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5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6/571

  撑着最后一口气,李隆基咬牙切齿地问道:“那右相杜君礼呢?他怎么说?”
  “回禀陛下,河北那边军情不稳,原本准备拿下邺县和滏阳,让安阳变成孤城,谁知邺郡滏阳安守忠大军伏击,河东节度使程千里中伏兵败,而陛下那时候又没有苏醒,所以裴相国等诸位商量过之后,决定以杜相国为招讨元帅,权领朔方、河东、安北诸军,前往河北主持战局。今天一大早,杜相国将国事悉数托付给裴相国等诸位,调了安北前锋营随行,已经赶去河北了!”
  听到杜士仪竟然不在长安了,而且还正式多了个元帅的名号,李隆基只觉得心头那股气再也顺不过来,竟是再次昏了过去。留下这么一个烂摊子,杜士仪居然抽身而退,又到前方带兵去了,这无疑再次狠狠给了他一巴掌。他费尽心机利用重病不起把杜士仪召唤回来,可到头来却不但把自己赔进去了,还闹出了一桩牵连无数的大案,又让群臣拱出了一个南阳王!
  南阳王李係是谁?
  并不仅仅是一个李隆基发出这样的疑问,就连长安城的很多官民百姓,也一样有这样的疑问。尽管那是李亨剩下诸子中最年长的一个,可当初李亨被囚,广平王和建宁王四处奔走,却没见这位南阳王出面为君父喊冤,在很多人看来,这么个皇孙甚至还不如出身杨家的广平王妃崔氏有血性。更有人认为,天子还有众多皇子,不应该在皇孙之中择选东宫,如颖王这样素有才名的皇子,方才是东宫最好的人选。
  颖王自己倒不曾跳出来和侄儿争,可之前得到天子驾幸的盛王李琦和丰王李珙却哪里甘心让只是东宫一介宫人之子的李係坐在头顶上。出不了十六王宅的他们便一日一疏往上送,一时间,整个长安城中议论纷纷,一片鸡飞狗跳,而御史台中勘问犯人的那批人更是让无数人为之焦头烂额。
  留下一个乱糟糟的长安,杜士仪此时此刻却已经再度出了潼关。和来时身边只有百多人相比,此次他回程时,除了阿兹勒的六百余前锋营随行,还多了一批自请随扈的关中豪侠儿,约摸两百余。若不是长安城中马匹不够,他又不可能再去天子诸厩中调用马匹,只怕主动跟从的人还要更多。这些人正是听闻那些沸沸扬扬的传言,得知他不留下掺和立储那一档子事,而是赶回河北主持战局,心中感动,故而从京畿道各地汇集而来的。
  他身边的实力既然充分,也就不担心其中被人有意掺杂进了沙子。他从阿兹勒那里调来了十名精锐老兵,放下去编练这些投效的勇士,而自己但凡饮食起居,则全都是和麾下兵员一起。河洛因为安禄山之乱,崤山南北道上那些曾经繁华的驿馆遭遇重创,至今还只是刚刚恢复了信使功能,接待往来官员却是力有未逮。所以,他只是黎明出发,沿途路过州县补充口粮,或干脆露宿,或借民宿休息一夜,如此周而复始,只用了数日功夫便抵达了卫州汲郡。
  汲县北临河东,南至河洛都只有一日路程,在此前一度是河东、朔方以及安北三路兵马屯驻之地。然而如今,大军已经打下了邺郡汤阴县,主力也就随之前移,留守汲县的只有两千余人,确保粮道以及后方安全。然而,当抵达这里时,打前站的阿兹勒便发现,城门盘查的守卒不是垂头丧气就是无精打采,甚至连城头巡视的兵卒也显得蔫蔫的。甚至他这一行十数人快要到城门时,这里的反应仍然迟钝得很。
  “带我去见驻守邺郡的主将!”
