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4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1/821

  一个国家疆域大的好处就是这样了,不会因为疆域小一个突然的天灾就亡了国,有需要的时候可以从其余的地区调配资源,用以支援受灾地区。
  当然了,疆域大也是有一些难言之处,比如疆域越大中枢的统治压力就越高,不单单指国防方面,还有民生方面的发展,导致的必然现象就是富得流油的地方不少,穷困的地区也必然有。
  “建设都城,可使以工代赈有效进行。”纪昌是丞相来着,未来要真的发生干旱,他的压力会非常大,该怎么进行赈灾就是一个大难题:“未来关中便是大汉的核心,亦可吸引更多的百姓入关中定居。”
  要发生干旱了,会有太多的地方颗粒无收,仅是调动粮食前往各地施舍,哪怕是真的调动粮食前去各地,怎么来执行赈灾,又该怎么防止贪腐,导致天灾之下的人为灾难更大,对于统治阶层从来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刘彦不是闲着无聊才要建造一座新城,现有的长安太过残破几乎没有修复价值是其一,更多的是开启大工程来进入更有效的监管。
  将人都集中起来编队管理,参与劳作的百姓有稳定的粮食来源。因为是监管状态,就会保证更多的社会次序,最大程度上保证天灾之下的社会治安。再来是,有所劳有所得才是根本,人但凡是有些尊严就不想得到施舍,用劳动来换取生存下去的物资,起码是能让人认为得到的东西是劳动所得,更心安理得的同时,不会觉得卑微。
  建造新都城会是一个大工程,大可以将关中的百姓吸引过来,甚至关外的河东、河内、河南等区域百姓也能过来,等于是不是用强制的行政命令进行大举迁徙。
  干旱发生之后,到关中参与建设就能获得稳定的粮食来源,必然会吸引庞大的人群进入关中,他们日后会成为关中本地人,填补关中缺失的人口。这种作为不带什么行政强制,压根不会造成民怨,相反他们在大灾之年入关中活下来,多少是要有点感激之心。
  “除关中都城建设,各郡县亦可如此。”蔡优说的是以工代赈:“灾难自然是坏事,既是各地需要赈灾,何不全国范围恢复地方建设。”
  刘彦就看向了田朔。
  以工代赈自然是好办法,可一切都有一个基础,那就是粮食要跟得上,没有足够的粮食一切都是假的。
  甚至可以说粮食只是基础物资,衣服、被褥、瓜碗瓢盆和相应劳动工具等等,需要的物资简直是海量计算。
  刘彦可是红旗下的新生代,还是属于八零年代的那一批,对某一些事情并不会像零零年后那么陌生,对一些事情非常门清。
  九零后和零零年后,他们成长阶段正是天朝的高速发展期,至少是在成年之前都是处在被呵护的环境,接触到事和物基本和全球接轨,对于电子产品和一些娱乐更熟悉一些。
  八零年后以及再往前的一些人群,哪有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以及娱乐,甚至是七零年后从小都是参加各种劳动,对新时代的了解可能比不上零零年后,问题是他们了解的层面不同,所造就的思想也不同。
  说一句可能被砍死的话,零零年后要真的穿越,大部分只会玩电子产品和对娱乐更熟悉的群体,到了没有电子产品和娱乐的古代,能干的事情肯定没自己的前辈多。他们想搞“高科技”,可任何的科技都是建立在有一系列配套工艺和技术,真想搞还得从基础干起,想要干还得有实际动手能力,但任何的基础所涉及到的知识可以用无量来计算。
  简单的说吧,懂的制造一辆车,可是合格的相关钢材和铝材要能生产,再来就是内燃机、配电、塑料,任何东西都要从无到有的搞出来,因为古代压根就没那些,就是个人有全套的知识,可他没有相应的团队,一个人搞,一辈子能搞定不?真把车给造出来,想开动还要油,那接着去搞化学吧!
