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之流浪舰队(校对)第2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0/622

  是的,昆仑山,下一代超级母舰!
  在这一刻,每个人都小声地欢呼了起来,焕发出了一种名为自豪的情感。
  即便与星球相比较,它还是那么地渺小。可是,它又是那么地伟大,凝聚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心血。
  人类比一开始来到这里的时候,可不止强大了十倍、百倍,而是……一千倍,一万倍!
  这艘母舰的设计模型改了又改,设计的时间甚至远远高于建造的时间,最终定格在圆筒式的设计理念上,其额定吨位为十亿吨。十亿吨级别的飞船啊,承载人口达到了一千两百万!
  甚至在7年以前,因为黄金时代号的一些科技信息,又稍稍改动了一番,将整个吨位设计地更大了。
  当全部的细节设计完后,13台万能工厂全力开动,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就已经建设完毕,目前正处于最终的调试阶段。
  王俊鹏情不自禁和周边的一位同事讨论起来:“我们应该会在五年内正式启程。”
  “是啊,不知道会前往哪里。”
  “应该是沿着宇宙弦前进吧……有了昆仑山号以及万能工厂带来的物质循环能力,我们能够在星空中航行万年以上的时间。”
  飞船内部突然发出了一声电子音,“滴——飞船对接将在五分钟后开始,请各位旅客系好安全带,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各机组成员检查飞船运行情况,做好对接工作。”
  ……
  此时此刻,张远正在“昆仑山”的尾部位置,检查最新的引擎系统。
  一艘飞船的引擎,可谓重中之重,特别是这种十亿吨当量的母舰,想要将其推动,需要及其强大的动力系统。
  就目前为止,人类的最强能源依旧只是核聚变,距离批量生产反物质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要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引擎的比冲,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研究难点。
  “昆仑山”抛弃了原先那种单个巨大引擎室的粗暴推进手段,采用的反而是一个个小型核聚变装置的分布式推进。
  单个引擎的推进,带来的推动力量实在太过集中,容易造成龙骨的金属疲劳以及弹性形变,但多个引擎,推动力更加分散,基本上杜绝了这一类现象。
第295章
昆仑山试航
  这样的小型核聚变引擎,在“昆仑山”当中,总共有21400个,它们分布在昆仑山四面八方的各个位置。这样的设计不仅带来了力学构造上的优越性,还带来了另外的好处——承受风险的能力非常强。
  就算被昆仑山的小型引擎受损了一部分,只要其余的部分能够启动,飞船还是能够正常航行,不至于丧失行动力。
  这些小型核聚变装置是地球文明的现成科技,到现在已经相当成熟。它比起以往的大引擎,对核燃料的利用率更高,能够将更多的质量转换成能量。
  核反应生成的巨大能量,一部转换将通过引擎室中的特殊装置形成高能微波,对飞船进行推进,另一部分则是传统的离子引擎方式,将高温灼热的等离子流喷射出去。
  只有微波推进以及等离子推进的双重方式,才让这艘十亿吨级别的母舰有足够的前进动力。
  “最后一批人回来了吗?”仔细地检查了一下每一个关键部位的参数后,张远对着身边的助手问道。
  这位秘书办公室的年轻助手名叫李成,43岁,精通物理学以及数学,43岁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是年轻人的标准,但却已经是昆仑山号副舰长的候选人之一了。不得不说,整个文明这么多年的时间,也是人才辈出,精英荟萃,诞生了好多天才。
  “报告舰长,都回来了。”
  既然格利泽人所有的事宜都告一段落,张远也松了一口气,“那么,六个小时后,昆仑山号,第一次试飞正式开始!”
  舰长命令很快就传达了下去,飞船上的各种工作人员全都忙碌了起来。
  当然了,这一次的航行只不过是试飞,母舰上并没有装载大量的人员以及货物。而第一次试飞,航程中必然会暴露大量的缺陷,到时候还需要统一改进。
  六个小时很快就过去,电视台上的漂亮女记者正乘坐着小型飞船,进行一场声情并茂的直播。
  “流浪计划,指引着我们去触碰各式各样的文明……即便这一路可能会异常坎坷,可能会充满激荆棘,可能会遇到强大的敌人,让我们遭受全灭的风险……”
  “但我们不会因此而后悔……”
  约莫有一千多万人,正在地表目睹这一艘母舰的第一次试航。热闹的讨论声和电视台的声音交织成一片。
  随着最后一秒钟的过去,突然间,天空中绽放出了乳白色的光芒,把所有的喧闹声都掩盖下去了。就好像突然出现了两万多个小太阳,把整个大地完全照亮!
  从地表上看,强大的等离子脉冲划出了一道道肉眼可见,延绵数万公里的日光灯。
  21400个小型引擎组成的功率实在太强,摄像机已经充斥着一片白色的强光。甚至连这位直播的记者小姐姐都呆愣了那么几秒钟,紧接着,她才回想起正事,调小摄像机的光圈,开始科普微波推进方面的常识。
  “啊,隔了这么远的距离,我们宇航服的温度还是上升到了300摄氏度……这完全就是一个个强大的小太阳啊……它们就是我们最新的引擎技术,微波引擎。”
  “这种能量引擎的比冲非常高,可能已经到达了常规推进的极致……”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种推进方式吧。”
  “传统核聚变引擎理论喷气速度最高可以达到20000千米/秒。微波的反推速度就是光速,粗略的算300000千米/秒。看起来后者比冲高15倍以上,不幸的是,这一类纯能量引擎能量消耗极大。”
  “微波引擎的推进消耗大概在100兆瓦/牛顿,聚变推进在喷气速度20000千米/秒时大约10兆瓦/牛顿。同等推动力夏,微波引擎的能量消耗,是离子引擎的100倍!”
