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海猎影(校对)第8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8/1449

  没有惊动地方,王世和安排随从,随便在杭州城开了一家酒店,草草对付了一顿,就早早睡下了。
  方不为也没有和王世和深聊的心思,围着酒店转了两圈,没发现什么异常,也回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又是五点出发,到十二点的时候,才赶到了鄞县。
  这一次,是无论如何都要知会地方的。
  不然天知道等建丰同志补办婚礼的消息传出去后,会有多少人慕名上门,用讨一杯喜酒的借口跑来送礼。
  民国承于清朝,这个时候,绝大部分的乡绅,认同的还是封建时期的那一套思想。
  建丰同志是委员长的独子,妥妥的“太子”身份。
  王世和带着方不为亲自上门,见了鄞县县长陈宝林,交待了一些细节,陈福林自然是无不应允,并主动提出,婚礼期间的一应开销,均可由他私下解决。
  但王世和哪里会答应,严词拒绝了,并请托陈宝林,转告参礼的乡绅和鄞县大族,一律不得随礼。
  路上的时候,王世和大概给他讲了一些,方不为知道临行前,委员长给王世和的钱不少。
  足有五万法币,以三七年秋的购买力,完全抵的上后世的五百万。
  这钱不是公款,而是委员长历年的薪水。
第0845章
祖宅
  委员长做委员长,也有十个年头了,他一月薪水八百多块,一年就是差不多一万,算一算,怎么也有十万块了。
  每年除了定期向建丰同志的母亲毛夫人寄一笔生活费,委员长的薪水就没怎么动用过。
  委员长用私人的名义,动用这笔钱给建丰同志补办婚礼,谁也挑不出毛病来。
  交待完之后,在县政府吃了一顿便饭,车队又启程,开往奉化溪口镇。
  这一段路就好走多了,接近七十公里路,只走了一个多小时。
  委员长的祖宅叫丰镐房,在溪口镇中街,占地近八亩,既便以方不为的眼光来看,修的也是富丽堂皇。
  这祖宅的“丰镐”二字,是委员长的父亲过世后,叔伯长辈们给他兄弟几人分家时定的,那时的委员长才九岁。
  只是这两个字,也是大有来头。
  委员长父辈兄弟三人,其祖房分别名为夏房、商房和周房。
  委员长之父行三,分的祖房便叫周房。
  蒋父病故后的第二年,众长辈为委员长兄弟三人分家,议论将盐铺归为一家,祖房分为两家。
  其实这个时候,委员长的弟弟已早夭,家中兄弟只有他与同父异母的大哥蒋介卿。
  长辈之所以如此分,只是因为盐铺的价值最高,不太好分,有意多立了个名目罢了。
  蒋氏族老从委员长父辈“周房”及委员长这一辈在宗谱中属“周”字辈,推及西周两位帝王的都城——丰邑和镐京,各取第一字定为房名,分给委员长的祖房故而名为“丰房”。
  分给三弟蒋瑞青的祖房名为“镐房。”
  因三弟早亡,便由同母兄弟委员长兼祧承袭。
  同父异母的大哥蒋介卿则继承了蒋氏盐铺。
  千万别小看这个盐铺,比蒋氏祖宅有价值多了。
  蒋父逝世时,还是光绪二十一年,紫禁城里说了算的还是慈禧,清朝的江山相对还是稳固的。
  盐是清朝的主要税收来源之一,不是谁都有资格开盐铺的。
  蒋家能成为溪口镇十甲富户之一,蒋父能为兄弟二人攒下这么大的家业,全是靠这个盐铺赚回来的。
  蒋父逝世后,为了争夺这个盐铺的继承权,委员长的大哥蒋介卿,还与继母,也就是委员长的生母王夫人发生过不小的纷争。
  族老肯定是偏向已成家的长房的,最后盐铺归了蒋介卿,还从蒋父遗款中分了一大笔钱给他,让蒋介卿另修宅院,祖宅和田产归了委员长。
  后人评说,蒋氏先辈取“丰”“镐”二字为房名,暗谕蒋氏有帝王之相。
  其实只是为了讨个好兆头罢了。
  后来,委员长给蒋太子和养子纬国取字时,依据的便是祖宅的房名。
  蒋太子字“建丰”,养子字“建镐”!
  这才叫有寓意。
  小车停在蒋宅门前,路过的街坊只了瞄了一眼,便自行其事,并无多少好奇之意。
  因为这样场景他们已见的太多了。
  年节时,正逢西安事变,在镇上看戏的蒋介卿听闻委员长遇难,生死不知,惊吓之下,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
  因委员长在事变中受了伤,再加事变首尾还未了理,所以等到四月份时,委员长才亲自赴溪口治丧。
  国民党主要政要全来悼奠。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均在其列。
  光是小车,就排到了数里之外。
  所以街坊已是见怪不怪了。
  听到门外的动静,宅院的大门被打开,一个老妈子看到小车,喊了声“贵客登门”,便进去通报了。
  王世和也没客气,让随从拎着行李,带着方不为进了大门。
  刚过照璧,一位稍有些福态的老太太携一对年轻男女从内宅走了出来。
  老太太自然是委员长的发妻毛夫人。
  她比委员长要大五岁,十九岁时,与刚刚十四岁的委员长成的亲,但十年后,才生下了建丰同志。
  算一算,今年已经五十六了。
  男的有些瘦削,和委员长有七分相像,女的栗发蓝眼,颇为秀气。
  还有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男孩,被老太太牵在手里。
  这就是建丰同志和妻子蒋方良,还有他们的长子蒋孝文。
  蒋方良和蒋孝文的名字,都是四月份回国之后,委员长亲自给取的。
  “表婶!”王世和迎上去,扶住了老太太。
  蒋王两家渊源极深,既是亲戚,也是主仆。
  自王世和的曾祖起,就是蒋家玉泰盐铺的学徒。
  到委员长的父亲这一代,盐铺的掌柜则是王世和的大爷王贤东。
  当时蒋父丧妻数年,还是王贤东牵线,说合自己寡居数年的堂妹王采玉,做了蒋父的填房。
  两年后,委员长出生,盐铺的掌柜又换成了王贤东的弟弟,也就是王世和的爷爷。
  等委员长外出求学时,蒋家盐铺的掌柜则又成了王世和的父亲王良鹤。
  王良鹤比委员长稍长几岁,两人从小一起长大。
  委员长回国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第五团团长,深感手下无亲信可用,便把表哥王良鹤召到了身边,任了勤务兵。
  离开溪口之时,王良鹤把十二岁的王世和送到了盐铺,当了学徒。
  蒋介卿虽然与继母不合,但孝义还是要顾的,委员长不在,家里只能由他来照应。
  王世和便经常被派到祖宅这边,替王老夫人和毛夫人跑跑腿,久而久之,宅外的大小事情,老夫人都交给这个侄孙去办了。
  王世和为人忠厚,深受王老夫人和毛夫人的信重。
  十一年后,老夫人逝世,委员长回家奔丧,离开时,把王世和也带走了,让他接任了他父亲的职务,留在身边做了警卫头目。
  这一干又是十六年。
  算一算,王世和今年三十九岁,已整整为蒋家服务了二十七年。
  蒋家上下,包括委员长在内,都已把他当成了蒋家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表兄!”等老太太老泪纵横的和王世和叙完旧,建丰同志又叫了一声。
  自成婚后,委员长在老家待过的日子屈指可数,在那个年代,出自这种门户的女人又怎好整日间抛头露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8/14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