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3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9/446

  啪——
  “什么人!”
  轿子中正在沉思的张瀚一下子被惊醒了过来,听到外间护卫和轿夫们嚷嚷声一片,他一下子拧紧眉头,心想莫非有人行刺,可紧跟着就自嘲地笑了。满京城那么多达官显贵,他这个吏部尚书看着尊贵,其实能排老几,怎会有人不长眼睛到来行刺他?果然,一阵纷乱过后,轿帘外就传来了一个声音。
  “老爷,有人支使乞丐拦路投书。”
  张瀚只觉得事情更加诡异,当即打起轿帘,见外间一个随从毕恭毕敬地捧着一封书信,不远处还跪着个战战兢兢的乞丐,他就接了在手,却没有立刻看,而是吩咐道:“放了那乞丐,继续走。”
  等到轿子复又起行,张瀚在轿子中撕开信封拿出那一张薄薄的信笺,看清楚内中寥寥两行字时,他登时愣住了。
  君若想养望立威,都察院监察御史汪孚林,可为试刀石!
  这是谁主使的?怎会以为他看了这封信后,就会去对付汪孚林?简直痴心妄想,异想天开!
  张瀚烦躁地将信笺揉成一团,正要恨恨扔了,他的动作却渐渐慢了下来。立威立信,总要找准一个合适的人选。等闲那些张居正的心腹,即便他是吏部尚书,也不敢去招惹,但汪孚林不同。汪孚林以新进士破格授巡按御史,如今回京又留在都察院,林林总总多有不合规矩的地方,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把人挪一个位子。而且,这几日流言沸沸扬扬,全都是拿着汪孚林当初的誓言说事,这确实是一个机会。
  只要能够成功,他这个吏部尚书确实能够给人一种强硬的印象。
  至于得罪人,没了谭纶的汪道昆又有何惧?而汪孚林在外头即便能够风光八面,在京城却不过小人物而已。
  要紧的是说辞,一个能够让张居正接受的理由。还有,就是这封信背后隐藏着的人,不将其一并拉下水,他就算此番功成,也不过是他人手中的一把刀子,货真价实地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既如此,别人投石问路,他也堂堂正正去投石问路好了!
第七六五章
廷推背后的奥妙
  廷推这种制度,就和内阁一样,并不是从大明开国就有的,而是纯粹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普及的制度。
  从最高层级的阁老、尚书、左都御史,到低一层的侍郎、挂副都御使又或者佥都御史头衔的督抚,甚至包括总兵,全都是经由这种程序推选出来的。而此次因为是廷推兵部尚书,参与者不止六部、大理寺、通政司的五品以上官,还包括品级从正七品到从七品的科道言官,后者可以说是廷推中最另类的群体。
  因为和品秩低微相对应的是,科道言官的数量加在一起非常庞大,远远超过参与廷推的朝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五品以上官数量。故而无论谁执政,对于科道言官的敲打和笼络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所谓得科道者得天下这种私底下流传的话,则是很多科道官员心目中的真理。
  而且,近年来,除却吏部、兵部二尚书,就连宣大总督、三边总制、蓟辽总督、两广总督以及各地总兵、副总兵的廷推,全都需得有科道官员参与,怎不叫这个最庞大的群体与有荣焉?
