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5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7/571

  政事堂议事厅大门突然被人一把推开,进来的恰是满脸寒霜的张通儒。他看了里间三人一眼,直截了当地说道:“好消息是,崔乾佑三人业已回来,不管他们是用什么手段,总算凑出了一支三万人的大军。至于严兄刚刚说的李归仁,他也回来了,只不过麾下只剩下十几个散兵游勇,据他所说,新安守将李明骏投敌反了,他扛不住腹背受敌,这才逃窜了回来,现在,缺门和新安已经全都丢了,洛阳西面相当于已经全线落入了杜士仪手里!”
  尽管知道缺门和新安丢掉只是时间问题,可真正面对这样一个噩耗,严庄固然面如死灰,高尚和阿史那承庆也好不到哪去。高尚甚至愤愤说道:“李明骏竟然负了陛下,李归仁却也无用!可若不是崔乾佑他们三个在关中败北,怎至于现在洛阳兵力如此捉襟见肘?”
  “现在不是责备谁无能的时候,立刻部署洛阳防务才是大事,我来的时候已经命人关闭洛阳所有城门,派兵严加守御,信使一律用吊篮进城。”张通儒虽说一度被安禄山怀疑,可他打心底里还是向着安禄山。见高尚主动请缨和他一块去部署防务,同时和崔乾佑等人商量布防事宜,他发觉严庄呆呆地站在那里没动,阿史那承庆则仿佛心不在焉,他也懒得理会这两个同僚了,拉上高尚转身就走。自始至终,他都没提去如何去禀报安禄山,他还不想挨鞭子。
  直到张通儒和高尚已经完全不见了,阿史那承庆方才缓步踱到严庄身侧,低声说道:“老严,宫里安顿得怎么样了?”
  这样随和而漫不经心的口气,严庄本就因为噩耗而有些心不在焉,这会儿便本能地接茬道:“自然万无一失,就等着晋王登基了。”
  “看来,陛下是死了。”
  严庄这才一个激灵回过神来,他惊恐地盯着阿史那承庆,心头杀机萌动,可却不想阿史那承庆对他轻轻摇了摇手指。
  “你无需多想,陛下到了现在这样子,已经称不上什么聚拢人心,他不失尽人心就已经很好了。只要拉拢崔乾佑三人,对李归仁宽大为怀,让他们支持晋王并不难。至于张通儒和高尚,他们也应该会接受事实。我跟着陛下的时间不比你短,你的特长不是行军打仗,所以我得提醒你,缺门和新安一丢,一旦郭子仪再打下寿安,洛阳西面和南面就等于完全暴露在唐军兵锋之下,如果我们坚守不出,只会让杜士仪和郭子仪扫荡河洛其他州郡,把我们完全孤立在这洛阳。所以,你最好对安庆绪说,立刻着手准备从洛阳退兵!”
  严庄怎么都没想到,他还没来得及把安庆绪推上帝位,就已经不得不面临从洛阳城中退出去这样一个艰难抉择。他张了张口想要坚持一下自己的意见,可面对阿史那承庆那似笑非笑的神情,他立刻意识到对方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只要振臂一呼,足可利用弑君的罪名把他推到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他在权衡良久之后,最终反问道:“那你要什么?”
  “我的胃口不大。晋王为人没主见,需要多一个人辅佐,中原有句话说左辅右弼,又或者说左膀右臂,严兄应该很了解吧?”
