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5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5/821

  不管是罗马人还是波斯人,他们就没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统治者能带来好处才会被认可为统治者,不能带来好处还会损害利益,基本上就是用直接的行动送统治者去死。
  不知道是不是正确,反正诸夏的确是在中央集权方面领先了一步,后面各个文明也是逐渐走到了中央集权的道路上面,就是因为历史遗留因素的关系,除了诸夏文明之外的其余文明,哪怕是有过短暂的中央集权时期,时间通常也长不了。
  那是不同的文明所产生的一种不相同的直接反应,事实上诸夏在春秋时期也有相同的情况,春秋也是诸夏高速扩张的时期,却不是中央的功劳,实际上是封臣的自发行为。
  所谓的领主就是封臣,封臣还能有自己的封臣,一层又一层地维持着国家的阶层体系,他们在一种誓约的约束之下达成效忠关系,会出现内部消耗,可是绝大多数的力量是用在对外开拓方面。
  都说西汉奠定了诸夏的最初版图,可是西汉扩张的那些地区,很多地方在春秋时期就被纳入文明体系,等于是西汉重新走了一遍秦帝国横扫八荒六合的一统道路。
  诸夏有了中央集权制度之后,版图的扩张异常缓慢,甚至很多时候打出去了又自己缩回来,那是中央觉得无法控制太远的地方,又不愿意以封臣模式遥控。
  世界之大就是那么的无奇不有,存在一定的个例,不过大部分却是平常之事,自中央集权成为一种规则之后,诸夏算是相对特别的一个,与其余国家和民族相似度近乎于没有。
  “罗马的扩张,就是各个家族带动的?”桓温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个说法,想了想不得不承认:“按照你的说法,的确是这样啊!”
  “我们版图也是建立在各个家族扩张的基础上。”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说的是帕提亚时期那些家族的扩张,波斯萨珊的建立就是收复了帕提亚曾经的疆域,还没全收复回来。他说:“很羞愧的地方,我们已经停止收复行动很多年,甚至还一直在丢失土地。”
  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没提的是,波斯萨珊的制度很不稳定,会因为不同的统治者上台发生可能是南辕北辙的更改,比如上一任统治者尊重地方的领主权力使国家的疆域大体处于扩张时期,下一任的统治者打压乃至于是消灭地方领主导致疆域又在缩小。
  波斯人生活在中亚以及西亚,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文明非常多,与之恩怨情仇了数千年之久的欧罗巴,时不时能统治一下的北非,再来就是南边的邻居阿三们。
  接触的文明着实是太多了,也给了波斯人多样的文化元素,制度方面从来都不是一层不变,大体上却是保持与欧罗巴的同步,有那么点相爱相杀的意思。
  “我们(阿尔达希尔王室)现在又走回了老路。”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指的是王室实力衰落,不太管得动实力强大的领主:“现在罗马正处于分裂,或许是我们最好的机会了。”
  近几年波斯萨珊是有与罗马开战,不过战事规模并不大,统治波斯萨珊的阿尔达希尔王室有机会从与罗马的前线调回军队,要不是各地一直在发生动荡,早就对一些不听话的领主动手了。
  “我们需要改革。”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说到这个就变的无比坚定:“已知世界中,只有大汉的制度才是最合适的。”
  波斯人与诸夏有过接触,最早的时候应该是在西汉时期,可是双方完全难以深入进行交流,原因自然是中间一直相隔着一些国家,路途遥远的同时,沿途的环境还相当恶劣,给深入交流制造了足够多的障碍。
  管中窥豹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方方面面,像是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目前就是这样。他有亲自到过汉国,还能与汉国的一些中枢重臣面对面的交流,可是那么短的时间又怎么可能对诸夏这个文明有足够多的了解。
  别说是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了,其实哪怕是诸夏的人对自己的文明也没可能做到全面了解,仅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一切显得顺其自然,可是要用语言来形容的话,真的很难讲明白。
  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说要学习汉国的制度并不是随意提一提,是他所见和所了解的汉国制度对统治者所在的家族最为有利。
  身为王族,还是一个有实权的王族,更重要的是家族的子嗣对王位也不是没有继承权,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对于汉国那种最大程度保证统治者的权力至高无上怎么会不心动?
