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5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6/571

  杨銛和杨錡没有和韩国夫人这些人一块走?
  杜士仪心中狐疑。然而,他当初任成都令时,和杨銛杨錡兄弟二人都打过不少交道,知道他们不是那种喜好学问又或者是深通经济的人,感兴趣的是那些吃喝玩乐的勾当。而在这种长安岌岌可危的时刻,两个人却没有跟着大队人马,这又是去了哪?和杨玉瑶以及杨国忠这两个上蹿下跳的野心家相比,那兄弟俩并没有太多的恶评,若是因此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只怕玉奴回头还会更伤心。
  什么广平王遗孤只不过是一个由头,留下崔氏和秦国夫人一命,不过是因为看在玉奴的脸面上!当然,借此宣扬太子李亨的冤屈就是另一大缘故了!
  既然解决了杨家人的事情,杜士仪看着崔氏带着两个儿子随陈玄礼亲兵去安顿秦国夫人,正要收回目光时,却只见李傀突然挣脱了母亲的手,随即回过身来对他深深一揖。面对这一幕,郭子仪瞥见杜士仪微微一笑,接下来一路往里走前去面见天子的时候,他忍不住低声问道:“如今东宫虚悬,大帅刚刚对广平王嫡长子那么特别,是不是觉得他名正言顺?”
  “子仪你不要瞎猜!就单单凭他的母亲和杨氏有关联,而如今无论长安军民,还是这北门四军,全都恨杨家入骨,我说一句公道话就够了,再做别的岂不是自讨没趣?”
  尽管论起来,身为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已经可以和杜士仪平起平坐,但这次杜士仪回到灵州,一来二去,他还是觉得去掉那个杜字叫起来更亲切,又再三要求杜士仪对自己的一切称呼照旧。郭子仪难得用这样开玩笑的语气谈论着国本问题,杜士仪却不免要正经一些。他可不希望因为自己和杨家某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让人误解了某些问题。
  当两人在亲兵的簇拥下来到一处看似还轩敞的主屋时,陈玄礼派来引路的那个亲兵便停了下来。
  杜士仪和郭子仪立刻发现,门前竟是没有卫士。而屋子里头分明还正传来了韦见素带着哭腔请求辞官的声音。然而,相比韦见素那痛哭陈情,李隆基却显得很沉默,足足好一会儿都没有任何表态。因此,杜士仪便招手将陈玄礼派来引路的那个亲兵招手叫了过来。
  “为何无人守护?”
  这个十分简短的问题,那亲兵却有些犯难。足足思量了好一会儿,他方才小心翼翼地答道:“陛下身边原本是宦官服侍起居,同时守卫门禁,但这几日人逃亡殆尽,昨夜又闹出了淑妃之事,今晨又险些因为延王擅自举火进食而使得驿馆走水,门前守卫去救火了,陛下还是韦相公背出来的。此后陛下重重惩处了延王,又责备禁卫不尽心,于是……这里就没人肯来了。”
  堂堂天子竟突然沦落到这样的地步,郭子仪瞠目结舌,杜士仪却暗骂了一声咎由自取。正值这时候,韦见素突然从里头掩面出来,一见他和郭子仪,这位老实相公就忍不住开口问道:“杨国忠如何了?”
  天子尚未免去杨国忠的官职,韦见素竟直呼其名,这自然是一种表态。杜士仪知道韦见素不是什么能臣,此刻却还是客气地颔首道:“军中群情激愤,杨国忠已然授首。”
  话音刚落,他就只听的屋子中传来了咣当一声。很显然,正是李隆基这位天子失手砸了什么瓶瓶罐罐。
第1154章
孤家寡人
  昏暗的房间里,值钱而又容易带走的陈设全都被驿馆中从驿长到驿兵卷了个精光,所以杜士仪踏入屋子中的第一印象,就是从坐榻到几案之类的家具,全都是用上好的木头上好的工艺打造的,可除却这些笨重的木头家伙,其余就是一片空空荡荡,和遭过贼没什么两样。而那个坐在正中的老人,鬓发灰白,容颜苍老,眼神浑浊而无神,双手枯瘦,甚至连身体都在微微颤抖,哪里还有昔日垂拱九宸威风凛凛的天子模样?