  见阿兹勒勒马一停,便高声喝出了这么一句话,方才有人如梦初醒一般迎上前来。待要查看阿兹勒的身份勘合时,却突然看清楚了那安北前锋营的旗号。一时间,他猛地嚷嚷了一声,城下顿时高声喧哗了起来,城下的人亦是一片骚动。须臾,阿兹勒这十几骑人顿时被人紧紧围在了当中。
  面对这样出人意料的一幕,阿兹勒顿时眉头皱成了一个大疙瘩,手不知不觉地按在了腰边刀柄上,可紧跟着听清楚这些人七嘴八舌问出来的话,他方才为之释然,可心里却极其不是滋味。
  “你们安北前锋营不是留守长安吗?”
  “是不是那昏君真的害死了杜大帅!”
  “你们怎么连杜大帅都护不住,这安北前锋营铁钎的名声难不成是白给的不成!”
  遭到这样的群起而攻,阿兹勒没有吭声,他的部下却不由得火冒三丈。一个脾气最暴烈的老卒便恼火地凌空虚挥马鞭赶人,口中大骂道:“大帅就在后军之中,马上就要到汲县了,尔等什么居心,竟敢诅咒大帅!”
  听到杜士仪就要到汲县了,刚刚还群情激愤的人群一下子鸦雀无声。面面相觑了一阵子,有人忍不住问道:“此话当真?杜大帅真的要到了?”
  “自然当真!我乃安北前锋营主将杜随,义父马上就到!”
  这一次,众人终于信了。随着城下的人高声叫嚷着这个好消息,城头上顿时发出了一阵欢呼。紧跟着,阿兹勒等人竟是如同凯旋之师一般被人簇拥进了城。尽管领受了这样极高的待遇,可阿兹勒却只觉得心中沉甸甸的。
  新乡守军前后态度犹如天壤之别,难道前方的情形真的糟糕得无以复加?究竟怎么回事,难道是叛军散布的流言?
第1202章
见杜则喜,人心向背
  当杜士仪后队近千兵马进了汲县时,他方才从阿兹勒口中得知了前方的战况。送到长安的战报相当简略,可实际上的严峻程度却是严重好几倍!
  两个月之前,张兴率仆固同罗二部联军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奇袭先下妫州,驻兵居庸关,直接使得幽州震动。被安禄山任命为范阳节度使的贾循原本就不甘从逆,待到得知颜杲卿诱杀李钦凑,夺下井陉关,号召河北各州郡反正,而且还有一支安北偏师进入河北道,他就更打定了反正的主意,接到颜杲卿派人送的密信之后就开始筹划投降。然而,贾循虽说在平卢和范阳任官多年,可安禄山一直防着他这个资历极深的宿将,所以他虽任节度使,却是掣肘重重,暗地里盯着他的眼睛很多。
  在觉察到他的这一心意之后,别将牛润客随即先下手为强,软禁了贾循,幽州亦是震动。打探到这一情报的张兴本待趁此进兵,熟料檀州密云郡守军倾巢而出,使他不得兼顾。而此前史思明和蔡希德先后因为安禄山的命令,率军回援河北,两路大军总计五万余人。得知幽州有变,史思明竟是丢下所有大军给蔡希德,自己轻车简从,只带精锐千余人抄小路赶回幽州主持大局。于是,张兴竟兵阻居庸关动弹不得。因蔡希德兵锋直指常山郡,发出了屠城令,河北各州震怖,仆固玚率领的另一支安北偏师遂打消了此前一奇一正直取幽州的打算,干脆退守常山。
  平卢侯希逸虽是举起义旗,但蓟州渔阳郡还驻扎有安禄山嫡系重兵,两相对峙,同样是彼此僵持不下。
  而安庆绪和阿史那承庆、严庄以及李归仁、安守忠等,率领从河洛仓皇退却的大军,则是在相州邺郡筑起了又一道防线。按照郭子仪和仆固怀恩、程千里商议的决定,大军本待直取安庆绪占据的邺郡安阳城,然而,在几次击败出击的叛军之后,叛军便龟缩不出,而因为杜士仪被召回长安迟迟未归,严庄和阿史那承庆定计,趁着交战之际,派人在邺郡四处大肆宣扬天子疑忌功臣,已经将杜士仪害死于长安的消息,一时唐军之中军心动摇。