  “我们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袁乔极力忍耐着内心的兴奋:“无论是从哪一方面。”
  袁乔说到底还是儒生,而儒生对于教化可是相当有兴趣,一直都想着“世界大同”,那就从教会蛮夷诸夏文字开始,再近一步同化蛮夷的思想,化蛮夷为诸夏。
  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一下子就觉得不对了,袁乔的热情也来得太突然了一些。
  桓温察觉到了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的异样,不动声色地提醒了一下袁乔。
  袁乔却是不甚在意,教化蛮夷本来就是儒生最爱干的事情,还是那种抱着伟大情操去做事的态度,他们在干这么一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带着恶意,仅是为了传播文化,至于传播文化之后产生的效应,基本上是没有多想。
  桓温要是没有与刘彦曾经有过关于对蛮夷展开教化的对话,估计也是与袁乔差不多。
  真的就是那样,儒生想的是让蛮夷也能感受到圣人的伟大,其它方面则都是次要的。这种思想原本仅是存在于儒家的楚诗学派和韩诗学派,后面才扩散到其余儒家学派,尤其谷阳学派受到的影响最大。
  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不知道什么是文化入侵,只是从袁乔过份的热情上面感觉不对劲,后面多次试探之下又释怀。
  “是吗?圣人。”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有些不明白地问:“知识都是由你们的圣人所创造?”
  袁乔可没有那个脸说“是”,他突然想到了一些什么,原本兴致勃勃的心态慢慢淡了下去。
  得是儒家全面制霸的时候,圣人才是圣人,连带山东那一家子不但能够享受各种特权,还受到文化人的无条件尊重。
  现如今经过胡虏肆虐,儒家自然也是大时局下遭遇打击,再来是到两晋的时候,儒家自己走入岔路,只要是个大儒就不能不懂玄学,搞得阴阳学派大为盛行。
  春秋到秦帝国时期的儒家讲的是“仁”和“礼”;西汉刘彻时期儒家以“春秋大义”和“复仇主义”为主调,随后又变成了“克己复礼”;到了东汉儒家核心又有了新的变化,成了“和”。
  可以说,任何一个时期的儒学核心都一直存在变化。
  刘彦对儒家压根就不感冒,一点都没有独尊儒术的迹象,那一点从一点都不搭理山东那一家子就能看得出来。那是他对山东那一家子的节操完全不信任,那一家子接着圣人的招牌干了太多的肮脏事,平时怎么去欺压百姓也就不提,仅是任何一个入侵者都能得到承认就能恶心死人,这样的家族有什么值得尊重的地方?
