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821

  太过年轻总是会令人觉得不靠谱,要不怎么会有“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说法。
  一个年轻到过份的君主,想要慑服臣子并不容易,姚弋仲愕然之后第一反应是看向帐内的文武众人,他想从那些人的表情来发现一点什么,看到的是那些人对刘彦的态度是出自内心的尊敬。
  刘彦当然也在观察姚弋仲,想到了什么似得吩咐旁边的人:“给看座。”
  不称呼,那是刘彦不知道该称呼什么。指名道姓不好,喊爵位不妥,喊官职更不妥,称呼表字则没有那么熟。
  自然会有人抬来蒲团,放置的位置是帐内中间的过道,姚弋仲对着刘彦拱了拱手算是行礼,也不管是坐在中间像什么稀罕物被围观,十分自然地屈膝跪坐而下。
  人的一言一行皆会展现出一种气度,脸上的表情和肢体的语言可以粗略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具有涵养,气质这种东西就是这么来的。
  帐内显得极为安静,谁都没有先开口说话的兴趣。
  这不是一场谈判,是一次显得突兀且根本不应该存在的会面,没有必要盛宴款待,也不需要恶语相向,更没有所谓先开口就会失去主动权,毕竟战争的事态已经摆在那里。
  事实永远比语言来得可以证明一切,阵阵的战鼓声在汉军营寨之内响起,由数万将士高吼的“汉军威武”穿过物质的遮挡进入耳膜。
  姚弋仲总算从安之若素中变了模样,他注视着刘彦,首次开口说:“贵方想趁在下前来,不在的时候进攻我军?”
  “我们好像也没有邀请阁下的嘛。”桑虞举杯对姚弋仲示意,笑呵呵地说:“如今局面,我方不必行使阴谋,今天的进攻本就是计划之中,阁下清楚这一点的。”
  桑虞没骗人,汉军本来就是要在今天发动攻击,目标当然是为了继续压缩羌族军的活动空间。
  汉军营寨这里不断有军队开出,步骑结阵向前,正面由塔盾兵和相关步卒组成一个平线推进阵型,两翼是各类骑兵作为掠阵。
  桓温那边也有行动,他们是用骑兵组成一个锋矢阵在正面,后面跟随步军。他这一边的兵源构成复杂,除了汉军战兵之外,辅兵、仆从军、新附军的数量相对多。
  两个方向数万大军同时出击,羌族军肯定是不会坐以待毙,战场之上很快就传来了喊杀之声。
  姚弋仲很想马上离开这里,回到自己的部队进行指挥,但是他按捺住了自己的冲动。
  羌族军的活动范围有十五里左右,对于四万多的轻骑兵而言这样的范围真的不大,会造成过度的密集,使得轻骑兵的灵活机动被极度削弱。
  战事打到现如今的份上,羌族军早就不拿自己当轻骑兵使用,一改轻骑兵不轻易冲击结阵步军的战法,只要能够获取不太离谱的战果,指挥官就敢命令轻骑兵往结阵的汉军步阵冲,但通常会被密密麻麻的箭矢射得一脸懵逼。
  自农耕民族掌握了强弓劲弩和车阵相结合的战法,游牧民族就进入到了苦逼的岁月之中,那是先前的历史一再证明了的事情,之后的历史也会一再诉说这一点。
  汉军目前的战法大有三板斧的趋势。
  塔盾兵结阵携带大量强弩兵,再加上少量近战兵是第一种。这种战法一再被证明有效,但只适合用来打阵地战和防御战。
  第二种是步骑相结合的传统战法,基本上野战都是步骑使用己方的优势进行堂堂正正地推进压迫之战,期间少不了床弩和抛石车助阵。
  突骑兵大规模冲锋,弓骑兵游弋作战,配合轻骑兵不断迂回侧击,这个就是第三种。得说实话的是,汉军的骑战并不拿手,缺乏优秀的骑战将领使得汉军骑战看上去纯粹是依靠装备优势。
  战场正在厮杀,帐内说了几句话又重新静了下来。
  位于主位的刘彦只是一开始说了一句话又看了姚弋仲几眼,剩下的时间却是埋头于案前,看文牍的同时偶尔会提笔写一些什么。
  姚弋仲内心紧张外面的战事会有什么发展,却也能够肯定自己的部队不可能被一次攻击就完蛋。他需要保持足够的镇定,哪怕是装也要装出来,那关乎到后续的一连串事情。
  “阁下不告辞离去吗?”桑虞好奇地看着姚弋仲,说道:“阁下应当清楚我们并不会扣押,更不可能在阁下孤身前来的情况下进行加害。”
  刘彦终于抬头看向了姚弋仲,先是将手中的笔放下,拿起书写好的文牍吹了几口气,放下文牍后,缓声道:“右丞相所言,便是寡人的意思。”
  哟呵,称孤道寡了?其实不是,只是在见姚弋仲的时候出于需要罢了。
  姚弋仲听到刘彦的自称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缓慢地直挺起腰杆,双手向前成揖礼手势,说道:“恭喜大王了。”
  瞧,不管怎么样,晋身为王总是需要被尊敬,哪怕只是表面上的尊敬。
  刘彦会在姚弋仲面前自称寡人也是一种策略的必然性,姚弋仲的爵位是县公,官职高至冠军大将军和十郡六夷大都督,刘彦若真的要姚弋仲归降效力,那么地位安排就有值得讲究的地方。
  姚弋仲就是那么想的,投降给一个大王总比投降一个什么君上更靠谱,这样一来双方都不会显得难堪。
  “我部会在今年的八月建国,国号为汉。”刘彦停顿下来看着姚弋仲,看了有一小会才继续说:“想必县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在下自然清楚,只是……”姚弋仲其实不知道该怎么定位自己的身份,刘彦的态度和语言给他太多的错觉。他思量了一下,实言相告:“大王建国称汉,天下诸国必视之为仇寇,难有与之结盟者。”
  帐内有人站起来正要发怒痛斥,被刘彦眼神一扫一脸悻悻然地重新屈膝跪坐而下。
  “寡人很清楚会发生什么。”刘彦“哈哈”豪迈地笑了几声,最后一脸平淡地说:“介时天下皆敌,又如何?”