  杜士仪在审视李隆基,李隆基又何尝不是在审视年少出名后,就从来不曾淡出过天下人视线的杜士仪?他本以为漠北那场大乱,杜士仪至少要花费很多时间,竭尽全力用上无数手段方才能够挣扎出来,可谁能想到,安禄山叛旗一举,更加狼狈的反而是他这个大唐天子!而刚刚据韦见素说,杜士仪在杨国忠面前,宣布两支兵马已经直插河北,宣布援军将立刻前往解长安之围,宣布杨国忠的诸多罪名时,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不闪不避地和天子对视了足足数息时间,杜士仪方才轻振袍袖,下拜行礼。而刚刚进门之后对杜士仪默然伫立这失礼行径吃了一惊的郭子仪,自然也随之下拜。他这个朔方节度使在军中的威望是很高,却还高不过节度朔方超过十年的杜士仪,而天子的偏袒、自私、昏庸已经激怒了军中的很多将卒,失徳失道的传闻从几年前开始就在朔方诸州散布,再加上此前朝中那连番不许出动的军令,所以他此次出兵时就决定,只要不是作乱,全唯杜士仪马首是瞻。
  这亦是朔方军中上下的呼声!
  尽管两个边镇节帅均俯首行礼,但李隆基心里却没有丝毫的喜色。昨夜,陈玄礼带人逼死了淑妃杨玉瑶,而今天,杜士仪和郭子仪率援军赶来,做的第一件事却是杀了杨国忠!即便天子还不知道,杜士仪曾经“宽宏大量”地放过了广平王妃崔氏,甚至还抱起李傀,借此提醒广大北门禁军将卒,太子和广平王建宁王父子死得冤枉,可杀了杨国忠已经足以让李隆基明白,与心怀怨怒的禁军一样,杜士仪和郭子仪也已经明确表达出对他这个天子的不满了。
  可他还能怎么样?这里是马嵬驿,不是长安城。杨国忠已死,杨玉瑶已死,他身边的宦官宫人已经跑得精光,他若是再对及时率兵来救的两大节帅表现出任何不信任的态度,这简直是把人逼反——即便来得太快的援军显然并不是等到朝廷诏命抵达方才出发的,可他也不能有任何责难。
  因为就在之前,禁军都已经乱了!
  所以,李隆基竟是竭尽全力地露出了最欣悦的笑容,亲自起身,先是把杜士仪搀扶了起来,随即方才去搀扶郭子仪,随即用有史以来最和煦的语气说道:“杜卿和郭卿长途行军,实在是辛苦了。若非二位这样及时赶来,朕还不知道是否能再活着见到二位爱卿!”
  这话算什么意思?隐晦地指责陈玄礼这个龙武大将军吗?须知陈玄礼面对差点要哗变的禁军士卒,已经很尽力地保全你这个天子了!郭子仪心中一震,竟是情不自禁地冒出了这么个念头。
  “为国为民,臣等责无旁贷。”杜士仪直接替郭子仪把话说了,随即没有给李隆基继续煽情的机会,言辞诚恳地说道,“臣之部属,安北大都护府都知兵马使仆固怀恩,已经率兵从夏州进卢子关,由延州、麟州、坊州直扑长安阻击叛军,臣和子仪也将率朔方节度麾下兵马,奉陛下回銮长安,抗击叛军!”
  李隆基根本没想到,他还没把希望朔方分兵保护的话给说出来,杜士仪已经直接撂下了一番言辞,竟要把刚刚从长安城逃出来的自己直接再护送回去。而且,什么叫做奉请他这个天子抗击叛军?那可不是他从前说说而已的亲征,而是指他也要随军一块面对安禄山的叛军兵锋!如果在乱军之中有什么一二闪失,他还要命不要?不是他用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只怕眼下文武群臣中,多的是人希望他现在就死了,就连长安军民恐怕也有很多恨他入骨!