  但凡山东那一家子能够在外敌入侵的时候表态抵抗,而不是屡屡去跪舔,刘彦哪怕再不喜欢也会将那一家子供起来,可惜的是那一家子一次都没有抵抗,相反是一再成为入侵者的助力,多少次就是他们呼吁不要反抗入侵者。
  在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邀请袁乔介绍大儒前往波斯之后,桓温的态度也有了转变。
  “是的。”桓温开始变的和颜欢色:“如果你愿意,并且愿意付之行动,或许在贩售军械上也不是不能商量。”
  如果说袁乔想的是教化,桓温想到的就是让波斯全面汉化。
第793章
目标萨特城
  要彻底征服一个民族,首先得是让那个民族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以其举族被灭消失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如加入到强大征服者序列,或是蛰伏起来卧薪尝胆,又或是苟延残喘,只要民族没有灭绝总还是有着无数的可能性。
  诸夏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属于一个民族?从“诸”这个字就能得出答案。
  诸夏一直都不单独指一个民族,是指同一个阵营序列,由汉初之后逐渐形成汉人这个数量庞大的民族,再配以乌桓、鲜卑、南匈奴、羌、高句丽……等等许多的附庸种族,形成泛诸夏体系。
  根据司马迁的解释,诸夏是从夏朝为起始,随着夏朝和商朝……乃至于周朝的崩溃瓦解,夏、商、周有先民迁移往中原之外。所以匈奴是夏的后裔,其余非汉人的民族也都能找到与夏、商、周有关系的证据,尤其是夏朝和商朝的证据更多,以此来判定其实大家都是自己人。
  泛诸夏理论很难说对历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汉人强大的时候,是击败和同化异族的利器。可是等待汉人衰弱下去,有外敌来进行侵略,抵抗不了而被统治时,那一套理论又成了瓦解汉人抵抗的利器,甚至一些文化人还能理直气壮地说给同一祖先的入侵者效劳并不丢人。
  通常情况下,哪怕是诸夏的主体民族能够保证自身的强大,其余附庸种族也不会老老实实地团结在泛诸夏阵营周围,时不时会闹出一些幺蛾子,有时候甚至会突然来一下狠的。
  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主体民族在关怀以及照顾其余小伙伴,比如给予粮食资助、教导知识、提升其工业水平,还有……高考加分?但这样的帮助基本是不会被感恩,屡次主体民族出现问题之后,撕咬过来就是那些人。
  桓温和袁乔都是经历了同一个时代,西晋没有崩溃之前,统治阶层根本不认为胡人有什么威胁。他们有那样的自信是建立在三国并立时期,任何一国都能将周边的胡虏或蛮人按在地上摩擦,认为胡虏已经被完全驯服。
  事实却证明西晋谜一般的自信完全是虚假的。
  诸侯混战到三国并立的内战让诸夏这边丧失了大量的人口,缺乏劳动力之下不断地引进认为被驯服了的胡虏,一开始胡虏其实还相对老实,但耐不住司马一家都是野心勃勃之辈,诸王相攻显露出了西晋纸老虎的现实,然后被胡虏教做人了。
  有了西晋的教训,致使汉人开始认识到胡虏压根不会被驯服,至少除开西汉和东汉之外,没人能够将胡虏驯服。他们的认知也没有发生错误,后面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像先汉做到过驯服胡虏的伟业。
  不管是强盛一时的大隋,还是从建立到灭亡人口数量都比不上大隋的大唐,都是吃了认为自己已经驯服胡虏的亏,搞得一个被围堵不得不要求天下勤王导致天下大乱(杨广被困雁门关),另一个是干脆被自己认为已经驯服的胡虏送进了坟墓(安史之乱)。
  现如今的汉国重新恢复了霸主的自信,可是源于西晋的教训足够深刻,其余是怎么样很难说,桓温和袁乔多少是会有一种要是再扶持起一个白眼狼必定会被咬的心态。
  因为担心,导致袁乔对教化波斯打了退堂鼓。
  桓温同样有顾虑,可是他选择迎难而上。他的脑子里已经在打草稿,想要建议中枢加大对波斯萨珊的文化渗透,帮波斯萨珊的阿尔达希尔王室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可以搞一搞,不过却是要制造波斯萨珊的内部混乱,里面有太多可以操作的地方了。