  明白阿史那承庆是提醒自己不要吃独食,严庄反而稍稍放下心来。他对于军中的影响力远远不及阿史那承庆,当即就爽快地答应了。想起李归仁才刚刚狼狈逃回洛阳城,想起崔乾佑田乾真和孙孝哲无不和安禄山有各种各样的亲密关系,相形之下,出身契丹人的李归仁无疑是最好的笼络对象,他便对阿史那承庆提了一提,对方果然二话不说就答应去联络,却又再三提醒他不要忘了对安庆绪晓以利害。
  可等到阿史那承庆一走,严庄便一屁股跌坐下来,脸上一阵青一阵白。想到撤离洛阳之后,这大燕朝只怕会更加风雨飘摇,还不知道能够存续到什么时候,他不禁攥紧了拳头,心中生出一个从前从未有过的念头来。
  难道从一开始起,他就跟着安禄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前方的种种战报,对于洛阳城的官民百姓来说,自然全都要一体隐瞒,就连达奚珣和陈希烈这样的挂名宰相也不例外。可薛朝不止挂了个空名,只凭那些诋毁大唐的各式传奇话本,就足以让他落到唐军手上死一百次不止,故而即便安禄山君臣都谈不上对他十分信任,可缺门和新安全都丢失的战报,他却还是在第一时间知道了。他想方设法把消息递回了修文坊的宅邸,裴宁也就在当天傍晚得悉此事,少不得立刻前往南市西边思顺坊的一处不起眼民宅。
  当他从柜子中打开一处机关,随即掌灯从一处暗门进入,下了十几级台阶,最终脚踏实地的时候,就只见几个头发胡子乱糟糟的老者正环坐在那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见他进来,李憕第一个站起身道:“是不是有什么好消息?”
  从最初的绝食等死,到现在的满怀期待,不消说,全都是连日以来那些好消息的结果。卢奕和张介然也闻讯起身,把裴宁紧紧包围了起来,憔悴苍老的脸上全都写满了期冀。果然,在他们那兴奋的目光下,裴宁好整以暇地说出了杜士仪已经抵达新安的消息,这小小的地窖中顿时传来了一阵压抑不住的欢呼。李憕更是双膝一软,险些瘫坐在地。
  “多亏君礼,多亏君礼,难怪燕公当初说过,君礼非常人也!”
  “大唐真是万幸!”卢奕亦是长舒一口气。支撑着墙壁站直了身体之后,他方才看着裴宁问道,“那接下来可要我们出去振臂一呼,号召洛阳军民勤王反正,把叛军从洛阳城中赶出去?又或者是发动人打开城门?”
  见这位一把年纪的御史中丞如此冲动,裴宁立刻摇了摇头道:“两路大军即将兵临城下,叛军只会防范严密。三位还请好好珍惜有用之身。”
  张介然是最急躁的一个,他这个河南节度使几乎把整个河南都丢了,就算回朝,这莫大的罪名也足以让他削去所有官职,被万众唾骂,所以他当即不管不顾地反问道:“可裴三郎当初不是说,保全我等性命,便是为了夺回洛阳?”
  “我是这么说,但并不是说,要让三位打无谋之战,用弱点去碰敌方的优点。事到如今,如若叛军坚守洛阳,两路大军大可一路围困洛阳,一路扫荡河洛各地,最后把洛阳变成孤城,所以如果我所料不差,安禄山应该会弃守洛阳。而在弃守之前,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各种金银财帛全都掠夺干净,不给大军剩下一星半点,也就是说,民间百姓也会遭到空前的浩劫。”
  见三人全都为之色变,裴宁方才拱了拱手说:“尽管我这话也许不合时宜,但我想说,与其现在想着如何去和大军互通联系,还不如积蓄力量,在最后的时候给叛军重重一击!”
第1181章
兵临城下,金蝉脱壳
  从新安过长石山和慈涧,西行七十余里,便是洛阳。从这里开始,再无崤山北道此前这一路上的陡峭山路以及种种天险,此去洛阳再无半点遮挡。当傍晚时分,杜士仪后军最终抵达新安,和仆固怀恩以及李明骏会合的时候,听到仆固怀恩询问是否要连夜疾行赶到洛阳,以备明日决战,他在沉思片刻之后就摇了摇头。
  “安北牙帐城兵马和朔方大军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不是哥舒翰此前那些乌合之众可以比拟,而且一路摧枯拉朽打到这里,正气势如虹。但即便如此,前方仍是叛军控制的区域,和此前援救长安时攻敌无备大不相同,连夜行军并无必要。收复洛阳不急在一朝一夕,即便我军都是骑马,并非步行,但仍需珍惜马力,让将士们休整一夜,明日再进兵不迟!”
