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571

  果然,接下来尽管外头依旧一片嘈杂,但再也没有人前来呵斥阻止,直到铜钹敲响,众人方才渐渐安静了下来。眼看着门内一个青衣中年人面色沉肃地出来,知道多半是今年的试官,士子们一时都收起了此前高谈阔论的劲头来,凝神听着对方说话。
  “某今岁万年县试试官,万年县尉郭荃。想来你们也该知道了,不但万年县试,今岁京兆府试,也同样是我主持。”和平淡的语气一样,郭荃的五官容貌也是平平无奇,他一面说一面扫了众人一眼,顿了一顿才继续说道,“眼下唱名入场,无关人等立时离开,休要堵塞了县廨!”
  他话音刚落,就只听旁边一个小吏用又急又快的声音高声唱道:“会昌刘礼刘十二郎!”
  尽管概率极小,但乡贡岁举偶尔也会出现同名同姓的人,因而唱名的时候加入原籍排行,便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此刻,那个被唱到名字的士子还有些没反应过来,直到小吏不耐烦地又叫了一遍,他这才如梦初醒,慌忙快步提着小包袱快步出来,只由两个差役粗粗检查片刻就被放了进门。
  不像后世明清科举,几乎要敞怀露腚的严格搜查,眼下的检查自然更多地像是例行公事。毕竟考的不是八股,对进士科而言最难的帖经,又可用诗赋来赎帖,第三场策论也不及第二场杂文考的试诗或是试赋重要,检查夹带也就变得不那么要紧了。更何况,府试本就不比省试严格。
  当唱名到了中途,突然只听得那小吏念出“京兆杜士仪杜十九郎”的时候,一时无论是正打算进门的士子,还是在外头等候唱名的士子,竟齐齐东张西望搜寻起了那位这几个月间名声大噪的人。因而,当杜士仪下马接过田陌递来的包袱从容往万年县廨大门走去,就只听四下里无数道目光往自己身上扫了过来,伴随着各式各样的窃窃私语。
  当杜士仪来到万年县廨门前,对万年县尉郭荃行了揖礼之后,就只见两个差役满脸堆笑,不过虚应故事地随便翻检查验了片刻就点头哈腰地放入,而在此期间,他只觉得一旁的郭荃那目光仿佛在自己面上来来回回扫了多回,却不知是审视还是其他缘由。只当他接过已经查验过的包袱打算入内时,就只听身后传来了郭荃说话的声音。
  “今岁县试,不许赎帖!”
第131章
白首难帖经,一场定去留
  不许赎帖!
  这四个字仿佛当头一棒,把四下里全都给震懵了。而杜士仪正要进县廨,闻听此言只是微微一怔,照旧脚下从容地跨过了门槛入内。紧跟着,他只听得身后一时传来了喧然大哗,虽尚不曾有人敢当众质疑,但各种各样的抱怨声仍旧不绝于耳。
  在这种情形下,那郭荃照旧沉着冷静地说道:“京兆府取解,素来是群英荟萃,重中之重,每年进士科及第,出自京兆府解送的往往占了两成以上,倘若连经义都不熟悉,说什么栋梁之才?”
  他说着便陡然之间又提高了声音:“此议为京兆尹源公吩咐,若有异议者,今岁可以弃考!”
  原来是源乾曜!杜士仪恍然大悟的同时,又听得之后的弃考二字,不禁哂然一笑。帖经虽难,但若是当科试官出题不刁钻,通过的可能性不小,毕竟,所考十条经义,并不要求全通,一般情形下,只要十通四便可顺利过关。而若是因为畏怯帖经而弃考,到时候传扬出去便是莫大的污点,来年再试哪怕准许以诗赋赎帖也未必能够考过,试问谁会这般不智?
