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5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7/821

  五万五千人的出关,还只有一个城门洞能够通行,速度真的是快不到哪去,从第一批人出关到最后一人走出,整个过程竟然耗时多达七个小时,导致作为前导的骑兵部队都走出二十里之远,后面却是吊着。
  直至最后一人出阳关,冉闵看着绵长的队伍说道:“西域那边什么反应?”
  “大汉在阳关聚集一二十万人,动静搞得太大。”谢艾不负责进军西域,与李匡接触多了却也知道情况:“鄯善多方奔走,焉耆、高昌、且末、精绝等国知晓厉害,奉龟兹为盟主,组成联军严阵以待。”
  “商人与乐师之国啊?”冉闵对龟兹还真就不陌生,主要是石碣赵国曾经接纳了相当多的龟兹人,十分得到石虎礼遇的佛图澄就是来自龟兹。他有些好笑地说:“以龟兹为盟主,只是因为龟兹富有?”
  还真让冉闵给猜中了,要说西域现在哪个国家最富有,那绝对是以龟兹为首。龟兹有钱到随处雇佣人马的地步,就靠着雇佣军大肆开疆辟土,还不断用钱砸,砸出了本来应该感到忌惮的众西域国家乐呵呵,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龟兹不断扩张。
  “疏勒和车师不动,问题就不大。”冉闵是真的瞧不起龟兹人,与诸夏的固定思维关系挺大,诸夏自古就不认为商人和伶人之国能干成什么大事。他想起了什么,略略感到好笑地问:“乌孙人真的对车师动手了?”
  谢艾还是知道冉闵为什么会有那么明显的揶揄,主要是汉国这边只是稍微暗示了一下下,知道汉国进军西域意志坚定的乌孙,又像历史上那样坚定要抱大腿了。
第743章
漫漫征途
  乌孙的历史很悠久,太远的很难说得清楚。毕竟乌孙人并没有自己文字,无法进行详细的历史记载,只能是用牧歌来作为一代又一代的唱颂。
  有文字记载的乌孙……当然不是乌孙人自己去记载,还是诸夏这边知道有个乌孙,在诸夏的历史上提了一提,才能在文献上看到乌孙这两个字。
  用文字来记载乌孙是在公元前两叶初,根据西汉的记载,当时的乌孙人是和月氏人一块游牧,地点大约是在甘肃境内敦煌祁连之间,与当时的西域各国和匈奴人为邻居。
  月氏人和乌孙人混到一块,是月氏人被匈奴从东边草原驱赶到西边,别看月氏人被匈奴人打得很惨,可月氏人还是能够欺负乌孙人,乌孙的昆莫难兜靡就是在与月氏人的冲突中丧生,导致乌孙迎来了第一次的亡国。
  难兜靡的儿子猎骄靡被当时的匈奴雄主冒顿收养,又在匈奴的帮助下重建乌孙,此后乌孙就成为匈奴的附庸。
  匈奴与月氏是死敌,他们在上古先秦时期……也就是诸夏的战国时期,一直都在互相争夺草场,长久的时间里其实是月氏人比匈奴人强大的局面,那个时候的匈奴西有月氏、东和北有东胡,其实匈奴人是被欺压得很惨。
  在诸夏的春秋时期,一直南侵的不独匈奴人,比如月氏人就一直找义渠人和秦国的麻烦,连带赵国也会时不时被月氏打一下草谷,燕国的主要敌人则是东胡人,匈奴只能算是众胡中的小角色。
  是冒顿集中了匈奴各部的权力,先干翻了看似强大的月氏,后面又干挺了东胡,才使草原变得一家独大,不过那是到战国后期的事情了,等于是匈奴为之前的月氏和东胡背下了老是入侵中原各国的锅。
  一点不带虚和假,春秋和战国前期,地处西北的秦人面对草原威胁真不是匈奴人,除了一开始就被打残和驯服的戎人和狄人之外就是义渠人,后面则是变成了月氏人,是等待匈奴人打败并驱离月氏人,匈奴人才变成秦人新的威胁。
  要是寻找相关史料,春秋阶段还没三家分晋的情况就不说了,北面的异族太多太杂,到战国阶段的赵国一开始在草原最大的敌人也是月氏人和东胡而不是匈奴。等待匈奴成为赵国北边威胁的时候,都已经是到战国后期了。
  而燕国从始至终面对北边的敌人就不是匈奴人,是东胡人。要说的是燕人一直都过得挺凄惨,老是被诸夏的兄弟忘记,曾经还有长达百年没能与诸夏兄弟联络感情的空白期,甚至燕国一度被东胡灭掉了,诸夏兄弟都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还是等燕人千辛万苦复国并驱逐东胡,等待晋国中的赵人将地盘拓展向北才重新联络上燕国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
