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5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5/821

  新长安的宫城自然是所有工程的重中之重,肯定是排在优先的序列,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主宫阙群基本上已经拔地而起,该有的林苑也呈现规模。
  由于是刘彦要仿古,或许建筑物与先汉不是那么一模一样,可宫阙群的名字,尤其是一些主殿的取名就是直接拿西汉的名字来用。
  他们现在行走的绿荫大道是建章宫到未央宫的路上,刚刚经过了丞相府,差不多是到武库附近。
  丞相府竟然是在宫城里面?那完全就是废话了呀!
  西汉的宫城,朝廷的职权机构就是安置在宫城之内,不但是丞相府,其余御史府、廷尉署、太尉署、少府、卫尉署……只要是三公九卿级别的办公地点,都是在宫城之内。
  主办公地点在宫城,宫城之外还有附属的办公地点,不过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重要人物坐班,就是文牍什么的也是次要级别的。
  宫城之内还有武库?那更是废话中的废话。不但有武库,还有宫城戍卫军的建筑群,甚至有操练场、训练场、演武场等等区域。
  宫城占地为什么会那么大,并不是统治者本身需要那么大,他一个人才能用多少地方。除开统治者本身,后宫的众多女人也需要地方,再来必要的属官、驻军、宫女、宦官难道是等上班才进宫城?
  绿荫大道的两边,每隔三米左右就站着一名兵士,他们又分为甲士和武士。
  站班者不同的装扮并不是为了简单的区分,其实是职责上面的不同,例如出了事甲士布阵而战,武士则是配合跟随刘彦的护卫作战,甲士对敌,武士、护卫纯粹就是保护刘彦能开溜就开溜。
  别以为各处站班的武装人员就是全部,宫城被认为是守卫森严,看的不是各处的明哨,事实上一些人是隐蔽在周边的暗处,另外宫城的一些建筑物内也是随时随地有众多的武装人员值班,就是一些看着平常的建筑物,信不信打开门或是窗户就露出大型远程攻击器械。
  没事出的宫城听着安安静静,看上去也绝对是一片祥和,可一出事就是到处涌出守卫者。平常一个人走在任何一条道路上,还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看着,有点什么异常被突然出现的人带走是轻的,要是谁走着走着突然拔出凶器,下一刻就是被密密麻麻箭矢招待,那也是为什么不在特殊名单上(例如统治者和其家人),没人敢在宫城做出异动的原因。
  这种情况真不是刘彦怕死搞特殊,任何朝代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档次,就是再弱再小的诸夏王朝,宫城的守卫也绝对是最严密的。
  先秦爱建阁,先汉爱造楼,刘彦两相结合,宫城之内随处可见又是阁又是楼,最高的都有十来层那么高,形状却是塔状。
  阁楼之所以被拆开,那是因为当时就真不是合在一起的词。
  阁,尤其是先秦的阁,说白了就是章台的一种,由于先秦时期建造时基本是采用全木头结构,阁的结构实际上就真看不到除了木头之外的材料,它主要是用来远眺、游憩和藏书。
  楼比阁高,又有别于先秦只采用木头结构,同时先汉的楼底层其实是除了承重柱之外完全中空,是在第二层才建有墙壁。先汉皇室建造楼,基本上是从四层以上才利用,下面的三层完全就是摆设,尤其极度喜欢顶上的几层,除了作为欣赏歌舞、看书等休闲,最爱干的就是站在最顶上的那一层阳台眺望长安城。
  刘彦这一次溜达没有目的性,走着走着就来到一处塔楼。