  在夺取邺县的大战中,程千里轻敌冒进,竟是中了伏兵,若非郭子仪仆固怀恩援救及时,程千里自己都险些丧命。而因为这一场败北,叛军乘胜追击,原本拿下的邺郡汤阴县都险些丢了。而且各种流言越发严重,新乡守军方才如此士气低落。
  杜士仪在离开长安之前,已经尽可能往严重的方向估计河北战局,此刻得知情势竟然比自己想象得更加严峻,他没有答应新乡守将的竭力挽留,当下决定留下那些尚未真正成军的关中游侠儿在此继续编练,同时下了禁口令,不许提长安之事,随即带着阿兹勒及剩下的前锋营将士连夜北上。
  一夜赶路,当他这一行数百人抵达汤阴县城下时,却还是满天星斗,第一缕晨曦尚未从东边升起,城头上点着的无数火炬异常醒目。
  这里的守军却比汲县那边警醒得多。一发现这支来自南面的兵马,城头便立时有人前往城中报信,同时又有人在城墙上来回奔走,但只见刀枪无数,竟没有因为人是从南方来而放松警惕。当借助天边终于出现的晨曦,以及城头火把的光芒,看清楚其中那一面高高飘扬,绣着杜字的巨幅大旗,城头上顿时传来了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随之就放下了好几个吊篮。这吊篮却并非为了放人上城墙,而是就这么从城头放下来好几个人。
  几个人疾步赶到这支兵马面前之后,见这里亦是倏忽间亮起了无数火把,那些旗帜中间赫然还有一面是安北前锋营杜,其中一个老卒立刻高声问道:“敢问真的是杜大帅到了吗?我乃仆固将军麾下队正聂合,求见杜大帅!”
  听到是仆固怀恩麾下,正在前军的阿兹勒便跳下马来。虽说此前都在安北牙帐城,可他也不可能认识每一个人,当即举起火把仔细审视了一下这老卒,倒是觉得面善,只对方不报名,他还真的叫不出名字来。然而,他自己当初却是极其有名的,那老卒一眼就认出了他来,当即又惊又喜地问道:“真的是前锋营杜将军?你不是留在了长安吗?”
  “长安有小郎君统带飞龙骑,我这些人留在那里就废了,因此大帅便调了我来。”
  阿兹勒也不多解释,示意来人跟随自己,很快穿过重重人马,来到了中军帅旗下。聂合看清那些牙兵簇拥的中年人,心里最后一丝怀疑终于为之尽去,单膝跪下行礼时,竟是喜极而泣:“若是城中上下得知大帅归来,定然士气大振!大帅,军中甚至商量要送万人联名血书回朝,请陛下把大帅派回来!连日以来城中什么流言都有,仆固将军,还有郭大帅和程大帅弹压再三,也只是让三军上下稍稍安心,大家全都盼着大帅!”
  “你不要急,慢慢说。”杜士仪示意阿兹勒把人搀扶起来,这才细细询问城中情形。
  他曾经担任了十多年的朔方节度使,即便如今郭子仪升任节帅,但他在朔方兵马之中的威信绝不亚于他在安北牙帐城。然而,他固然兼领过河东节度使,在河东云州代州还有极高的威望,可此次程千里所带兵马主要是太原城中的天兵军,所以这样的谣言甚至让河东兵马军心大乱,他着实有些意外。等问明白河东军是因为王忠嗣之前的遭遇,因此及彼,深信他是为李隆基所害,故而因此军心不稳,他顿时禁不住苦笑连连。
  不等聂合回城报信,不过一刻钟功夫,汤阴县城门便已然大开,竟是一骑绝尘而来,后头才是数百人的大部队。来者以一种毫不减速的蛮横直接冲到前军跟前,随眼一扫后便怒喝道:“我是仆固怀恩,让路,我要见大帅!”
