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3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9/821

  褚裒派去的人当然没有成功接手城门的指挥,去的人不是死了就是被抓起来,造成的麻烦是桓氏这边的人不得不宣布那些人谋逆,各个城门不明真相又不确定到底该听谁说词的晋军实际上已经是心乱。
  对桓云来讲最麻烦的是戍卫军,褚裒成功接手了近三万戍卫军的指挥,余下除两万依然在桓云控制之中,剩下的是被谢氏门阀以及众多家族控制。
  【国丈这一次怎么反应这么快?】桓云在笑吟吟地看着在场的世家主事人,又不得不着急:【谢明达怎么还没有动静!?】
  明达是谢艾的表字,他是江都这边的汉军指挥官。
  褚歆破口大骂没两句,没来得及与那些世家主事人说点什么,嘴巴就被堵住。
  建康有十来万的戍卫军,而晋军的指挥权从来都不是掌握在司马一家子手中,戍卫军选择听谁指挥看得是门阀与世家。褚裒可以掌握三万戍卫军,说明依然选择保卫小朝廷的世家并不少。
  “诸君。”桓云是在对那些作势突围的世家主事人说话:“国丈已经挟持太后与皇帝,诸君以为呢?”
  在北门这边的三千武装都是桓氏私兵,以桓云为中心是层层地站立着。与桓云同一阵营的那些世家,该有四五百人。
  要突围的世家主事人连带护卫,人数看着该有个一两百人,他们一旦不妥协,要么就是被尽数斩杀当场,要么就是血战而出。
  被问话的那些人没人开口,他们会有这样的选择不是出于对司马一家子多么忠心,纯粹就是汉国那边对世家太苛刻,选择抵抗只是不想被纳入汉国治下,能挣扎的时候不想放弃。
  有人大喊“报”又是拉着很长的尾音,过来之后单膝跪地向桓云禀告:“西面与北边传来紧急军情,汉军大举出动,沿途势如破竹正朝建康逼近!”
  一道金属交鸣声突兀传出,是有选择抵抗的人被惊得将兵器给掉到地上。
  “国丈确实挟持了太后与陛下,连氏愿助大都督剿杀叛逆。”
  “……张氏愿意追随大都督。”
  “黄氏……”
  一个又一个世家主事人开口,他们说话的背景是,建康城内到处都有混乱,一些地方火势冲天。
  桓云看着那些没有开口也没有弃械的人,“呵呵”笑了几声,下令:“此些人等与国丈同谋,若有反抗可当场诛杀。”
  一句话是换来那些人丢掉兵器,但也没有改变立场,是不流血地被俘。
  庾翼是站在城楼上看着那一出大戏,他的身侧是桓云派去的门客。
  西边遥远的方向已经出现一大片的火光,围堵城门的晋军以及众家私军不知道是在谁的命令下开始分流,有继续围堵城门,亦是有向西边开去。
  【没想到啊……桓氏竟然做得这么绝!】庾翼是真心感到意外,同时对被瞒在骨子里非常不满,不满之中也有一些放松和侥幸:【这样一来,若建康真的易手,大功是被桓氏拿去了。庾氏虽会有恶名,却不会太重?】
  桓氏门客重复之前问过的话:“庾公,如今可与我家主人一见了吧?”
  庾翼没有马上开口,他看着到处都有火光的建康城,耳朵里听着遥远地方传来的吵杂声,过了一小会才说:“让你家主人派兵入城楼,相见便免了。”
  桓氏门客“呃”几声,后面是恭敬行礼离去。只是没有多久他又受命重新过来见庾翼,说到:“我家主公请庾公控制城门,汉军随后便会来到。”
  庾翼面无表情地点头就算是回应并应允。他不知道桓云与谢艾是计划了多久,又是有多少人参与其中,竟是干出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其实是不愿意庾氏背负恶名,既然桓氏有那样的胆气,理所当然是该由桓氏向汉国邀功,没想到的是桓云竟然会给庾氏分润功劳。
  其实庾翼根本就不知道是自己的犹豫不决才让事态演变成现今这样。
  谢艾只知道庾氏在做准备,可庾氏只准备而没有作为,站在东晋小朝廷那边的门阀和世家是一天天准备更加充分,事情越拖越久就越可能生变。
  这个时候桓云与桓温沟通之后,桓氏作为一个敢作敢为的门阀,也是认定天下局势不可逆转,桓氏理应争先,是由桓温牵线,谢艾与桓云合谋,一场里应外合的大戏也就被酝酿出来。
  建康在风云变幻的时刻,谢艾正骑跨战马率军一路向建康逼近。他们这一路的汉军数量也就一万五千,是早早从新洲驻地出发,在桓云的安排中隐蔽在距离建康城门不到十里的一处山林,瞧见建康出现约定中的烟柱才展开行动。