  “其实也就是简单一句话,总能量,总质量比一定下,比冲有一个最佳值,物质利用效率才最高……所以两种引擎的结合,才能够让飞船机动性达到最高。”
  “当然了,对于超远距离星际航行而言,这两种推进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因为我们发现一种新的利用宇宙本身的宇宙弦推进……来自黄金太阳号人类分支的新科技!”
  不过,根本就没有人搭理电视台的科普,地表上的工程师、科学家以及学生们,一个个全都在狂热的欢呼着,欢呼“昆仑山”的第一次远距离试航。
  “等我大学毕业,刚好可以上飞船!哈哈!”
  “真的有点儿迫不及待啊!”
  一位一百多岁的中年人说道:“不不不,你们要知道,星际远航其实是非常无聊的一件事。绝大对数时间都要在虚空中度过……有时候还不得不冬眠,实际上可没有那么快活。”
  年轻人摇了摇头,“但你们不觉得,这种星际旅行非常浪漫吗?而且我们现在掌握了新的推进方式……不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才能抵达另外的星球。”
  “感谢黄金太阳号的人类,我们什么时候向他们发送信息呢,我们的发展也很不错啊!”
  ……
  而在“昆仑山”主控室内部,张远等人也在紧张地观察着飞船内的各个参数变化。说实话,因为这艘飞船的吨位太大了,对材料的性质以及飞船本身的力学结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所以,这艘飞船的绝大多数区域,都是由分布式结构组成的。因为单一的龙骨不可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吨位,所以与其说昆仑山是一艘超级母舰,不如说是36艘大型飞船联合而成的!
  其航行的复杂度,相互之间的配合,远远超越了曾经的“地球时代号”!
  “幸好多了13台万能工厂的生产力,否则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生产出这么多的新材料。”张远紧张地看着屏幕上的各种数据,到现在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命令都是由人工智能执行完成,人类能够操作的部分非常小。
  “昆仑山”还在某些部位,特别是传感器位置,采用了和万能工厂类似的生物材料。
第296章
海燕Space-III
  这些生物学组织也是最新的研究进展,它是DNA、蛋白质以及几丁质等有机物组成的复杂材料,虽然在强度、韧性等性上比不过材料金属以及纳米材料,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第一,生产速度快,产量高,修复起来非常简单,甚至还有一些自我修复的能力。
  第二,拥有非常强大而又准确的信息反馈能力!
  即便这些生物材料,并非真正的生物,但却有类似于生物的应激性。这种应激性就像一个人体一样,哪里疼痛了,哪里酸胀了,都会得到及时的反馈。而且其稳定的反馈能力是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无论是仿生学机器人方面,还是飞船内部的各种传感器方面,都用得上这种新型的生物材料。
  随着昆仑山引擎的全功率开启,就这么一会儿功夫,屏幕上就出现了大量的数据报告,“D1334号能源室温度超标,疑似输出功率不足,原因待定……”
  “报告舰长,M112区域出现可能存在的金属疲劳现象……”
  “J5方向的观察室出现故障,原因不明,有待排查。”
  一条条跟踪报告汇总到舰长室,张远认真看了一阵子,不过全都只是小问题而已,没有所谓的橙色警告以及红色警告,所以费不着亲自下达紧急命令。
  而前方的六万公里处,有着一只由26艘中型护卫舰以及一艘大型驱逐舰组成的宇宙舰队!
  每一艘的护卫舰的吨位大概在六千吨左右,长度约240米,就如同曾经的航空母舰大小。
  这行护卫舰的型号名为——“海燕Space-III”,采用了大量的纳米复合材料,所以才会如此轻便。
  算起来其体积已经不算小了,但和昆仑山比起来,就像一只只小鸡仔一样。
  每一艘“海燕”,能够装载40艘小型无人机,26发大型星际导弹、6门小型电磁炮以及数量不等的小型拦截激光,能够有效打击100万公里内的目标,其的机动性也比昆仑山强大地多。
  这已经算得上是一只真正的星际舰队了!
  张远看了一眼屏幕,前方编队之间的间隔距离被控制的很好,暂时没有飞船脱编的迹象。
  而另一个屏幕上,显示着一系列的数据,前方的军事部队正在不断地加速当中,加速度为5米没二次方秒。
  “昆仑山”目前的加速度为千分之三米每二次方秒。
  对比那么大的飞船体量,这个加速度已经相当不错了。
  太空航行嘛,本身就是蜗牛般的速度前进,这一点大家早就有心理准备,所以看完这一系列的参数后,张远也算是轻松地坐在座位上。
  “这样看,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经过一番检修后,我们就能够开启真正的深空远航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0/6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