  这样的做派,这样的怒吼,谁还敢拦?可这一次,众人刚刚让路,仆固怀恩就只见那边厢已经有人策马而来。尽管在这刚刚蒙蒙亮的天色中,他只能隐约看到来人骑在马上的一个轮廓,可他在杜士仪麾下效力了将近二十年,本能地认出那是谁。他死死捏紧了缰绳,让坐骑小跑了几步,等来人越来越近后,他终于忍不住滚鞍下马,快走几步上前,一把抓住了来人那匹马的辔头。
  “大帅……”
  “都是当祖父的人了,一点事就沉不住气!”杜士仪见仆固怀恩虎目泛红,便也下了马来,板着脸说道,“叛军那些流言也能相信?昏了你的头!现如今叛军不得不退回河北苟延残喘,最希望的就是我们自己窝里斗,你和子仪还是儿女亲家,程千里也是最懂得是非进退的人,只要精诚合作,邺郡那点叛军就算兵马再多,又何足为俱?”
  尽管杜士仪一见面便是一通劈头盖脸的斥责,可仆固怀恩反而长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流言实在是来得太过汹涌,他几乎都要错认为那一切是真的,每天在弹压军中的同时,他自己都想过,是不是要调转马头带人杀回长安去,给那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昏君一个好看!所以,他讪讪地笑了笑后,便退后一步单膝跪下谢罪道:“大帅,是我之前治军不力,只要大帅回来就好了。”
  “你啊你啊!”杜士仪无可奈何地上前亲自将其扶了起来,却见不远处城中兵马渐次停下,只有一骑人径直行来。等到人已经近了,认出那正是郭子仪,他就一拍仆固怀恩的肩膀道,“上马,去迎一迎子仪!”
  和仆固怀恩一样,郭子仪近日以来,同样是心力交瘁。之前那一败,程千里轻敌冒进固然是一大原因,河东兵马此前因为王承业的缩头乌龟而无有寸功,这次卯足了劲想打翻身仗,却是另外一大原因。这一败之后,谣言铺天盖地,军中人心愤怒,士气低落,而他自己也心情沉重,每天强打精神鼓舞军心,身体疲累还不要紧,最重要的是精神和心灵背负的沉重压力。
  如今杜士仪这一回来,无疑意味着长安城中并没有发生那亲者痛仇者快的一幕,他甚至自己都没感觉到,自己那近日以来微微佝偻的腰背都挺得笔直。
  “大帅……”
  “好了,什么都别说了,从汲郡到汤阴,我已经听了太多的坏消息,走,进城!眼下还没到卯时,传我之令,卯正于汲郡太守府聚将,不得有误!”
  杜士仪尚未进城便先行传下这样的军令,郭子仪和仆固怀恩全都精神大振,响亮地应了一声。等到两人匆匆回还,向其他跟出城来的将士宣示这个好消息,那最后一丝低落沮丧的气氛顿时一扫而空。杜士仪都已经回来了,谣言不攻自破,邺郡的那些叛军们,全都洗干净脖子等着!
  而进城的路上,阿兹勒却不禁策马靠近杜士仪,低声问道:“大帅,之前长安城发生的那些事……”
  “你给我传令上下,守口如瓶,不许透露半个字!”如果没有之前的程千里兵败,也没有谣言对军心的动摇,杜士仪并不吝惜给李隆基已经岌岌可危的名声再泼上一桶脏水,可现如今情势严峻,一切都得给未来这场战事让路。他严厉地看了一眼阿兹勒,一字一句地说道,“如前锋营中有散布这些消息者,杀无赦!同时给我派人回新乡,严令禁口,不许再提此事,违者一样杀无赦!”
第1203章
主心骨回来了
  清晨的汤阴县廨前,此时此刻正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每一个军士都身姿笔直,神情振奋,和前些日子士气低落时大相径庭。不时有军中将校策马疾驰而至,在门前匆匆下马后,彼此小声交谈两句后就快步入内。和军士们一样,他们也都是表情惊喜,神采飞扬,偶尔甚至还能听到难以抑制的笑声。等到百多人陆陆续续聚集到县廨那座正堂前,也不分什么朔方安北河东军,认识的三五成群全都聚在一起。
  因为如今他们的主心骨回来了!