  “《孟子·公孙丑下》有一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姚弋仲很是不敢苟同地说:“多些助力总要好过孤军奋战。石碣得我族与氐族相助,以二十万不到口众成为中原之主,雄霸中原数十载天下难有敌手。大王麾下有雄兵,但口众恐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桑虞念了一大串,用一种“别以为这里没读书人”的表情看着姚弋仲,继续往下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背书嘛,古时候的读书人只要有条件谁不是将书背得滚瓜烂熟。但引用书籍的话不能只摘出其中的一句,应该有前文和后续,就好像只说“国虽大,好战必亡”,但也不能忘记下一句“国虽安,忘战必危”啊!两段连起来表达的意思才是完整,只摘出其中的一句却显得有偏意。
  “道不同,不相谋。孤军奋战,寡人不惧。万众一心,远胜尔虞我诈。”刘彦先是满意地看一眼桑虞,后面才重新看向姚弋仲,说道:“天下逐鹿者甚众,鹿只有一头,寡人只愿与众臣属同享,容不得他人染指。”
  其实用“寡人只愿独享之”的用词会更好,逼格肯定是蹭蹭蹭地往上涨,但哪怕是真的也只能内心里想想,说出来就没有必要。毕竟,君王总是要给追随自己的人一些盼头,任何一个打天下的君王都是告诉臣属“与诸君共天下”,没人会喊“天下只属于我”。
  姚弋仲被“震”有些懵了。他原以为刘彦表达的是愿意接纳自己的投降,进而类如石碣统治中原一般善待乃至于是优待羌族,后面听了又不是那么回事了。
  曾经的强汉可没有与人共享同等待遇那么一回事,愿意当自己人就完完全全的待遇一致,别拿自己是少民来当有趣来要求什么特别待遇,不是愿意当“自己人”那就开片,打过之后服从可以好好做人,冥顽不灵的话就去死好了。
  刘彦完全有足够的底蕴干一些事情,他愿意接纳羌族人,但羌族这个名称必须消失于历史。要是保留民族自立性,甚至是要拿非一般待遇,他则是抱着一种“你是我爹还是我妈,或者是四海之内皆你妈,凭啥得真正的自己人吃亏给你们占便宜”的心态。
  事实摆在那里,历史上任何一个损主体民族而优非主体民族的国家,最后都是主体民族撂担子不干,外逃的外逃,要么是干脆遇到战争不给国家出力,结果是国家到了用人时刻发现无人可用。
  刘彦干不出那种令自己人心寒的事情,他还指望着自己的子民去开辟更多的疆土,没时间为了处理国内多民族的复杂性而浪费精力,所以最简单的莫过于一开始就奔着一个目标,那就是别管之前是什么族的,只谈是什么国籍,身在汉国就只能是汉人。
  桑虞很适合时机地问了姚弋仲一句:“我家王上说的,县公可听懂了?”
  姚弋仲似懂非懂,他只知道外面的厮杀好像很激烈。
第351章
何其屈辱
  不谈人种的优越性,只谈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竞争,先辈们留给华夏苗裔的遗产丰富到在这颗星球上少有敌手。
  文明可以屈服于野蛮,但文化会战胜愚昧。
  如同希腊败给了罗马,可是罗马的文化全面被希腊文化入侵,是从文字到信仰上面罗马人几乎全面希腊化。要说起来,希腊人在武力上输给了罗马人,可是希腊的文明就融合了罗马。
  再比如,华夏文明屡次被野蛮征服,群体屡次变成所谓的下等人,可是那些上等人却疯狂的赞美汉文明的文化,野蛮人在吸收汉文化之后或是变得羸弱被驱逐,或是那些人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族群拿自己当成一名汉家后裔。
  用文化去消灭一个民族远比从肉体去消灭来得有效,一时强大的某个种族最后连自己的民族都忘记了,子孙后代只知道自己是一个汉人,有比这个更带劲的征服吗?