  一众人过去,底下一层按照先汉的习惯没有砌上墙壁,由楼梯向上,到了二层,由于只是存在承重柱没有其余遮挡视野的东西,一眼就能看到昏暗视线中全副武装又静坐于地上的将士。
  藏于这里的将士看到刘彦到来明显很激动,除却主官走过去对刘彦行礼,其余人没有什么举动,呼吸粗重地坐在原地,只是目光随着刘彦的移动而移动。
  第三层依然是静坐的众多将士,有所区别的是这里多了一些床弩这种大杀器,还堆着一些放置弩箭的架子或箱子。
  到了第四层总算是砌起墙壁分房间,就是看着没摆放多少家具或其它东西,可见不管是刘彦还是一些有资格来玩的人,很少到这一栋塔楼来。
  楼梯的设计是“Z”字形,这个理念当然又是出自刘彦,要不之前其实都是围绕着四面墙壁的那种环形上升款式。(电视上看到东汉以前是现代款式的楼梯,那是建造影视建筑没讲究,要不然得是到隋唐才出现“Z”字款式楼梯)
  得说的是,不但诸夏长时间使用围绕边缘墙壁的环形上升款式,其余文明只要是建筑物足够高,也是采用相同的设计方式,欧罗巴还将这种环形上升的体系维持到一战的一些风力马车或是教堂这种够高又没借力点的建筑物。
  上到最顶端,刘彦直接走到阳台,借着高度向外瞭望,没去看宫城之内,看的是远处。
  那里是一处正在建设的工地,被挖出一片面积不小的凹地,有人挖土有人装,然后又被畜力车拉着不知道是要运往哪里。
  诸夏的城池,尤其是作为帝都,哪能没有这个“池”那个“池”?就是没有,那也必须是要挖上几个。这个习惯还是从秦帝国就传下来的,始皇帝在兰池遇刺,那个兰池就是人工挖出来的,还盖了不少的游玩场所,诡异的是开放民间人士玩乐,才有了遇刺那么一回事。
  到了西汉时期,刘彻之前的那些帝王因为有匈奴的威胁,再来是国内诸侯王的威胁也不小,既没有那个财力也没有那个闲心去搞什么游乐设施,可是到刘彻之后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解决掉匈奴的威胁,大肆建造宫阙是必须的,没事干出动庞大人手挖“池”的事也没少干。
  “池”就是一个官方名称,按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湖,不管皇帝是出于什么目的去挖,也不管是建设了什么游玩设施,那些湖的存在的确是有大用,首先是湖的存在延伸出了渠,提供了城内百姓的取水,再来就是开明的皇帝也允许民间去游玩,怎么都是多个可以散心放松的地方。
  杭州西湖就是一个北宋时期经过人工改造的湖,主持者是苏轼。他其实是以罪官的身份被发配到杭州,可耐不住有太后照顾,一些弟子也足够给力,就让他在吟诗作对中完成了一项大事业,西湖从北宋一直到现代就成为杭州最出名的地标。
  长安在秦帝国、西汉、东汉先后经过建设,之前的辉煌真不是后人想象的那么匮乏,刘彦新选地址造新城,看不到之前的辉煌,可是真的有那个雄心壮志造出一座千年帝都,那么在修建之初肯定是要做好基础,也就绝对少不了一些人工湖的存在。
  站在高处一眼能及的地方,三个分在不同位置的人工湖在挖,挖出来的土是被集中到一处,纪昌不止一次看向一处,那里就是利用挖湖的土在建设天坛的地方。
  当然了,天坛是后世的叫法,现如今的人是称呼为“台”。
  刘彦不是说新长安建成之时就是登基之日吗?想要登基可不是随便挑个地方,换上皇帝款式的冕服,吼一嗓子“老子称帝了”,然后就算完事。
  诸夏的称帝有一个很正经的流程,秦末战火烧毁了太多的典籍,导致汉初都没能有一套按照周礼的登基大典,刘邦称帝仪式就被一些人不断诟病,后面有叔孙通七拼八凑又自己臆想搞了一套汉室礼,然后叔孙通这个儒家的一份子被骂了千年。
  得说的是,刘彦的称帝仪式是越来越逼近,但整个汉国其实是无比抓瞎的,原因是连先汉的登基流程也找不到,至于能找到的司马一家子登基仪式流程记录,那是一定不能用的嘛!