  很快就传来三声云板响,外间众人立刻安静了下来,各自按照所属列队,一时偌大的院子里出现了整整齐齐三个方阵,军阶由高到低,鱼贯而入进了大堂。尽管已经天亮了,可室内外却还有些光线差别,进来的人无不先是眯着眼睛适应了一下,这才看到了大堂中那四个人。这其中,程千里胳膊上还缠着绷带,脸上下颌处还留着一道深深刀疤,整个人略显疲惫,仆固怀恩则是一脸轻松,郭子仪则面上微微含笑。
  而居中坐在正堂主位上的人,正是杜士仪,谁也不会认错!
  被众多目光聚焦的感觉,杜士仪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他能够轻而易举地分辨出,其中有关切,有惊喜,有征询,有如释重负,也有不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他微微颔首,这才开口说道:“听多了谣言,现如今看到我好端端地坐在这里,各位也该放心了吧?”
  刚刚接到命令火烧火燎地赶过来,此时此刻杜士仪却不是板着脸斥责之前的那个大败仗,而是如此闲话家常地起了个头,正堂中的气氛顿时和缓了许多。尤其是朔方以及安北大都护府跟随过这位主帅很多年,深知他秉性的那些将校,更是习惯了这样如沐春风的说话方式。就连吃了败仗总觉得有些抬不起头来的河东军中人,此刻也都觉得心里一松。
  “人都到齐了,便廷参吧。”郭子仪刚开了个头,却发现杜士仪对自己摆了摆手,随即就站起身来。
  “我此次从长安启程时,已经受命为招讨元帅,权领朔方、河东、安北三军,想当初我也曾经兼领这三镇节度使,所以,我可以在此拍着胸脯说,你们不用担心我厚此薄彼。”杜士仪见堂上顿时为之喧哗了起来,其中多是惊喜的欢呼,他便抬了抬双手一压,这才沉声说道,“此前邺郡之败,是轻敌冒进,而此后军心不稳,是叛军流言,但究其根本,是朔方、河东、安北三军仍然各自为政。如今我既领命为元帅,首要之务,便是三军一体。”
  尽管堂下诸将尚未行过拜见元帅之礼,但每个人都竖起耳朵仔细倾听杜士仪的话,就连同样是刚刚知道这个消息的郭子仪、仆固怀恩和程千里亦然。
  “所谓三军一体,并不是说,你们就真的不分彼此了,也不是说,我要直接插手你们如何行军布阵,如何战场应变。论战阵冲杀,有我无敌,我自问不及怀恩;论用兵稳重,大敌当前岿然不动,我不及子仪;论胆色勇略,我亦逊于千里。但我杜士仪这些年中却先后节度朔方河东安北,人人道是名将,这又是为何?无他,知人善任,洞悉大局,论功行赏,绝无偏私!”
  杜士仪这一番先抑后扬的话,众人听着非但不觉得偏颇,反而大多数人频频点头。就连之前刚刚吃了个大败仗的程千里,也觉得心头熨帖,分外感激杜士仪在这种时候弱化了他的败北,反而宣扬了他的胆色和勇略。至于同样被称赞的郭子仪和仆固怀恩,那就更加心情舒畅了。
  “我虽说刚到河北,但也听说了一些战况,从前三军虽是合攻邺郡,但或者三军轮换,或者一军突击,即便打算突袭邺县和滏阳,可终究是因为窝着一肚子气,彼此之间自然就更谈不上听谁的,什么事都要妥协推诿,宝贵的时间就全都浪费了。诸位就不曾想过,此次这场大战,从河北到河洛,也不知道抛荒了多少田地,也不知道死伤了多少人,今年到了秋收的时候能够有几颗粮食?而如今我们在这里再继续耗下去,就不是战死多少人的问题,而是将来要饿死多少人的问题!”
