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5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9/821

  骞建同是看着又再一次鼓噪起来的阿三们,那是抽到死签的人根本不想死,或是哭天喊地,又或是试图逃跑,场面一度有些混乱。
  “军队之所以是军队,是军队极度需要纪律。”骞建同没有刻意表现的凶狠,面无表情地扭头看向赞特普·德易劳斯·书拉卡,说道:“犯错了应该得到教训,鲜血会给予剩下的人最刻骨宁心的记忆,使他们不再犯错。”
  赞特普·德易劳斯·书拉卡几乎是带着哭腔:“将近一百名的军官,超过一千的战士,他们上战场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另外的一边,李均已经下令让本部做好警戒,又分发武器给另外一些抽了生签的阿三,派人进行喊话。
  “干掉他们,洗刷你们的耻辱。要不然,就全部去死!”
  一万个阿三而已,还是有过无视军令的阿三,汉军看他们的眼神里面反正不存在什么正面评价,干掉这一批阿三,后面还能收服更多的阿三,入侵者就该有入侵者的样子,仁慈得不到感谢,只有用鲜血来进行震慑。
  也不是说汉军要做杀人狂,任何的举动都是讲究策略,先采取高压政策,后面稍微对阿三好一些肯定会被感恩戴德。
  抽到死签的阿三,他们在邀请抽到生签的人一块反抗。同时已经有抽到死签的阿三以行动来求生,他们或是逃跑,或是做出了冲击汉军的举动,无一例外全成了倒在地上的尸体。
  李均看到那些抽到生签的阿三手握武器,有的迟疑,有的是凶狠地看向汉军,反正暂时没有阿三向同袍动手,冷淡地说了两个字:“放箭。”
  是对着抽到生签的阿三放箭,原因是他们明明得到命令却是没有执行,杀掉他们可以再次表明命令的重要性,也是逼迫他们抡起武器冲上去干掉抽到死签的同袍。
  汉军弓箭手射出的箭矢有些稀稀拉拉,其实也没有杀死多少人,却是起到了“皮鞭作用”,让那些迟疑的阿三动了起来。
  动弹起来的阿三选择性有点杂,一些是凶狠地冲向汉军,一些是真的对抽到死签的同袍动手,剩下的那些是跪地哭嚎,场面是彻底乱了起来。
  正在死去的阿三都是赞特普·德易劳斯·书拉卡的部下,他是看着混乱的场面脸颊不断抽搐,藏在衣袍里的手也是不断握拳。
  骞建同自然发现了赞特普·德易劳斯·书拉卡的异状,他觉得没让这个阿三婆罗门亲自去清洗已经很照顾,要是残忍一些才不会让自己人动手,该是一开始就让这个阿三婆罗门去干这种脏活。
  “知道为什么是我们汉人杀到你们的这一片大陆吗?”骞建同也没等赞特普·德易劳斯·书拉卡有什么回应,自顾自往下说:“因为我们汉人比你们更追求纪律,用纪律约束起一个集体。别以为我们是特别针对你们,任何违抗军令的人,不管是谁都该付出代价,类似今天的事情不止发生在你们身上。”
  赞特普·德易劳斯·书拉卡难以置信地问:“您是说,汉人的士兵也会抽生死签?”
  “当然。”骞建同颔首肯定道:“纪律没有鲜血作为震慑,怎么能够显示出庄严性?不止死我们汉人,同为强国的大秦和波斯,哪个没有这个的规矩?”
  赞特普·德易劳斯·书拉卡就是个小国的婆罗门,待在旮旯地方行使作为婆罗门的特权作威作福,对于外国会有一些道听途说,可要说有多了解就算了。他不知道骞建同的话是真是假,听了倒是心里觉得好受了许多。
  行刑的现场,由于人实在是太多,分出的场地也就有些多,一些地方是完成了对抽到死签的杀戮,更多的地方则是依然还在进行。
  赞特普·德易劳斯·书拉卡不知道是从骞建同的话里领悟到了什么,他后面是行走到各个场地,喊话让阿三们接受既定的命运。
  使汉人感到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经过赞特普·德易劳斯·书拉卡的喊话,阿三们竟然是听从了指示,抽到死签的人未必想死,抽到生签却被勒令干掉抽到死签的人则是挥舞起了武器。
  “他的影响力这么大?”李均已经来到骞建同身边,远远地看着赞特普·德易劳斯·书拉卡的作为:“是阶层,还是个人魅力?”