  可这样的顾虑,心里可以想,他却万万不能嘴上说出来!于是,李隆基只能用连声咳嗽来遮掩心中的惊惶,万分悔恨因为杨国忠的一再陈情,而只带了韦见素等寥寥二三十个文官出来,其他人都撂在了长安城。而只是西行了这没几天,在金城县病倒了几个,又和大队人马失散了几个,如今除却韦见素,竟是小狗小猫两三只,杜士仪又是词锋最利之人,资历又深,不能以边镇武将视之,谁能抗衡?
  “朕早有御驾亲征之意,只恨此前却被杨国忠劝止,如今朕虽有此心,奈何却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李隆基一面说,一面便支撑着扶手,颤颤巍巍想要起身,可须臾便跌坐了回去。他顿时掉了两滴浊泪,这才凄苦地说道,“朕已经风烛残年,奈何奈何?”
  见李隆基不肯和大军一起回长安,杜士仪顿时暗自冷笑。然而,他是万万不会放李隆基就此入蜀的。尽管这次遭受了如此大的挫折,但李隆基毕竟是曾经辣手无情杀了上官婉儿太平公主,而后又逼迫睿宗李旦归政的开元天子,如果放任其在巴蜀笼络人心,又闹出什么名堂来,他岂不是白费心思?如今也许还剩下一些没来得及走的宗室在长安,可他要是随便拥立一个和李隆基抗衡,反而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他退后一步再次恭敬地单膝跪下,这才开口说道:“陛下所言极是,是臣孟浪了。臣本想着奉陛下回銮,如此可以振奋军中和长安城中人心,但陛下既然玉体欠安,臣只能提请于诸皇子中择选一善者,从大军征伐安贼叛军!”
  这简直就是提请建储立太子的意思,李隆基怎么会听不出来!他再也无法掩饰心头的愠怒,瞪大眼睛死死盯着杜士仪,见其丝毫不退让,就这么和自己对视,他瞥了一眼一旁随杜士仪再次跪下行礼,却始终默不做声的郭子仪,突然破釜沉舟地怒喝道:“杜士仪,你这是在逼朕?以臣迫君,你这是为臣之道?郭子仪!”
  听到李隆基竟然挑上了自己,郭子仪立刻头也不抬地说道:“陛下,杜大帅之意,臣分外赞同!”
  尽管知道郭子仪曾经是杜士仪一手提拔起来的,而且又几乎是手扶着送其登上了朔方节度使之位,可李隆基更信奉的是拉拢分化之道,因此难以置信自己已经做出了如此明确的暗示,郭子仪竟然不接这一茬!只是,和杜士仪的僭越不同,郭子仪好歹还维持着恭敬的礼节,他不得不自己找台阶下,肚子里把刚刚辞相不成仓皇而去的韦见素给骂了个半死。
  倘若韦见素在此,至少能转圜一下此时的气氛,他这辈子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尴尬?哪怕祖母武后当权,哪怕中宗韦后专政,他也没这么狼狈过!
  所以,李隆基只能强自压抑怒气,耐着性子说道:“太子暴薨,东宫无主,然则如今几位年长皇子全都已经过世,若骤然定立东宫,如何服众?”
  “陛下所言极是,定立东宫,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臣亦不敢轻率提请。不过,比照荣王此前挂征讨元帅之衔的旧例,陛下若是不能亲自莅临长安讨击安贼,不妨在皇子当中择选一人,命为征讨元帅,臣和郭大帅愿奉元帅往长安平贼。”
  尽管杜士仪字里行间把姿态放得很低,可李隆基哪里瞧不出来,这个自己一贯认为极其熟悉的臣子那谦恭表面下的跋扈倨傲。尽管李林甫和杨国忠都曾经权倾朝野,可在他这个天子面前,一贯是谦卑到了骨子里,因为他们的所有威权都是他这个天子给的。可杜士仪却完全不同,他的根基不在朝中,而是在边镇地方,此次更是振臂一呼便有两支异族大军径直开往河北,如若再让他拥立一个皇子,这大唐江山是不是就要改姓杜了?