  果然,当他在前头一个差役的指引下,拐入左手边一个院子的时候,就只见后头待考的士子鱼贯而入,并没有因为郭荃一席话而弃考的。只是相比此前等候在门前时有些人的谈笑风生轻松写意,这会儿进来的人面上都流露出了几许沉重和不安,尤其是当三三两两进入那座四面都是廊柱无遮无拦,被辟为试场的大堂,按照各自的位子席地坐下之后,放眼看去皆是面沉如水的人,深深吸气的声音更比比皆是。
  正如郭荃所说,京兆府取解,最为群英荟萃。那些偏远州县,举郭之内读书人都寻不到几个,而此刻偌大的堂上一张张地席上席地而坐的士子,约摸竟有二百余人。杜士仪的位子,便在极其居中的地方,此时此刻,见四座仍然有众多人在打量他,他可不想只被别人围观,索性大大方方冲着那些目光来处一一端详了过去。有人慌忙避开了他的目光,有人怒目以视,有人若无其事作鄙夷不屑状,也有人回以或善意或殷勤的微笑。
  很快,他就在今日应考的举子之中,发现了唯一一个自己认识的人,正是杜文若。在他的审视下,杜文若回了他一个轻蔑的笑容,这才别过了头去。而这一幕,缓缓走到主位居高临下的郭荃看得清清楚楚。
  三十有三而进士及第,守选三年,著作局校书郎四年,万年县尉两年,对于祖辈父辈都只是微末小官的郭荃来说,进士及第后九年升至万年县尉对他而言算得上是一个惊喜了!然而,主持万年县试看似好名头,实则却是再烫手不过的山芋。没有后援的他不能违逆那些王公大臣,各种请托关系更要一一撸平。而且,那位偏偏选择了万年县试的京兆杜十九郎,更是让他头疼得不单单是一丁点。
  就这么些天,有公卿之家递条子让他务必将其黜落,但也有他更惹不起的权贵言说一定要让其在县试摘得魁首,夹在当中左右不是人的他无奈之下,最终破釜沉舟去走了源乾曜的门路,终于让这位京兆尹答应了自己的方案。
  索性把这一次县试的难度加到最大,让所有人都无话可说!
  因而,他环视了众人一眼,又淡淡地说道:“今日第一场,帖经。第二场,试赋。第三场,策论。每场定去留,第一场帖经,经义出自九经,当场判卷,十通其六,方许留试第二场。若有异议者,我有言在先,京兆源大尹将会覆查所有试卷,若某有半点徇私之处,自取应得之罪!”
  这十通其六四个字顿时让大堂中一片死寂。然而,郭荃已经把话说到了那样的地步,纵使有人心怀怨言,在此刻大闹试场的后果非同小可,因而所有人都紧紧闭上了嘴。眼看着那一卷卷看似一模一样的卷子逐个发了下来,在打开的一刹那,不少人都忍不住使劲吞了一口唾沫。而当杜士仪拿到那一卷纸时,他抬头看了一眼郭荃,见其竟是直勾勾盯着自己瞧,不禁微微一愣,随即才若有所思展开了那张纸。
  看郭荃那踌躇两难,以及今日临场不许赎帖,又定十通其六,方许试第二场,只怕这位试官压力不小啊!
  一条一条看完了那十条帖经,杜士仪并不急着答题,先往四下里扫了一眼其他人的表情。正如他所料,约摸大过半数的人都是咬牙切齿,而剩下的有的面露难色,有的攒眉苦思,镇定自若信心满满的只有寥寥数人。起初还能有心情对自己冷笑的杜文若,这会儿正恶狠狠地盯着自己的试卷,那表情仿佛是要择人而噬一般。
  直到自己身前左右的人都尽收眼底,杜士仪这才将卷子反向拢成一卷,取了镇纸压了,随即便倒水取了墨锭在砚台中研墨,约摸觉得足够这一场答题所用,他便右手提笔蘸墨,左手拿起了那一卷已经拢压成形的试卷。
  面对那十条帖经难倒一大片人的情景,郭荃面上淡定,心中却着实高兴不起来。年头月尾,孤经绝句,这并不是考官们刻意求难,而是帖经大多数帖三字,偶有考官去中间一句,但那些极其有名的经义句子,谁都答得上来,自然出题时不会用。尽管帖经加入进士科之后,也不过三十余年,但孤经绝句用的多了,现如今的题目自然越来越难出。
  他自己当年蹉跎科场便是在帖经这一场连败三年,如今要是有办法,真心不想在这上头为难人。可是,据说杜士仪长于诗赋,他把这一场难度大大提高,也算对得起那两家的交待了。
  而要是杜士仪真能稳稳当当过了这一关……
  他一闪念抬头看去,却只见在近两百席应考士子之中,居中的杜士仪左手拢卷,右手提笔疾书,表情专注,时而停笔,待墨迹干后便立时稍稍移后再书,下笔几乎无有凝滞。他一时越看越是惊骇,当下假作巡场在各席之间溜达了一圈,很快就来到了杜士仪身后。而这一瞟,他便登时倒吸一口凉气。
  自己出的题,他自己最清楚,杜士仪此刻所答,竟然已经是最后一题了!他今次所出十条帖经,由第一条开始到最后一条,从简到难,为的就是放过那些至少还比较通熟经义的人,最后两条纯粹是为难人的,根本没指望有人能够答上来,可没想到杜士仪竟然记得分毫不差!那可是春秋公羊传中截头去尾的一条!