  冒顿在草原崛起之初,实际上匈奴人并不轻易去招惹诸夏各国,与去和有着高度文明的诸夏各国拼命相比,匈奴人更喜欢找草原各异族部落和西域人的麻烦,也在欺负弱者的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
  对了,“胡”其实是冒顿的命名,他很是雄心壮志地想要创造出一个统一的民族,也就有了非“夏”既“胡”的规划,说白了就是要为南侵做准备,南侵之前要让所有非诸夏的文明形成统一,统一之后再倾力南下与诸夏碰撞。
  所以了,“胡”其实真不是诸夏给的命名,诸夏当时称呼异族是以“戎”、“狄”、“夷”、“鬼”、“蛮”为主要名称,也有详细的区分,该是哪个区域的异族绝对不会模糊或叫错。
  一开始“胡”是很高、大、上的字眼,是代表着一个庞大且强大的部族正在慢慢崛起。
  而“胡”这个部族也的确是得到崛起,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屈从在冒顿的权威之下,比如东胡大部逃掉并又建立了自己的部族,其中最大的两支就是鲜卑和乌桓。另外的月氏也并不愿意当“胡”,他们被一再打败向西逃窜。乌孙也不觉得当“胡”有什么好,老是想着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乌孙弃匈奴而亲汉,不过合纵连横之术。”
  “郎将之言甚是。”
  荀羡入眼之处,一眼看去就是看不到尽头的草原。他是第一批进军西域的行军长史,很清楚这一次的经历绝对不是什么镀金,关乎到自己日后的前程能拔高到什么高度。
  他们这一批人出阳关一路向西而行之前,是已经清楚往西域而去之后还是有盟友的存在,就是不知道乌孙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
  真实情况是,乌孙失去了大腿早就没落,那是解忧公主之孙伊秩靡以后,乌孙自己陷入内乱,分裂之后的乌孙与其余国家一样,先是多个强力人物抢夺老大的位置。要是他们能争出一个老大也就罢了,偏偏没人能够强力到消灭其余竞争者,分裂自然也就持续下去,分裂的时间一久就不再作为一个整体。
  “如今之乌孙空剩其名,最先遣出面圣使节自称相大禄一脉。”
  “便是丞相吧?”
  一个分裂中的部族(国家),官职什么的完全是虚的,头顶上没有一个能服众又强力的统治者,只要有实力了就能给自己的脑袋上套想要的头衔。
  知道东方有汉人复立汉国之后,跑到中原想要抱大腿的乌孙并不止一伙,没有能够代表整个乌孙的使节就不说了,上报给汉国的官职竟然会出现重复。
  汉国从众多乌孙使节的乱象上很快就得知一点,乌孙人完全就是乱成了一锅粥,打生打死的情况已经将近两百年,分裂之初打得挺激烈,后面发现谁也奈何不了谁才降低战事烈度,可分裂也就一直持续下来。
  统一的乌孙尚且无法一统西域,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压制。抱上大腿之后的乌孙倒是想要统一西域,可是前有匈奴人不允许,后面汉帝国也不会愿意见到有一个势力来统一西域,乌孙也就一直是西域一霸却从始至终将统一西域停留在梦想阶段。
  分裂之后的乌孙,地盘实际上是面临一步又一步的压缩,西汉时期还能踏过北山(天山),东汉之后退缩到北山之后,到了曹魏时期乌孙又趁着曹魏没多大功夫理睬重新跨越北山,结果在西晋初年又被驱离到北山之后。
  等待西晋完蛋轮到匈奴人做主,乌孙人其实是非常想重新抱上匈奴人的大腿,奈何匈奴人没有坚挺多久就完蛋了,换上了匈奴人曾经的奴隶种族羯人成为中原霸主。
  面对匈奴人从西域带到中原的羯族,乌孙人是在投靠与不投靠中犹豫,结果是被车师、龟兹等国捷足先登,也就有了乌孙人的再一次大后撤,乌孙的这一次后撤直接就是数百里,都快跑出原有的地盘,去和大月湖(巴尔喀什湖)另一边的悦般人作伴了。