  李明骏已经多年没有见到杜士仪了,此刻不禁试探地问道:“万一郭大帅已经兵临洛阳,到时候少了大帅的策应……”
  仆固怀恩和郭子仪是儿女亲家,听到这话登时没好气地说道:“你还不如直说,生怕老郭抢了功劳!别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老郭用兵稳健,洛阳城里什么状况他很清楚,你看着吧,他一定会正正好好和大帅在洛阳城下会合。”
  “那万一叛军龟缩于城中不出来怎么办?”李明骏仿佛还不放心,紧跟着又问了一句。
  “李明骏,你这是存心考较大帅还是怎么着?河东将士驱逐了王承业,出兵南下的消息,你难道不知道?到时候两路大军围困洛阳,一路兵马扫荡河洛境内的残存叛军,安禄山迟早成为瓮中之鳖。”仆固怀恩顿时不耐烦了起来,他死死瞪着李明骏,眼神渐渐变得有些凶狠。
  莫非他猜错了,李明骏和杜士仪并没有什么联系,这次献新安归降只不过是一次投机,看到叛军形势大不利的投机?
  “好了,怀恩,你不要这么咄咄逼人。李将军新近归降,心存顾虑也无可厚非。你去军中安排一下,新安太小,不好容纳大军,又不像崤山南道那样有众多行宫可供掩蔽,需得地方叛军孤注一掷夜袭。”
  杜士仪话音刚落,就只见仆固怀恩肃然拱手行礼道:“大帅放心,有我在,若有人胆敢夜袭,管教那支大军来得去不得!”
  见仆固怀恩气势汹汹转身离去,李明骏想起这位铁勒悍将这些年的赫赫凶名,不禁低声说道:“希逸这些年常和我说,大帅真是好眼力,到哪总能找出将才!希逸他们这云州三杰自不必说,在陇右有安思顺和郭姚等人,又调了南将军去,在朔方先后简拔了郭大帅和仆固将军等,这才有安北牙帐城如今这非同一般的局面。别人只看到安禄山把河北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振臂一呼,就有这么多文武跟着反唐,如薛嵩张献诚张通儒这样的将门之后,竟然都甘为鹰犬,却没看到大帅一网打尽天下英才。”
  “少拍我马屁,我可不是安禄山!”
  杜士仪斜睨了李明骏一眼,见其有些讪讪然,他便淡淡地说道:“安禄山麾下将校如云,你说的这几个,都不算顶尖角色。薛仁贵的孙子薛嵩比不上史思明蔡希德崔乾佑,而张守珪的儿子张献诚就更加不用提了,草包一个而已,至于于朔方筑起三受降城的张仁愿,他孙子张通儒也比不上严庄高尚阿史那承庆这三个安禄山的真正心腹。安禄山的手段你应该尝过滋味了,想当初在平卢时,还颇为倚赖你和希逸,可后来呢?”
  “这次我都险些因为都播撕毁盟约而掉了脑袋。”想到惊险之处,李明骏也觉得有些心悸,可他眼下最关心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尽管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和杜士仪面对面说过话了,可一想到弟弟阿柳已经过上了富裕安康的日子,兄弟俩不用再担心在奚族故地朝不保夕,他最终还是决定直截了当地问出来。
  “我只想问大帅一句话,平叛之后,真的就打算忠心耿耿重振大唐,替一代代皇帝们卖命?”
  杜士仪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你莫非忘了,想当初,我是怎么安排你洗白身份,先随信安王入朝,而后又转迁平卢?”
  李明骏直视着杜士仪的眼睛,片刻之后终于霍然起身,深深施礼道:“我深受大帅厚恩,自当追随大帅。可我在大唐也学会了很多东西,比如狡兔死,走狗烹,还希望大帅能够提防那些暗地袭来的刀剑!”
