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之流浪舰队(校对)第3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8/622

  这一个时间段,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对于新人类文明,又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越来越多的回归者出现在社会当中,经过一系列的宣传工作后,人们也逐步接受了这一现象。
  这些回归的人员,大都是小家庭中的家长,只要处理好了亲情方面的问题,民众对这一些人并不反感。
  而张远所在超维感知实验室,经过这些年的艰苦奋斗,也有了一系列不大不小的突破。
  “……我们将磁场感知能力,集成到了人的视觉感知当中。简单地说,人眼将能够看到一定程度的磁感线,并且能够切身体会到电磁场的大小。”
  “这只是一种假性感知,并非真正的感知,但也算是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在视野当中,电磁铁附近出现了水波一样的线条,也即传统意义上磁场。
  这和张远当初感受到的已经相当接近了。
  唯一的不足之处,这种感知集成到了视觉以及触觉当中,并不是另外的真正第六感。另外的第六感,就像脑袋中打开另外一扇天窗一样,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办法做到。
第503章
磁场感知
  张远在台上洋洋洒洒地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感知虽然由人类的视觉以及触觉提供,但感知的形成实际上是由大脑提供的。所以算得上是辅助大脑的另外一大功效。”
  “其感知器官不是眼球,不是皮肤,而是一种仿生学芯片,就算闭上眼睛,也可以知道周边的电磁场变化……”
  他闭上了自己的眼睛,转动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譬如说,我可以知道这个办公室中,各个电子产品的位置……前面这台投影仪,正在散发着不小的磁场,我知道它正在安静的工作;也能够知道窗外有一辆电动汽车开过,还能够知道房间里的空调正在运转。”
  “电和磁场是没有办法分开的。”
  “不过生物芯片这种功率极低的东西,倒是没办法感知到,这一点不会涉及到大家的隐私权,大家可以放心。”
  就在这个时候,下边的一位记者发言询问道:“张教授,我有一个问题要请教,您的这个成果,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我们的科学仪器能够很简单地测量电磁场,从精度方面,人类的感知,再怎么准确,也不可能比得上电子仪器。所以您的成果,意义在哪里?”
  张远笑了笑,说道:“额外感知是人类智力的重要一环,它的诞生,不是为了去和测量仪器比较,而是为了提升整体的认知智力。”
  人类大脑的智能系统与感知系统密不可分,包括记忆能力、视觉能力、听觉能力、空间思维想象能力等。一个没有先天五感的人,他不可能产生任何智力。
  为什么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这其实和感知系统有着很大的联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些人的听觉记忆非常厉害,有一些的空间思维能力非常了得。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突出天赋,正是因为不同感知系统的建立,比一般人要强大的多。
  甚至,连品酒,品尝美食,听古典音乐,文学鉴赏,欣赏艺术品,诸如此类的东西也与感知有关。有的人能够欣赏其中的美,有的人却不能,这就是感知带来的差异。
  当然了,人与人之间的感知,差异再大也只是传统的五感,不会产生什么翻天覆地的质变。
  但如果增添了额外的感知,将其融入到大脑系统当中,那么一个人的智力很可能会发生突飞猛进!
  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很难估计,有可能是进步,但也有可能是退步,或者是空间思维能力大幅提升,又或者是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了,又或者变得更笨,连手脚都不能够协调了……
  “磁场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东西,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与传统的感官不一样。在一个人上小学的时候,如果告诉他们,磁场有质量,也有动量,你觉得小学生们会理解吗?当然不能。”
  “就算是大学生,就算死记硬背记住了这句话,也是以不理解的居多,解方程的时候经常会忘记这回事。”
  “但是,加入磁场感知之后,一切将会有很大的不同。”
  张远在屏幕上放出了一系列的图片,是利用虚拟世界进行的对照试验,有了磁场感知的人类,学习电磁科学的速度,是普通人的112%!
  常规200天的课程,现在80天就能够学完了。
  相同难度的试卷,成绩也比普通人好得多。
  因为对这些人类而言,磁场是非常直观的东西,并不像以往那样抽象复杂。
  紧接着是第二组对照试验,有一位虚拟世界中的科学家,生活在中世纪环境下,突然进化出了磁场感知能力。
  结果这个家伙,居然在短短二十年里,独自摸索出了一整套的电力以及磁场公式!
  还有几位玄幻虚拟世界中的人物,得到了这种能力后,居然突然间“顿悟”了!
  于是他们的修为突飞猛进,甚至还学会了一些独特的技能,像什么“开天眼”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毕竟14号虚拟世界的规则,和现实世界完全不同,什么无厘头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看到这些例子的时候,会议室里响起了一片哄笑声。
  张远播完这些例子后,总结道:“从这些虚拟世界的实验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电磁场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大幅度提升。包括电磁场与微波、天线射频、微电路、电磁兼容领域,均有非常不错的启发效应。”
  张远播放完这些图片后,一时半会间,人群中沉默了起来。
  又有一位记者问道:“张教授,我还是不太理解这种磁场感知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它和我们的仿生学电子眼,仿生学角膜,又有什么不同呢?”
