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5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1/571

  作为史思明长子,又有体恤将士的名声,史朝义这番话说下去,就连那些军法队和牙兵之中也有人为之动摇。当听到绞盘转动,北面城门竟是就此徐徐升起的时候,那些死忠于史思明的人方才为之愤怒惊恐了起来,拼命往绞盘那边杀去,一时城头再次乱成一团。然而,也有不少牙兵和军法队的将士茫然无措,直到城外兵马已然迅速开动,那铺天盖地犹如潮水一般的攻势就此冲着这一处城墙扑了过来。
  敌军业已趁此攻城了!
第1237章
破城
  尽管和仆固怀恩父子不一样,没有当年甫一投效就被杜士仪重用,而后屡建大功,跟着杜士仪从朔方转战漠北,整整有十数年情分,但同罗新主阿古滕自从因为父亲阿布思的小心思而投身安北大都护府,这几年来南征北战,立功累累,在官阶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杜士仪这位上司还是很满意的。为人说到做到,公道不偏私,同罗牙帐城的建造甚至还早过仆固牙帐城,战利品和赏赐的分配从来都很大方。
  最重要的是眼界,在杜士仪身边,他从来就没觉得自己是外族人!所以,哪怕自己的父亲阿布思被送到了骨利干去吹西北风,他也心悦诚服。
  所以,当张兴传令全面进攻,听着身后那高昂的号角声,他只觉得浑身气力十足。他甚至等不及那些云梯在城墙上架起,到了城墙底下纵身一跃攀上了一支踏橛箭,等站稳脚跟后又敏捷地攀上了斜里另外一支。在刚刚先后两次齐射数轮之后,整个幽州城墙上已经插了不少这样可供踏足的踏橛箭,除却阿古滕,和他一样等不及云梯架好就开始登城的将士不在少数,全都是对身手有相当自信者。而一支大半都是由降卒组成的兵马也已经从开启的城门处冲杀进城,竟是双管齐下,两不耽误。
  而城头的厮杀也已经到了白热化,尽管效忠史思明的人竭力争夺绞盘,可终究禁不住史朝义这个史思明长子倒戈的巨大影响力,他们几次冲锋都被打退了去。也有牙兵痛恨史朝义的背叛,想要从守城兵卒手中夺取弓箭射杀这个叛徒,可乌承恩何等老到,眼看局面已经对自己有利,他就立刻把史朝义给拉了回来,躲在安全的城楼之中俯瞰下头的乱局。史朝义也不是心慈手软的人,强忍住对这场乱战的担心,不敢再探头出去瞧看。
  当他听到外间传来一声降者不杀的暴喝时,还是忍不住快速往外探看了一眼。就这么一眼,他就瞥见一条昂藏大汉一跃登上城楼,竟也不管混战双方谁是哪边的,就这么扯开喉咙大叫了一声。然而,也许他是第一个登上城头的敌人,也许他的嗓门实在是太大,一片混乱的城头竟是因此稍稍出现了一瞬间的停顿,正当有死硬派的叛军想要转过矛头对准外敌,就只见更多的人影随着这昂藏大汉跃上城头。
  “奉元帅令,降者免死,余者杀无赦!”
  大概是看到城头一片混乱,虽是嚷嚷招降,可不知道哪一边才是自己人,夺下登城首功的阿古滕灵机一动,立刻高声叫道:“愿降者摘下头盔头巾!”
  随着登上城头的敌军越来越多,这样凌厉的声音在城头四处回荡,投降派自然愿意就此结束自己不光彩的叛军生涯,两面倒的骑墙派立刻转过风向决定变成投降派,这占据绝对多数的两派人迫不及待地把头上的头盔或头巾一把摘下来,这下子,剩下的那些人顿时显得格外引人瞩目。这一招辨明敌我不但对阿古滕所率领的同罗将士有效,对于刚刚一团乱战的城头幽燕兵马也同样有效。甚至有人尴尬地发现,刚刚的混乱中自己砍错人了!