  然而,明明还在休假,却不得不前来参加这趟廷推的广东道监察御史汪孚林,来的时候那就绝不是什么神采飞扬。人人都知道,此次正推是王崇古,陪推的是殷正茂以及刘应节和张学颜。后三个陪推的,殷正茂是不能上,上了汪道昆就得让位走人,自己好容易经营出一点声色的户部也要拱手让人。刘应节这个蓟辽总督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对于下头两位战功彪炳的总兵赋予了完全的信任,这才能功劳不断。张学颜另一个则是资历还浅薄了一点,屈居末位。汪孚林曾经提过的凌云翼则根本就不在名单上,毕竟他资历比殷正茂还差点儿,又不像张学颜在辽东一头打女真,一头打蒙古。
  哪怕汪孚林早就通过谭纶暗中另外操作了一番,哪怕在汪道昆面前信誓旦旦地说回头要挑王崇古的错处把人拉下马,可这种把握哪里就是一定的,因此在旁人看来,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神色恹恹。
  这场位于文华殿的廷推,站位充分体现了和上朝一样的尊卑序列,大九卿以及掌科、掌道站在东面,小九卿站在西面,此外则是通政司以及大理寺的人,至于汪孚林所在的科道言官群体,则是直接立南朝北,黑压压的群体和其他几拨单薄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形之下,尽管国子监、翰林院也有不少五品以上官员,内阁的阁老们更都是高品官,但这种廷推的场合却没有出场权,要影响廷推的结果,就得靠背后的各种手段和布置。
  而张学颜身为辽东巡抚不在此间,刘应节也不在,作为正推的王崇古和另一位陪推殷正茂,自然因为避嫌没有出现在这里,六部尚书直接就少了两位,看上去更加孤零零的。当吏部尚书张瀚亲自主持,文选司郎中简短介绍了一下此次兵部尚书员阙的情况,而后将推举簿册交了给张瀚之后,这场廷推就算是正式开始了。
  和民间认为廷推上头会有一场好吵不同,之前在正推和陪推的名单出炉之前,各种利益交换和争执就已经都完成了,如今不过是一场不记名推举,册子转一圈下来,每个人在正推和陪推的名字下头画圈圈就行了。
  身为兵部侍郎,册子轮到汪道昆手上时,那自然是还只有十几二十个人刚做过记号。只不过扫了第一眼,他就知道王崇古必胜无疑,眯了眯眼睛之后,他就毫不犹豫地提笔在其中一个名字下头画了圈。尽管说是不记名,但身处左右,甚至眼睛更好的人,全都能大略估计到他选了谁,一时间自是神情各异。
  原来,汪道昆毫不犹豫地选了王崇古!
  一向和晋党水火不容的汪道昆都选了王崇古,大多数人的抉择可想而知——毕竟,论资历,论战功,王崇古还在谭纶之上,之前要不是张居正力挺谭纶,年纪还没王崇古大,身体却偏弱的谭纶早就被人赶下兵部尚书宝座了。而且,大明战功序列中,抗击蒙古的战功远远胜过抗倭,平蛮以及各种荡寇平乱,故而王崇古此前屈居刑部尚书,却破例特加柱国,这是武勋第二阶的嘉赏,虽说不具备任何实质性意义,但对于文官来说却意味着非同小可的战功。
  哪怕不少人都心知肚明,王崇古在战功赫赫之外,还曾经利用职权请开马市,而这显然是为了晋党的利益,可这种时候,此老上位兵部尚书可称得上是大势不可逆,谁还会阻挡?
  而作为都察院广东道排名靠后的监察御史,当这样一本册子传到汪孚林手中时,自然大势已定。然而,在左右两边的人全都毫不掩饰地将目光投注过来时,他却面无表情,非常淡定地在一个名字上画了一个圈。
  旁人认为汪道昆会选择推殷正茂或张学颜,汪道昆却偏偏就选了王崇古,而眼下汪孚林身边的那几个科道都认为他会随波逐流选王崇古,可他却偏偏直接圈了张学颜!