  每条帖三字,一共十条,对于杜士仪来说需要填入的不过区区三十字,因而他须臾就放下了笔。展开卷子重新核对了一遍自己的答案,和心中所记得的前后原文对比一番之后,他知道这一场定然绝对没有问题,不禁长长舒了一口气。
  以他如今的程度,绝对可以轻轻松松过明经科,然则明经及第需得守选七年,且远远不如进士科受到重视,而若由门荫出仕,只看叔父杜孚便可见一斑。他这个已经家道中落的所谓世家子弟要想做出一点事情,只有此刻这一条道可走!
  而郭荃看到杜士仪答完之后展开卷子,扫了一眼那些答案,他就已然断定,这一场的结果已经铁板钉钉。
  第一场十条帖经,究竟考多久全凭试官掌握。有的州县考一整天,而今次万年县试却只考一个时辰。当代表时辰已到的铜钹敲响时,面如死灰的人比比皆是。而此时此刻,郭荃看着那些收上来的卷子,当场大笔一挥定去留,须臾便只见旁边箩筐中的落卷堆如小山,而他案上留存的卷子却是寥寥无几。等到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到两刻钟一一判毕,他便以目示意身旁的小吏。那小吏立时上前一份一份拿起案上那些通过的卷子,高声诵读起了名字。
  “京兆康成宗。十通其六。”
  “京兆齐庭兰。十通其六。”
  一连三四个“十通其六”之后,那小吏又拿起一份卷子,却是满脸的惊诧不可置信,竟是迟疑了片刻,方才使劲吞了一口唾沫,结结巴巴地念道:“京兆杜士仪,十条皆通。”
  此话一出,焦急不安等着结果的士子们顿时呈现出了一片死一般的静寂。每年县试府试省试,也常常会有一两个过目不忘的天才能够轻轻松松度过那一关旁人畏之如虎的帖经,只不过,今天竟然被他们遇上了!既然有本事十条皆通,这家伙为什么不去考除了帖经其他都比进士科容易的明经科!
  杜文若便是最最难以置信的那一个。尽管杜士仪从前确实颇有文名,纵使江郎才尽不过是因病所致,可也决不至于在嵩山呆了三年便脱胎换骨,连经史都能倒背如流。这绝不可能!当他自己十通其六的成绩最终宣布之时,心中五味杂陈的他竟是丝毫高兴不起来。
  当这第一场最终确定只留下区区三十七人的时候,惨遭淘汰的士子中间,顿时有人高声叫道:“我看杜十九郎不过一刻钟便答了所有十题,而且是十条帖经全数皆过,哪有那般容易!”
  见其他人亦是跃跃欲试,仿佛想要加入质疑的行列,郭荃一时面色铁青:“若是第二场第三场杂文策论不服,尽管质疑,然若对帖经结果不服,自己回去好好通读九经!来人,清场,若有落第者仍咆哮试场的,记名上奏,今后再不许应京兆府下辖所有县试!”
第132章
厚积薄发何畏奸
  面对态度异常强硬的郭荃,尽管士子们有的不平有的忿然有的沮丧有的急躁,但最终都不得不起身离开了试场。而对于留下的人来说,适才坐得黑压压一片满满当当的偌大场地,如今只剩下了这稀稀拉拉的三十余人,那种天壤之别足以让人心悸。尤其是那些曾经应试过一两次的,想到往日一场帖经过后,往往能剩下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此时此刻脸色心情都坏透了。
  待到清完了场,郭荃又再次重新核实了留下试第二场的士子身份,确认无误之后,他却也不撤下那些座席,一摆手便让人发下了第二场卷子。这一次,两个被调派来的小吏就轻松多了。其中一个小吏将卷子发到杜士仪手中时,还低声笑道:“杜郎君好本事!”
  杜士仪没有回应这恭维,只是微微一笑表示善意。等到卷子入手展开一看,见其上赫然空空如也,他便抬起头等待郭荃出题。不但是他,座上其他人也是同样反应。众目睽睽之下,郭荃却仍是不慌不忙,直到外间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这才轻轻吁了一口气。
  外头人匆匆进来,行礼之后双手呈上了一个竹筒,郭荃伸手接了,这才在那些诧异的目光下似笑非笑地说道:“历来试赋之题,皆有司所命。由试官命题固然可,然也有由上官所命的。今日试赋题,京兆尹源公刚刚于堂上亲自拟就,便连我本人也不知情,所以绝无徇私舞弊之嫌。眼下,我便当着诸位的面当场开题,第二场时间为此刻至日落时分止!”