  而乌承恩亦是立刻警醒了过来。他也顾不上史朝义,立刻带着几个亲兵和之前把守城楼门口的心腹会合,暗中下令清除死硬派后,他便高声说道:“敢问安北大都护府哪位将军来了?我是平卢兵马使乌承恩,我愿意率领麾下归降杜元帅!”
  是归降杜元帅,而不是归降朝廷,这样的分别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出来,可阿古滕当然是例外。本就夺下登城首功的他心情很好,也没在意那发话的老家伙已经年纪一大把了。瞧见有一个还戴着头盔的叛军奋力朝自己杀了过来,他嘿然一笑,不闪不避提刀迎了上去,闪过那当头一刀之后,他便用一招极其阴险的下撩刀将其劈倒。见那个脸上犹自流露出不甘的叛军仰天倒地,他方才提着这刚刚见血的刀看向了发话的方向。
  “乌将军有这样的大义之心,我一定会如实禀报给元帅。至于本人在安北大都护府中不过区区一介无名之将,不值一提。”
  阿古滕的风格和仆固怀恩父子的悍勇完全不同,他继承了父亲的某些耍心眼的特质,打仗的时候从来都是身穿和麾下寻常将校一模一样的盔甲,如今登城的时候也是一样。他虽说想立功,可却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因而哪怕乌承恩表明身份后,探问他的来历,他仍是讳莫如深。随着登城的将士越来越多,他第一时间派人去控制了绞盘,这才令人用发信筒向张兴传递讯息。
  问不出对方是谁,乌承恩虽有些无奈,但也没有太在意。眼看大势已去,死硬派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少,乌承玼又亲自指挥人手清剿,就连起头奉史思明之命前来传令的曹能,也在权衡局势之后做出了明智的选择。然而,他和乌家兄弟又没什么交情,和招讨元帅杜士仪就更不熟了。可他自有办法,他直接找到史朝义,小心翼翼地说道:“长公子,我先头确实得罪了,但我只是受命于大帅,如今时势大变,愿意追随长公子,归降朝廷。”
  曹能都不要节操了,而乌承恩也同样如此想。见那位显然是安北军中将校的昂藏大汉不肯透露来历,乌承恩也同样找到了史朝义,陪笑说道:“贤侄既然见过杜元帅,归降之后,我和你承玼叔父的性命和前程就要靠你照拂了。”
  我的性命和前程都还没保障呢!
  史朝义登时哭笑不得。他哪里能说,自己只不过见了杜士仪一面,并未得其承诺和首肯,也并未答应做什么内应。他自己也没想到为了性命而吐露实情,竟然会遭到这样的误读,可他现在根本没办法去解说这其中的误会,也不想去解说。他只希望看在自己能引来这么多将士归降,让唐军少费很多功夫的情况下,杜士仪能够给他一条生路,至少他总比安禄山那个废物长子安庆宗有用得多!
  南北夹攻,本是众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除了幽州城南所有叛军据点之后,杜士仪定下的战略,届时再看情况采取虚实相辅的战术。所以,当他看到连续三颗明亮的绿色流星升起在北面的天空时,他也忍不住呆了一呆。足足好一会儿,他方才笑了笑说:“奇骏前时派人来接洽时,还自责地告罪说劳师远征,率先突入河北,结果却反而被阻居庸关寸步难以前行,没想到这下子竟是被他夺下了突入幽州城的头功!”
  “元帅是说,安北军已经入城了?”虎牙纵使对杜士仪信服得很,此刻也觉得难以置信,“史思明绝非庸才,而且城内叛军大将仍有不少,张长史怎会这么快就突入幽州城?”
  “因为幽州成了孤城,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与其一条道走到黑,不如学一学崔乾佑和田乾真他们,放下身段和骄傲归降,总好过城破之后玉石俱焚。也就是说,自从叛军从席卷河南河北占据都畿道的最盛时期,落魄到如今只有三郡之地,人心就已经不齐了。”
  说到这里,杜士仪突然顿了一顿,瞥见阿兹勒没事人似的,仿佛此事与己毫不相关,他这才继续说道:“史思明想要归降的同时保存实力,和他一样念头的叛将应该不少。可这样大的事,他生怕影响军心士气,应该并没有和其他人透露过,如今十万大军围城,他发现我根本就是和他虚与委蛇,当然会拿史朝义出气,史朝义如果不是傻瓜,当然就会奋力自保。而且,史思明不是安禄山,即便和安禄山亲如兄弟,可叛军之中,和他军阶等同的很多,他并不足以让那些大将心悦诚服!”
