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5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1/821

  汉国的“赋”当然是徭役的一部分,可大多数百姓出徭役只需要完成“份额”,接下来的劳动却是有工钱,他要是免除某地的“赋”才是损害百姓利益。
  再来说“税”,汉国的税与之前任何朝代没有什么不同,可并不是收完税就算完事,还会有根据收税的数额给予一定的政策反馈,比如安排工程队到交税的地方进行道路或水利设施的修建或维修。
  是不是比现代的反馈更多?然而却不是刘彦搞出来的。
  事实上中原王朝在很久远的时候就有相关的“回馈政策”,任何时期的徭役和收税都会直接反馈在当地,只是就和现代的一些“反馈政策”一样,有那样的政策是一回事,可是能不能享受到那个政策又是另一回事了。
  通常情况下,时代和王朝一直在变,可是能获得国家回馈的群体大部分时候没变,比如返税政策养肥了的某些群体,然后是修建道路和水利被一些人以权谋私只干自己家的。
  阳关往峻稷山需要经过伊吾,如今的伊吾与后世在山川地貌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至少是曾经来到过这个地方的刘彦没看出有什么变化,他当然是看不到那群五十六个民族中的白皮肤系同胞,甚至是压根就没看到什么人。
  “此地悠久一些是匈奴人和羌人的栖息地,他们在这里放牧,又会到山林之内狩猎。”李坛对这片地方必须要有研究,毕竟是属于他这个征北将军的军务辖区范围:“西晋年初时期匈奴人大股南下,羌人也跟着去了中原,有一段时期是被丁零人占据。大汉光复了中原,威慑丁零人逃向西高车,留下的那一部分一再被骠骑将军清理,不是被杀就是被俘。”
  李坛是原本就等在伊吾,迎接刘彦之后肯定是要说些什么,要是事先不知道当地的情况,再临时抱佛脚也要了解一下,要不然被问到的时候一问三不知那就不止是尴不尴尬的问题了。
  西北之地在爆发旱灾,刘彦所看到的伊吾自然不会是一片青色的草原,实际上随着居延泽的水位不断下降,依赖居延泽延伸而出水系的广大区域也是旱化日益严重。
  刘彦抬手遮挡刺眼的阳光,看着北方问道:“在北面发现了蝗虫群?”
  李坛的表情变的非常严肃,以忧虑的口气说:“第一时间发现蝗虫群的是在居延泽北面河系。那些河流干枯之后,蝗虫群就突然出现了。”
  不是蝗虫群突然出现,它们本来就存在,只是水源充足的时候是分散栖息,河流没有了水源之后在生存的本能驱使中南下,又在寻找新的栖息地过程中完成“会师”,等待被发现的时候就是密密麻麻了。
  刘彦知道旱灾之后必定会爆发蝗灾,他就此早就与重臣不止商议一次,预防是压根就无法预防了,该怎么处理有了方案,就是不确定那些方案到底有没有用。
  “能收集到的鸡、鸭、鹅已经集中到居延泽。”李坛说的就是针对出现蝗灾的应对方案之一,他用着夸张的表情和语气说:“仰赖陛下圣明,它们的确是以蝗虫为食。”
  得说的是,刘彦会知道鸡、鸭、鹅能抵抗蝗灾是从小说得来的知识,不止一本历史小说用这样的方法来抵抗蝗灾,好奇之下去查了查的确是一项有效的办法,没道理不照做。
  汉国已经建立九年,要说全面从战争中复苏过来是在开玩笑,不过一些地区的确是从战乱中恢复过来,以刘彦起家之地的山东最好。
  刘彦一开始是搞“合作公社”,除了共同劳动之外,肯定不会放过家禽农场。在那个时候,他其实是早就想着依靠鸡、鸭、鹅的大军来应对必定会出现的蝗灾。
  这一次,中枢的命令传达郡县,主要是调集鸡、鸭、鹅向北,以山东各郡县的数量最多,居延泽那边有一部分就是来自山东各郡县。
  “家禽大军有用最好。”刘彦是知道肯定有用,却是一点都没有放松,叮嘱道:“不可放松警惕,不但家禽大军要消灭蝗虫,军民也应该全面动员起来。”
  可以确定的一点,大量食用蝗虫的家禽,它们肯定会长得肥大,下蛋也绝对是会激增,要是蝗灾没有对国家造成严重损失,某些方面来讲是给家禽进补了。
  “已经在全力捕捉。”李坛所知道的是,开拔过来的军民数量就不低于十万,每天都漫山遍野在捕捉蝗虫:“捕捉的蝗虫杀死之后集中起来,臣听闻堆得像是小山那般。”
  十万军民,民基本是西北本地人,军却不是常备军,军是西北本地的郡县兵。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要说让他们去和谁交战,情绪上未必是多么乐意,可要是对付蝗灾绝对是抱着十二万分的激情,不然要是让蝗虫深入西北腹地,遭殃可不还是西北人?