  “他们这边很神奇,阶层压制非常明显。”骞建同就不认为能力平庸的赞特普·德易劳斯·书拉卡会有什么超人的魅力,稍微想了想说道:“在他们的社会体系中,婆罗门是能决定刹帝利以下阶层的生死。”
  没什么好奇怪的地方,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高层都能决定以下阶层的命运,只是阿三这边更为明显一些。
  “希望经过这一次之后,阿三们能吃教训。”
  “希望吧。”
第798章
有点复杂
  “桓温又在大搞屠杀了?”
  在汉国本土,季节又进入了新一年的春季,忙于应对更严重旱灾的刘彦收到了来自阿三大陆的最新消息,远征军攻克了那个小国的王都,迫使该小国的国王投降,远征军总算是有了一块进攻笈多王朝的跳板。
  “是消灭不合作者。”徐正早就学会在不好的事情上面的用词:“事实证明消灭那些不合作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远征军正在用高效的速度完成对吉塔拿多的控制。”
  说起来也是奇怪了,吉塔拿多的首都陷落,他们的国王也在第一时间投降。投降后的该国国王被要求传檄四方,原先还有抵抗的各地竟然随着国王的投降停止下来,是那种连零星抵抗都没有的投降,不知道该说德拉王朝的统治是稳固,还是阿三本来就非常听话。
  “同意保留吉塔拿多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规格要降低成为一个邦。”刘彦其实不在乎杀掉了多少阿三,重视的是桓温能不能在那里站稳脚跟:“同时接受承认愿意合作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的特权,高于贱民的地位受到大汉的保证。”
  阿三那边的种姓制度早就根深蒂固,别说汉国一点没有解救阿三贱民于水深火热的兴趣,就算是汉国有那个打算阿三贱民也不会领情,那些阿三贱民相反是会手足无措,然后在上层种姓的呼吁下与要解放他们的汉人过不去。
  种姓大法再加上宗教洗脑的威力令人瞠目结舌,高种姓认为各种特权属于理所当然,下级种姓也坚持认为自己今世的苦难是在为来世积累福报。
  深信有来世的阿三贱民,他们愿意接受今生今世任何的苦难,又被教导只有服从上层种姓才能在今世结束后,能在来世能够投个好胎,任何抵制、抵抗……乃至于思想违反、行动违反上层种姓的行为,都将失去来世投个好胎的机会。
  为了来世投个好胎,阿三贱民对上层种姓的软弱和服从几乎是没有底线,汉国想要好好地统治和经营阿三地盘,初始阶段收编阿三的高种姓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不但能够更好的去驱使各种阿三,还不会招惹半点的仇恨。
  “陛下。”纪昌对既定国策不会有任何反对意见,他只是想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德拉王室应当送来质子,婆罗门和刹帝利是不是也照做?”
  汉人对于阿三的社会制度,包括人文环境等等,了解仅是一些皮毛。他们其实也没有太想要了解的兴趣,要不是在完成军事目标之后为了寻找更好的征服途径,谁乐意去了解一个轻易击败的手下败将?
  送血亲……通常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作为人质在世界任何国家或民族是一种通用手段,只不过通常是没有多大的约束力。毕竟上位者谁只是一个后代,死了第一顺位继承人,不还有一大串的“备胎”吗?
  依然要求上来人质,尤其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打的是教育这名人质的算盘,使人质在一连串的教育和洗脑中变得听话和顺从,或许还会用一些手段让人质一看到什么人或是场景就发出来自灵魂深处的恐惧感,以此来保证一旦这个人质回国继位后不敢违逆。
  “要不要派遣士子前往吉塔拿多?”桑虞对这个的兴趣不是一点半点,不是他突然有了复兴楚诗学派的理想,是身为儒家门徒的使命感使然,也是其中有好处:“使其汉化,方能保证统治。”
  吕议对桑虞抢了自己的提议是皱起了眉头。他才是典客,负责邦交与文化相关,都还没有说话,桑虞这个御使大夫着什么急?