  想到这里,尽管他才刚刚以风烛残年为由,拒绝了返回长安,这时候还是勉为其难地说道:“太子和荣王全都先朕而去,而安贼肆虐,朕之过也,以至于如今皇子皇孙无不惊慌失措。也罢,也罢,朕就拼了这把老骨头,亲率大军讨击安贼!”
  李隆基非要说什么亲自率军来往脸上贴金,杜士仪并没有冷嘲热讽,当下应喏,再也不多话,冲郭子仪使了个眼色后,便与其一同告退离去。等到从马嵬驿回到了军中,得知韩国夫人裴柔等人都已经送了回去,杨暄兄弟知道父亲已死,皆魂不附体,他也没有在乎他们的死活,立刻传令聚将。当着这些朔方将校的面,他没有任何添油加醋,将面见天子后的所有经过和对话直截了当抛了出去,顿时引起了一片哗然。
  此次仆固怀恩大军从夏州直接南下,而阿兹勒的前锋营则是作为先锋,此刻杜士仪麾下除了五百牙兵之外,其余的都是朔方诸军。朔方军中杜士仪的旧部们对于他这位主帅知之甚深,没人怀疑他歪曲事实,但两个新调来的裨将却忍不住出声向郭子仪求证。
  “大帅所言,都是陛下原话,并不曾有一分一毫的矫饰。”郭子仪说到这里,竟是叹了一口气,暗想如果换成自己是杜士仪,断然不敢在天子最初拒绝随军回銮长安平叛的时候,说出什么换成一位皇子同行的话来,即便天子此次大错特错大失人心。不过,若非如此,李隆基也未必会答应这就折返长安。
  杜士仪的话,郭子仪的旁证,上上下下顿时骚动了起来。等到之前随行的亲兵提到在马嵬驿中听北门禁军说起的昨夜动乱,逼死杨玉瑶,刚刚又杀了杨国忠的一幕,随着有人拍手叫好,大快人心的欢呼声此起彼伏。等到重新整军以备奉天子往长安时,有的偏裨不禁在私底下议论中吐出了一句心里话来。
  “陛下既然已经说是风烛残年,仿效当年睿宗皇帝那样退位颐养天年,岂不是最好!”
第1155章
长安攻略战
  傍晚时分,长安的东城墙上,眼看此前攻城不休的兵马终于退了下去,整整一个白天根本没能休息上片刻的人们忍不住欢呼雀跃。很快,就有人支撑不住坐了下来。尽管这只是守城第四天,但强大的压力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尤其是今天叛军甚至在城下高呼,如果仍然负隅顽抗,则破城之后将会屠城,这顿时造成了一种莫大的恐慌心理。若非裴宽亲自顶在城墙上督战,一力宣扬朔方援军很快就到,只怕士气根本就支撑不下去!
  当然最重要的在于,在此撑大梁的是赤毕率领的那八百健卒!若无这些人,城中尚未来得及随天子离开的那些禁卫将卒,再加上城中居民那里临时招募来的壮丁,人心涣散,根本就顶不住叛军这三天狂攻不休的潮水般攻势。
  尽管裴宽有些担心叛军只是做出个撤退的样子,随即不顾天色已晚重整攻势,可看到疲惫不堪的士卒们或倚刀而坐,或背靠城墙喘着粗气,或是轻伤者彼此帮忙包扎伤口,他就知道将士们已经没有余力了。在他看不到的地方,临时征召来的几十个大夫正在忙碌着为那些重伤者诊治,希望能够挽救更多人的性命。然而,只不过是三天,死者就已经高达数百之众,伤者更是数倍于此。而且因为天子的弃城而逃,怨声载道的军民不在少数!
  “裴大夫!”
