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本三国志(校对)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613

  军侯微笑着,说道:“校尉,我东濊有鱼有虾,要土地,奴隶何用?你可不知啊……我们东濊……”
  “不必多说……我知道你们东濊有什么……我与你们的东濊王很是熟悉……”
  公孙瓒无奈的挥了挥手,说道:“我们还是回禀张公罢……”,东濊人点点头,欣喜的笑着,能够待在张温张太尉的身边,多好啊,多安全啊,他们立刻便准备启程,就在这时,忽看到远处有惊鸟飞起,树林晃动,士卒们大吃一惊,叫道:“有敌情!!”
  顿时,他们再次策马狂奔,公孙瓒叫不住他们,只能跟在他们的身后。
  而在这时,高句丽士卒还在狂奔着逃离,他们已经逃了数个时辰,士卒数量也是狂减,在逃命这方面,他们也比不上大汉骁勇营,逃亡过程之中,很多士卒都被遗弃了,完全找不到下落,活下来的士卒们还在狂奔,为首者担忧的看着后方。
  “逃了如此之久,总算是逃离了魔爪罢!!”
  他欣喜的想着,身边的士卒却有些惊惧,指着前方,惊恐的说道:“首领,前方!!”
  为首者抬头看去,整个人都颤抖了起来,在他们的前方,一群人马狂奔而来,他认出了这些人,这不就是方才与他们碰到了一起的汉军么?为什么啊,自己都逃了这么久,这些家伙还是不给自己活命的机会,甚至还绕到了自己的前方,发起了如此致命的冲锋,我们究竟是做了甚么啊!
  骁勇营在发现了前方的情况之后,情况也是相差不多,他们的速度渐渐满了下来,公孙瓒有些疑惑的冲到了最前方,随后,便是大喜,在他的前方,正是原先遇到的那些溃军,他们如今,绝望而又畏惧的望着面前的汉军,不知所措。
  公孙瓒拉起了弓,高吼道:“投降不杀!”
  溃军并不能听懂公孙瓒的言语,相互交谈起来,好在,他们之中,还有精通雅言的高句丽士卒,立刻解释了起来,理解意思之后,这些溃军顿时从马匹上翻身下马,将手中的兵器丢在了一旁,低了下去,公孙瓒大笑起来,看了看身边那些脸色苍白的东濊人。
  他现在就怕这些东濊人拉着自己就跑。
  不过,还好,在看到对方解下了武装之后,这些东濊人方才平静了下来,不过,他们还是做好了随时逃离的准备,公孙瓒哀叹一声,亲自上前,接受他们的投降,看到公孙瓒要独自前往,这些东濊人迟疑了许久,方才跟了上去,一一将他们捆绑起来,束缚的极为结实。
  就连公孙瓒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为首者看着这些士卒们,哪怕他们大获全胜,脸上也看不到半点的喜色,反而都是一脸的警惕,观察着四周,似乎做好了随时上马作战的准备,不愧是大汉的精锐啊,为首者摇着头,败在这样的军旅麾下,自己也不算丢了脸面。
  公孙瓒押着这些人,便朝着张温大营走去。
  在一路上,骁勇营的士卒都没有开口说过话,他们依旧那副高冷,肃穆,警惕的模样。
  公孙瓒心里一直都是很是焦急,看着这些东濊人,直到到达张温军营的时候,他才松下心,交接了俘虏,便让士卒前去禀告。
  张太尉坐在营帐里,裹着厚厚的毡衣,正在看着舆图,便有士卒走了进来,拱手说道:“太尉!”
  “嗯?”
  “骁勇营公孙校尉来报,其部与东北山区遭遇敌人,俘虏贼人三千余,如今被押到了营内……”
  “嗯????”
  张温瞪大了眼睛,问道:“你说甚么?骁勇营抓了三千俘虏???”,他连忙站了起来,在士卒的陪同下,走了出去,公孙瓒正在营帐外等候着,看到张温,立刻行礼拜见,张温将他扶了起来,皱着眉头,问道:“你部伤亡如何?”