  他说着便破开竹筒封泥,取出其中那一小卷黄麻纸,展开后扫了一眼,不禁如释重负。此前第一场帖经的变化,他确实请示了源乾曜,但这第二场试赋的题目,他却是先斩后奏,于今日京兆府廨开堂理事时让人上奏请题。源乾曜身为三品高官,因为他的请托以及万年县试不能耽误,不得不临场出题,如此不虞此前考题泄露,到时候结果如何各凭本事,他纵使拼着一时受责,也好过回头两面不是人。而相较于他,源乾曜这题目出得果然精到!
  因而,他深深吸了一口气,随即声若洪钟地说道:“今日试赋,明顺礼赋!限韵为‘君子之所慎兮’,不限用韵次序。”
  明顺礼赋!
  自从初唐科举至今,县试府试的试赋命题虽出自试官抑或地方长官,但并非完全随心所欲,而是要有所本。这其中,或用古事,或取今事,并不一定。今日这题目分明是取自古事,而命题所宗,显然是从经史之中去找。尤其是明顺礼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得细细推敲出自哪一篇经史之中的命题,又是最难的,远远胜过某些偏远州县试官灵机一动所命的诸如明月高楼之类的试赋。
  在别人攒眉苦思的时候,杜士仪已然记起了这试赋题目的出典。《春秋左氏传》文公卷便有这样一段: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尊僖公,且明见曰:“吾见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后小,顺也。跻圣贤,明也。明、顺,礼也。”
  这之后还接着一大段剖析阐述,宗旨不仅仅在于礼,而且亦在于父子昭穆之辩。如此命题,若非通读精度春秋左氏传的人,决计不可能出。须知单单是那一段话,自春秋到后世也不知道多少学者争论不休,其焦点只在于闵公和僖公之间的昭穆问题。而昭穆的重心,则在于礼法。然而更重要的是,这涉及到本朝中宗和睿宗的昭穆问题,卢鸿曾经对他提过,开元五年末曾经因此在朝引起轩然大波。兴许源乾曜临场出题,一时忘了这一点。
  话虽如此,他在心里打着腹稿的时候,少不得围绕那个千古难题辨析。去岁从洛阳回嵩山之后,卢鸿便对他讲解过试赋和试诗的种种要点,其中之一便是辞藻文采,而且还给他举了自初唐以来不少进士科的试赋策论为例子。这其中,贞观元年上官仪登科时的两篇策论,便让他叹为观止。
  那一年的策问一共两道,一策问审案时如何宽猛相济缓急折衷,一策问如何不次擢用才能之士,分明是极具针对性的策问,那位名噪一时的上官宰相洋洋洒洒两大篇,却是文不对题不知所云,偏生辞藻华丽文采翩然颂圣动听,竟是一举擢进士上第。策论都如此,今日面对这篇明顺礼赋,他自然知道最佳的选择是什么——不是要给那千古难题盖棺论定,而是如何辨析明白之外,写出一篇切合限韵的华采文章。自然,他已经联想到了出自何典,就比某些连出典都想不起来的人强多了。
  因而,在后头发下用于草稿的纸上,他随手把限韵一一罗列,便若有所思地起笔。不但是他,相对于第一场那难住了大多数人的帖经,此时此刻不少应考士子都已经开始动笔。毕竟,一篇试赋少则三百字,多则六百字,要辞采华茂要韵脚工整,此刻不动笔日落时分决计交不出来。一时间堂上不闻分毫语声,只有磨墨声,落笔声,卷子移动的声音,就连巡场的郭荃都免不了放轻了脚步。
  须臾过了午时,却鲜有人去动早就预备好的午饭,多半都在埋头苦赶。这时候,一气呵成把草稿打得差不多的杜士仪随手放下了纸笔,从旁边一个小巧玲珑的两层盒子中拿起一块枣糕,就着葫芦里的酪浆,若无其事地先填起了肚子。那早上刚刚蒸出来的枣糕香味须臾四散,引来了好些人侧目。有些同样难忍饥饿的也放下纸笔索性吃喝了起来,但更多的人却在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之后强行扭回了头,继续低头琢磨自己的文章。
  就在杜士仪一门心思填饱肚子的时候,一个小吏仿佛是有急事一般匆匆从外头进来。然而,他看似去找郭荃,却偏偏从杜士仪身侧那条过道走,当擦过杜士仪身侧时,他仿佛是不小心似的伸脚勾翻了那一方砚台,就只见咚地一声,小半砚台的墨全都翻在杜士仪刚刚摊在面前的那张草稿纸以及旁边那一卷答卷上,一下子将其污了一大半。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顿时引来了郭荃的注意,他几乎是三步并两步冲了过来,见那小吏面色惊惶,眼神却闪烁不定,心中哪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时又惊又怒,当即厉声喝道:“尔扰乱试场,该当何罪!”