  最终,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购买军械的请求没有得到及时的反应,桓温给予的回复是需要请示中枢。倒是他另一个学习汉国制度的请求得到了承诺。
  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的到来只是一个小插曲,桓温现在最为重视的还是对阿三的征战上面。
  在北部以及东部,汉军暂时不会有什么攻势,双方暂时是进入到对峙阶段。
  “伏伟已经在往该处的沿海移动。”袁乔指的地图是东部沿海区域:“这边的山区并不是十分广袤。正面推进以及舰队投送登陆部队,敌军不想被夹击的撤退转进可能性最大。”
  一直是到现在,汉军对于山地战其实都依然是不太熟,甚至于对丛林战也还有点抓瞎,偏偏不管是在平蛮校尉部还阿三本土,都无法避免山地战和丛林战。
  桓温会拖到这个时候才登陆阿三本土,追溯起原因是从本土的西南调兵,再来就是留出更多的时间使更多的部队适应和学习山地战、丛林战。
  最新一批被从本土调过来的常备军,他们是桓温指挥最久的部队,一开始是追随桓温攻打巴蜀的李氏成汉,后面又跟着横扫了东晋小朝廷的宁州、交州和广州。他们从元朔七年被抽离桓温所指挥的编制,原因当然是本土南边的战事结束,再来就是汉军的体制不允许一支部队被一名将军长期控制。
  桓温除了从本土调来对山地战和丛林战相对拿手的部队之外,还特意请调了骞建同以及一部分羽林军。
  骞建同和羽林军是最后一批登陆阿三的部队,他们经过必要的休整就被指派任务,本部以及两个师的常备军负责攻打吉塔拿多王都萨特城,随行的还有一些阿三的归附军,后面还有会来自倭列岛的仆从军跟上。
  吉塔拿多的王都萨特城是建立在一片平原的核心部位,以阿三的地理环境而言,哪怕是平原也缺不了密集的森林,河系也是又多又杂。
  辛亏的是汉军从来都不缺渡河经验,有了向导的带路,本部是没有遭遇太大的麻烦,要说有什么不顺心的就是那些归附军拖慢了整体的行军速度。
  “除了必要的向导,不管那些阿三了。”骞建同刚刚得知一点,只要渡过眼前的这一条河流,再往前方就是一马平川,还没有密集的森林碍事:“这里到萨特城是八十余里,骑军赶一些能在黄昏之前抵达。”
  李均是骞建同的副将。副将就是为主将拾遗补缺的角色,另外就是干一些护卫主将侧翼之类的活。他很清楚骞建同是有什么打算。
  “步军缺少代步的畜力,以最快的速度也只能在黎明前赶到。”蔡勉身为长史有更多的顾虑:“我们对萨特城虽然有窥探情报,可是情报有多少真实性难以估测。”
  蔡勉是蔡优的嫡长子,他这一次能坐上征讨阿三大陆的末班车,是蔡优特地向刘彦求的恩典。
  汉国的众多官二代们,由于官一代暂时没搞清楚刘彦的具体想法,大多数是比较老实地做学问或是勤练武艺,等待稍微摸清楚刘彦的想法,官一代就开始为子嗣争取建功立业的机会,极少数是往地方官的方向发展,更多是寻求出国境参与征战。
  作为一个国家的王都,哪怕以吉塔拿多这样的小国,萨特城在任何时期都没可能不存在驻军。汉军得到的情报是,萨特城长期驻扎有八千左右所谓的卫军,基本是这个小国的十分之八刹帝利军团,必要的时候还能动员出不低于三万的市民参与守卫城池。
  除了兵力窥探之外,汉军还针对城防有做过了解,萨特城是一座约有五六万人的城市,有着三丈左右的城墙作为屏障,就是不存在护城河。
  骞建同也知道是自己闲太久导致心态有些急切了。放弃单独由骑军突袭的想法,他却是难免又开骂:“那些阿三能更废物一些吗?”
  说到底,汉军都已经入侵到吉塔拿多国境内,就是德拉王朝再蠢也不会忽略萨特城的城防。有了戒备的萨特城根本就不是骑军一个突袭能拿下的,尤其是骑军的数量仅是两千左右。
  跟随骞建同这支部队要去攻击萨特城的归附军数量并不少,米萨普亲自率领的三千刹帝利军团,另有将近五万的贱民武装,他们之中的刹帝利军团素质其实还算不错,可是那些贱民就真的有些不堪入目了。
  “有我们在前开路,他们还能走成这样……”李均不知道是该笑还是恼怒:“如果阿三都是这样的话,我们还真的是选了个好的征服之地。”
  可不是?阿三表现得越烂,作为队友当然是无法忍受。可是对于入侵者来说,越烂的阿三就越好打,真的就是一件好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5/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