿,必须要让我知道……”
  “诸君放心,你们的收获,绝对是巨大的……若不是我对海外不甚了解,也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建造大量的船只,你们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时不我待,诸君可以选择了……要么就听从我的,加入我成立的出海司,要么,就跟方才那些人一起……好了,我想听听诸君的意见?”
  法正看着众人,微笑着问道。
  一时间,气氛顿时有些沉默,诸多家主,都是皱着眉头,未曾言语。
  ……
  过了两日,周瑜方才前来,进了书房,就看到正在查阅各项文书的法正,周瑜直接坐在了他的身边,法正抬起头,问道:“公瑾?看来招收水手并不困难啊……”,周瑜摇了摇头,说道:“招收水手倒是简单,可惜啊,人才难求啊,扬州多的是渔夫,可是要是让他们带领船队,出海探索,怕是不行……”
  “若是要培养,也是来不及,我在想,要不干脆给陛下上奏,从太史将军那里借些精英,反正他那边也没有什么要事……我与太史将军有些交情,也不怕他不借……”周瑜说着,法正点了点头,说道:“这些事,我也不知,便都听你的……”
  “那你的出海之事呢?做的怎么样了?”
  法正大笑了起来,说道:“自然是办成了,这些家伙,就是要吓唬一番,方才听话,如今,这些人都已经开始建造船只,准备出海了,另外,他们还送来了这个,你看……”法正将文书递给了周瑜,周瑜接过,认真的看了一番,方才狐疑的问道:“这些船是从哪里来的??”
  “呵呵,当然是他们的……他们大多都不干净,私下里,也做过出海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通过海路,前往扶南,夷州进行商贸,这样一来,他们就能躲避繁重的商业税收,他们做的也并不干净,被我迅速的查到,呵呵,他们有把柄在我手里,根本不敢反对我……我就借机将他们麾下那些船只全部拿来了……”
  法正眯着眼睛,有些阴沉的说道:“他们征收水手,我们必须要将一些自己人安插进去,我实在不放心,这些人还能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必须要严格的督促,不然,定会造成不小的麻烦……”,听到法正如此言语,周瑜思索了片刻,方才说道:“这倒是可以,不过,就怕他们不出力啊……装模做样……”
  “哈哈哈,公瑾啊,他们看到那封王公的书信之后,眼里都快冒出火光了,先前他们在扶南周围进行贸易,都是获利不少,我让他们出海,他们如今都是欣喜若狂啊,不出力??公瑾,你等着看,我与你打赌,两月之内,他们打造出的船只,一定会比我们更多……别看我们是集官府之力,全力建造……他们可是有别样的方法啊……”
  周瑜点了点头,问道:“他们也没能看出那书信是你写的?”
  “什么是我写的?”法正有些疑惑,看着周瑜,问道:“那不是我们从尚书令郭嘉手里拿来的麽??”
  “哈哈哈,的确如此,的确如此啊。”
第0656章
史书不说
  延康二年,元月
  延康的第二年如期到来,而朝中依旧在忙碌着四大要事,分不出身来,就连朝议,也已经许久没有召开了,这不仅是因司徒不在,更是因为群臣本身就已经足够忙碌了,而手中这些事情还没有做完,根本不必开朝议来商谈接下来做什么,最为无奈的,大概就是天子刘熙了。
  在登基的时候,他就想着,定下每一年的目标,全力为之,一步一步的完成自己心里的宏图大志,却没有想到,事情往往都是比自己的谋划要来的迅速,而问题总是出现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延康元年,他本来只是想要全力行官学之事,要印刷三万本书籍,要在大汉的每一个县城内成立官学府。
  如今,足足过去了一年,而延康元年最大的成就,竟然是宁州驰道的修建完成,这就很让刘熙无奈了,朕上心的明明不是这个,诸葛亮与司马懿施行官学制度,他们原先就曾跟随刘备在各地施行官学,倒是有些经验,他们走遍了大汉各个郡县,除了西州,贺州,交州这样极为偏远的地区以外,中原地区他们都是走遍了的。
  同样的,官学的成就巨大,中原六州,每一个县城内,都拥有了官学府邸,启蒙教材也是印刷完成,幼童们大量的入学,虽说增加百姓的一些负担,可是对百姓而言,这是幸事啊,从古至今,哪户百姓的孩子能够入学的?能够识字的?幼童们大量的入学,也都学习起何子所编写的启蒙教材。
  官学在读的幼童人数,从熹平二十三年的十七万,增加到了如今的九十八万,这是在一年里的变化,幼童的人数近百万,这代表了什么?在十年之后,大汉将会拥有几百万的识字群体,这些人,会让大汉的国里再次上涨,或许有一天,大汉的百姓都能识字,到了这个时候,真不知大汉的国力会达到什么样恐怖的地步。
  在官学的事务上,诸葛亮与司马懿平分秋色,两人暗地里的斗争渐渐转变到了明面上,可无论从建设的官学,还是新入学的幼童来说,两个人的政绩都是相差不多的,在建设的官府方面,司马懿稍多些,而入学幼童数量上,诸葛亮又小占优势,不分伯仲,而他们都有一批的支持者。
  经过了一年,大量的书籍得到了印刷,大汉的识字率飞速的提升,刘熙将首要目的放在官学上,不是没有道理的,官学不像是其他的工程,他的效用,往往是日后才能得知的,元年入学的这些幼童,在延康二十年左右,才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来,震惊天下,这就是刘熙所想的。
  在元月,两个人都返回了庙堂。
  不约而同的朝着厚德殿出发,却又在皇宫门口相遇。
  两人远远就看到了对方,下了车,司马懿就犹如看到了自己多年的好友一般,微笑着走了过来,大笑着抱住了面前的诸葛亮,一副极为亲近的模样,诸葛亮也是面带微笑,从容不迫的抱了抱他,两人分开,司马懿看着诸葛亮,笑着说道:“孔明啊,许久不见,身体可还硬朗??”
