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8/821

  “仅是寿春正面就有十来万汉军,他们已经开始在磨刀霍霍!”谢石该是心理压力太大和足够忙碌,看着变得非常消瘦,他看了一眼身旁的褚裒,目光转到了纱帐后面的褚蒜子,说道:“淮水之上亦是布满了汉军水师!”
  褚裒正满脸愁容,谢石负责的寿春战线暂时没有开打,前一段时间汉军摧枯拉朽地占了巴东,荆州北部到南郡一线也是满地战火,甚至是扬州东部的海面都开始不断出现汉军的舰队。
  褚蒜子声音比较轻地说:“南边的部队在不断集结,很快就会有援军开进寿春的。”
  谢石还是一再催促,更谈了一些关于军械的要求,例如晋军的大杀器八骏弩就要求越多越好。
  “有另外的事情。”褚裒听谢石要援军、要军械、要军粮,听得头有些大,转话题说道:“蜀地世家共举龚壮为代表,他现在正在建康,已经得知称臣称藩为假,是蜀地世家要全面回归朝廷。”
  “早些年……哪怕是早一年都是好事。”谢石蹙着眉头说:“现在朝廷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战,哪有功夫去理会?”
  一阵轻咳声从纱帐那边传出来,褚蒜子手里拿着一份刚刚有人送来的情报,她看了的时候是呆住了,并不太清楚刚才谢石和褚裒在说什么,是失声道:“李势请降,桓温灭掉成国了!”
第482章
灭国封侯
  李氏成汉灭亡得有些憋屈,只不过是成都突然被汉军攻下,李势没等突然出现的汉军杀进城中已经请降。
  历史几乎就是三国末期司马懿率军攻蜀的翻版,差别是邓艾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成都城下,李匡则只是需要带着一些军官乔装打扮到成都周边就能接收一支军队。
  当李匡率领近万的禁卫军出现在成都视野范围,成都城中根本就没有多少守军,李氏成汉的部队大多是被吸引到了梁州的巴西郡和巴郡的前线。
  近万兵甲器械精良且看着光鲜又剽悍的汉军兵临成都的城下,他们仅是一出现就让身在成都的人懵了。汉军还没有打进去成里的人已经出现拖家带口要跑的现象,少不得是有浑水摸鱼进行洗劫和杀人的事件,也有当机立断带着家族私兵起义的世家。
  李势得知有汉军杀到成都的城下时,他是整个人都处于慌乱无措的状态,脑袋里面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前线的部队败了。
  还是有聪明人想到了三国的旧事,可他们拿捏不准的是来的汉军并不显得狼狈,不像是历经千辛万苦爬山涉水而来,更像是一路顺利推进地杀过来。不管能不能确定,他们没有去提醒六神无主的李势,是自己该干么就干么。
  李匡率领的禁卫军刚刚逼近成都的城门,城头之上的军旗被换成了杏黄旗,汉军没有遭遇抵抗控制住城门,很快李势派来请降的使者抵达。
  是了,举杏黄旗其实就是请降的意思,到了有宋一朝依然是杏黄旗代表投降,举白旗投降该是从蒙元开始。
  李势愿意学习冉闵去掉国号举国并入汉国,只有不要伤害他和其亲族的一个要求。
  学冉闵什么的只能说可行,但是李势想要得到冉闵的待遇则属于不可能,李匡事先已经得到示意,若是学三国旧事能够逼降李势,汉国愿意保证李势的人身安全,至于李氏一族该怎么样另外说。
  李匡代表刘彦接受了李势的投降,接管成都的同时让李势写亲笔信让前线的人投降。而这个时候桓温还是被挡在剑阁,殷浩所部是与李福所部在垫江(现代合川)的山区来回攻防。
  在前线抵抗汉军入侵的昝坚和李福几乎是同一时间接到李势的亲笔信,两人的反应略略有些不同。
  昝坚是在南郑那边坚持抵抗半个月,等待城池将要沦陷才带着残部退到剑阁。这一部分的李氏成汉军队,汉军不管是什么样的攻势都绕不开剑阁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他们依靠剑阁绝对有利的地形牢牢挡住了桓温所部。