  “你放心。”
  目送李明骏离去之后,杜士仪坐在临时征用的新安县廨书斋之中,颇有些百感交集。外间护卫虽全都是牙兵精锐,可想到跟随王容的龙泉,留在长安的阿兹勒,跟随固安公主攻打雍丘的虎牙,正带领同罗和仆固两路大军直扑幽州的张兴,留守安北牙帐城的李光弼,他还是忍不住感到有些寂寞。多年来跟随自己的武将都已经能够独当一面,而幕佐则是有的留在北疆,有的留在朔方,有的被塞到长安的三省六部各种官署,总而言之是物尽其才人尽其用。
  还有更多的人在西域,在北庭,在河陇,在平卢……为了一个美好的将来而拼命战斗着。
  天明时分,当杜士仪安稳睡了一夜,踏出了书斋时,他重新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盔甲和佩剑,朝着东升的朝阳看了一眼,这才大步走出门去。安禄山沿途所过之地,当地太守和县令有的归降,有的逃走,有的不屈被杀,前任新安令早已弃城而逃。在李明骏归降之后,仆固怀恩和杜士仪大军先后抵达,也有新安本地的官民前来县廨拜谒,其中多有自荐的,杜士仪在其中选择了一个才能尚可的暂时署理新安令,然后把李明骏麾下兵马全都带了走。
  原因很简单,李明骏这千许人的兵马全都是嫡系,可供将来招降叛军!在关中安定的这个时候,新安的防戍无关紧要。
  几乎就在杜士仪进兵的同时,郭子仪亦率大军从寿安启程,尽管并没有约好在洛阳城下会师的日子,但以他对杜士仪的熟悉,一日行军多少里是大致能够算出来的。而被他委以先锋重任的浑释之,乃世袭皋兰州都督,和仆固怀恩一样是铁勒悍将,一路同样摧枯拉朽,叛军几乎是一触即溃,完全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而根据潜入洛阳的斥候禀报,河东兵马驱逐了王承业,奉程千里为河东节度使,已经正在南下,他就没停过琢磨这件事。
  从大唐开国至今,何尝有过将士驱逐主帅这种事?如果不是安禄山掀起的这场叛乱,军中将士怎敢如此大胆?可究其根本,却意味着朝廷的向心力进一步减退了!
  洛阳城中,亲自去见李归仁的阿史那承庆只是选择性告知了安禄山暴毙之事。果然,在大惊失色的同时,因为自己此前大败而回,李归仁还在担心安禄山会不会一气之下砍了自己的脑袋,如今这位越来越暴虐的主君已经死了,严庄和阿史那承庆代表还未登基的新君安庆绪对他百般安抚,他竟隐隐有些如释重负。最后,当阿史那承庆把洛阳城中留守大军的大半交给他指挥,李归仁登时大喜过望,立刻毫不犹豫地表示,自己会坚决拥护安庆绪。
  只在心里,他到底是否服气安庆绪这么个人,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有了李归仁表示支持,安庆绪自然欣喜若狂,对阿史那承庆和严庄越发信赖,即便听到要尽快退出洛阳,打通退守河北的通道,他也没有任何犹豫。因此,他想都不想就听从了两人的提议,以安禄山的名义派李归仁率军前往滑州灵昌郡讨伐吴王李祗,然后自己则是和严庄阿史那承庆悄然混在这一支大军之中,用皮囊把安禄山的尸体给带上,然后留下了崔乾佑田乾真和孙孝哲以及他们招募来的乌合之众守御洛阳。
  因为一切都是假借安禄山之名发布的命令,崔乾佑三人因为没有招纳到安禄山限定的数额,正在忐忑不安,再加上此前是在洛阳以东征兵,他们又不知道李归仁丢了缺门逃回洛阳的消息,竟没注意到前去征讨灵昌的那支幽燕大军是留在洛阳的最后一点精锐。
  直到探马仓皇回来,说是杜郭两路大军距离洛阳已经不到三十里地的时候,崔乾佑方才意识到有些不对劲。他一面高声吩咐关闭洛阳四面城门,一面令人立刻去请田乾真和孙孝哲,当得知一个被视为安禄山子侄,一个一直以安禄山假子自居的这两个人竟然全都没能见上安禄山一面,他只觉得心中咯噔一下,随即又开口问道:“此前去打灵昌的是谁,带走了多少人?”