  解释到此为止,既然北面分明是有好消息,杜士仪便一面吩咐传令城下那些绞车弩,对南城再次加以震慑性攻击,一面又将安北军业已入城的消息送给郭子仪和程千里。两人谁都没料到这回仆固怀恩是被杜士仪调去阻截渔阳兵马了,可竟然让张兴抢在了前头。可亲自来送信的阿兹勒面对两人的追问,神秘兮兮地说了一句人算不如天算,两人也只能笑骂张兴运气好,立刻应命整顿兵马,把先头部署预备攻城的步卒调下来,同时让马军热身。
  尽管只是一门失守,可史思明只要还有一丁点脑子,便不会继续困守幽州,必定突围前往密云或是渔阳!只要能够拿下史思明,一样是大功一件!
  “报!幽州城东门大开,有一支兵马杀出来了!”
  说是十万大军围幽州,但那也只是号称,因为仆固怀恩带走了一批精锐马军,这里的三路人马加上投降之后整编的叛军,满打满算也只有八万余人。所以,杜士仪很大方地围三缺一,把幽州城东可通往密云以及渔阳两郡的大道给空了出来。所以,此时此刻听到幽州守军果然往东面突围的战报,他没有半点意外,直截了当地吩咐道:“传令,进幽州城,用最快的速度弹压城中秩序,务必于天黑之前收拾局面!”
  如果史思明真的在突围的那支马军之中,那就自求多福吧!
第1238章
杀史
  北门大开,城头混战之后,乌承恩乌承玼兄弟连带自己长子史朝义带领兵马倒戈敌军,这样的噩耗对于史思明来说,不啻是一个天大的打击。他并没有认识到这是自己一直以来的高压政策产生的恶果,除了痛恨乌家兄弟外,更是把史朝义这个长子恨到了骨子里。如果不是史朝义和杜士仪勾结虚报消息,如果不是他一时心软没有早点把人杀了,如果不是他因为长安使节的抵达而放松了警惕,又怎会落得如今仓皇弃城而逃的地步?
  即便逃出了幽州城,一路上是否会遇到阻截,是否能够平安逃出生天,史思明心里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如果他要去的地方仍然守不住,下一步该去往何处就更加头疼了。要是契丹松漠都督府和奚人饶乐都督府并没有被战乱波及,他还能逃到那里,想办法招兵买马以求东山再起,可都播怀义可汗被杜士仪说动倒戈一击,直接往这两个幽燕大军最大的兵员补给地上狠狠捅了一刀,却也断绝了他一条最大的后路。难不成逃到新罗去?
  “唐军追上来了!”
  虽说后军传来了嚷嚷,但史思明把心一横,没有理会这些声音。幽燕马匹比起漠北各族的马要更加高大剽悍,爆发力极强,但耐力却要稍逊。此时此刻,他只能寄希望于能够第一时间甩脱追兵。这条往东的官道再走十里就是分叉口,东北往密云,西面则是往渔阳郡。相形之下,正被平卢军牵制的渔阳虽说兵员更多,但也危险更大,所以突围前一刻,史思明就已经打定主意先去密云,伺机再动。
  当一口气跑了一个多时辰,追兵仿佛已经力竭,那些喊杀声已经渐渐远了,史思明方才松了一口气。在他想来,杜士仪为了今日这围城,想来已经倾尽全力,否则也不会有这围三缺一的局面!眼下随他突围的兵马不过三千余人,这三千余人即便属于仓促之间集合起来的,可都是史思明最信得过的嫡系。如今经过一场衔尾追杀,他不确定还剩下多少人,但却知道这是自己东山再起的最后一丁点本钱。
  “大帅,马上就能看到岔道口了,是去密云还是渔阳?”
  面对部将的问话,史思明毫不迟疑地下令道:“去密云郡,横山城!”
