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4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4/571

  中受降城驻守的兵马也同样是朔方雄军,胡儿们平日也曾远远观望过其中操练。然而,他们一没有亲长可以作保,二是总共几十个人。几个年纪大的军中倒是肯收,可却要打散了分到诸军中,又不能照顾其他人,从前虽有零散几个人去投军,可终究大多数人都留了下来。也正因为如此,此刻比较此地的卫士以及中受降城那些兵马,他们一时虽分不出优劣,可目观这些卫士如同铁一般的军纪,众人全都为之悚然。
  而更让他们惊怒的是,随着不知哪里传来一声令下,这些卫士倏然合龙,竟是将他们包围了起来!
  “这是干什么?”
  面对众人的质疑,干将气定神闲地说道:“接下来你们要见的是朔方杜大帅,岂容有任何凶器夹带入内?”
  如果说远道而来朔方,是为了那令人将信将疑的幼军,那么自从踏进这座灵州都督府,众人就已经相信了一半。现如今干将竟说见他们的是朔方节度使杜士仪,大多数原本打算抗拒的人也不禁老实了下来。可是,仍然有人用征询的目光去看那领头的瘦弱少年,甚至有人问道:“阿兹勒,真的要缴械?”
  被人称作阿兹勒的少年衡量了一下自己和这些卫士的差距,最终不动声色地从腰间解下了一条宽大的牛皮腰带。这腰带从外头看去平淡无奇,可内中却插着一支一支磨得尖锐无比的小刀,至少有十几二十把。即便曾经与其交手过,干将一看仍是倒吸一口凉气。而有了阿兹勒带头,其他人纷纷从身上卸下了那些最后的防身之物,从飞钉、飞剑、暗箭……一直到刀刃薄薄的匕首,样式之齐全,种类之丰富,别说干将吓了一跳,牙兵们也全都为之叹为观止。
  正因为如此,虽是他们都交了出来,牙兵们仍然不敢马虎,再次严严实实搜检了一遍,这才如同押送似的将众人带入了灵武堂前的院子。闻讯而来的虎牙和龙泉一起分立门前左右两侧,见这几十个胡儿乱糟糟地站在院子中央,不禁都皱起了眉头。须臾,杜广元推门出来,见众人的目光刷的一下集中在了自己身上,他连忙往旁边一让,口中说道:“阿爷,就是这些人。”
  阿爷!
  阿兹勒虽说心头有所猜测,但仍是吃惊不小,其他人就更加意外了。杜广元没报过真是姓名,只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灵州都督府派来的,再加上有阎宽为其背书,众人也就姑且相信了。即便他因为身材壮健,自称已经十五岁了,可还是有人隐隐察觉到他的年纪并没有那么大。不过,就算再能猜的人,也顶多猜测他是灵州都督府内哪位属官的公子,谁都不会认为,朔方节度使杜士仪会大胆到将长子给派了出来!
  可是,看着那个从杜广元身边走过,出现在他们面前的男子,哪怕自认为自己将来一定会做出一番事业的阿兹勒,也忍不住摒止了呼吸。
  那便是一言一行就可让河曲大地风云变色的朔方节度使杜士仪!
  杜士仪环视了一眼这形形色色的胡儿们,突然侧头看着杜广元问道:“这幼军的名头,谁替你想的主意?”
  此话一出,阿兹勒等人登时勃然色变。难不成千里迢迢来到朔方,结果却是被人诳了?在父亲以及其他人如同刀子一般的目光下,杜广元顿时慌了,急急忙忙张口答道:“阿爷,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主意,我见他们个个骁勇,就连女子都不逊男儿,却一直在拂云祠中被那些僧人压榨。可我空口说白话,怎么招揽他们?我想阿爷一直都对忠勇双全的蕃人胡户礼遇有加,就灵机一动想出了招揽幼军这个主意!阿爷,我认错,你别赶他们走,否则我就成了骗子!”
  见杜广元二话不说直挺挺跪了下来,杜士仪不禁又好气又好笑,当即厉声斥道:“男儿膝下有黄金,别学着那些没担当的人只会跪来跪去的,起来!”
  等到杜广元耷拉着脑袋站起身,他没有去看长子,而是把目光投注在了这些胡儿身上。他从不相信什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话,百多年来,大唐所用胡将蕃臣何止成百上千,叛乱的凤毛麟角,大多数人早已被中原文化给熏陶成了比汉人更懂忠义。自从之前中受降城主将阎宽给自己上书,言道拂云祠中胡儿聚居之事后,他心里就有了些计较,难为杜广元竟能想到幼军这个名义。看着这些人,他的眼神渐渐温和了下来。
  “你们的父母都不在了?”