  剑阁是绝绝对对的易守难攻,不是说几次取巧或是几次强攻就能拿下,只能是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于消耗中拼光守军,或是致使守军士气崩盘而崩溃,需要付出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更大。
  昝坚收到了李势的亲笔信,找来王嘏进行商议。按照他的本意是拒绝向关外的汉军投降,十分清楚成都之所以失守不过是汉军的偏师剑走偏锋,想要的是留下必要的部队固守剑阁,带着其余部队回去重新夺回成都救出李势。
  关于邓艾怎么吓唬得刘禅投降的事情,身为文人的王嘏肯定要比昝坚更清楚。他听完昝坚的意见沉默很久,后面就问昝坚能不能保证李势不受到伤害,要是因为昝坚的回军而导致李势受到伤害又怎么样。
  王嘏的话问完,换成昝坚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昝坚的军事才能到底怎么样非常不好说,他对李氏一族忠心耿耿倒是日月可鉴,哪怕是李势一再表现出脑抽的一面,可之前的几代国主都对昝姓一家有大恩。
  现如今是私恩大于国家的年代,对于很多忠义之辈来讲,国家可以灭亡,恩人却是不能被伤到一根毫毛……
  昝坚无法保证李势不会受到伤害,又在王嘏的劝说中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自接到李势的亲笔信到开关投降是在犹豫中度过了五天,等待开关投降后见到桓温,只提出一个请求,那就是要时时刻刻待在李势身边。
  桓温没有犹豫地答应昝坚的要求,接管剑阁之后还摆下酒宴与昝坚、王嘏等等将校或有名气的文人同乐。他在酒宴上提出昝坚隔天就能启程前往成都的事,并大肆赞扬昝坚的忠心为主行为,甚至表示其余人有相同的意思也能同去。
  由于忧愁和不甘,酒宴上属于李氏成汉的降将之类的人没少喝,昝坚以及一帮人是在隔天下午才出发。他们赶了不到两里路,于一个道路岔口遭遇埋伏,说万箭齐发有些夸张,不过箭矢的密度绝对不小,丝毫没有防备的昝坚等人哪怕是能避过第一波也躲不过后面的连续覆盖,成为尸体的每个人包括马,浑身上下最少也是被命中十支箭矢。
  昝坚等等一批忠于李势的人死了,是死得不清不楚外加不明不白,历史不会有关于他们是怎么死的记载。在胜利者的历史记载里面,是他们被桓温好好款待并满足要求,离开剑阁之后却是永久的失踪,猜测是被心怀怨恨的蛮人截杀,桓温感念他们的忠义发兵清缴蛮人为之报仇。
  李福那一边,接到来自历史的亲笔书信后,他的本意是接受李势的命令向汉军投降,可是常璩等一批人却严词劝阻。
  常璩还在等龚壮的好消息,来自龚壮的消息没有得到,成都被汉军占领和李势投降的噩耗倒是先传过来,与之惊天霹雳真的相差不了多少。
  李福听到下面不同的意见陷入犹豫,他们是从宕渠郡一路败退下来,能够在垫江挡住汉军还是利用复杂的山区和新一轮的雨季。他说实话是被汉军的战斗力给吓到了,很清楚一旦雨季结束垫江其实还是守不住,还撑着无外乎是背后还有依靠和内心存在侥幸。
  常璩等一批蜀地世家是真心不想蜀地陷于汉国之手,蜀地要真的被汉国纳入统治,中原的各个家族就该是他们的下场。而在他们听到的一些消息中,汉国每到一地都是下什么最后通牒,要么根据汉国的指示配合登记人口和献出土地,要么就是全家老小包括每一只鸡和每一条狗都被灭掉,鸡犬不留该怎么是一个凄惨了得。
  其实没那么夸张,汉国对于一些汉军没到抢先投靠或归附的家族多少有些优待,对那些抵抗和抵制汉国统治的群体才是铁血手段,不过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想来蜀地世家听到关于汉国的一些事情都显得极其恐怖。
  事实上哪怕是蜀地的众世家听到的不一定是恐怖版本,只要汉国坚持登记每一个世家的所有人口,丈量土地之后只留下部分其余进行赎买,那么他们就无法接受。
  常璩等一些蜀地世家的人没有给李福多少犹豫的时间,确定李福要按照李势的指示投降汉军,他们是直接设局干掉了李福和一批不配合的人。下一刻是城头转换大王旗,拿下李氏成汉的旌旗,换上东晋小朝廷的旗帜,向外公布晋军很快就会来救苦救难,号召全民抵抗残暴的汉军。