  随手把册子给了下一个人,汪孚林这才淡定地眼观鼻,鼻观心,等待着这一场廷推结束。
  当最终结果出来之后,果然是首推王崇古,次推殷正茂,再推刘应节,末推张学颜。当吏部尚书张瀚带着这样的结果去请天子裁断的时候,散去的其他人都知道,不大会有什么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首辅张居正执政这么些年,虽说当初廷推吏部尚书的时候有过意外,万历皇帝又或者是张居正自己,略过首推和次推,选择了末推张瀚补上吏部尚书的缺口,但这种其实算是廷推的大失败,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廷推的结果都会受到尊重,尤其是晋党的张四维还是张居正自己援引入阁的,张居正之前也没发话,王崇古这个兵部尚书可见是当定了。
  也有人私底下议论出缺的刑部尚书会落到谁人头上,下一次刑部尚书的廷推会在什么时候。而汪孚林在这纷纷乱乱的议论声中往外走时,则是感觉到有人在自己肩膀上不轻不重拍了一下,回头一看,却发现是广东道的掌道御史钱如意。
  “第一次参与廷推,感觉如何?不过,下一次廷推刑部尚书,那就用不着我们了。”
  汪孚林刚刚当然看到了钱如意站在掌道御史的位子上顾盼自得的样子,此刻见其看似开玩笑,眼神中却带着几分嘲弄,仿佛知道自己刚刚圈选的是张学颜,他就耸了耸肩道:“反正早就是大家知道结果的事,这次的廷推不过走个过场而已,我选谁都无关大雅。我只剩下三天假了,等三日后再回都察院听前辈训导教谕。”
  见汪孚林拱拱手后扬长而去,钱如意想到传闻中汪孚林那次是张居正召见后亲自给的假,左都御史陈瓒知道后都没说什么,而后这小子又造访过张居正私宅,心中羡慕嫉妒恨的同时,又忍不住暗自腹诽。汪道昆都知道不能逆大势而动,你这年轻气盛的小子竟然还敢对着干,回头我就给你散布出去,看张四维和王崇古到时候怎么对付你!
  不用钱如意刻意散布,汪道昆就已经从别人的口中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他这个兵部侍郎的还需要参加下次刑部尚书廷推,原本正寻思着是要通过和自己交情很好的戚继光给刘应节送个信,还是不要过度执着于这所谓的人情,谁知道却听说明明一回来就通过谭纶解决了一个大难题的汪孚林,竟然在此次廷推上出了这么一招!
  这下子,一贯对于兵部衙门事务兢兢业业的他这天破例申时就散了衙,等坐轿子回到家之后,他一进门就对迎过来的林管家问道:“孚林可回来了?”
  “公子回来了,正在二老爷的书房。”
  汪孚林的随从部下中,有的称他公子,有的喜欢叫他小官人,而汪道昆这边也是一样。林管家却因为汪孚林如今已经成年,又连孩子都快有了,此刻又见汪道昆脸色不善,因此改了个谨慎的称呼。可听到这么一个回答,汪道昆就立刻往汪道贯的院子赶了过去,才到门口,他就听到了汪道贯数落汪孚林的声音,略听了几句,赫然也是为了之前的廷推。
  是消息传得这么快,还是汪孚林回来自己坦白的?
  可是,与平日里汪孚林对什么事都振振有词的情况不同,眼下他却发现,屋子里的汪孚林竟是始终一言不发,什么声音都没有。面对这种少有的状况,汪道昆扫了一眼杵在院子里当门神,见他过来只是默默行礼的刘勃和封仲,心下突然有一种不那么好的预感。
  他当即对身后跟随的芶不平吩咐道:“你守在这里,不论有什么事,就算是夫人亲自过来,也先拦一拦。”
  “是,老爷放心。”
  尽管外头的人没有报说汪道昆来了,但汪道昆进门之后,却发现屋子里汪道贯汪道会兄弟都在,汪孚林则是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发呆,三人没有一个对他的早回来感到惊讶的。
  看到这一幕,他不禁气不打一处来,也没有坐下,而是直截了当地问道:“孚林,你倒是说说,到底怎么回事?不是你当初对大司马提出那样一个建议的,怎么到头来又非得和王崇古对着干?你既然早就知道是螳臂当车,又何必多此一举?”
  “如果没有别的意外,我当然也会圈选王崇古,哪怕是锦上添花,也不至于让他找到借口,从明面上对付我,但是,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很难断定的消息,所以不得不出此下策。”
  刚刚别人怎么说都不吭声的汪孚林突然说话了,汪道贯和汪道会兄弟交换了一个眼色,同时意识到,只怕是这个消息非同小可,所以汪孚林一定要等到汪道昆来再说。果然,等到汪孚林将徐管事去了一趟江陵府的所见所得说了,别说汪道贯和汪道会,就连汪道昆也失态得叫了一声。
  “这怎么可能!不会是那人胡言乱语吧?”
