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6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0/821

  刘彦后面安排谢安去西域和安排桓温到阿三大陆,主要就是想让这两名出身南方的将军有存在感,那也是御下平衡的一部分。
  不止是高层的平衡,军队也需要平衡,比如出征阿三大陆的士兵就是大部分来自南方。
  平衡无处不在,身为统治者对于怎么保证平衡要做到心里有素,不然可就不是互相间“地图炮”的谩骂,南北的互相歧视,演变成了不同地域的隔阂。
  很多时候因为不重视平衡,埋下的一颗小种子,有可能成长为撑倒了平衡导致亡国的参天大树。
  诸夏各个王朝在非常漫长的时间里面,因为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关系,亲自参与战争的基本只是北方人,战争和大多数南方人很难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南方人并不是没有任何贡献,也就是南方人交税和生产出来的资源被用在国防上面。
  道路制约使南方的军队(包括人)在面临战争的时候,哪怕是有心调动也难以短时间内使南方军队出现在该出现的战场。
  很多次是南方的军队没到战场,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这样的次数最多,搞到最后国家都不轻易从南方调动军队,屡屡调动了却没有派上用场,浪费军费是一方面,对生产也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要么就是南方的军队还在半路,北方的国防已经被突破,战争已经不是在国家边境开打,是变成在腹地打,走到半路的南方军队被拆散了到各处的城池作为城防军。
  被拆散了啊!地域标签瞬间就被无限弱化掉。然后是各个城市的主官必定不是带队的南方军官,要么是城池的城守,要么就是临时调动来熟悉北方敌人的北方系将领,不管是输了还是赢了,反正南方军队都离不开一个龙套的命。
  历史上南方军队显示过威力的例子真心不多,最出名却也是带着悲剧色彩的就是李陵手下的那支丹阳人为主的丹阳兵。
  同样是南方军队却一样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背嵬军和戚家军都是充满肮脏地被国家中枢给搞没了。
  那么算起来的话,出身南方也真的能打,关键是三支军团皆是亡于朝廷之手。
  汉国早期的战争就没南方人什么事,那是刘彦和以羯族为首的诸胡死磕的时候,长江以南还是小朝廷统治之下。
  汉军是在元朔六年进行统一之战,解决掉小朝廷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与拓跋代国和慕容燕国的战争也没有用到南方的军队。
  当时南方的军队,要么是桓温指挥着清扫不合作的世家和豪强,要么就是和南方诸蛮在作战。
  就是到现在,北疆其实也没有来自南方成建制的军队,属于南方组成的军队不是在中南半岛就是被调往阿三大陆。
  “这一次,桓温可是在阿三大陆打出威风了。”徐正不免有些酸溜溜,算起来灭在桓温直接指挥下的国家已经有两个了,还都不算是鼻屎大的国家:“一次打出了四位亭侯、两位乡侯和一位县侯,封君更是多达二十四个,完全能与李广利远征大宛做比较了。”
  刘彦听得愣了一下,拿桓温和李广利作比较,徐正这是在诋毁还是诅咒桓温啊?
第900章
等寡人变成了朕
  李广利?就是西汉的那位贰师将军嘛!他是刘彻当政后期冒尖的将军,就是人生充满了各种污点,结局更是最大的污点。
  徐正也就是下意识拿桓温和李广利做比较,说出来就知道言辞不当,有心挽回一下,却是被截胡了。
  “拿贰师将军与征南将军比不恰当。”冉闵并不喜欢桓温,是不喜欢所有南边出身的人,但他不会因为厌恶就进行诋毁:“桓温是个能打的将军,也就他的功绩能与某比一比。”
  瞬间,徐正露出了瞠目结舌的表情,另外那些在场的武官表情就像是吃了苍蝇。
  认真说起来,他们之中做到统兵灭国的也就那么几个,徐正是有统兵灭小朝廷的功绩才当上了太尉,冉闵是主导灭掉石羯赵国才升任骠骑将军,桓温从征南中郎将爬上征南将军是率军灭掉李氏成国,谢安更是到了西域灭国无数才成为征西将军。
  像是李坛和吕泰,连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征”字级别的将军衔水份有些大,原因就是没有率军灭国的功劳。
  李坛现在是逮着柔然可了劲地刺激,想的是怎么都要灭掉柔然才能挤掉自己征北将军的水份。
  上一次的草原大火算是让柔然看清楚汉人是什么样的存在,郁久闾跋提已经绝了跟汉人混的心思,再有李坛越来越没有下限的逼迫,柔然部落联盟距离和汉军正面开战已经进入倒计时。
  吕泰则是红着眼睛死盯拓跋残部和慕容残部,要是让他知道冉闵想要去摘桃子,疯掉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
  “短时间不会再动用十万以上的军队进行战争,不代表你们会很闲。”刘彦从来不去参与臣下的斗嘴,今天这场合也不是让他们斗嘴的:“等寡人变成了朕之后,你们会更加忙碌。”
  所有人都是站起来,恭恭敬敬行礼,口呼:“唯天子能作威作福!”