  知道杜广元是掰了一个理由诓骗了他们来灵州,阿兹勒原本心头很是憋气,可杜士仪开口呵斥了儿子,问他们的又是这么一句话,他不觉沉默了。须臾,便有人忍不住提到亲人离散,也有人说父母双亡,几十个人七嘴八舌说下来,纵使知道父母还在世的,也早已不通音讯形同孤儿。
  眼见众人的陈情告一段落,杜士仪便颔首说道:“幼军之名,广元虽是信口开河说的,但我亦有如此心意。我治朔方,即便不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是,让孤贫老幼全都居有其所,这是一定要做到的!广元既说尔等骁勇,那么,即日起,我在灵州都督府东北辟出屋舍,先给你们住下,若真的如他所言,那这幼军之名,我当然不会吝惜!”
  那一瞬间,就只见众多胡儿眼含泪光,紧跟着,竟是有人忘情地抱在一起,发出了一声喜悦的欢呼。
第917章
尘泥之下慕青云
  拂云祠中的神龛中,曾经供奉着相传能够让突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一尊佛像。然而,随着三受降城的建成,中受降城甚至将拂云祠圈入城中,这座曾经庇佑突厥人的神祠,也就成了大唐的吉祥之地。多年以来,突厥几乎从来没有能够通过朔方三受降城这条防线。就连每一个托庇于中受降城拂云祠中的胡儿,也都是费尽千辛万苦方才进入了中受降城,然后留在城中。
  相比在草原上颠沛流离随时会死,拂云祠至少是个托庇之所。
  可呆的时间长了,他们便渐渐明白,拂云祠中非故乡。拂云祠中既有胡僧,也有汉僧,但作为中受降城中唯一的佛寺,也是具有神祠之名的宝地,统兵主将一直都严格控制僧人的数量,以防麾下兵马因为信佛而失了征战之心,就连杂役都严禁雇佣,阿兹勒他们这些送上门的胡儿自然就成了免费的劳工。即便小小年纪的他们凭勇力能够打赢拂云祠中那区区一二十个僧人,可那会让他们转眼间失去立足之地,成为被满城通籍的犯人!
  吃的是发霉的粟米,偶尔能够见着一点油腥,盖的是不能蔽体的薄毡毯,睡的是拂云祠中最偏僻的房子,两间屋子里只是用稻草薄薄铺了一层,就连苇席都没有,大冬天里只能彼此抱团取暖。午夜因为冻饿而醒过来的时候,阿兹勒也曾经想过自己死去的父母和家人,但那些记忆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阿兹勒,你怎么不吃?”
  被人提醒了一声,正在出神的阿兹勒这才回过神。他看了一眼手中,虽是粗瓷碗,但里头却是黄灿灿的粟米饭,上头盖着几片金黄流油的羊肉,萝卜青菜亦是透出一种新鲜的气息。而这时候,其他人早已经狼吞虎咽大口大口吃着这些食物,甚至有心急火燎已经吃完的人摸着肚皮,心满意足地打着饱嗝。来灵州城的一路上,他们虽是胡饼管够,可怎么比得上这样舒舒服服吃上一顿热饭热菜?
  阿兹勒一边快速填肚子,一边却又用眼睛扫了扫如今的屋子。和拂云祠中那昏暗阴冷的小屋不同,这间屋子虽然陈设简单,只是设了大通铺,但邻近十月,屋子里已经开始烧起了炭,让人从外头到心里都是暖烘烘的。最初听说杜广元竟是虚词诓骗了他们的时候,他曾经很是愤怒,可如今杜士仪开口给出了那样的承诺,就连一贯极其多疑警惕的他,竟也有些安心的感觉。
  “谁是阿兹勒?”
  眼见门前出现了一个少年从者,问了如此一声,已经三两口吃完的阿兹勒立刻站起身来,快步走到了那人跟前。还不等他开口相问,对方就侧过身来,指着地上几口大箱子说:“大帅吩咐,吃完之后都去好好刷洗刷洗,换上这些衣服,分发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一听到这话,其他人顿时全都围了过来,个个都是兴高采烈。见有人甚至亟不可待就想冲上去抢,阿兹勒没好气地伸手拦道:“全都给我停手!这又不是在拂云祠,也没有那些只会拿我们取乐的和尚!一个个都去打了水来,把自己洗干净再换新衣!”