  殷浩等汉军看到对面的敌军突然换上晋军的旌旗是一愣一愣的状态,先是惊疑怎么会有晋军出现,一阵试探下来敌军还是原来的敌军,只是旌旗被换掉。他们起初没搞明白敌军是在玩什么,是等待有敌方的人投降过来才得知发生什么事。
  换上晋军旌旗又变成常璩等一批蜀地世家指挥的原李氏成汉军队,他们并没有因为更换旌旗而突然摇身一变个个成为超人,相反是突然的变动让底层士卒有些手足无措和惊疑,汉军再次发动进攻之后也就是那些世家私兵真拼命,原来李氏成汉的士卒则全部变得惜命。
  一连串好像是笑话的事件过后,垫江的守军毫无战心,不是一触即溃就是马上投降,殷浩所部进军的速度突然加快,见到事不可为的常璩等人没有选择拼命到底,不少人是选择明哲保身地退回去老巢,包括常璩在内的一部分死硬分子则是想方设法前往东晋小朝廷的统治范围。
  从汉军正式入侵李氏成汉的二月份,到李势投降,大部分郡县城头改为汉国的旗帜,哪怕不是被汉军掌握的城池也换成了东晋小朝廷的旗帜,李氏成汉正式被扫进垃圾堆,全部的历时是接近六个月,也就是从春季到秋季。
  桓温与殷浩的会师是在成都,两军会师之前李势包括其家人是在汉军的保护下启程前往邺城。
  这一次桓温可没敢玩让李势失踪的事,非但不敢让李势失踪,还要保证李势一根毛都不会掉,等待对东晋小朝廷的战事结束,李势还会是他彰显功勋的招牌。日后李势被乔装打扮出来献舞的时候,谁不提一句是桓温为主将率军灭掉李氏成汉?
  必须说一件事情,那就是尽管一开始就知道李匡的任务是那样,可是桓温内心里还是会嫉妒李匡干出邓艾曾经干过的事情。
  桓温抵达成都之后,他第一道命令就是让李匡率军出川,作为先头部队先期赶往荆州,准备参与入侵东晋小朝廷。他本人还会在成都逗留一段时间,需要等待桑虞到来,期间也该处理一下蜀地世家。
  “不好搞啊。”殷浩满脸的愁容,他现在是负责清算蜀地的那些世家,苦笑说:“蜀地多山区,仅是成都这边有一片平原。平原的世家好剿灭,其余山区的世家……”
  桓温“嗯”了一声,应付的态度很明显。他在蜀地停留的时间不会长,不管是什么麻烦都不是自己的麻烦。
  殷浩在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需要待在蜀地,清算那些抵抗汉国统治的世家只是任务之一,安稳地方包括针对南蛮展开各种行动的事情也不会少。
  其实汉国也没有想到蜀地会出现绝大多数世家抵制的情况,按照汉国中枢的本来计划,灭掉李氏成汉之后并没想刻意针对哪一些世家,甚至是拿出让世家拼南蛮换取优厚待遇的方案,偏偏没有想到明明都已经传檄,可是蜀地的世家竟然会比胡人的抵抗意志还强。
  似乎也不能怪蜀地的那些世家,毕竟传檄很多时候是与蒙人挂钩,也就是说是说了,但是往往说的比唱的好听,等待大局已定就是另外一回事,经常还是檄文上的话完完全全相反来执行。
  “只要有过针对就完全剿灭……属于不可能吧?再则是南部的几个郡也还需要攻打,总不能咱们灭掉成国,让晋国那边白得城池。”殷浩的思维方式还没有“汉国化”,是以身在东晋小朝廷当官的思维来想事情:“是不是该请示一下王上,或建议拉一批打一批?这样有更多的余力针对南方那些郡县,也能更快稳定蜀地。”
  桓温“嗯哼”了一声,他才不管蜀地世家怎么倒霉,也不管殷浩在想什么说什么。他所要思考的是,该怎么在入侵东晋小朝廷的战事中再次大放异彩,战事顺利的话逮住以前的老朋友又该是什么样的态度。
  元朔四年的八月底,右丞相桑虞抵达成都。他带来了刘彦对参与入侵李氏成汉一众人等的爵位封赏名单,关于官职晋升则是需要等众将士回去述职才会正式公布。
  爵位在汉国可是显得异常金贵,什么等级的爵位就有什么样的待遇,低爵位的人难以越过雷池有高爵位的各种荣誉、福利和社会地位。
  “新一批的爵位封赏已经全部敲定,晋升关内侯的人就有元子。”桑虞没有说其余的关内侯都是谁,他对在自己面前态度恭敬的桓温笑了笑,在桓温期待的眼神中说了一个小道消息:“王上已经拟好封赏,元子要是在南征之战再立大功,便委任征西将军一职。”
  刹那间,已经成为关内侯的桓温两眼要是能发光绝对光芒四射,他无比期待那么一天……