  “少府,某只是有急事回禀,一时不小心……”
  见四周士子纷纷往这边看了过来,不少人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幸灾乐祸,想到试场中这等突发事件传扬出去,自己此前一片苦心全都付诸流水,郭荃死死瞪着这个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一般的小吏,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在县廨素来风评极好脾气亦佳的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继而一字一句地喝道:“来人,将他拖下去,按国朝初的制度,以扰乱试场先行收押!”
  那小吏做梦都想不到郭荃不问他禀报什么急事,不分青红皂白便如此吩咐,一时惊得魂飞魄散。等到监场的差役进来拖拽,他更免不了大声喊冤,直到郭荃不耐烦地喝令堵了他的嘴,咿咿呜呜的他方才再也说不出话来。就在他一路被拖出去的时候,刚刚一直没有作声的杜士仪收拾了地上被污的草稿纸,突然施施然站起之后转身看向了他,嘴角露出了一丝冷笑。
  “杜十九虽资质愚钝,然勤能补拙,但使笔下写过一次的文章便会铭刻于心。对不住你苦苦费心,好不容易才想出的这一番设计了。”
  虽则郭荃大怒,但那小吏原本还想着自己总算是不负所托,污了杜士仪精心思量好的文章,心存侥幸待会儿必然会有人保下自己,当听到杜士仪此刻这两句话,他顿时面色大变。奈何此刻要想嚷嚷什么让自己脱罪亦是办不到,他只能使劲踢蹬着双腿,直到最终完全被拖出了试场。
  眼看那人影完全消失,杜士仪方才转过身来,对面前脸色变幻不定的郭荃从容一揖道:“卷子既污,请郭少府再赐答卷。”
  尽管今日提高了第一场帖经通过的标准,但郭荃还是为第二场准备了多达一百五十份的答卷,此刻愣了一愣便连忙吩咐人取答卷纸来。经过刚刚一事,谁也不敢暗自弄鬼,即便如此,郭荃还是亲自带着杜士仪换了别席,继而把答卷纸交给了他,随即干脆就这么站在了其身侧。
  经此一事,不少应考士子竟是顾不上饥肠辘辘,一路奋笔疾书,终于赶在日暮时分交出了卷子。而杜士仪亦是从容交卷,仿佛没事人似的收拾好了用具。收齐了卷子的郭荃环视众人一眼,沉声说道:“接下来是第三场策论,明日一早再来听去留,都回去早做准备吧。”
  相较于第一场帖经的叫苦连天,第二场试赋的出人意料,次日第三场策论却是平平淡淡。因第二场并未如第一场那般黜落众多人,所有三十七人只有五人因犯韵最终被黜落,其他的都得以留下应第三场。当这一日黄昏,郭荃再次亲自收了所有策论卷子之后,眼见得所有人都舒了一口大气,他这个试官一直高悬的心总算是放回了原地。想到这里,他突然扫了杜士仪一眼,面上不露分毫异色,心情却是五味杂陈。
  他之前是说判卷之后,但使人异议,自有京兆尹源乾曜复查!可源乾曜何等资历,焉能被他一再算计?出榜之日,得罪人也顾不得了!
第133章
夺魁
  “阿兄,阿兄!”
  因县试府试并没有固定的场所,锁院二字更谈不上,再加上试官既然都并非临时指定,而是公诸于天下人人皆知的事情,因而试场舞弊之风较诸后世要轻得多,反而是试场之外是一场意味深长的交锋角力。所以那一日一二场考完,应考的人全都放了回家,次日再应最后一场。尽管如此,两天下来仍是异常累人。这还是杜士仪三年多来日日锻炼,否则一整天在那硬得硌人的单席上坐着答题,腰杆早就支撑不住了。接下来数日,他先养精蓄锐休息了数日,带着杜十三娘去了如今人山人海的千宝阁逛了一圈,自然为人当做上宾。
  这一日一大早,他被那一阵阵摇晃惊醒,睁开眼睛时发现外头天光尚未亮,他的语气中不免带着几分不情愿:“十三娘,这么一大早的什么事?”
  “阿兄,你难道忘了,今日发榜!”发现杜士仪仍然没睡醒,杜十三娘心中着急,少不得又补充了一句,“今天是万年县试发榜的日子,刘墨去打探过,说是一大早就会放出来,虽则不是京兆府试,可总是阿兄要过的第一关!”
  “出了名次会有人登门报喜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