  羯族原先并不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实际上是匈奴控制西域后抓捕的奴隶,后面会形成一个种族纯粹就是吸收了诸夏的民族概念。因为羯族是来自西域,天然上是要亲厚西域,又因为羯族西进的路线被张氏凉国挡住,导致对待西域大多采取亲善态度,就是对乌孙并不怎么样。
  李匡的队伍中就有乌孙人存在,还不止是一个势力的代表。
  这些乌孙人前往汉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得到汉国统治者的认可,抱上大腿之后想要完成统一乌孙,或许还有借鉴先辈抱紧粗大腿继续在西域当一方霸主的心思。
  西晋退出西域舞台之后,汉人的脚步是停止在鄯善,汉国尽管是查阅了许多存世的典籍,也从张氏凉国那边的记载对西域进行了解,可实际上还是雾里观花,自然是需要带路党的存在,乌孙人的出现对汉国就是极好的事情。
  “大汉进军西域需要用到乌孙人。”李匡看了一眼不远处的乌孙人,却是嘲弄地说:“有选择性地扶持是必然,可分裂中的乌孙才是大汉需要的乌孙。”
  就像很多的西域人那样,西域人种大多是白皮肤系,与黄皮肤系的汉人从长相上压根就不是一个样子,要说亲近是真的一点都亲近不起来,甚至都没有要将他们融合进入汉人大家庭的心思。
  诸夏自古就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统一国家之下民族独有一个才是王道,长久以来持之以恒的就是化胡为汉的正确事业,很清楚多民族完全就是给自己找难受,也就导致一再扩张过后众多异族消失在历史长河,异族不是被从肉体上消灭,其实就是被融合进入汉人这个大家庭了。
  “主要是乌孙人长相太讨厌了。”李匡说的是皮肤颜色上的决然不同:“大汉可以接纳羌、氐和杂胡,不同之处仅是在生活习惯和理念,数代人之后并不会有什么不同。白皮肤的乌孙人……”,后面李匡只剩下一连串的“呵呵呵!”。
  广袤而又没有明显地标的草原要是没有带路党真不是那么好走,不好走不但是难以辨认路线,还体现在会不会走着走着被戈壁或沼泽挡住去路,导致不得不又绕一个大圈寻找新的道路。
  这第一批进军西域的军民,他们并不是挤在一团行军,只有什么都不懂的乌合之众……也就是没任何组织性的队伍才会那么干。但凡是有些基础常识的领导者,该分的前、中、后还是得分一分,那是队伍人数众多本身决定了的前提,要不然水源的应用首先就会出现问题。
  在长途跋涉方面,水源一直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些时候缺粮还能寻找其它方法解决,可是缺水真就不是想解决就能得到解决,导致长途跋涉一定要先搞清楚前进路线上到底能不能得到水的补充。
  他们出阳关向西走了两百多里,就是沿着事先探索可以得到补充水的路线,路途之中连个人影都没碰上,谁都清楚这个就是反常。
  从阳关向西原先并不是无人区,西域的一些游动部落曾经就跑到阳关的二十里之外放牧,一些属于羌的部落也是以这一片区域作为栖息地,现如今却是一个人影都看不到。
  两百多里听着好像很长,可是相比整个路程也就是其中的四分之一路程,越是向前就代表离本土越远。
  “不坚决的坚清壁野嘛。”李匡还能笑得出来,是沿途水源至少还能用,就说:“他们要是有匈奴人的狠绝,就该抛尸水源制造瘟疫。”
  坚清壁野不止是农耕民族会用,曾经的匈奴人在大败溃退的情势下也玩得相当顺溜,部落完全迁徙就不说了,还会宰杀牲畜,甚至是死后族人的尸体,都会抛到水源里面,用这样的方式让深入草原的汉军没有水源补充不得不放弃追击。
  “西域人长期被域外势力统治,没有霸主种族的坚决。”荀羡不会缺少从刘彦那里听来的新名词。他早就将情势思考了一遍,对会遇上什么情况大抵心里有数:“他们很清楚我们是劳师远征,交战地点离大汉本土越远对他们越有利。”
  汉国这边对西域也不是全然没有情报,即时信息是西域人组成联军的驻营地就在蒲昌海边上,到目前为止西域人根本就没有挪窝的迹象,很可能就是要将那里预定为战场。
  西域联军原本是有个三四万,几个月内却膨胀到了小十万的样子,毫无疑问是坚清壁野离开栖息地的部落主动或被迫前往会合。