  刘彦没有多久就来带居延泽。
  巡视队伍过来,迎接的是一片山呼“万岁”之声,军民对于刘彦亲自到来是一种激动和感动的情绪。
  毕竟嘛,爆发蝗灾是能用眼睛看到的事情,天子在这么个当口亲自过来,除了表明国家的重视之外,有那么一点点就是与民同苦的意思在内了。
  刘彦没去干“走基层”的事情,不是不愿意,还是因为很多的原因。他亲眼看到了所谓的蝗虫堆积成山的画面,还看到了漫山遍野的人和鸡、鸭、鹅,分布之广绝对超过三十平方里。
  “这便是蝗虫磨的粉?”刘彦手里托着一些看去土黄色的粉末,闻着其实并没有腥味,相反是有肉香味,他沾了一些吃掉,品味道:“要是不知道由蝗虫制成,吃着就像是鸡肉。”
  天子都吃了,在场官员就是觉得再恶心,可不是也要吃上一些?他们还不敢表现出恶心的一面,再牵强都得表现得像是在吃某种美味那样。
  其实要是不知道由什么制作而成的话,蝗虫粉虽然称不上好吃,可味道也差不到哪去。它含有的营养其实异常充足,还能被当成药物使用,有止咳平喘、对百日咳、支气管炎有较好的疗效。
  从营地向北看去,离得越远的地方就越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画面,要是不知道那里原本是一片草原,肯定会认为那里本是一片沙漠。
  “群蝗过处,寸草不生。”李坛不知道该不该幸灾乐祸:“骠骑将军传回信息,西高车境内蝗虫肆虐非常严重。”
  对了,冉闵又去西高车那里找丁零人的不痛快了,理由是刘彦巡视北疆,要用实际行动为刘彦“献捷”,可原因就是他根本待不住。
  蝗虫又不是专门针对汉境,它们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到处肆虐,对于农耕为主的汉人是天灾没错,可是对极度依赖水草的游牧民族也是天灾啊!
  根据冉闵传回的信息,西高车境内到处都有蝗虫在肆虐,丁零人面对爆发的蝗灾是让巫师求天神帮忙,发现天神根本拿蝗灾没办法之后,丁零人的部落有一个算一个都在逃亡。
  “柔然校尉部传来了奏章。”刘彦是从多方的情报确认一点,由北向南爆发的蝗灾,第一个受害区域就是草原:“柔然境内也爆发了蝗灾。”
  那些说爆发旱灾和蝗灾是上天不愿意让刘彦统治的人可以闭嘴了,不止是汉国在爆发天灾,周边国家有一个算一个全部在气候突变之下倒了血霉,与汉国这种至少有稳定产出的国家(农耕)相比,那些以放牧为主要生存手段的国家在天灾肆虐下抵抗力更差。
  刘彦有理由相信一点:“郁久闾跋提不会等寡人接近柔然边境再迎接,他会不远万里跑过来。”
  一样是受到天灾的危害,包括刘彦在内的汉国统治阶层在想的是,或许这是他们全面控制草原的机会。
第801章
草原不可失
  汉国目前统治的草原范围大概就是后世天朝的内蒙古再往外面一点点,境内也不是完全控制住,还是存在一些“空白”区域有一些不受控制的部落存在。
  草原太大太广了,尤其是没有明显的地标,仅是依靠星辰日月来辨别方向,或是有了指南针这一项工具,真的不要奢望路线能有多么精准,地图上稍微一点点的偏差,实际走起来可能就是偏离十里以上,十里的范围又该是多大,想藏起一些人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在骑兵称雄的年代,实际上不是骑兵真的有多么能打,是他们想打就打,想要逃也远比步兵的机动性高很多。军事上骑兵的威慑力历来就不是摆在正面战场,是他们优良的机动性可以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来狠的一下,攻击之后还能迅速的撤离。
  游牧民族最令人纠结的地方不是他们在正面战场有多么厉害,通常是以步兵为主力的农耕民族很难找到他们,再来就是想要与游牧民族的主力进行决战也很难找到机会。
  要是纵观史书会发现一点,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战的时候,纯粹的骑兵集团哪怕是有打过正面交战,可算起来会是以步兵为主力的农耕民族获胜的次数最多,就是骑兵部队哪怕战败损失也是相当有限,倒是只要以步兵为主力的中原王朝一旦失败就会是损失惨重的大败。