  诸葛亮说道:“自然硬朗,我又没有像仲达那般滥用刀兵,让这官学盛事,都沾染上血色,我整日都是清净处事,身子不会有事,倒是仲达,你可要多注意啊,我听闻,在冀州,你大开杀戒,甚至还杀了几个治学博士,这样动怒,只怕命不久矣啊!”
  “哈哈哈,没有办法,我没有孔明这般的聪慧,不能靠着言语来让他们动起来,那就只能用刀兵了,他们也是罪有应得,难不成,他们犯了错,我还不能处置他们麽?”
  “当然可以,不过,只是因官学府邸的成立晚了几日,或者因教材没能在规定时日内印刷完,就要大开杀戒,怕是有些不妥罢??”
  “对他们而言,我奉天子之令,多数人能完成,而他们不能完成,那他们就是抗旨不从,杀了他们,就能震慑更多人,让他们全心投入到官学之事内,孔明,莫非我做的不对麽?”
  诸葛亮轻轻笑了起来,说道:“我怎么敢说你是错的呢?在地方上,但凡敢反对你的人,你都杀的差不多了罢,若是仲达不开心,要来取我的命,我又当如何啊?”
  只是刚刚见面,两人之间的火药味就已经达到了巅峰,两个人都是完成了自己应做的,在效率上,司马懿算是超过了诸葛亮的,诸葛亮虽在入学幼童数量上超过了司马懿,可是他还是占据了地方人数的优势,司马懿之所以能这样,就是因为他的行事风格,残酷而又迅速,绝不拖沓,没有人敢拖后腿,众人在惊惧下,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故而如此。
  而诸葛亮,就与他不同了,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诸葛亮都是极为温和的对待,躬亲而为,亲自指导,礼贤下士,使得官吏们对他敬重有加,诸葛亮的命令,他们也是施行的很是彻底,不过,效率还是比不过司马懿的那一套手段,当然,诸葛亮对此是没有任何看法的,他做事,乃是为了大汉,不是为了与他人比个高下。
  两人正在门前对峙着,黄门走了出来,迎接他们进入皇宫。
  刚刚进入厚德殿,刘熙就笑着走了出来,看着面前两位心腹大臣,他一手牵着一人,拉着他们,坐在了自己的面前,刘熙也坐了下来,笑着说道:“孔明,仲达,许久不见,朕实在是想念你们啊,这些日子,没有你们,朕感觉心里空荡荡,做事都没有了把握……”
  “不敢。”两人连忙附身。
  刘熙又说道:“官学之事,很是成功啊,如今有了这官学台,有管宁,华歆这几个人负责,你们也能清闲片刻了,他们做的还是不错的,前几日,还跟朕上奏,讲明了地方官学上的不少弊端,朕全部都交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决定,他们做的不错,还有那印刷之事,负责刺史的王君,已经在城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印刷府台……”
  刘熙讲述着一些事,两人都是时不时的点着头,两人自然也都跟天子汇报一番自己的成就,刘熙虽早就知晓,却也是笑着赞叹,说了片刻,诸葛亮忽然问道:“陛下,我听闻,司徒公正在忙碌着运河之事?”,刘熙点了点头,说道:“的确如此,朕本来觉得耗费巨大,人力也不足,不想让他去做……”
  “但是司徒公说,新开凿的运河,能够立刻投入到运用上,可以承担一部分的钱财耗费,另外,他准备从海外找些人力来进行此事……”刘熙说着,诸葛亮却是皱了皱眉头,他说道:“陛下,司徒公想的倒也不错,可是,这样一来,实在太耗费国力……”
  “孔明此言差异,纵然耗费国力,可日后定能造福与天下……不可不施……”司马懿说道。
  诸葛亮瞥了他一眼,方才继续说道:“陛下,臣以为,钱财之事,还能够解决,主要是人力问题,从海外找人手帮着,不如,从另外一个地方去找……”,诸葛亮顿了顿,方才说道:“倭国乃是我大汉诸侯之一,在倭国上,始终有庞大的奴隶,那里的贵族都不愿意释放这些奴隶,就算释放了他们,也没有办法让他们开垦耕地,那里的土地并不多……”
  “我想,可以让太史慈将军,从倭岛上运输奴隶,至于扬州,进行开凿运河之事。”
  听到诸葛亮言语,司马懿顿时陷入了思索之中,他想要找到由头来反驳,可是思索了片刻,他又放弃了这个打算,他皱着眉头,说道:“陛下,臣也有一策,关于钱财之事,我想,可以让当地的豪强大族来承担小部分的开凿费用,就算是司徒公向他们所借的,当运河开通之后,所产生的税赋,可以还给这些人……”
  诸葛亮的谋划,刘熙尚且没有多说什么,司马懿又如此急切的上奏,这倒是让刘熙有些茫然,他皱着眉头,问道:“庙堂向豪强借钱??这如何可行??”
  诸葛亮一愣,想了片刻,说道:“陛下,臣以为可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9/6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