  “咳咳,无一伤亡……”
  公孙瓒有些尴尬的说道。
  “无一伤亡???抓了三千俘虏???你以为你率领的是南北军啊!!”张温并不相信,有些愤怒的说着,便推开公孙瓒,朝着那些俘虏看了过去,那些人蹲在地面上,被紧紧的束缚着,绑的很是结实,有些畏惧的看着周围,从他们的皮甲,以及周围堆积着的武器上,张温明白,这些并不是农夫。
  他先前还怀疑公孙瓒杀良冒功,看来,并不是这样的情况。
  他疑惑的看向公孙瓒,公孙瓒便将所发生的事情一一说了起来,张温哈哈大笑,说道:“好,骁勇营立下大功,有此些人在,我们便能熟知高句丽各个部署,你便回去,战事结束之后,一同赏赐!”
  “多谢……太尉。”
  “还有,伯圭啊,这些东濊人,若是你能好生使用,也定然能发挥其作用,不逊于南北二军……切莫不可自暴自弃啊……”太尉有些深沉的看着他,说道。
  公孙瓒点了点头,朝着太尉一拜,便走了出去。
  “公孙校尉,如何?”
  东濊人聚集在门口,有些期待的问道。
  公孙瓒看着他们,难得的露出了笑容,说道:“太尉很是开心,等战事结束……便会赐予你们……鱼塘……”
  “哈哈哈,太好了!其实不必赐予鱼塘,只要能让我们回到东濊,东濊的鱼虾,那是最多的啊!”士卒们兴奋的谈论起来,公孙瓒微笑着,看着他们闲聊,却没有制止,起码,这些胆小如鼠的家伙,在逃亡的时候,也不忘记带上我,不是么?
  而骁勇营荣获首功,俘虏数千的事迹传出之后,吕布险些惊掉了下巴,甚么情况?这公孙瓒,莫不是堪比韩信白起的大才?率领一群东濊人,也能荣获首功??其余将领也是纷纷不敢相信,唯独在高句丽那边,传出了大汉骁勇营的威风。
  听闻大汉有骁勇营一支,五千人马,人人骁勇善战,曾长途奔袭数个时辰,全歼高句丽之军,未尝伤亡一人!
  大汉之内,也迅速传开了东北的战况,最为激动的还是刘东濊,激动的泪流满面,何人言语我东濊无壮士?
  在这个时候,天子也顾不上东北战况,朝中失去了王符之后,他需要立刻进行安置,他先是将曹操找了过来,单独会面,曹操来到雒阳也有很久了,甚至,卑弥呼的腹部也日渐变得圆滚起来,在这期间,他又找了一位妾侍,没有闲杂事烦忧,日子过的很是滋润。
  天子召见他之后,他还是立刻赶到了皇宫。
  年轻的天子下巴已经长起了细细的绒毛,他皱着眉头,手持书籍,正在专心阅读,曹操站在一旁,低着头,哀叹了一声,他当然知道,这都是从孝康皇帝流传下来的坏习惯,总是喜欢把大臣晾上一会,小胖子看了许久,方才缓缓放下了书卷。
  “曹公,若你为司徒,当如何?”
  曹操大吃一惊,险些没站稳。
  “陛下!”
  “臣惶恐!”
  他的父亲曹嵩,如今都不过是九卿之一的大鸿胪,他怎么可能为百官之首,担任司徒呢?论才能,他有信心,可这司徒之位,不只是才能,还要论资历,在满朝大臣面前,他曹操,一介后生,又有什么资格来担任司徒呢?
  天子笑而不语。
第0409章
曹袁恩仇
  曹操将头压得更低了,他心里清楚,天子绝没有可能让自己坐上司徒的位置,就算天子心里有这个想法,自己也是不能接受的,若是他这般年纪,便官拜司徒,号令百官,只怕明日他曹家便会成为百官心头刺,眼中钉,欲除去而后快。
  “那,若朕拜你为大司农,又当如何?”
  天子再次问道。
  曹操抬起头,又拜道:“臣不敢。”
  “孟德不可妄自菲薄,孟德之才,朕自知之……你是孝康皇帝一手提拔的贤才,孝康皇帝逝世之前,曾曰,邢子昂,曹孟德,刘玄德,袁本初之才可为司徒……朕深以为然……这几人之中,朕独爱你,任大司农,便要好生辅佐袁公,以尽王事,朕绝不亏待你……”
  听到天子这么说,曹操心里明白,天子是要拜自己为大司农,既然天子有这个想法,他也不能再继续反对,拜道:“遵陛下诏……”
  “陛下,这倭国之事……”
  “你不必心急,倭国之事,还需等贺幽相连,地方大兴,才能动手……”
  “谨喏!”