  另一路的汉军数量是一万,由伏伟作为指挥,他们同样是在桓云的安排中事先进行隐蔽,瞧见约定的烟柱才动身逼近建康。
  除事先隐蔽的两支汉军之外,长江北岸还有近五万汉军得到命令开始向南岸出发,他们是计划确定之后才从徐州和豫州四处调动汇集。
  在丹徒作战的汉军,除了一开始就登陆的汉军,后续加入的其实是仆从军。而这一部分仆从军就是上次逼近寿春的那些,他们在中原爆发种族仇杀后被看押,二十万仆从军被解决掉近五万,留下的都是被严格甄选出来的归化胡。
  如果没有出现意外,第一批抵达建康的汉军会有两万五千,天亮之后还会有五万后续部队抵达。后面自然而然还会有汉军前来,可是非常明显的事情,以先期的七万五千汉军想要攻克一座有十万守军和百万人口的巨城,没人觉得能够做到,那么谢艾就要仰仗包括桓氏门阀在内的那些家族。
  谢艾和伏伟在率军急赶的时候,桓云遇到了难题。
  当朝太后褚蒜子用所有能够凭借的渠道,宣布桓云为逆贼,号召所有忠义之士平乱,这个是第一个。
  然后,褚裒非常有种地离开宫城,他先去谢氏府宅见与自己同名却是病重中的谢裒。两人谈什么外界不可而知,后面褚裒离开谢府前去接收由谢氏控制的戍卫军,谢氏门前挂起了服丧的白灯笼,昭示当代门阀之主谢裒辞世。
  谢裒早早就重病在身,实际上已经是病入膏肓的状态,按照历史是会在今年以六十四岁之龄病逝,差别就是比原来的历史早了几个月。
  “谢氏闭门,兵权却是落到褚裒手中?”桓云在冷笑,他对自己的心腹说:“近些年谢氏频出昏招,今次是最大的败笔。如今……”,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口,他料定谢安肯定是要比自己的兄长桓温更难在汉国发展。
  认真算起来,谢氏的机会与桓氏一样多,桓温是在汉国那边,谢安同样也是在汉国,甚至可以说换做谢氏来为汉国做事会比桓氏更加便利。毕竟桓氏就是一个新兴的门阀,谢氏却是老牌门阀,影响力和人脉上存在的差距并不小。
  【事到临头,谢氏做出决然错误的抉择,庾氏则没有大气魄,合该桓氏大兴!】桓云很兴奋,连站在小朝廷岸边的人已经开始反扑都无法影响到快乐的心情。他想:【城内混乱在汉军来时绝不可能被制止,现如今最重要的是将城门牢牢控制在手里!】
  建康城内到处都是喊杀声,桓氏这一阵营的掌控的部队与站在小朝廷那边的部队厮杀,更有各个世家自己都搞不明白怎么被卷进去的厮杀,少不得是一些混混和痞子趁乱出来干些鸡鸣狗盗和奸淫掳掠的事,别说是有桓氏为首的一批人存在,哪怕是官方行动统一都没有可能短时间内镇压混乱。
  宫城之内,褚蒜子怀抱哭闹中的小皇帝司马聃在看一些人争吵。
  争吵的人是后面被褚裒请进宫城,他们都是被确认会将立场站在小朝廷一边的文武和世家之主,之所以会争吵是因为是否突围。
  现在建康的几处城门仅有两处是在小朝廷的控制中,余下小朝廷的武装已经开始在争夺,就是传来的消息很是不好,城内到处都有人在厮杀,部队难以调动不说,就是部队开过去也没能夺回城门的控制权。
  身为太后的褚蒜子和小皇帝司马聃在争吵中没有半点话语权,他们就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对于褚蒜子来说,谢氏交出兵权给褚裒是天大的幸事,王氏还站在皇室这边也是万分庆幸的事情,但剩下的都是一些糟糕透顶的事。
  “母后……”司马聃哭的眼泪鼻涕全是,小手抓着褚蒜子的衣服,惶恐地说:“回寝宫好不好?”
  褚蒜子看着什么都不懂的司马聃,再看看还在继续争吵的那些人,沉默是继续沉默。
第511章
小朝廷之亡(四)
  国难临头,皇帝岁数小完全不懂事,皇室宗族没有一人可站出来发生,褚氏虽然是外戚却无法与门阀相比较,褚蒜子心中自然是有无限悲凉之感。
  若说东晋小朝廷现在是孤儿寡母在当政其实并没有道理,只因为东晋小朝廷当政的从来都不是皇室,是那些门阀与世家在控制这个国家。造成由门阀与世家治理国家的局面是司马一家子从曹魏那里篡位就定下的格局,原因是司马一家子需要获得至少大部分世家的支持才能成功篡位,那么司马一家子理所当然是该给世家足够多的好处。
  历经“衣冠南渡”之后,司马一家子的实力基本上已经是全废,连带世家都不想司马一家子再出什么人才,要不然司马一家子真的要强势,众世家岂不是很难逍遥?