  华夏文明的文化之璀璨难以简单用语言来描述,只需要知道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东方大陆上层圈子里,不懂说汉语不懂汉字要被鄙视不被接纳,这样完全就足够了。
  刘彦十分清楚先辈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遗产,武力不足的时候可以延续族群的存在,可要是武力足够就是天大的助益。
  看看曾经的西汉和东汉,再想想后面的隋和唐,武力和文化并驾齐驱的时刻,华夏苗裔就是当之无愧的上天宠儿。
  有些君王和当代精英抓住了机会,才有强汉盛唐的说法,刘彦或许没有太高的智慧,可他的理念从来都无比简单,有多大的能力就干多少事情,如同弱小时培养部众的心气和意志,强大起来之后开疆扩土。
  即将建国的汉部有强硬的底蕴,特别是面对手下败将的时候,刘彦可以显得霸气侧漏,他的臣属能够高傲地昂起头颅,平民百姓以身为汉人而自豪。
  姚弋仲知道的,他从来都知道汉人和晋人根本就是两种人,汉人有舍我其谁的霸气,晋人却是软弱有如羊羔。令他琢磨不透的是,同为一个苗裔,为什么换个称呼就变成两种人!
  到了这个时候,双方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多余的事情好谈,刘彦或许需要姚弋仲投降,但姚弋仲只能是无条件的投降。姚弋仲当然是想要投降,可不能是无条件的投降。
  问题在于一个冲突点,刘彦不觉得数百万羌人是什么事,姚弋仲却认为有数百万的羌人给自己有谈判的资格。
  外间的厮杀已经进行了有一会,帐内却是姚弋仲是舌战群雄极力想要表达自己的重要性,刘彦没有开口之下是由其他人来进行奉劝。然而,实际上不管是谁开口说什么都是废话。
  刘彦有些听不下去,带着明显的不耐烦,说道:“闲话勿用再谈。”
  姚弋仲刚才一直在关注刘彦,很明显发现刘彦没拿数百万羌人当回事。他的内心是一种愤然外加不忿,那可是数百万羌人啊,怎么能够不当一回事。
  “想必大王已经明白弋仲来意?”姚弋仲觉得也不能再拖,不再隐晦提起,而是直白说道:“若大王愿意接纳我等有条件投降,视弋仲为肱骨,弋仲便是大王麾下开疆拓土的前驱,为大王霸业效死力。”
  刘彦的反应是眉头挑了挑,笑着问:“然后呢?”
  姚弋仲还保留着风度,一脸平静地说:“若是大王视弋仲为无物,乃至于学前汉欺压羌族,弋仲性命不足道哉,歼灭三十来万羌人不足惜,被围四万亦是无关痛痒,但大王要面对的将是数百万羌人的疯狂报复。”
  “知道吗?”刘彦拿起放在案几上的佩剑,笑着说:“寡人的剑之锋利远超想象。”
  姚弋仲缓缓地站了起来,行礼道:“弋仲着实难以理解大王如何思考,能够获得大助力却非得增数百万大敌。”说着摸了摸自己的脖子,亦是笑道:“如此,某项上人头任由大王锋利的剑来斩取。”
  刘彦放下剑摆了摆手:“要县公人头,寡人的将士自会战场上获取。”
  “县公听听外面的厮杀声。”桑虞插言道:“喊杀之声是否减小,却不知道我军是否已经获胜。”
  “不可能!”姚弋仲总算是失态,那是他侧耳倾听之下真的发现喊杀声消失了。他看着刘彦,进行最后的努力:“大王真的不三思后行?”
  刘彦非常诚恳地说:“好几思了。一再思考,今日县公可放弃石虎,他日却不知道会不会放弃寡人。寡人愿意接受县公的投效,却知晓县公不过是无奈之举之下的蛰伏。”见姚弋仲想要说什么,他比了一个“嘘”的姿势,继续无比诚恳地说:“县公肯定要说,既然投效必然不会反复。如此孩童嬉闹般的言语,寡人信了县公自己都不信。”
  姚弋仲沉默了下来,他先是扫视帐内正在嬉笑的汉部文武,最后定定地看向刘彦,下一刻是非常迅速地拔出腰间悬挂的战剑作势向前扑去。
  暴力突发,帐内不管是文还是武的反应都非常迅速,文官刹那间要组成人墙为刘彦肉盾,武将则是抽出兵器要上去搏斗,甲士和武士第一时间将刘彦保护起来,弩手皆是对准姚弋仲只等一声令下。
  一切发生得太快,以至于姚弋仲向前扑的动作都没来得及蹬腿用力,他却是没有停顿,快步踩着继续向刘彦的方向冲,撞上了提剑而来的汉军武将,双方兵刃互碰产生金属交鸣,但仅是第一个交锋就被后面扑上来的汉将撂倒在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