  今天不是大朝会的日子,众人不是在议政大殿,小朝会是在议政殿的后殿的一个房间举行。
  刘彦自然是坐在主位之上,众臣是分别坐于左右两边。
  房间里面的窗户被打开,能看到外面不远处的宫阙,更远的地方是一座像是坐落在山峰上的青瓦章台。
  之所以说“像是”坐落在山峰,是那里是人工加高,土壤是清理新旧长安地表的泥土,它们没地方放,就被安排堆到特定的地方,其中被拿来用于垫高某些部分宫阙的地基最为广泛。
  宫阙当然是选高地来建,那是一种处于防积水的需要,再来就是地势越高,建筑物就越会显得越宏伟。要是条件允许任何朝代建造宫阙都是会选天然的高地,不想下大雨就变成泽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统治者打从心里想的是随时随地能阅览更宽广的江山。
  汉国追寻的先汉风格,只不过可能连设计师都没有察觉一点,先汉分为西汉和东汉,可是东汉的建筑风格与西汉的建筑风格又是两回事,其中屋檐的设计最为明显。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原,僧人不止带来了佛学,还带来了拥有阿三以及塞种人特色的建筑风格,以阿三那边的风格最为明显。
  东汉来到中原的僧人大多是建筑狂魔,他们最大的理想就是建造一座寺院,然后成为名正言顺的主持,有了布道场就能吸纳信徒传播信仰,可通常是没有那个财力去建造属于自己的寺院,那就只有想方设法弄来钱财,给人设计房子就成了最理想的工作。
  来自阿三的僧人,他们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会参考中原本来的特色,再加入一些生长和游历区域的风格。
  要是对历史有研究的人会发现一点,诸夏的上古先秦,包括秦帝国和西汉时期是不存在飞檐这一设计,然后飞檐设计到东汉之后突然出现,一开始是一些达官贵人的府邸有类似的设计。再深入的考察一下,会发现飞檐设计全面应用在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六八年)所建造的白马寺身上。
  佛教在诸夏的传播旅程很神奇,来自异域又有诸多限制和忌讳的佛教根本在诸夏传播不开,倒不是必需剃光头和不能吃肉等一些方面,甚至都不是不允许犯女色。
  实际上一开始佛教可没要求剃光头,荤戒也不是不能吃肉,“荤”所指的是葱、韭、薤、蒜、茴香等有刺激气味的植物蔬菜。
  同时一开始佛教也没规定不能犯腥戒,“腥”一般是指血肉,不但能吃肉,杀生也没有被完全禁止,所禁止的是冒犯牛(包括杀),不吃猪肉。
  佛教想要在诸夏传播,不能冒犯牛首先就难以被诸夏接受,不驱使牛农耕怎么进行?再来是,一直到西汉时期,包括汉帝国初期以及之前的朝代也没有禁止杀牛,尤其是汉匈大战时期吃的牛最多,是等待失去牛的来源渠道之后才有禁止法令的出现,越是难以获得牛的来源执行越严格,相反是能够获得牛的情况下虽然有法令却睁只眼闭只眼。
  就是到现在,佛教也没有剃光头的规定,来自阿三的僧人是留着寸头,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汉人才不会剃寸头。然后,因为汉人对传承香火的执念,佛教在诸夏还没不允许结婚。
  会说到佛教,是汉国的宫城有佛教徒参与设计,就是那个来自龟兹的佛图澄。
  到目前为止,有高超的建筑设计能力是每一位高僧的必备技能,懂得建筑设计也是他们接近达官贵人的途径之一。
  参与宫城设计的不单只有佛图澄,是集中了身在汉国的大多数高僧,原因非常的简单,怎么设计建筑物是一项很严格的学问,既然佛教擅长没道理不让参与。再来就是诸夏这边相关的人才比较匮乏,那是胡虏肆虐之后传承断层带来的结果。
  “佛教请求回到阿三大陆?”刘彦对这个还真是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佛教的诞生地就是那边,可他们被印度教驱赶了。”
  汉国这边没有明确禁止宗教传播,问题是官府有针对性,总的来说对佛教的压制比较大。佛教的一些有志之士想要改变这一局面,只是他们的努力收获甚微,连参与设计宫城这一个大功劳都没有用,至少是不像为一些统治者服务能换来特权。