  “我们控制了草原的一部分,是建立在他们(游牧民族)倾巢南下的前提。”
  刘彦之所以会觉得这是一个好时代,就是草原上的游牧部落该南下的都南下了,去了中原也就失去了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他们没有了草原作为掩护,可不是找个旮旯地方躲起来就让人找不到。
  比较能打也是侵略性最高的那批游牧部落南下,留在草原上的基本都属于没什么进取心的那批,实际上留下的也是老弱病残居多,要控制草原最大的难度不是在交战中消灭或俘虏他们,是该怎么去找到他们。
  “我们对付的胡虏,与之先汉对付的胡虏,有着根本性上面的不同。”
  西汉初期,匈奴人还处于半石器时代,他们极少拥有铁器,近战武器少不了一些石斧、石矛、狼牙棒之类的,箭矢的箭镞不是骨头就是石头,可就这样依然压制着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
  一直到东汉结束,实际上草原上的各游牧民族也没有进入到完整的铁器时代,就是士兵手里的金属武器数量得到增加,中原各势力能对游牧形成优势,除了之前汉军给各游牧民族足够印象的教训之外,是在武器装备上全面领先。
  丝毫不开玩笑的讲,箭镞为骨头或石头的箭矢,也就对没有着甲的人有一定的杀伤效果,对上身穿皮甲和铁甲的人就该抓瞎。
  从西汉到东汉,汉帝国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发生战争,历来都是汉军被游牧民族的骑兵袭扰或是切断补给线,造成断粮或是军械跟不上,或是被困,或是撤退,或是投降,除此之外真没有以“军”为单位的部队在力战中被消灭的例子。
  汉帝国会被匈奴帝国压制,是汉帝国这边对匈奴帝国的骑兵部队机动性方面的抓瞎,哪怕是知道在哪,等追过去早就不见了,更经常发生的是追击的部队反而被占据机动性优势的敌军截击或是伏击。
  西晋之后的游牧民族,他们从根本性上完成了进化,总算是与时代接轨,进入到大范围使用铁器的时代。那是他们终于入主中原,获得了地盘的同时还拥有了足够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能力,之前他们别说是拥有甲骑具装这个兵种,就是突骑兵的数量都少的可怜,得是单于庭王卫军才装备得起铁器。
  刘彦似乎是在哪看过一篇文章,游牧民族掌握成套的冶炼技术就是发生在五胡乱华时期,那个部族是宇文鲜卑分裂之后的契丹。
  契丹是继承了拓跋代国在草原上的遗产,随后又捡了慕容鲜卑南下中原之后丢下的地盘,期间是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汉人奴隶。他们全面掌握冶炼技术却是从高句丽那边获取,自此契丹成为首个能掌握成套冶炼技术的游牧民族。
  其实五胡乱华阶段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真的相当重要,他们在这一个时代完成了首次的入主中原,给予后面的游牧民族上了足够珍贵的一课。
  要说告知后面的游牧民族他们也能入主中原是精神财富的话,首次统治中原还留下了相当多的遗产,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游牧民族的社会开始有了农耕民族的影子,例如军事制度和一些技术。
  就是发生首次游牧民族能够统治中原,给予了之后任何一个统治草原的霸主有了目标,那个目标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是他们真的能够杀进去并成为中原的主人。从此游牧民族视中原不再是单纯的抢劫之地,抢一把就跑是一个小目标,杀进去并统治中原才是大目标。
  与之相对的是什么?是中原王朝从来都没有能够据有草原,哪怕是某一段时间占据了一部分草原,可着实是没搞明白草原能带来什么利益,反而是为了维持占有而投入巨额的军费,经常是自行放弃了对草原的控制缩回去。