第780章
这是要逼死众臣的节奏
  在诸夏成为最高也是合法的统治者有很严格的流程,称帝只是宣告成为国家的统治者身份,比称帝更应该得到重视的是登天子位。
  在那个流程之中,必须是先登天子位,预示着得到上天的承认,然后才是举行称帝仪式。要仅是称帝而没有登天子位,或是先称帝再登天子位,要么是割据政权要完蛋之前的疯狂,要么就是纯粹在搞笑。
  诸夏敢随随便便称帝的人不少,可是真没有太多人敢随意登天子位,尤其是一些在乱世中得势的人,他们不管是英雄还是枭雄,走的流程就是先称王,随后根据情势的发展再走其它的流程。
  割据政权之所以没敢随意登天子位,那是他们清楚自己究竟是怎么回事,天子位是一种权力天授的表示,另外一层就是想成为天子也要看别人承不承认,别人不认可皇帝身份没什么,可要是登天子位又不被承认可,后果绝对比不被承认帝位严重。
  虽然有因为迷信的关系怕老天爷震怒,但事情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一些人可能不清楚既然是皇帝了,为什么又要搞出一个天子的身份出来,必须说的是皇帝是皇帝,天子是天子,皇帝是统治者没有错,天子却是诸夏一族族长的专用词。
  诸夏的统治者必须要有两种被承认的权威,如果说皇帝是外在的话,天子就是核心。皇帝有治理国家的权力,天子则是管束万民必须要有身份,律法管不着的地方,身为族长处理族人还要什么法?尤其是在诸夏这种有特殊文化的地方,族长等于家长,那种情份真不是那么好说明白的。
  想要登天子位,某个王朝的第一代创业者要是没统治诸夏旧地全境,真不敢也没那个脸去登天子位,倒是随后的继承者不用有那个顾虑。
  诸夏很早以前就有天子,不可考究的夏朝虽然是王爵,可另一层身份就是天子,商朝同样,到周室……乃至于是后面的历朝历代皆是,因此其它或许出现了断层,“天子”在诸夏的王朝真的没有过断层,是一直被延续了下去。
  “寡人登天子位是率神州之人共击胡虏。”刘彦当时其实被东晋小朝廷恶心到不行,登天子位未尝不是愤怒之后的举动:“南方小儿何德何能可为天子?”
  纪昌能说什么?本身不是会拍马屁的人,发达之后没少看书,只能引经据典来承认刘彦所说的正确性。
  不但丢了中原半壁江山,更丢了所属臣民,甚至是丢掉了祖庙,司马一家子在历朝历代的地位绝对是最差的一个,后人要是了解那一段历史,谁不是对司马一家子咬牙切齿?
  刘彦与纪昌已经不在宫城内,他们是带了一些侍卫,本来就是穿着便服,连衣服都不用换就直接出了宫城。
  宫城之外的四面皆有一片空旷的广场,地面是铺着砖石,没有栽种任何的树木花草,倒是相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动物雕刻款式的台柱,那些台柱其实就是放置火盆的承载物,用来在夜晚提供光线。这个是必要的放空区,会修建那些台柱也真的不是为了美观。
  刘彦身边摆在明面的护卫不会少于二十人,纪昌身为丞相其实国家也有安排随身护卫,包含他们在内就是接近三十人,走出宫门的时候就已经受到瞩目。毕竟已经下午,二三十人在这个时候能出宫门本身就不显得简单。
  宫城外的广场之后就是新长安的市区,临近宫城的基本都是占地非常大的府邸,又根据道路进行划分,每一座府邸都有着围墙,他们沿着围墙走了十来分钟还是围墙,可见被围起来的府邸到底有多大。
  道路两旁移植了一些树木,以柳树居多,又有绿化带,甚至是道路本身也是由砖石砌成,相隔一段距离还有提供驻脚的凉亭,亭子的建造款式是很纯粹的诸夏特色,里面还放着一些石墩子和一张石桌。
  徐正和李坛就在一座凉亭,他俩本来是闲聊,远远地就看到刘彦和纪昌,两人想站起来走过去却是被刘彦先摆手制止,他们的那些护卫则是朝向刘彦所在的位置单膝跪下并低着头。
  汉国的重臣和勋贵的住宅区本来就是在这一片区域,就是不知道府邸相邻的徐正和李坛为什么不选在家中,会在道路边的凉亭。
  出了高级住宅区就是一片休闲区,刘彦和纪昌走的方位是往城东而去。这一片恰好就有一座跑马场,远远看去能看到一栋占地非常大的建筑物,要是真要说点什么,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体育馆的建筑,差别是古色古香罢了。
  “寡人允许他们有血脉留下,是秉承炎黄之论,不断血食。”刘彦有说这个的底气,之前任何朝代的内战,真就不存在赶尽杀绝,王霸如始皇帝还留下各国宗室也留下宗庙,时节到了还允许祭祀呢。他想到了什么,就纳闷地说:“他们治理江山不行,殖民倒是很有一手。”
  纪昌苦笑不说话,司马一家子的嫡系当然是要被监控,一些旁支却是去了中南半岛,听说混得还挺不错?