  当前的佛教可不是后世的佛教,不止是一些宗教规定方面,连带教义也是有着极大的不同。后世的佛教是经过一再的阉割,当前的佛教其实有很大的侵略性。比较明显的就是后世的佛教可不敢鼓动侵略,当前的佛教却是连建议统治者对某个民族执行种族灭绝都敢。
  其实佛教不管怎么变,单单劝导人们忍受这一方面就对统治阶层相当有利,他们有这样的教义当然也是为了获取统治阶层的青睐,与变种之后的儒家愚民核心思想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很关键的问题,刘彦可不希望自己统治的百姓麻木,更不想百姓是什么都不懂的愚民,那样一来排斥佛教,以及不喜欢儒家的一些学派,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身在汉国的佛教人士,他们认为不被接受是胡进的锅,一直没有放弃争取汉国统治者的青睐,短时间内却是不会有什么希望,不得不又另找出路,其中就包括回到他们的发源地。
  胡进就是那个建议石虎杀光北方汉人的汉奸,他到底是不是一名真正的佛教徒对谁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就相信他是名真正的有道高僧,干了什么事自然是要被记在佛教的头上。
  “他们认为大汉在征服阿三大陆能用得上佛教,他们也万般愿意为大汉服务。”吕议说话的时候是看着桑虞,像是怀疑不快点接刘彦的话,桑虞又该越俎代庖:“那也是请求在长安建一座寺庙被拒绝后的反应。”
  汉国不可能有国教,那是继承诸夏古典时代的政策,有了天子,再抬上来一名教宗,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至于后面,一些朝代,尤其是分裂形式下的国家,不少是立了国教,尤其是南北朝阶段,被所立国教搞死的并不少,越到后面诸夏历朝历代对宗教的提防就越高,尤其对邪教更是不留余力进行剿灭。
  刘彦对佛教想要回到发源地没有特殊想法,需要众臣的意见。
  “据臣所知,阿三大陆还有佛教,只是极度弱小。”纪昌知道的情况是,佛教在阿三那边连苟延残喘的资格都没有,早就被挤压出主流国家,仅是在阿三为主体的国家周边的一些部落和小国还有生存空间:“印度教在阿三是庞然大物的存在,对大汉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现在的年代是一个关键时期,尤其是对宗教界而言更是这样。
  后世的几大宗教都是在这一段时期诞生或是崛起,例如罗马开始了基督教的兴盛,佛教来到诸夏之地大肆发展,为了抵抗佛教的入侵诸夏开始了道教的神谱编写。
  汉国这边是有讨论过要不要扶持道教,意见并没有得到统一,倾向应该扶持的声音越来越大却是事实,原因当然与正在爆发的天灾有关,再来是本土宗教空白容易使外来入侵更为简单,毕竟人真的需要信仰。
  “想要征服阿三大陆,印度教的确不能忽视。”桑虞可是知道一点,任何一个宗教都相当富有,尤其是阿三那边的印度教更富有,那是体现在远征军发回的奏报中提到,每一座寺庙都不缺乏黄金,更夸张的还有整座神像都是黄金铸造的事实:“我们在征服阶段可以利用利用印度教,可是想要真正的让阿三大陆变成疆域,印度教会成为无法忽视的障碍。”
  得了,谁不知道谁,众人看桑虞是什么目光都有,不就是汉国想要阿三那边的财富,偏偏阿三那边掌握巨量财富的是宗教,光凭这一点就有收拾的理由。
  印度教掌握的财富不单单是黄金,他们还掌握着法律解释权,数量夸张到难以计算的土地,同样是难以计算的奴隶,差不多所有东西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下,汉人过去可不是要当什么好人,没有理由就那么看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9/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