  “这种事,伯父不觉得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吗?要知道,张老太爷已经七十四了。”
  汪道昆被汪孚林这话噎得一愣,随即就烦躁地坐了下来,使劲揉了揉太阳穴,只觉得近来简直是诸事不顺。可是,他到底是当过多年高官的人,比莫名惊诧的汪道贯和汪道会兄弟要早些反应过来,不过片刻功夫就挑了挑眉。
  “如果真的是首辅可能会回乡丁忧守制,那内阁就只剩下了吕调阳和张四维。吕调阳年纪大了,张四维必定水涨船高,这种节骨眼上,你一面让我和王崇古虚与委蛇,为什么自己却要与之翻脸?”
  汪孚林知道汪道昆言下之意,当即反问道:“难道伯父想要反过来,你和王崇古张四维继续硬扛下去,却让我去和他们卑躬屈膝求和?伯父是兵部侍郎,只要首辅还在,你的善意,他们总得给予一定的回应,哪怕暗地里耍再多的花招。可我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当初在广东撵跑了两个布政使,现在跑去示好是不是晚了?”
  “如今之计,就请伯父先把你我二人割裂开来。就纯当我是年轻气盛不知好歹,于是和你闹翻,然后我搬出去。剩下来的事情,伯父不必再管我,只要在兵部好好应付王崇古就行了。”
  汪道贯实在是忍不住了:“这到底怎么一回事?就算首辅这一两年之内也许就要丁忧守制,和你非得死扛王崇古又有什么关系?”
  “以首辅大人当政以来唯我独尊,听不进批评的性子,他会去丁忧守制二十七个月,眼看自己的政令变成空文,将内阁首辅拱手让给别人,兴许还要面临别人的反攻倒算?显然,首辅大人五年多来树敌太多,一旦去位必定引起强大的反弹,所以他不敢更不甘让位,那就势必要夺情。而本朝开国以来,阁老夺情是不少,但大多都是在永乐到成化那些年!”
  汪道昆当然知道,从永乐到成化,那是内阁制度形成的早中期,所以为了办事方便,所有丁忧的阁臣全都经历过夺情,杨荣、胡广、黄淮、金幼孜、杨溥、江渊、王文、吕原、李贤、刘吉整整十人。但从成化朝之后,阁老无一例外都是该丁忧就丁忧,绝不含糊,这也成了后期朝中的惯例。
  “所以,万一首辅要丁忧,他又想夺情,请问伯父你到时候是什么态度?”
  “我……”汪道昆张了张嘴,随即把心一横道,“国朝以孝治天下,更何况弘治的时候就有明文,非身任金革之事,一律不得夺情,那时候我当然要上书谏阻!”
  “伯父是兵部侍郎,一旦上书谏阻,很可能因此恶了首辅,被他找个由头撵回乡。而我身为言官,要是首辅迁怒,那肯定第一个遭殃。可要是我跟着其他支持夺情的人摇旗呐喊,说实在的,只怕伯父那时候也忍不下我这样的狗腿吧?松明山汪氏好容易出了三个进士,一下子扫掉两个,二叔父难道不会受牵连?既然发现端倪,那么鸡蛋就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免得日后被一锅端。至于我特意恶了王崇古,是打算让他和我的其他仇人一起用点劲,把我赶出都察院。”
  说到这里,面对三张目瞪口呆的脸,汪孚林心想幸亏叶青龙把徐管事这么个人带到京师,否则他还不至于这么快就谋划脱离科道,更不会这么快思量应对张居正夺情风波,当然也绝不会思量如何利用此事,干掉几个敌人!