  八零年后至少对农耕不陌生,七零年代往前的那些人更懂,任何发展都是建立在不饿死的前提下,要不饿死了还搞个什么玩意。
  种花家的天赋技能止于绝大多数的九零年后人群,有的人可能连亲眼看过农田都没有,没有实际的动手能力,古代真就没有高科技的土壤,一些简单的土玩意反而更合适。
  汉国征服了草原,为了使草原有它的价值,农耕不好搞也不能搞,那么放牧自然不能断,自元朔五年起草原就在为腹地提供大量的纺织品,驱赶着进入各地的牛和羊也使餐桌上有了肉类。
  因为刘彦的大力推广,再来就是各地气候也真的是在变冷,羊毛制衣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在更换麻衣市场,少不了床上的用品亦是风卷残楼一般地得到适应。
  “大汉有成熟的冲压技术,只要原料跟得上,相关器物完全不成问题。”蔡优最舒心的就是这个,以前连造钱都是个麻烦,现在只要将模具琢磨出来,就没有不能造的玩意,尤其是一些不需要强调尺寸微差的工具:“也许真的能够坏事变好事的。”
  蔡优说的是举国体制,国家迫切想要完成什么,由官方到民间的全体动员,为了完成以工代赈,相关的生产肯定要跟上,哪怕只是制造勺子,那也是推动了一个产业。
  全国规模的以工代赈,需要的物资简直就是无底洞,压力不会小。
  “再困难,也要全力完成。”刘彦被众臣的发展内政早就耳朵听出了茧,他所生长的岁月没少听大跃进啥的,先不去管大跃进闹出多少笑话,但那真的是建设起一个完善的工业基础:“粮食等物资,国内无法满足就出去抢。相关作坊,不懂就去搞懂,反正是必须建!”
  中南半岛那边有大批的人在撒欢,他们干挺了林邑和扶南抢了地皮,就该将那些地皮的产能发挥出来。要是中南半岛不够,官方甚至能支持他们到阿三的地盘,只要能够抢来国内所需要的,就没有官方不能支持的。
  站在班列的庾翼嘴一咧就笑,他们早就拿定主意,才不管会饿死多少猴子,君王要粮食,那就从中南半岛不断搜刮粮食。他一听刘彦讲那些话,就知道会有新的撒欢地区,才不管去了哪里会遭遇上什么人,有一个强大国家为后盾,反正怼就是了,甭管是怼的过程怎么样,遭受了多少损失,少不了他们赚的。
  不止庾翼开心,纪昌、蔡优、田朔等等一批职能上牵扯到民政的官员都很乐呵,牵扯到内政建设的时候,怕的就是君王什么都不想干,该是怕君王什么都不干。
  中原都要干旱了,什么都不做就等着民不聊生,做了且不管有没有效至少是在做,他们对刘彦的很多安排并不是那么了解,听着却能在脑子里勾画一下蓝图,不限范围的以工代赈,那么庞大的劳动力干点什么都对地方的基础设施有好处。国家大肆支持民间作坊,作坊的产出有固定而稳定的销路,干什么几乎都是白捡的。
  大殿很残破,屋顶时不时还会灌风下来,大部分的人心中却是一片火热,有些抑郁的就该是军方。
  要以工代赈,那肯定是需要监管人员,包括徐正等一批军方抑郁的是,国家动作那么大,别想着还能对外有什么大动作,没有战争军方就无法建功立业。
  身为武人,纵横沙场是本份,本份之余博取封候拜将是理想,真要和平对大部分人肯定是有好处,可对武人就真的是悲哀。
  徐正感到多少有些安慰是,刘彦多少是答应军方能保持两个常备军处于战争状态,导致他一直都在寻思着该怎么来利用,是针对鲜卑草原,还是对敢伸手伸脚过来的西高车亮出獠牙。
  “咱们……以后就成了监工头子了?”桓温是在两日前从南方来到长安,就站在徐正后面,压根就无法掩饰心中的郁郁:“中原那样完全可以理解,南方却也要如此。”
  集中庞大人群肯定是要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由军队来进行管理绝对比地方官系统更加合适,那中枢的各个军方众将还真的就是成了监工头子。他们既要管人,还要管理海量的调配物资,以他们的理解是日后少不了一大堆狗屁倒炉的破事。
  桓温抑郁的不止是要当监工头子,主要是他向中枢申请大肆造舰被驳回,率军进入中南半岛更是被否定,只带少量的战船纵横大海,与率领大量战船纵横大海就是两回事,不能去中南半岛欺负猴子更是令人失望。
  “咱们是武将啊,是武将!”桓温偷瞄了一眼刘彦,又再忿忿不平地瞅了几眼都在乐呵的文官:“干的是杀人放火的事,建设的事不该是他们去干吗?”