  曹操便又与天子交谈了许久,天子询问了三韩的情况,又问了曹操的一些政见,这才让他离去,当他走出了皇宫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疑惑,看天子如今的言语,邢子昂显然是不能坐上王符的位置了,若是天子有意拜邢子昂为司徒,只怕自己也能混进尚书台。
  不过,自己拜为大司农,那么这尚书台,天子显然还是不愿更换的,司徒之位,究竟是何人来坐呢?
  当曹操离开之后,天子轻声说道:“进来罢……”
  荀彧与郭嘉从侧门走了进来,坐在了天子的身边,荀彧皱着眉头,问道:“陛下是不愿让邢公担任司徒?”,天子皱了皱眉头,没有言语,郭嘉不屑的看了看荀彧,也没有发问,看到郭嘉的模样,荀彧心里有些恼怒,问道:“奉孝可有甚么见解?”
  “呵……”郭嘉别过头去,没有理会他。
  天子咳了咳,说道:“邢君高尚之士,而行事却是有些迂腐,他可为尚书令,却不能为司徒……任司徒之位,不仅要有治国谋略,更要胆魄出众,邢君安于现状,只怕,难以承担此任……”
  荀彧眯了眯眼睛,说道:“那……陛下可是要以崔公为司徒?”
  天子一惊,转过头来,深深的看了看荀彧,没有言语,笑了笑,郭嘉看着荀彧摇着头,还是年轻啊。
  而荀彧看到天子这般表情,心里顿时明白,自己是猜对了,笑着说道:“崔公此人,虽疏与实干,却长与谋略,学识渊博……若他为司徒,想来,也能不使王公之革新中断……”
  这个时候,身为王公弟子的郭嘉面色渐渐肃穆起来,点点头,说道:“师君曾言,如今能看懂他潜夫论者,只有一个半人,那一个便是崔寔……”
  “那半个又是何人?”荀彧有些好奇的问道。
  郭嘉肃穆的说道:“正是在下,郭嘉,郭奉孝。”
  三人又谈了片刻,荀彧郭嘉二人这才离开,天子看着他们离去,心里却不知在想些甚么,荀彧与郭嘉,如今成为了他的左右手,两人都领着侍中,也就是说,他们可以随时的拜见天子,能够与天子交谈,这可是百官求之不得的权力,不过,两人并不是很能合得来。
  荀彧幼时顽劣,可如今,也长成了翩翩公子,不愧其世家出身,行举也颇有风范,不过,他心里还是有那股傲气,毕竟,他自幼便有神童之名,乃是科功考核之冠里最为年幼者,更是有荀氏这般庞大的背景,天子也是与他极为交好。
  可郭嘉亦然如此,他年少便拜在王符门下,深受王符之影响,又是连中四冠,举世无双,天子与他亦然亲善,这就导致两人之中出现了竞争,天子并不反对这样的竞争,身为天子,他更希望看到大臣们之间都有些矛盾,而不是一团和气。
  若是荀彧与郭嘉整日黏在一起,相互引为知己,只怕天子也不敢把他们留在身边重用。
  次日,天子便召开了朝议。
  群臣以邢子昂为首,走进了大殿里,这些日子,邢子昂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的大臣,在失去了王符之后,邢子昂是最有可能成为司徒的,而邢子昂向来便与他们亲善,他们都是迫不及待的希望邢子昂能够早些成为司徒,改掉王符所施行的那些恶政,重新让庙堂清明起来。
  当然,在袁逢与蔡邕的身边,也有一批的支持者,袁逢是因他劳苦功高,又有袁绍,袁术在外,故而不少人认为他能够进取司徒的位置,却不知,正是因为袁术,袁绍在外,天子才不可能让他成为司徒,不然,袁家的势力岂不是就遏制不住了?
  外有袁术领军,袁绍执牧,内有袁逢令百官……这当然是不行的。
  另外便是蔡邕,蔡邕可是天子岳丈啊,如今来看,蔡美人很可能便是皇后了,蔡邕又是天下名臣,身为司徒,自然是最合适的,可天子并不希望大汉再次出现外戚之类,蔡邕,他会重用,但是绝对不会让他全盘干涉政事,他能去管管学子,带动大汉文风,便已经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6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