  “在寡人这一代,必须完成对草原的统治。”刘彦说话的时候是伸出一只手,比了一个划拉的姿势:“曾经很多雄才伟略的人都讲过后患不留子孙,寡人会办到的。”
  汉国对草原的统治是建立在血腥之上,每时每刻都有汉军成建制的骑兵或是侦骑在草原上扫荡,只有愿意成为汉国的一份子并接受管理才能在草原上活下去。得说的是血腥在草原上非常有用,迫使不愿意屈服的部落远远地逃离,逃不掉又不想死只能被汉国消化。
  “大汉在草原的经营收益很大。”李坛是负责北疆军务没有错,由于军队起到的作用无比大,对另外的一些事情也有清晰的了解:“草原在向腹地提供源源不断的肉食,还发展了纺织。”
  最重要的其实是纺织,之前羊毛被认为没有价值,牧人放羊就单纯是为了奶制品和肉,等待羊毛纺织被创造出来,那就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纪的大门。
  游牧民族不是天然上的穷凶恶极,其实是他们的生存手段也就那么多,放牧远比耕田的收益更不稳定,一场牛瘟、羊瘟、马瘟下来,一个原本庞大的部落就直接失去了生存下去所需的食物。不想饿死,那当然是去抢,也只有抢这么一个手段。
  相对比下来,农耕哪怕是爆发天灾,可是农耕民族的抗压性也远比游牧民族高,至少农耕民族还能存在储备粮,游牧民族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储备粮的说法。此外的话,农耕民族还知道除了正儿八经的粮食之外,一些植物也能维持生存,有多种能活下的方法,残暴手段就不是第一选择。这个也是农耕民族被认为相对温和的原因之一。
  在汉国统治的草原范围之内,牧养不再只是单纯为了奶制品或肉,牧人更为重视的是薅羊毛带来的利益,还是可持续的利益,不是杀掉吃完肉就完,是羊剃光了毛还能再长,一次又一次地产生利益。
  从西北往草原,进入到峻稷山之前是需要先经过另外一个山。那个山曾经对于某些游牧民族有相当意义,它的名字叫鞮汗山。
  鞮汗山就是西汉李陵战败投降的地方,李陵在投降之后成了匈奴的右贤王,跟随被迫投降的汉军成了匈奴的一个部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陵为匈奴人训练部队的地方就是在鞮汗山附近,与卫律这个原本效力汉军又投降匈奴的长水胡人所在的部落是邻居关系。
  时间在流逝,便是在悲壮或是惨烈的往事也会成为谈资,对于巡视到这里的刘彦来讲,了解到的就是李陵时期留下的一些建筑物的残存地基。
  干旱和蝗灾暂时还没有影响到这一片区域,位处高地向四周眺望,可以看到一些正在放牧羊群的景象,要是有诗情画意一些,一群又一群白色的羊群游荡着,或许可以想象成为是一朵又一朵的白云在飘什么的。
  这一片区域靠近西高车的疆域,而西高车境内蝗虫正在肆虐,等那边能吃的东西被啃干净,要是不发生一些意外的话,该地很快也会涌来铺天盖地的蝗虫。
  “我们在此地以北百里之外清出一条长达两百里以上的间隔带。”李坛为了能让刘彦有更直观的印象,是拿出了一章示意图。他指着图画继续说:“从这里到这里,准备就绪之后就会点火,燃烧出一条纵宽五里左右的焦土地带。”
  这件事情是刘彦事先知道的,还是由他亲自签发的命令。
  西高车境内的蝗灾着实是太夸张了,探子传回的情报一再用到“寸草不生”这个形容词,用火烧出一条焦土地带能不能阻止蝗虫南下没人知道,可怎么都要尝试一下。
  汉国是不会允许草原撤军或是撤民的事情发生,一旦撤出想再回来不止麻烦,可能还会出现代价。可要是蝗虫肆虐之下不撤都不行,要不然留人在草原就是让他们去死。
  “郁久闾跋提距离这里还有多远?”刘彦得到答案,沉吟了一下又问:“那边什么时候能够准备就绪?”
  清出一片空白地带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已经调集足够的牧畜过去啃,还需要动用庞大的人力仔细清除,都已经进行了三四个月,可离工程完成还是遥遥无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1/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