  但在搬出汪府之前,他得再拎走两个人。
第七六六章
一环扣一环
  就在兵部尚书一职廷推之后的第二日,便有不少有心人得知,昨日傍晚,汪孚林气冲冲地带着随从搬出了汪府,据说还直接带走了汪家两个所谓触怒他的门房。汪道昆这个兵部侍郎当日在家大发雷霆,一向颇为温和的他骂声大得外院都能听到。而搬出汪府的汪孚林直接到两年前在京师置办,地处极其偏僻的小宅院,利用最后三天假打扫搬家,甚至还宴请了沈懋学等一批友人。
  而汪孚林的养子汪金宝依旧寄放在翰林院侍读学士许国那儿读书,汪道贯还来露了一面,仿佛这只是汪孚林和汪道昆之间的叔侄反目,只是纯粹政见不同,并不涉及与汪家其他人的往来。
  在诸如钱如意等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之下,就连那天休沐之后就一直在内阁直房,数日都没有回家的张居正,也得知了这么一出,却只是置之一笑。
  在他看来,谭纶给他写信之前肯定和汪道昆透过风,而汪道昆仕途多年,哪怕再无奈也只能接受王崇古这个上司,廷推上的选择自然不奇怪。而汪孚林一个年轻人,之前在广东差点被人行刺,又被两个布政使为难,心里却绝对窝着一肚子火。至于汪孚林非要在廷推时推选张学颜,原因恐怕在于当初去过辽东一趟,和张学颜打过不少交道,如今发现事不可为,却依旧推了张学颜,那就纯粹是少年赌气了。
  别看某些地方很聪明,但本质上到底是个年少气盛的小子!当然,他很欣赏,说到底,相比不好节制的王崇古,张学颜当兵部尚书无疑更符合他的心意。只不过他当初在吏部尚书上选择了末推的张瀚,如今要是在兵部尚书的选择上再来这一套,就连他援引入阁的张四维必定也会心怀芥蒂,因此他就暂时搁下了,横竖王崇古年事已高,未必干得了多久。
  张居正心里对这所谓的叔侄反目没大在意,可就在这一日下午,他去乾清宫见万历皇帝和李太后,亲自讲学之后刚回到直房,就被吏部尚书张瀚给堵住了。张瀚自从当初廷推结果排名最末却得到了吏部尚书之职,凡事就都听张居正的,朝中上下暗地里甚至有一种说法,称他为首辅应声虫。可今天他来,却是直截了当地抛出了一句话。
  “元辅,我以为汪孚林不宜留在都察院。”
  堂堂吏部尚书竟然特意跑过来谈汪孚林一个正七品监察御史的问题,张居正简直觉得不可思议。他眉头一挑正要说话,却不防张瀚郑重其事地说道:“元辅,万历二年不曾馆选庶吉士,如果选了,眼下这时候,正是庶吉士散馆授官的时候,留在翰林院的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而不留的,则放为科道,足可见科道之清贵。”
  “而如今,万历二年的进士当中,除却汪孚林,其他人不是在任州县主司,就是府推官,府学教授,京官之中,任行人司行人、大理评事、国子博士、中书舍人的,因为还没到三年考选,更还没有人擢升为科道,而那些侥幸试职御史和观政主事的,也都因为是在去年方才得授,尚未转正。也就是说,身为当年三甲传胪的他,如今这官职却是除却那一届状元之外,最高的一个。”
  张居正顿时脸色一黑。这固然是事实,可张瀚这指代实在是太明确了。毕竟,之前如果不是他的授意,打算以此酬汪孚林在辽东,以及送刀子给自己清理科道的功劳,汪孚林当得了广东巡按御史?
  要是在平时,张瀚早就立刻知情识趣地退缩又或者岔开话题了,但这一次,这位一贯在人眼里很没原则,完全仰张居正鼻息的吏部尚书,却是不闪不避地继续说道:“而且,汪孚林之前在选官时就曾经有过各式各样的流言,他曾经在风口浪尖上承诺过不进都察院。如今他一任广东巡按,还能说是因为岭西战事需要,可回来之后还在都察院,那就很不妥了。这两日来,外间多有如此传言和质疑。毕竟,人无信不立,陈总宪想必也有这个意思。”
  他就不信,张居正会去找绝私交的陈瓒对质!
  听到张瀚竟然提到陈瓒,张居正面色不变,心中却是陡然一凛。陈瓒虽说是他的同年,但那位老爷子的绝私交绝不是说说而已,是来真的,但陈瓒也并非一味铁面,做事对人却还有相当通融,所以他才在廷推左都御史的结果上尊重了众意。据他所知,在对汪孚林的态度上,陈瓒的态度就是批驳其错处,嘉赏其功劳,这让他很满意。
  难道自己听到的只是陈瓒放出来的烟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9/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