  那里是他打造的一座备用坚城,没有乌家兄弟和史朝义这样的叛徒,他应该能休整坚持一下子!一想到之前的背叛,史思明便咬碎了牙,毕竟,他只是被打了个措不及防,如果不是北门那边出了岔子,他把平民驱赶出去守城,说不定能够拖到长安使节的到来!
  史思明的军令很快传遍全军,然而,当远处那官路岔道口的歇马亭终于映入眼帘时,同时跃入视野的,还有那仿佛倏忽间几面高高掣起的大旗,除却朔方的军旗之外,更加显眼的便是那斗大一个浑字!在经历了一场犹如和生命赛跑的逃命经历之后,眼看能够喘口气,前方却是突然出现这样的拦路虎,突围的叛军顿时起了老大一阵骚动。当史思明得到这一讯息,脸色亦是黑得如同锅底。
  杜士仪竟然把朔方大将浑释之安置在此,而且这个位置恰是他从幽州城突围之后精疲力竭的时候,好阴险的算计!
  而对于浑释之来说,他本以为在此驻守的目的,是为了遏制密云和渔阳两方面的援军,可没想到援军倒没有等来,斥候却先一步发现了幽州方面的这一支兵马。尽管他并不知道史思明已然突围,但还是兴高采烈地下令道:“我还当是又要枯等几天才能发利市,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仗打了!儿郎们,别丢了咱们朔方勇士的脸!元帅和郭大帅全都看着咱们建功!”
  狭路相逢,勇者胜。然则一方是以逸待劳养精蓄锐的精锐大军,一方是离城突围精疲力竭的疲惫之师,更不要说浑释之兵力几乎多出了一倍,甫一交战,叛军便是人仰马翻。浑家身为世代镇守朔方的铁勒王族之家,浑释之身边的部将一多半都是同姓同族,此刻人人想着建功立业,十分本事能发挥到十二分,浑释之自己亦是冲杀在前,刀下也不知道添了多少亡魂。
  势如破竹的他正杀得酣畅,直到眼前一空,他周遭这一大片竟是再也不剩一个敌人,他顿时觉得不够畅快。他正要命人去打探其他各处战局如何,身边却有亲兵上来报说,道是有敌军小股兵马奋力突破不成,被围堵了下来,他顿时眉头一挑道:“大战之时,这点小事用得着报我?”
  “将军,如若小事自然不至于特地来报,可里头似有大人物,有人听到叛军之中有人叫嚷说什么保护大帅!”
  大帅!
  浑释之心头一跳。要知道,如今安禄山已死,尸骨遗落战场,根本没法找,安庆绪被擒,幽州城中能够被称之为大帅的,就只有史思明了!难不成自己在这儿不是守株待兔,而是抓到了一条更大的鱼?那一瞬间,他立刻丢开了刚刚这一丁点恼火,立刻高声叫道:“你指路,我倒要看看这位大帅究竟是何方神圣!”
  前有阻拦,后有追兵,史思明终于再也无力维持军中最后一丁点士气,如今拼死护他突围的,也只剩下了五百余牙兵,其他的在浑释之大军那犀利的打击之下,已经四分五裂。他原本就并非以勇武驰名的悍将,治军用兵独树一帜,靠的却是苛严,如今大势已去,他这个主帅再也无法靠着一贯的威信整合部属。当终于从一支兵马之中杀将出来,他甚至还没顾得上歇口气,面前那好容易争取来的一丁点空挡就再次被一队人马填得严严实实。
  “我乃朔方都知兵马使浑释之,史思明,有胆量便拨马出来,咱俩会一会!”
  被牙兵们死死护卫在后的史思明听到浑释之这叫嚣,登时牙关紧咬,怒不可遏。他当年起家靠的就是心计,对于斗将这样的邀约素来不屑一顾,在他看来,兵力不够的时候就避其锋芒又或者坑蒙拐骗,兵力占优势就平推过去,哪里需要领兵大将去逞匹夫之勇?现如今浑释之如此叫嚣,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当即对左右说道:“谁与我去斩杀此獠?”
  “大帅不必焦心,我这就去斩了这浑释之,为大帅开路!”