第483章
桓温的人品
  桓温以前在东晋小朝廷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县男,爵位还是来自于先辈的功劳。东晋小朝廷那边的爵位有些虚,只要是个世家的家主基本上肯定会有爵位,而爵位一般就是一个名头,要真的享有多少户的食邑才算是显爵,像他的爵位就是享有三百户食邑。
  在东晋小朝廷那边,侯爵要比其它爵位多,问题并不是所有侯爵都有食邑,拥有最多食邑的是琅邪王氏的家主,他拥有五千户的食邑,也就真正的县侯。
  按照从先秦起就有的标准,侯爵分为亭侯、乡侯、县侯,看的就是食邑的多寡,一般是以地名来册封爵位,比如武安侯就是享有武安县这个地方的食邑。战神白起被封武安君,此后能够承接“武安”这个爵位的人都不会简单,通常能当上武安侯绝对是身份显赫或是战功累累的人。
  历史上爵位是武安侯又比较出名的人有三个。第一个是赵国马服君赵奢的孙子、赵牧的儿子赵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将赵兴迁徙至陕西咸阳,封武安侯;二是秦末农民起义时期,楚怀王封刘邦为武安侯。三是汉代武安侯田蚡,是汉景帝皇后同母弟。公元前140年汉景帝崩,汉武帝即位。田蚡因为是王太后的弟弟,就被封为武安侯。
  另外一些也是武安侯的人还有很多,不过大多并不出名。
  汉国执行的是二十等爵制度,到了关内侯其实也是讲食邑多寡来进行区分,延续亭侯、乡侯、县侯的格局。
  桓温得到的是亭侯的待遇,要是在东晋小朝廷立下灭国战功只是被赏赐个亭侯,他会觉得无比憋屈外加不公平,可他所在的地方是汉国。
  汉国爵位的含金量毋庸置疑,什么样的爵位就绝对会有什么样待遇,刘彦在这一点对有功者的赏赐一点点都不会显得吝啬。
  “恭喜了,新平侯。”袁乔脸上有着明显的喜意,真心诚意地说:“您是第一位封侯的武将,必定会在史书上被大肆书写。”
  “同喜,同喜。”桓温矜持地笑着:“你也成了公乘,封侯指日可待。”
  他们已经出了蜀地,正在前往南郡的路上。
  桓温与袁乔再次搭档,仅是由亲兵进行护卫,到了南郡那边会接手当地的部队指挥权,纳入指挥体系的是李匡之前带去的一万禁卫军和两万南征序列部队。他们将会率领三万军队针对荆州进行攻伐,打完荆州就是西进宁州,少不得还要对广州和交州动手。
  这一次负责打荆州、宁州、广州、交州,桓温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都已经立下灭掉李氏成汉的功勋,自己吃完了肉就不要太贪,毕竟其余的同僚也该表现表现,再嫌弃汤水只想抢肉就是树敌了。
  其实桓温还不是正式的关内侯,需要由刘彦当面册封,会有一个册封的仪式,随后就是昭告天下以示正听。走完程序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关内侯,他目前就是享受关内侯的待遇。
  关内侯的待遇还是分级别,比如桓温是个亭侯可以拥有一百的部曲,部曲不像是亲兵,部曲就是桓温真正的私兵,亲兵则是公家派去保护。与之亲兵相比的话,部曲就是只听令于桓温,是甭管干什么都听的那种。
  除开部曲之外,汉国关内侯中的亭侯还会被赏赐三千亩的良田,由官方专门建造一座相应级别的府邸,另有五百奴隶的赏赐和一些财帛。
  对于贵族而言,讲的就是脸面,要不也不会发生那么多因为面子过不去而成为死敌的操蛋事。那么比较重要的是,到了关内侯这个级别之后就可以挂上与众不同的匾额,门口还能立上两座石狮子,武将的关内侯甚至可以在家门口摆上带有旗面的长戟。
  桓温的确是汉国的第一个关内侯,哪怕是攻下邺城和襄国的冉闵现如今也只是第十六级的大良造。跟随刘彦崛起于微末的徐正和吕泰,他们一个还是个左更,另一个仅是官大夫,比袁乔的爵位级别都还要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8/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