  不知道什么时候“作威作福”成了贬义词,但目前阶段绝对不是纯意义上的贬义词,用在天子身上就是理所当然,要是天子不能作威作福,或是有太多的人能作威作福,国家也就乱套了。
  刘彦称帝之后,就会对三公九卿制度进行大动刀,国家将会转到三省六部的制度上去。
  进入到三省六部时代也是顺应潮流,越来越复杂的国家政务已经让三公九卿这个制度有些不堪重负,再则是刘彦也有意要进行一波分权。
  开始转换为三省六部这一个制度之后,九品制也会同一时间“上线”,他们的确是不会闲下来,甚至会更忙。
  除了中枢的大手术之外,关于军事也会进行必要的划分,现役部队不会有什么大变动,但是预备役就会设立专门的军区。
  搞军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真有必要的时刻,任何一丝丝的战争潜力都应该被挖掘出来!
  中原王朝很多次基本是原有的军队打光了,明明还有那么多优良兵源却连新的军队却还没有组建起来。
  这个跟皇权不下乡有着直接关系,任何一个王朝末期,地方上的豪强和乡绅就越和中央离心离德。
  他们会很乐意武装私军自保,却一点都不愿意将小伙子集中起来送到战场去进行国战。
  那就很简单了,国家还有数百万可征召兵源,关键是中枢下达了命令,但是到了县这一级别之后,再火急的命令不被执行,中枢再怎么着急都是白搭。
  光还有优良的兵源,问题是特么调不动,有什么屁用啊!
  一些时候就反过来了,明明地方的豪强和乡绅很希望出人出力,可特么该办事的官府却是只会干点欺压百姓和剥削财富的事,对一件正事都不干。
  像是五胡能够猖狂,是司马一家子包括那些达官贵人觉得着实顶不住先逃了,长江以北明明还有足够的兵源和财富、资源,可他们很利索地逃了。
  被司马一家子和那些逃亡者丢下的那些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带头,几个家族或几个乡子结寨自保,胡人竟然奈何他们不得。很多结寨(包括建立坞堡)自保的人,他们(后代)甚至都支撑到了杨坚代周。
  就是到现在,汉境之内还是有“与世隔绝”的寨子和坞堡,他们谢绝官员的管理,想要的是过自己的小日子。
  对于这种现象,位处北方官府会以最大的耐心来进行处理,南方有这种现象则是基本挥军扫平。
  不是官府喜欢搞区别对待,是北方和南方的性质不同。
  北方人那么干是胡人肆虐的后遗症,他们或许不相信现在这个汉国能持久,也许是认为接受官府管理之后会遭遇各种狗屁倒炉的混账事,也就是经历抛弃之后产生对官府的不信任感。
  官府在对待北方依然搞“自治”的群体,会查清楚是什么原因,要是名声足够坏,自然也是直接铲平,但要是其它原因更倾向于和平解决。
  南方并没有遭遇五胡肆虐,被划拨为蛮子的那批人威胁并不大,他们结寨自保和建立坞堡是小朝廷时期的产物。
  说白了南方人能那么搞的不是世家就是豪强,祖上必然是丢下北方同袍搞“衣冠南渡”的那些人,愿意接受新汉的怀抱都要遭受惩罚(比如难以做官),更别说还想着脱离政权之外享福,不搞他们还搞谁?