  史思明见这答话者是牙兵之中论武艺的佼佼者,为之大喜,立刻将当年李隆基赏赐给自己的一口宝刀递了过去。那牙兵肃然接过,随即将头盔拉低,就这么径直冲阵而出,往浑释之的方向直撞了上去。面对这样的来敌,浑释之哈哈大笑,可他竟是不进反退,大刀一指,厉声喝道:“给我放箭!”
  这短短四个字差点没把史思明给气疯过去。然而,此时此刻他只能大吼了一声冲出去,随即只顾得上自己,再也没办法分心去顾及那个替自己去应战浑释之的牙兵。他看不到,在那一阵密集的箭雨之下,那个只凭一腔血气之勇冲上去的牙兵被乱箭射成了刺猬,不但如此,更多的箭朝着史思明这最后一小股兵马的前阵倾泻而下,不时有人格挡不住摔落马背。而浑释之完全料到了史思明的下一步动作,一声喝令之下,竟是顺着敌军前冲的方向让开了路。
  尽管隐隐觉得浑释之此番战术诡异难测,可史思明只知道对方乃是朔方大将,双方从未交过手,这会儿根本来不及想那么多。刚刚那一轮齐射并没有造成太多的死伤,可对于突围兵马的心理压力却是非同小可,史思明自己亦然。为了防范敌军再次乱箭偷袭,他干脆把身子伏低,整个人几乎就此贴在了马背上,所以,当发现前方速度突然减慢,紧跟着就是一阵人仰马翻,他登时脑际一片空白。
  “哈哈哈哈,本来准备拦截东边密云和渔阳兵马挖出来的壕沟,没想到如今却给史思明用上了!”浑释之这才得意洋洋地大笑了起来,他高高举起了手中的刀,这才不紧不慢地吩咐道:“传令陌刀军,上前杀敌!”
  他又不是没脑子,困兽犹斗,史思明已经输得连眼睛都红了,不得不拼,可他干嘛非得要去硬着干?
  “将军今天这一战,回头传到杜元帅和郭大帅耳中,一定会得到褒奖赞叹!”身边一个裨将凑趣拍了个马屁,却被浑释之调转大刀,脑袋上挨了一刀柄。
  “赞叹什么,赞叹我狡黠更胜史思明么?”浑释之没好气地啐了一口,随即便意兴阑珊地说道,“我只不过是想着我们在前头浴血奋战,后头却还有人拖后腿,与其多造死伤,到时候这抚恤的钱粮官职够不够都不知道,还不如弄个巧计。给我传令下去,就说史思明已经擒获,招降叛军!还是那句话,降者不杀,否则格杀勿论!”
  “可史思明还没抓着……”那裨将一开口就知道自己问了一句傻话,立刻不敢再呆在原地挨刀柄了,赶紧拨马便去传令。
  而浑释之则是随手垂下了手中大刀,意味难明地叹息了一声。
  河北战局至此算是定了,即便密云和渔阳也许还会负隅顽抗一阵子,可再也不可能有什么大气候。可是,接下来那看不见刀光剑影的仗,方才更难打!
  问题在于,杜士仪到底是怎么想的?
第1239章
成王败寇
  大军合围的第一日,幽州城就破了。平心而论,杜士仪压根没想到。毕竟,想当初安庆绪和严庄李归仁等人据守邺郡安阳城的时候,好歹还在前面三军围困的情况下坚持了二十余日,他抵达了之后又顽抗了十多天,史思明总归是更胜前头那些人的大将,又怎么会如此不济事?然而,当他踏入幽州城的时候,眼看街道两侧许许多多被解除武装的叛军将士被人看押着跪在那儿,大多数人的眼神都显得茫然无神,他心里便大致有了答案。
  安禄山起兵之初,号称二十万,实际上有十五万之众,就没听说范阳节度使府和平卢节度使府的文武有因为反对起兵而被杀的,包括薛嵩、张通儒等等名臣子弟一个个全都跟着叛乱,可谓是气势极盛。然而,当这样的势头被当头打断,而后又变成了兵败如山倒,就别指望将士们还会一条道走到黑了。
  曾经开创过开元盛世的李隆基晚年骄奢淫逸,失尽人心,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掌权,安禄山再添油加醋一鼓动,当然有的是人跃跃欲试,希望能够当上从龙功臣。如今天子虽还在御座上,可杨国忠和杨玉瑶全都死了,杨家人几乎如同扫除一样被夺爵免官,而手握重权的人换成了他杜士仪,不像历史上那一支支讨伐叛军的唐军一样,一盘散沙各有算计,而相反,叛军则人心凌乱,史思明纵使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挽回这样的大局。
  “元帅,你看!”