  杜士仪一下子提高了声音,随即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所以,我今天要说的第一件事,便是令行禁止。倘若有违军令者,不论品级高低,斩!”
  随着郭子仪和仆固怀恩相继起立应喏,程千里也连忙起身应了,阶下将校自是凛然齐声领命。
  “第二件事,我抵达汲郡的事情,大肆宣扬出去。叛军既然敢宣扬我死在长安的消息,说不定他们军中上下也有不少人正有这样的期望,如此正好可以扫一扫他们的士气。顺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尔等立刻往邺郡宣扬一件事,就说安禄山已经死了!”
  安禄山死了!
  大堂上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隔了许久,和杜士仪最亲近的仆固怀恩方才迟疑地开口问道:“大帅,此事当真?”
  “叛军之中,早有人心生异志,这消息决计不假。尔等大可放心,安禄山不会像我这样诈尸,已经死了的人活不回来!”
  这时候,诸将校方才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再也没有人质疑安禄山之死,每一个人都认为,杜士仪既然能够这么说,那此事必定是铁板钉钉毫无疑问。憋屈了这么久,压抑了这么久,如今听到那个一手掀起叛乱,席卷河北道以及河南道都畿道,最终在洛阳称帝的叛贼安禄山已经死了,那就犹如暴雨倾盆多日却突然露出了阳光,足以教每个人都兴奋不已。
  杜士仪又宣布了包括不许骚扰平民在内的几条军纪,随即笑着坐下。这时候,郭子仪和仆固怀恩程千里方才率麾下将校正式廷参,行礼口称拜见元帅。此前杜士仪虽在实际上节制这三镇兵马,但却没有正式的名义,全凭多年的威望。此次他回京一趟,经历了一趟惊险,却得了个招讨元帅的名义来到河北,真正名正言顺,军心士气自然和从前不可同日而语。受礼之后,他便没有再多留众多将校,只留了郭子仪三人下来。
  “崔乾佑、田乾真、孙孝哲三人可有下落?”
  对于这三个先是入关中围长安,而后又被抛下守洛阳,城破之前突围逃走的叛军大将,杜士仪自然重视。可令他失望的是,无论郭子仪还是仆固怀恩,抑或最早赶到新乡的程千里,对这个问题全都只有摇头。
  仆固怀恩甚至还补充说:“除却面目实在是受损太过严重,认不出来的之外,所有叛军尸首都经过了辨认,并不见这三人。也许,他们是逃到了邺郡,也或者是从河北各地的小道回到了幽州,当然更有可能,他们是在逃亡途中已经死了,只是尸首无法辨认而已。毕竟,叛军之中同样是山头林立,崔乾佑和田乾真孙孝哲从前都深得安禄山宠爱,如果安禄山死了,他们的嫡系兵马又已经全都拼光,即便他们肯屈从人下,也失去了价值。”
  听到仆固怀恩从弱肉强食的角度来分析此事,杜士仪微微眯起眼睛,随即便沉声说道:“那好,除了宣扬安禄山已死的消息之外,给我再宣扬出去。如若崔乾佑、田乾真、孙孝哲三人来降,我可保他们不死。”
  郭子仪只是愣了一下,程千里却忍不住失声惊呼道:“杜大帅……不,元帅,这有些不妥吧?崔乾佑等三人也不知道杀戮了多少官军,而且他们兵围长安,迫得陛下一度西逃到马嵬驿,从陛下到长安军民,恐怕都恨他们入骨!”
  “叛军如今在河北邺郡、范阳、常山、渔阳四郡,四面和我军形成僵持之势。虽则关中河洛已经完全平定,我大唐还能有源源不断的兵马开来,但如今在河北的兵力分布却是极其不均,动辄就会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当此之际,让叛军自乱阵脚为上策,只是强行以兵力平推过去则为下策。崔乾佑三人若是来降,我若酌情使用,对于叛军来说,也是一种姿态,能够让他们不再动辄死战。至于陛下和朝中压力,我来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6/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