  听到这个叫声,裴宽侧头看去,见是宇文审带着一队义兵匆匆上来,轮换了一批精疲力竭的人下去。这两天他顾不得城中治安,宇文审就担当了巡查之职,而那些顾惜性命不敢登城作战的权贵子弟,在宇文审的劝说下,想到万一有暴民趁火打劫,可能会殃及自家,于是也都听从了他的话,把家丁组织起来,在各里坊之间巡查,甚至连没有离开的杨銛和杨錡兄弟亦是如此。
  两兄弟虽说胆小怕事不敢上城墙去拼杀,可还知道眼下民心不利于己,于是甚至去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并自己家中的粮食以及财产全都拿出来,散给了愿意接受招募,参与守卫长安一战的长安市民,成功减轻了百姓对他们这两个正牌子杨氏子弟的恶感。至于他们为什么没走,原因很简单,兄弟俩全都信不过杨国忠!
  这时候,裴宽便感激地说道:“多亏了文申你调停内外,否则万一城墙上浴血奋战,城中却起了什么哗变,那就前功尽弃了。”
  宇文审忍不住开口提议道:“这是我应当做的。不过裴大夫,你已经几天几夜没休息过,今夜还是我接替你吧!”
  “别人可以下城,可我既然当了这个西京留守,要是不在城墙上,将卒因此怯战甚至逃遁,谁能弹压得住?杜幼麟、崔朋、姜度、窦锷,一个个虽是身份尊贵,可平时毕竟不是朝中重臣,关键时刻他们弹压不住!”裴宽说到这里,又目视叛军大旗,忧心忡忡地说道,“如今洛阳那边的消息几乎完全断绝,安禄山亦不曾随军而行,我看攻长安的叛军中,不过是崔、田、孙三面大旗,将卒不会超过四万,若是河洛那边再抽出大军过来……”
  “裴大夫!”
  裴宽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宇文审打断了。他立刻意识到这不是在自己的京兆府廨,而是在四边没有遮挡的城墙上!要是自己这种没有信心的话让精疲力竭的将士们听到了,后果难以预料。他立刻往左右扫了一眼,果然看到有听到自己话的兵卒们露出了惊疑不定的表情。他顿时心里咯噔一下,暗悔连日以来心力交瘁,竟连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都忘记了。可就在这时候,他突然只听得城头一边传来了一阵惊咦声。
  “怎么回事?可是叛军又攻城了?”
  “援兵来了,援兵来了!”
  裴宽只觉得一股狂喜直冲脑际,再也顾不得刚刚那番悲观的预判是不是会影响军心,就这么朝嚷嚷的地方冲了过去,步履之矫健,竟仿佛重新焕发了青春。当他终于在将卒们的指引下,看到天边那一颗徐徐落下的绿色流星,却不见有什么援军踪影时,他不禁有些不解。就在这时候,他就看到了喜形于色的杜幼麟正在高声嚷嚷。
  “阿爷在安北大都护府中,以这样的发信筒为号,红色为遇敌,绿色为援军,黄色为暂缓前进,其他的我毕竟是外人,不知道那么多。但我可以保证的是,除却安北大都护府,大唐再没有任何军队会用这样的发信筒!”
  杜幼麟并没有看见裴宽,正高声向四面八方聚拢过来的士卒解说,神情中满是振奋。在这种时刻,他再也顾不上从前的藏拙,低调,大肆宣扬朔方节度使府和安北大都护府一众将领的赫赫战功,到最后便振臂高呼道:“大家都打起精神来,只要再坚守这一夜!”
  之前人们挂在嘴边的援军只不过是画饼充饥,可眼下,真真切切的信号出现在天边,城头上顿时士气大振。而且,杜幼麟一样整整三昼夜没下过城墙,在之前一次叛军几十人攻上城时,他身上还有几处刀伤,此刻面上更带着血污。并肩奋战至此,人们都愿意相信他的话。看着欢呼的声音此起彼伏,裴宽知道不是盘问杜幼麟此事是真是假的时候,可心里却也不禁生出了莫大的希望。
  可等到杜幼麟悄然离开人群,到了春明门城楼上临时指挥所稍作休息的时候,跟上来的宇文审却提醒道:“裴大夫,那颗绿色流星,城头上的将卒既然都看到了,叛军也一定不会忽略,更不用说刚刚将卒欢呼援军的动静很大,他们一定会采取措施。今夜,也许叛军会趁夜攻城,一定要加倍小心!”