  曾经就有中枢官员一再提起过,要是逮着南方的士族杀,十个全杀必定是有冤枉鬼,但十个里面至少有八九个属于该死的。
  “便宜他们了。”冉闵就是认为南方士族都该死的人之一:“能去中南(半岛)肆意掠夺,现在又多了一个阿三大陆。”
  刘彦肯定是不能杀绝南方士族,甚至为了全国大团结还得违心给予一定的好处,不过这一次阿三大陆可不会开放,他都不知道冉闵为什么会说那些话。
  “既然说起了阿三大陆,众卿就谈一谈该怎么来划分封邑。”刘彦是第一次在正经的会议上谈到这个话题:“只有惠及侯爵,还是达到一定的爵位都能享有封邑?”
  众人很明显被刘彦突然讲到这个话题给整懵了一下,随后不由自主集中起所有的注意力,呼吸也情不自禁开始变得粗重起来。
第901章
分封扩大化
  阿三大陆很大,原属笈多王朝的疆土也不算小,想要在那边进行分封的话,不可能是某个谁完全继承下来,必然是会进行地盘分割。
  “恒河流域以及信度河流域,臣的意见是不作为分封之土。”纪昌多少个日日夜夜在研究笈多王朝的地理位置,清楚哪些地方是菁华所在,属于绝对不能是为人臣子掌握:“其余土地,臣建议以山川河流为界,进行分封。”
  阿三大陆也是一个多山地的板块,就是平原地区要比汉国本土这边多得多。
  汉国才刚刚征服笈多王朝没有多久,却是从笈多的宝库中找到了足够的材料,比如一些记录矿产分布的一些资料。
  相比起诸夏这边在公元前就大肆开采矿产资源,尤其是铜矿资源,阿三大陆那边的文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并没有诸夏这边那么过度。
  诸夏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大大小小规模的内战和外战几乎是天天都在打,青铜时代对于铜矿的需求可以说是一个无底洞,探勘出来易于开采的铜资源连一点残渣都不会剩下。
  后面是走进了铁器时代,铁矿资源也如同铜矿资源的待遇,但凡是容易探勘到且没有多少开采难度的铁矿资源必定是被动工,完全是没有给子孙后代留点的想法。
  汉国现在的疆域很大很广,但是说句丧气话,什么地大物博完全就是用来骗人的,官方压根就没有记载多少能被轻易就能探勘出来的金属类矿产,更不存在多少易于开采的金属类矿产。
  想要获得新的金属矿产资源得是进入深山老林,还不一定能找到!
  诸夏这边从来都是一个什么某类资源过剩的情况,唯一能够称道的地方就胜在种类丰富。
  感谢老祖宗们没研究出煤的真正用法,要不然煤资源也会像铜资源和铁资源那样被大量消耗,留下的基本都是深入地下难被探勘到的那些矿产,要不然到现代可就难以看到煤老板这么壕的存在了。
  “相比本土,阿三大陆的矿产少有被挖掘枯竭!”蔡优才是管山川资源的治粟内史:“我们在靠近沿海的区域,发现了分布很广的铁矿!”
  所谓的沿海区域就是现代印度的加尔各答,那里本来就是印度的重工业区,还是本身具有丰富铁矿资源的区域。
  “并不比在草原发现的那处少!”蔡优说的草原就是白云鄂博附近的大铁矿,后世天朝就在附近的包头给弄了重大钢铁企业:“初步勘探的结果是,绝对比本土任何一处要多!”
  以当前的技术而言,非常多的矿产资源压根就没有能力去开采,同时能不能探勘到资源都还是一个问题。
  像是后世天朝的鞍山吧,刘彦明知道那里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可是派人过去探勘到的都是一些次要的矿脉,发现不了矿主脉。
  “大汉缺铁矿吗?”冉闵刚才一直在琢磨是不是请求将封地安置在非洲来着。他的印象中,国家好像从来都没有为铁矿资源苦恼过:“抓了那么多的战俘,死命用,挖出来运回来不就得了。”
  蔡优翻了一个白眼表示不想搭理冉闵,自顾自往下说:“恒河下游的那一片土地,显然也不适合进行分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0/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