  人类通过安装仿生学电子眼,或者仿生学角膜,也是可以“看到”电磁场的。
  张远摆了摆手,说道:“当然不一样!磁场感知是一种直觉,虽然它目前集成在了视觉以及触觉当中,但今后还是会与视觉分开的。”
  “通过电子眼传递的电磁场数据,相当于你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的东西,需要大脑额外处理,你会觉得很不习惯很不舒服。毕竟整个视野都发生了改变,空间中到处都是电磁场,只要那么几秒钟,就会把这个功能给关掉了。”
  这句话让大伙不禁再次笑了起来,的确如此,电子眼中增加磁场感知,其实没什么太大的用处。说白了,重点难度还是人类大脑的适应问题。
  “但通过辅助大脑增加‘磁场感知’,就好像听觉、嗅觉、视觉一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不但不会感到不舒服,反倒很快就会习惯这个功能。相关的学科,理解起来将会更加简单。它改进的是人类大脑中的软件。”
  “我认为,只要沿着这一条路继续走下去,在大脑中集成足够多的功能,人类将成为强人工智能般的存在!”
  “这应该是五级文明,甚至六级文明,所必须要走的道路。我们现在只是提前踏上了这一条道路。”
  解释到这里,会场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这个前景,听起来实在是太美好了。
第504章
1210光年
  强人工智能到底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清楚,这是五级文明甚至六级文明才拥有的强大技术啊!
  见大家没有什么太大的疑问后,张远轻轻松了一口气。
  他从讲台上下来,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好。
  不过相应的磁场感知技术尚未通过临床实验,暂时不能够大规模用在人类身上。
  这玩意改造的是人类的大脑,它有没有副作用,人们暂时还不知道。至少得让虚拟世界中的对照组,完整过完自己的一生,才能够得出更加有效的结论。在没有获取足够数据前,冒然改变人类的感知,是不可取的一件事。
  所以这件事情,就算顺利,也至少要花费一两百年的时间。如果不顺利,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够完成。
  紧接着,掌声结束后,又有一名科学家上台演讲,发表了一片关于生命健康方面的论文……
  ……
  这是新一届的科学议事会,一名名学者教授,正在发表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张远所在的超维感知研究所,可算出了一次风头。他轻轻松了一口气,总算是完成了自己第一阶段的任务了……
  算起来,新人类文明留在交易市场当中已经有36个年头了。
  这36年里,可以说是整个文明全方位的突飞猛进,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纳米科学等方方面面全都有所突破!
  首先第一个突破点,通过科技交流,以及使用阿米巴积分的大肆购买,人均寿命突破了500岁大关!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舰队内部的绝大多数成员都用上了最新的延寿手段。
  然而500岁这个数字,放在星际文明当中,只能算是较低等级,交易市场中有的是能够存活几千岁的文明。所以人类的寿命,理论上还有许多进步的余地。
  现在的医学如此发达,基本上除了大脑以外的器官都能够替换。所以,神经元的再生,是永恒的重点的研究课程。
  只不过,这方面的学科复杂度很高,想要购买现成的尖端科技,价格大幅度上升,贵到人类不愿意直接购买的程度。所以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依靠手头的资料慢慢挖掘,也有进步的余地,全靠买买买,性价比实在太低。
  新人类内部由于虚拟世界技术的存在,害怕死亡的人不多,反正死了也可以轮回,提升寿命反面的科技,优先级并非第一级别。但是按照张远的估计,其他的文明,可能会把许许多多的精力,都耗费在提升自己寿命上边……
  另一方面,人类的军事层面也有很大的加强,包括一些复杂的微型机器人、电磁场防护学,还包括一些简单护盾技术,但是受限于目前不适合大搞工业,也仅仅只是理论上的增强。
  还有就是纳米机器人的进步,好些东西也是从外边购买来的……纳米机器人将会被广泛实用于工业、军事方面。
  抛去这些暂且不多说,最重要的还是天文学,其涉及到曲率技术的奥秘。
  人类费尽心思,再次发现了一个稍微近一点的中子星-中子星双星系统,只是很可惜,距离目前的位置依旧有1210光年的距离。
  这是一个稍稍好一点的消息,至少比以前的2000多光年,缩短了将近一半。但又是一个坏消息,人们基本上已经可以确信,这几乎是最近的了。
  这个事实真正摆在了眼前,很痛苦,也很无奈。
  人类已经在星空中大力寻找了36年,获得了交易市场当中绝大多数文明的星空数据,还向环泰文明购买了一些数据,甚至还花费一笔阿米巴积分,借用了小半颗星球那么大的望远镜!
  然而找到的最合适观测点,依旧在1210光年之外,再也没有更近的了……
  “其实仔细想想也不奇怪,中子星的对撞,堪比超新星爆发的宇宙级灾难。中子星的前身是蓝矮星,蓝矮星爆发超新星之后才能形成一颗中子星,如果地球附近经常爆发这种宇宙灾难,地球生命早在几亿年前就灭绝了,也轮不到人类的诞生。”
  “而我们这个区域的恒星比较稀疏,温和的宇宙环境,更加合适大型生命的诞生……越接近银河中心的地方,恒星越密集,发生这种天文灾难的概率也会越高。所以这一类的结构大都在靠近银心的地方,按照我们的估算推测,1210光年处的双星系统,是最为接近的一颗,其准确度在99%以上。”
  这位天文学家宣布了这个事实后,会场中的气氛一度很低落。一千多光年与两千多光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一百光年还可以努力努力,但现在过不去就是过不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8/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