  正如同宇文审所提醒的,原本打算暂缓攻势,明日在黎明时分立刻攻城的崔乾佑注意到这一幕,立刻警觉了起来。他奉安禄山之命大破哥舒翰那支乌合之众,打开了前往潼关的通道,因此在得到直扑长安的军令之后,他便毫不迟疑地攻下了潼关,继而一路西行到了长安城下。得知天子已经西逃,他原本还打算试着说降,可派出去的使者却根本尚未进城就被乱箭射杀,这顿时深深激怒了他,当即下令攻城。
  然而,长安城竟然能够在他那样的攻势下坚持了整整三天!
  “大将军,我已经确认过了,那绿色流星升起又落下之后,城中刚刚嚷嚷的是援军已到!”
  田乾真一踏进崔乾佑的临时大帐,便说出了这么一句话。闻听此言,孙孝哲立刻哧笑了一声:“简直是笑话,哪来的援兵?大帅早已让人去传假消息,说是安北牙帐城告急,朔方节度使府那边也散布了谣言,说此前一再阻止出兵是杨国忠害的。郭子仪等人既然是杜士仪旧部,兴许此刻早就心忧故主北上了!只许李隆基过河拆桥,就不许别人对他见死不救?”
  孙孝哲乃是契丹人,早年就投靠了安禄山,武艺高超,军略却不过平平,却因为其母美艳,常常和安禄山私通,因此极受重用。对于这么一个安禄山派给自己说是辅佐,还不如说是监视的角色,崔乾佑只觉得就犹如一颗老鼠屎,异常令他腻味。于是,他索性将其置之不理,看向田乾真道:“田将军觉得此事是真是假?是长安城中为了安抚人心散布的谣言,还是真有其事?”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田乾真见孙孝哲要插话,当即接下去说道:“不管如何,我们在长安城下拖一天,朔方以及河陇兵马前来援救的危险就要大一分。我们从幽州一路出发打到这里,已经快两个月了,将士们如今是因为我们宣扬长安城中有无数金银财宝,到时候任凭抢夺,这才奋力作战,可要是不能一鼓作气拿下此地,就会再而衰,三而竭!大将军,我提请今夜立刻一鼓作气,攻下长安城!李隆基既然已经在北门禁军的扈从下仓皇西逃,长安城中不过是一堆乌合之众而已!大将军既然连哥舒翰大军都能轻易击败,更何况这些人?”
  崔乾佑顿时为之大喜。孙孝哲深得安禄山宠爱,但田乾真这员骁将却真正深得安禄山信赖,甚至往日常常亲昵地直呼阿浩。眼下田乾真的建议和自己不谋而合,他即便不理会孙孝哲那自大的判断,也就不用担心会遭到安禄山训斥了。于是,他当机立断地说道:“好,立刻重整攻势,连夜夺城!”
  见崔乾佑竟是采纳了田乾真的建议,孙孝哲顿时只觉得一肚子气,暗想回头见到安禄山后一定狠狠告一状。想归这么想,此时此刻他也不敢违抗军令,站起身来拱拱手,应了一声便大步离去。等他一走,崔乾佑便叹了口气道:“孙孝哲此人不过因母而贵,没有一丁点契丹人的豪气,真不知道大帅为什么就看中了他!”
  这话田乾真却不好接口,只能岔开话题,他正要出大帐去部署重新攻城事宜时,突然停下脚步回转身说道:“大将军,连日以来我们都攻的是春明门,也就是长安东城,如果今夜我等佯攻春明门,然后派死士从西边偷袭登城,这样如何?”
  “好,就这么办!”
  崔乾佑从善如流地点了点头,随即突然笑道:“佯攻就交给孙孝哲,西边的偷袭之事,我就全都交给你了!”
  这无疑是表示,吃苦受累的事情让孙孝哲去干,而极有可能夺下长安城的首功则是送给了自己,田乾真登时大喜,连忙接下军令。等到他出大帐时,恰又听到身后崔乾佑说出了一句话。
  “若是能够拿下长安,我一定向大帅保你为京兆尹!这长安城需要有个识大体的人镇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6/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