  始皇帝会留下六国宗室旁支其实也不是仁慈或手软,更不是想要留下后患,是诸夏本来就有这个规则。而这个就是诸夏“礼”的核心价值观,既是尊重祖先,尤其是有成就的人不该没有后人提供血食,算起来魏、赵、韩、齐、楚、燕也真的是对诸夏有过贡献。
  诸夏历史上最没底气却又登天子位的就是宋主赵氏。赵氏不记恩情先欺负孤儿寡母就甭说了,偏偏赵家两兄弟还来了场“烛光斧影”的大戏,赵匡胤一脉又被赵光义一脉清除得一干二净。
  宋主赵氏地位是那么来的,对外也没有什么功业,甚至汉家旧土也没能收复,结果两宋的赵家皇帝就难有强势者,那是统治地位先天上就不足,又有一些五代十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怕武将夺权,又没有真拿的手的功绩却登天子位,真没那个底气去和文官集团叫板呐!
  “臣等必然寻出线索。”纪昌是咬着牙在保证:“已贴出告示,又派人寻访大儒。”
  刘彦的称帝仪式当然不能按照司马一家的模板来,他又不是篡了谁的位,是正儿八经地完成驱除胡虏恢复华夏。因此就不是简单的鄙视司马一家,是真不能按司马一家的仪式来。
  “大儒?”刘彦略略困惑地说:“大儒不是全来了长安?”
  “有隐士未出。”纪昌苦恼地说:“或是消息传递不便,或是隐士不为名利所动。”
  刘彦对于民间会有传颂的隐士从来都是嗤之以鼻的态度,既然是隐士就该是默默无闻,谁都知道那还叫隐士吗?还特么不为名利所动,是尼玛等着足够份量的人去请,好给自己造势吧!
  对那些谁都知道人,偏偏还自诩为隐士,刘彦对这一类人的警惕心很高。他所知道的是,但凡这一类的隐士都是抱着搞大事的决心,不出来倒也罢了,要是出仕绝对会搅动风云。
  自春秋战国之后,躲起来做学问,自认为有本事开始造势成名,那一类人出现就是国家动荡的开始。他们或许是真的有远大抱负,也可能是真的是相当有本事,可在先汉之后就没有谁做出对国家有益的事情出来,通常还埋下亡国的祸端。
  “天不生XX,万古长如夜?”刘彦不断地冷笑:“造势邀名之辈,纵有才,又如何。”
  纪昌没搞懂刘彦怎么会是这样的态度,本来还想要请示,随后再以足够的礼节去请一些隐士,这一下不得不暂时熄了那念头。
  刘彦不得不对那些家伙警惕,他所知道的例子有许多,任何有信心那么搞又得权搞的,真就是春秋战国之后变法者和国家都没有好下场。
  汉国不需要那种全面更改的大动作,要的是继续打地基,偏偏打基地绝对不是轰轰烈烈干的事,不说雨润无声吧,可真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偏偏那些造势邀名之辈就是抱着搞大新闻的心态。
  现如今的汉国不需要一条鞭法,也没有摊丁入亩的空间,刘彦可不希望谁就那么蹦出来。
  两人走着走着已经来到天坛附近,那是一座用土夯起的人工山,形状与金字塔没有太大的区别。
  称帝的日程逼近,汉国中枢却是被搞得不上不下,与天灾一块被视为两个极度焦头烂额的事。
  现在能够借鉴的真不多,有篡位模板的称帝,又有禅让模式的称帝,这两个模式都是从先前那个被取代的王朝手里接班,都不适合刘彦在称帝仪式上使用,刘邦的称帝模式倒是可以借鉴,问题是找不到相关的记载。
  是的,刘邦的称帝也仅是可以借鉴而已,也真的不能是完全仿着来搞,那是全然不同的背景决定了的前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5/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