  正在出神的杜士仪抬头望去,就只见原本已经被清理干净的大街上不知怎的突然跑出了几个人。只见他们大抵衣衫简朴,又或者说是简陋,不管身后追来的兵士发出斥责和喝骂声,就这么跑上了大道正中,随即参差不齐地跪了下来。为首的一个人出声叫道:“敢请元帅为幽州百姓除害!”
  突破重重防卫这样跑出来,提出这样的请求,杜士仪顿时有些意外。他冲着虎牙点了点头,后者立刻吩咐带了牙兵上前,将为首的那人左右挟持带了过来。等人到近前,杜士仪方才发现,面前赫然是一个五十开外的老者,身材干瘦,看上去显得有些儒雅,仿佛并不是军中之人。他示意牙兵松开此人,这才问道:“你是何人?何言除害?”
  “回禀元帅,老朽乃幽州蓟县士人,名姓不足一提,只因科场无成,以教授私学为生。至于我说的除害……”那老者站直了身体之后,突然拿手指向道路两旁那众多叛军,一字一句地说,“元帅,这道路两侧看起来这么多叛军,但实则有超过一半多,都是史思明回幽州之后,带着那些所谓的军法队从城中里坊之中硬抽的壮丁!老朽年迈无子,但私学之中总共十余名学生,最小的不过十五岁,也被硬拉去从军了!所以,恳请元帅除此强行募兵的大害,早些赦免那些被迫入军,如今又背上叛军名声的无辜人!”
  此时已经接近申时,可天上的太阳仍旧毒辣,归降的士卒垂头丧气跪在大道两侧,可听到那老者的说话时,不少人都忍不住抬起了头。有人下意识地想要嚷嚷附和什么,却只听杜士仪身侧传来了一个洪亮的声音:“肃静!”
  等到这周遭的嗡嗡声暂时停歇下来,杜士仪就开口说道:“我之前曾经有言在先,降者免死。所以,不要说那些被硬抽入军中的新兵,便是叛军老卒,甄别之后亦是可以免死。今日你既然拦马请我除害,我便在此重申一遍,安贼叛乱,罪在不赦,跟从其叛乱且负隅顽抗,冥顽不灵者,杀无赦,余者均可免死!十日之内,官府将造册甄别,乡里如有丁男被强征入军,可有村正里正具保一份呈送官府,当尽早开释。”
  面对这样的承诺,那老者欣喜若狂,慌忙拜谢不迭。而大道两侧那些正在等待命运裁决的叛军将士亦是如释重负,也不知道是谁嚷嚷了一声元帅宽仁,如此称颂声此起彼伏,竟仿佛夹道欢迎一般,一直把杜士仪这一行人送到了范阳节度使府。
  如果按照乌承恩乌承玼兄弟的本意,恨不得直接出城去迎接杜士仪,可随着史思明突围,城中一片混乱,安北长史张兴从北门入城后,便立刻要求他们和史朝义一起,快速安抚城中叛军将卒,同时弹压城内秩序,如果能够有效遏制抢掠、纵火、杀人等各种恶性事件,将会在杜士仪面前为他们论功行赏。所以,年龄加在一块超过一百三十岁的乌家兄弟二人,竟是马不停蹄忙了整整将近两个时辰,可这会儿站在范阳节度使府门口,他们还是不禁心头发虚。
  虽说有功,可前罪是否真能一笔勾销?乌家子弟的前程又是否能够保住?
  因此,杜士仪一下马,两人便齐齐下拜行礼,口称罪将,谢罪不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1/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