  对于这个问题,田乾真连日以来因为在登封四处拉壮丁而焦头烂额,就看向了孙孝哲,而孙孝哲顿时恼火了。
  “你看我干什么,我在颍阳凑人数凑得头都大了,哪有功夫去管谁领兵打灵昌,横竖轮不到我们三个兵马都打残了的倒霉鬼!其他人从河北起兵,从来都没打上一个硬仗,只有我们和安北以及朔方兵马硬碰硬了一场,凭什么就要因为败北而受责!”
  “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崔乾佑恼火地低喝了一声,见孙孝哲满脸不服气,他便开口说道,“事情不对,我怀疑洛阳城内只剩下了我三人这些乌合之众,其他兵马都被带走了。不管从前有什么矛盾,现如今最要紧的是同舟共济,阿浩,孝哲,城头有我,我希望你二人立刻进宫去探一探究竟!”
第1182章
众叛亲离
  孙孝哲只不过恃宠而骄,但又不是笨蛋,田乾真就更不用说了。两人对视一眼,甚至都顾不得去回答崔乾佑,匆匆下了城墙,翻身上马后就拼命打马冲向了洛阳宫。果然,从前守御洛阳宫的安禄山义子安忠志竟是不见了踪影,等到他们爬上漫长的龙首道,进入含元殿时,赫然发现这里空空如也,根本就不见安禄山的踪影。那一刻,孙孝哲几乎一屁股坐在地上。
  “老子就是打了个败仗,用得着这么狠心吗?自己逃了,还拿我垫背!”
  敢情他老娘这些年来都被安禄山白睡了!
  这样的腹诽,田乾真自然不会知道。和怨天尤人的孙孝哲不同,他在大殿里走了一圈,最终回过头来对孙孝哲说道:“到陛下寝宫去看看。”
  “肯定是跑了,还有什么好看的!有这功夫,我们还不如想想怎么逃来得正经!”
  孙孝哲话音刚落,田乾真就一把揪住了他的领子,声色俱厉地说道:“怎么逃?我们手中只剩下一些残兵败将,还有刚刚抓来的壮丁,说不定乱哄哄连洛阳城还没出去就给人追上了!至少我们得弄清楚,是大帅把我们丢下的,还是因为别的什么缘故!”
  情急之下,田乾真对安禄山竟然用上了旧日称呼,而孙孝哲猛地挣脱了田乾真的手,恼火地整理了一下衣襟,最终不得不承认田乾真说得有道理。但他是最不愿意认错的人,只是二话不说就往外赶。安禄山白天喜欢在含元殿享受万众呼拜的风光,夜里则是占据了当初太宗李世民住过的贞观殿。当此之际,田乾真和孙孝哲全都顾不上洛阳宫中不得骑马的规矩,好容易下了含元殿后,立刻纵马赶往了贞观殿。
  当初李隆基弃长安而逃,三大宫中全都一片混乱,如今的洛阳宫中却还要好得多。大多数宦官宫人都已经习惯了叛军的严厉管制,不敢随意外出,因而田孙二人一路疾驰,竟是没撞见几个人。当两人冲进贞观殿时,恰只见这偌大的地方同样空空荡荡,甚至连那些服侍安禄山的宦官婢女都不见踪影。
  田乾真见孙孝哲怒气冲天,他却只是深深吸了一口气,四处搜寻了起来。当来到一处屏风后头,看到恭桶前的地上那一大滩深红到几乎发黑的东西,他方才变了脸色。他徐徐走上前去,用手在那木地板上摩挲了一下,又放到鼻子前头一嗅,心里已经生出了一种最不祥的预感。等到他回头一看,木质屏风上那触目惊心的喷溅血迹,更是宣示了不久之前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杀戮。
  大约是田乾真久久没有动静,孙孝哲也跟着过来了。他正要埋怨田乾真多此一举,随即也发现了这里的痕迹。他一瞬间面色大变,失声惊呼道:“莫非大帅出了什么不测?他娘的,谁这么大胆!”