  “的确是对他们有利。”李匡并没有无视己方远离本土长达八百余里:“乌孙人连车师人都打不过,我们到了西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军。”
  荀羡保持笑容不变,诸夏屡次进军西域,又有哪一次在开始之初不是孤军?就算是孤军,也是背后有着强大祖国的孤军,有强大祖国的前提下,西域人从来不敢将事情做绝,甚至会情况不对立刻有西域人跳反,那是汉人输得起,西域人却没有输得起的本钱。
第744章
利之所在
  骁果者,勇猛敢死之士也。
  在李匡率领第一批民间骁果踏上前往西域的征途时,季节已经到了新一年的春季下旬。他们在这个时节行军,自然是因为今年西北没有下雨,不会是那种在晚春新秋的连绵雨季中遭罪,也是因为没有下雨才尽早出发。
  新的一年中,西北仅是春季上旬下了几天的雨,除了一开始的大雨之外,后面的几天都是朦胧细雨,实际上并没有缓解干旱。那么将西北的勇猛敢战之士及早调离西北,就是为了降低可能发生动乱的机率,就算是真的有动乱也会因为勇猛者和敢战者都走了,就是生乱也不会乱到哪去。
  “骠骑将军坐镇西北威慑宵小,西北乱象得到遏制。”纪昌是丞相,军政彻底分离之前属于什么都要管一些,才由他向刘彦进行汇报:“李匡所部开拔白龙堆而去,西域联军停留白龙堆未有异动。太尉署推测,战场将是蒲昌海周边。”
  西域并不是一个多水系的区域,甚至可以说十分的缺乏水源,蒲昌海算是河流最多的地方。西域联军将蒲昌海东面设为战场的原因并不难推测,无非就是以逸待劳再掌握充足水源,过去的汉人必然是要争夺水源,等于战争的主动权是掌握在西域联军那边。
  “联军在河流筑坝,截断蒲昌海向东的河水,我军行军至蒲昌海东面将面临缺水窘境。”徐正是站在一块被悬挂起来的山川舆图旁边,一边指点着舆图,一边为刘彦介绍道:“在此处,便是我军最后一次补充水源。军中有做好最大程度的准备,可储藏可用半月的水量。”
  军队的规模越大消耗的水就会越多,虽然可以事先利用各种工具储水,可是水却也不是那么好储藏,不管是装在陶器还是木桶,一旦水长期储藏就会生苔,再来是一些另外的原因会导致水无法再食用。
  李匡率部接近屯驻蒲昌海周边的西域联军驻地,没可能是将营盘设立太近,必然是要留出一定的交战场地,再来是并非任何地方都能设立营盘,中枢这边其实不太好预判情况会是怎么样。
  西域人搞坚清壁野是中枢已经知道了的事情,还知道迁徙的部落大部分被集中到白龙堆,又有大量西域人看到龟兹人对汉人首级开出价码前往白龙堆,使原本只有三四万的联军迅速膨胀,对外号称十万大军。
  龟兹人开出的价码很是令人心动,以铜钱来换算的话,一颗普通汉人的脑袋就能找龟兹人领取一千铜钱,汉国士卒的脑袋价值五千铜钱,又细分了伍长、什长、屯长、军侯、校尉的价码,对李匡这个郎将的开价多达一百万铜钱。
  要是对西域人讲什么民族大义,所有西域人都会嗤之以鼻,可是有赏金那就没得说了。西域的民族太多,战乱以及仇杀每天都在发生,由于小国林立没有强悍的政权约束,亡命之徒真的不要太多,甚至是西域各个国家都有养马贼的习惯,要钱不要命的人多得是。
  “十万?”刘彦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慢悠悠地说:“龟兹吗?”
  要说西域联军有十万,刘彦其实是不相信的。他不知道西域到底是有多少人口,猜测最多也就一百万左右,今次动员起来的也就鄯善、且末、精绝……等等一些靠东的西域国家,就算是有西域大国之一的龟兹出人又招兵买马,难道十个西域人就有一个去白龙堆了?
  总数一百万人,不可能人人都是能上阵搏杀的青壮,还要不要老人、孩子和女人了?用数据来做推理,一百万西域的青壮能有个十五万就算是多,三分之二的西域青壮全去了白龙堆,听着就是个笑话。
  “号称嘛,不算数的。”徐正也是嘲笑了一声,后面却是说:“不过龟兹既然能出钱雇佣西域人,会不会也出钱向西边的国家雇佣人手或是军队?”
  好像……是有这个可能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7/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