  数十年的默契之下,世家之间可以争夺和拼斗,却不允许司马一家子来进行插手。他们唯一希望的就是司马一家子当块招牌就好。
  一个国家没有集权,和平年代或是遇到弱小的敌人可能不会显示出权力分散的坏处,一旦发生战争又是遭遇到强敌,国家中能够做主的人太多致使声音无法统一,那就真的会是相当糟糕的事情。
  篡位而得国的司马一家子谈不上什么正义,其实很多政权的建立都与正义无关,差别就是能不能在掌握国家的统治权之后,可以为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谋福利。很显然的事情,司马一家子哪怕是谋福利也是为世家,后面朝政更是全面被世家掌控。
  如果要让刘彦亲口来评价司马一家子统治下的国家,只能说是既然生于不义,那就合该死于窝囊或是耻辱。
  谢艾带兵抵近建康,来的正是庾翼控制的一处北门。
  汉军抵近之后,是先遇到了前来阻击的晋军,双方从交战到分出胜负,晋军仅仅是一个照面就宣告崩溃,后面是汉军逮着溃退的晋军在一边杀一边逼近建康。
  庾翼在城楼的高处将外面的战事过程看得比较清楚,汉军来的都是骑兵,一轮冲击直接让晋军崩溃,下一刻是处于城门这边的晋军四散奔逃。他问了一下才知道统兵的褚歆已经被桓云俘虏,带兵的是王氏那边的人。而王氏这一代人对军事没有才能,估计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实。
  城外的晋军崩溃,固守城墙段的晋军是在惊恐的各种喊叫声中撤离,庾翼甚至发现城内并没有晋军向这边开来。
  桓云已经正式投汉,他是带着一大帮世家一块投汉,目前正带着武装在城中与选择效忠小朝廷的武装作战。再有之前桓云一众人已经设局让建康乱起来,小朝廷不止一次尝试夺回城门的控制权,不是被挡在路上,就是去了之后夺取失败。
  先期到了的汉军解决掉晋军是停在城防外三百步左右,谢艾骑跨在马背上注视夜幕中的建康城,城楼以及附近的城墙上亮起了众多的火把,城头之上却是依然飘扬着晋室的旌旗,令他为之蹙眉。
  “桓阀主没有成功夺取城门?”谢艾问的人叫西门尚,后者是桓氏门阀的门客。他话音刚落,城墙上的旌旗正在一面一面地掉落下去:“哦……看来是夺取了。”
  城墙上的晋军旌旗是被降下来解开丢掉,城门亦是在“咿呀”的摩擦声中缓缓地张开,一队手持火把的武装人员出了城门洞就排列成为两侧,有两三人快步小跑着奔向汉军所在处。
  “小人名唤伯摄,乃桓公门下。”这是一个看着高大且强壮的中年人,他被引过来之后恭恭敬敬地向谢艾行礼道:“城门已经为我等所夺,掌握在庾公手中,请将军率军入城。”
  谢艾先期带来的只是两千左右的骑兵,后续部队正在朝这里急赶,不过至少还需要一刻钟以上才会抵达。他自己并没有彪呼呼地直接进城,是选出一个百人队入城查看情况,等待派去的人回来禀告,才算是统兵入城。
  建康是一座巨城,可以进出城池的通道含正式的城门多达数十处,也就是说并不止是正式的城门才能进出。
  正式的城门远远不止四个,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有三门的城楼,平时三个城门只打开左右两侧,中间是军队和重要人物进出才会打开。
  除了四个城楼的城门之外,一些为了礼节建立的城门也是存在,比如天子专门使用的城门,一些祭祀时通行的城门,等等。另外一些是方便进出打柴之类的小门,少不了是一些“非门”的下水沟、洞之类的通道。
  庾翼突围,夺取的城门就不是正式的城门,名字叫章华门,是被用为一些祭祀进出的城门。
  谢艾是入了城上了城楼才见到庾翼。他看到的庾翼是穿着便服,而便服其实就是睡觉之前的休闲服,大多数是素色的单色调,款式上面也不会存在什么花俏,就是显得非常不正式,甚至可以说见客时会觉得狼狈。
  庾翼当然知道这么穿见人很不合适,他却是顾不得那么多,见到谢艾就问:“将军此番率军前来,不知道兵力几何?”
  谢艾就在奇怪庾翼为什么是穿成这样,不过如庾翼管不了那么多一样也不是探究的时候,被问及也就说道:“总数不会低于二十万。”
  “这就好、这就好……”庾翼可不知道谢艾说的二十万是几月之内才能汇集起来的部队,也看徐正那边的战事顺不顺利。他用着异常复杂的表情说道:“建康是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
  谢艾行礼道:“还仰仗庾公与桓公等诸公。”
  站在城楼向城内看去,城中处处可见火光,一道又一道的烟柱飘向了星辰点点的天空。
  建康城大乱,是那种几乎没有任何次序的乱象,选择不同阵营的门阀、世家、军队拼杀,厮杀是发生在任何的一处,甚至是有胆大的世家聚众冲击宫城。
  谢艾没有率军深入城池,他们要做的是夺取更多的城门并掌握在手里,以便后续的部队开来之后可以进入城内。再来是他需要见一见那些投诚的人,甚至是拉拢更多的人为己所用。
  长江以南的门阀和世家跳反,那是他们认为不跳是不行了。原因其实是相当的简单,淮水一役要是晋军取胜,他们知道东晋小朝廷还可以再支撑一段时间,可偏偏淮水一役不但大败,还是汉军以堂堂正正的军势击败了使用各种阴谋手段的晋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9/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