  徐正听得翻了一个白眼,他之前其实也很绝望好不好,为此还专门找刘彦申诉过,可并没有什么卵用,甚至是因为刘彦的几句话还让他激动得差点休克。
  “王上那是信任我们。”徐正也不收敛声音,说道:“还不是文官出了太多龌蹉事,真就不能掌握物资调动权,要不还不知道会出多少贪腐的破事。”
  桓温理解了,刘彦对文官掌握海量物资并不放心,对军方的信任更大一些,可他真的一点都开心不起来:【不造反的前提下,物资越多才是麻烦越多好不好!】
  徐正的声音并不小,周边的文官听到了立刻就是一副臭脸。
第656章
粮食不够?去抢啊!
  得益于有明一代那些烂到比屎还不如的文官给予后世天朝人的印象,天朝人对文官产生不信任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再来是一国的军队是保证国家不亡的存在,哪怕军方真有些什么狗屁倒炉的事情,关于军队的信息其实是处于被闭屏状态,压根就不是普通人所能知晓的,也就让普通人对军队印象更好一些。
  事实上,一国之中的文官哪怕是再贪,甚至是干些天怒人怨的事,他们祸害起来也比不上军队的威力。
  军队一旦糜烂,国家就进入到有国无防阶段,有外敌入侵会造成亡国。若是军队发生叛乱,可就不是民不聊生那么简单,该是国家陷入战火连天。
  只要是一个脑子正常的统治者,他可以容忍文官的贪腐,却绝对见不得军方糜烂,一切无外乎是文官无兵权,仅是几个衙役就能轻松收拾掉腐化的文官,一旦牵扯到军方则就没有小事。
  刘彦虽然已经成为一名君王,可长期养成的思想并不会只因为数年的时间就改变,还需要遭遇到什么事件才能醒悟。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只要不是迫不得已就不会将军队喂的太饱,做的是让军方掌握的物资处在最低限量,使军队哪怕真的发生叛乱也会缺乏物资无法持久作战。
  身为统治者的刘彦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一名君王,做不到冷血无情也就罢了,由于没穿越前对军队的眷念,一些行事作为上面真的是太过倾向于军方。
  汉国上下并不是没人看出军队掌握巨量物资的风险,应该说中枢任何一人都能看得出来,暂时却是没人向刘彦进行劝谏。
  没人去陈述其中厉害关系的原因有点复杂,桑虞作为御使大夫亲自到各郡县进行巡视,仅是三个月就揪出一大帮干尽坏事的地方官,着实让中枢的文官系统脸红不好说话。再来是国家将要进入到内政发展阶段,军方因为无法启动大规模战事正有火没地方发,谁跳出去都可能遭受军方的仇视与攻击。
  事实上还有一个连文官都无法辩驳的缘由,只要是作为一名文官,上述到三皇五帝,下面讲到现代,身为文官很清楚只要有油水,必定存在伸手之人,是那种无论风险有多大都会有人伸手的必然,差别就是大贪还是小贪罢了。
  并不是说军方就不会伸手,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害虫,问题是军方因为荣誉感和纪律的关系会伸手的人比文官绝对要少。
  纪昌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君王的忠心狗腿子,别人不敢讲或不愿意讲的话,他就是硬着头皮也得讲出来。
  大朝会结束之后,刘彦按照惯例是到后殿坐上一小会,等着有谁来私下谒见,讲一些不好在大朝会说的事项,可能也会有谁打小报告。
  “唔?军方贪腐怎么办?”刘彦并不是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一听纪昌说出来就不得不摆在台面:“物资由军方管理和调度,却要中枢与地方各套班子进行监督。”
  “军队保管巨量物资……”纪昌有点豁出去了地说:“恐怕会发生不敢言之事。”
  说了,历朝历代就没有统治者乐意让军队掌握物资,哪怕物资是多到国库装不下,但惯例是给养只限定在三个月可用范围之内,为的就是卡住军队的后勤,让叛乱部队缺乏给养,可以更好地将其镇压。