  “去东宫看看!”
  事到如今,孙孝哲已经顾不得和田乾真抬杠了,当即点了点头。等到两人又绕了老大一个圈子赶到洛阳宫东面的东宫,却发现大门口铁将军把门。可即便如此,里头那股腐臭和血腥仍旧飘了过来。想到这一路同样不见什么宦官宫人,孙孝哲和田乾真交换了一个眼色,田乾真当即在下头当了人梯,让孙孝哲带着绳索踏了自己的肩头翻过了墙去,等到绳索放下,田乾真三两下跟着翻过了墙落地,入眼的景象顿时让他吃了一惊。
  光是宫院中就是满地尸体,有宦官的,宫人的,有的是一剑穿心,有的则是身上带着好些劈砍的伤口,即便两人都是率领过千军万马上阵拼杀,死人堆都见过的,可这样手无寸铁的人在这样华美的宫殿之中遭到屠杀,仍旧让人觉得心情膈应。当田乾真大步上前,一脚踹开东宫主殿的门,发现里头同样是一地尸体,又在其中发现了满头珠翠的段夫人以及赵王安庆恩的时候,他心头的猜测终于得到了证实。
  “段夫人和赵王也都死了!”跟着进来的孙孝哲打了个寒噤,随即便暴跳如雷地嚷嚷道,“一定是安庆绪,一定是安庆绪那个狗东西弑父杀弟,顺便还宰了段夫人。好小子,我从前怎么就没看出他这么狠!”
  “安庆绪一个人做不到这种事,政事堂的宰相,再加上军中的大将,一定会有不少人明里暗里支持,他才会做成这件事!现在洛阳相当于空城一座,其他人有没有被丢下已经无关紧要了,我们立刻去找崔乾佑,是走是留,得快!”
  田乾真刚刚一直打定了刨根究底的主意,可现在却隐隐有些后悔了。弄清楚这么一场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的人伦惨剧又有什么用?只是彻底打消了心中最后一丝侥幸而已。他本以为安禄山也许还没走,还能用来稳定一下军心,可现在的结果却证明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当他和孙孝哲来到城头找到崔乾佑的时候,他就只见崔乾佑面如死灰地看着远处那滚滚烟尘,以及那一面让人无法忽视的旌旗。
  杜!
  杜士仪已经来了!
  尽管守着一座和长安一样,城墙高耸易守难攻的洛阳城,但时至如今,崔乾佑也好,田乾真孙孝哲也好,想到上一次他们还领军围困长安时的意气风发。不过短短一个月时间,攻守之势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现在被困的轮到他们了,三人心里全都不是滋味。想当初长安城还能等来朔方以及安北两路援兵,可他们呢,他们难不成还指望安庆绪会大发慈悲来救他们?要是肯救,他们就不会弃若敝屣地被丢下了!
  而当崔乾佑听到田乾真解释了洛阳宫中的那些发现之后,他的心情就更糟糕了。可是,他们这三人曾经领兵围困过长安,迫得天子狼狈逃窜,李明骏能够归降,他们却很难效仿,谁不怕投降之后被一刀咔嚓了?可问题在于,长安城中当时曾经同仇敌忾组织守御,可他们呢?洛阳城民无不视他们为寇仇,到时候守城的同时,城中会不会发生哗变?
  心情既然无比悲观,孙孝哲忍不住狠狠一脚踢在了土墙上,恶狠狠地嚷嚷道:“战也不是降也不是,想不到我孙孝哲还会有这样狼狈的时候!把老子怄出火来,老子拼了自己的命不要,先在这洛阳城中大开杀戒再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7/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