  汉国的军队是刘彦一手创建,他在军方是绝对的权重望崇,真就没有忧虑过军队会爆发叛乱,导致听到纪昌提到军队可能会爆发叛乱,脸上的表情非常之怪异。
  纪昌怕的是刘彦对军方的完全放心,见刘彦脸上出现了怪异的表情不由心里松了口气。他不会讲一些物资该由文官系统来保管和调配的话,大朝会上刘彦已经一锤定音,商讨来怎么进行监督才是正经事。
  要进行全国范围的基础设施大建设,首先粮食的储备要有,纪昌来之前已经找了庾翼,作为前往中南半岛殖民的群体是以庾氏为首,至少名义上各家族是尊重庾氏,那么有什么问题找庾氏就对了。
  哪怕只是名义上的龙头,庾翼对成为首领还是一种担惊受怕的心理,就怕刘彦有什么不好的看法,再来是等于竖立起一块受人攻击的招牌。源自于此让他在能够配合刘彦的时候从不推脱,对于各种事情也是能低调的时候绝对不装逼。
  在纪昌找来之前,庾翼就做好了最大的心理准备,纪昌只是问了几句,他就表态就算将中南半岛的猴子全部饿死,亦是会保证搜刮尽可能多的粮食回国。
  汉人进入中南半岛已经快要两年,对于当地的产能多少是能做到心里有数。上一次谈论到粮食问题的时候,庾翼一开口就承包了一千五百万石的份额。
  一千五百万石粮食听着很多,实际上数量也真的是非常庞大。以两晋的计量单位,一石就是现代计量单位的一百六十斤,那么换算下来就是二十四亿斤,按照刘彦规划的计量单位是一百二十万吨。
  一百二十万吨的粮食并不算少,可要是吃的人多了平摊到一千七百万人,不进行压制的话最多也就够吃三个月左右,那还是有各种辅食的条件下。没有辅食的话,古人放开了吃,青壮一顿饭能吃上个一斤往上。
  一千七百万人的可用粮只有一百二十万吨,这样的国家肯定是分分钟药丸,因此中南半岛哪怕真能提供这个数量的粮食也是车水杯薪。
  “若中原真颗粒无收,仅是计算南方产出,再结算税收……”纪昌眨巴了一小会的眼睛,颇为艰难地说:“至多约四千万石?”
  以东晋小朝廷原有的疆域,全国官方可收税耕田止于小朝廷灭亡之前,一年能有个两千万石就算是顶天了,纪昌数据中翻了一倍是南方世家被灭不少,世家原先瞒报的耕田浮出水面。
  刘彦的算数还算合格,默算了一下得出四百四十万吨的数字。这一下换他不断眨巴眼睛,心惊全国可得到的粮食,懵了一小会才问道:“大汉如今的储备粮如何?”
  纪昌倒是张嘴就给出了数字:“合约三千五百万石。”
  会有这个数字,一是桓温在南方大杀特杀,从被剿灭的各家族中搜缴上来;另外就是每年的税收累积,自然还包括中南半岛那边的劫掠。
  “去岁,大汉可供统计的消耗,总计七千万石,其中七成用于战争,其余供应民间。”纪昌提到这个就感觉胯下疼得厉害,军队从来都是粮食消耗大户,爆发战争更是张开大口不断吞下粮食。他有些事情必须说清楚:“大汉驱除胡虏有先后。山东各郡县光复得早,先行恢复生产。余下中原各地依靠中枢调粮供应市场居多。”
  刘彦对这个心理倒是有数得很,粮食收上来或买上来,仅有很少的一部分是能够储存下来,更多的是直接调动起来供应各方,结果手里的粮食就显得异常堪忧,压根就办不到储存什么战略储备粮。
  中原被各族胡虏一再祸害,人丁锐减是其一,胡虏是真的在将中原搞成牧场,诸夏先民开拓出来的农田大多荒废,想要恢复农耕必然需要时间,缺乏足够的劳动力,灌溉系统几乎没有,再来是生产工具也缺乏,给恢复生产造成很大的难题。
  过去的三年,中枢一再强调疏通原有的灌溉系统,地方上能动弹的人,不管是服徭役还是被雇佣都是在干这事,还有大批的奴隶也是被投放在这项工作上面。
  大多数人饱含热情在劳动,想着灌溉系统修复就又该是遍处沃野,可老天压根就不想让人安生,中原大地迎来了干旱,还有干旱必然随之而来的蝗虫之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1/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