  阿兹勒虽说力气不是最大,武艺不是最高,但却很会出主意想办法,众人能够在拂云祠中立足,很大程度都是靠他。于是,尽管不少人都用眼巴巴的目光看着那些箱子里的衣裳,但还是赶紧去井边提了水,也不嫌天凉,就那么脱了衣裳赤条条地冲洗了起来,即便几个女孩子都是如此。他们都是从最艰苦的环境中挣扎求存的胡儿,什么礼义廉耻,什么仁德智信,全都不如生存重要!
  原本还打算问一声是否要热水的龙泉眼见这一幕,先是有些目瞪口呆,却没有生出任何轻蔑。他也尝过颠沛流离之苦,如果没有遇到人收留,也许他早就是荒原上的一堆枯骨了。等回到灵武堂中,向杜士仪禀报了那边的情形后,他便告退了出来。因为这突然到来的几十个胡儿,还有的是各种事情要准备。更何况,如今灵武堂中那位朔方节帅,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置,那就是中受降城中那场不大不小的胡人暴乱。
  正如龙泉所想的那样,杜士仪确实正在思量中受降城那场暴乱。杜广元从中受降城出发时,城中一切井然有序,据小家伙声称,并没有看到任何暴乱的迹象,但也说自己本打算依足杜士仪的要求,在中受降城呆满半年,却是段秀实催了他即刻启程上路的。因此,即便段秀实还未送来讯息,但杜士仪却已经猜到,年长好几岁的段秀实应该已经觉察到了某种端倪,这才把年纪还小的杜广元给哄了回来,至于阎宽派兵护送,也不无送瘟神之意。
  如果节帅长公子有什么万一,阎宽怎么交待得过去?
  阎宽关于此事的亲笔呈报,这会儿已经送到了杜士仪的面前,上头事无巨细地写着此事的前因后果。起源是一件再小不过的小事,可随着有人煽风点火,继而便成了席卷一条街的冲突和打砸。当最终守军触动镇压抓人后,中受降城看似已经平静了下来,但据阎宽说,其中似有一种蠢蠢欲动的危机。而在末尾,那位中受降城主将不无谨慎地指出,正是因为段秀实在中受降城清查未登籍的胡人,方才有此乱。
  这并不是指摘段秀实,而只是阎宽对于情势的判断。
  “大帅,夫人来了!”
  听到门外龙泉的声音,杜士仪当即站起身来。见龙泉推门请了王容进来,继而悄悄掩上了门,他便迎上前去笑道:“怎么,你不是一直忧心广元的安危吗?他人都回来了,你也不多陪他一会儿?”
  “那个皮猴,根本就是闲不住的,只和我说了一会话,就兴冲冲地带着干将出去找那些胡儿了。若不是我拦着,就连幼麟也险些傻乎乎地跟着他去凑热闹。”王容没好气地摇了摇头,继而顺了杜士仪的意上前到西边榻上坐下,随即低声问道,“你收留了这么多胡儿,难不成是想重复云州培英堂故事?”
  “云州如今已经不是我的云州了,培英堂也不是我的培英堂。好在那些长成的孩子,王子羽早已把他们安置好了。或从军,或为吏,或为乡间里老之副,或是……”杜士仪顿了一顿,嘴角流露出了一丝凛然笑意,“或是跟着宝儿一起,随罗盈和岳五娘去了都播。这些是云州真正的根基所在,这些胡儿兴许勇武资质尤有过之,却还及不上那一批人!可在云州时,我资历尚浅,根基尚不足,不能像现在这样名正言顺收容胡儿。”
  王容隐隐约约已经猜到了几分,可杜士仪如今就这么径直说出来,她不禁吸了一口凉气:“杜郎你是想……”
  “张守珪收了安禄山为义子,我即便不能学他,身为朔方节帅,养上几十杜氏子弟兵,谁能说这是犯忌?龙泉他们四个,我将来会亲自主持为他们改姓为杜,即便不能以父子相称,但我会视之如子!”
  说到这里,杜士仪便一字一句地对妻子说道:“段行琛将爱子托付给我,如今秀实在中受降城中却无音信传来,我打算在那些胡儿当中遴选一个人,然后让来子严带上牙兵随其回中受降城。那里是安北都护府所在,乃三受降城之咽喉,不容有失。”
  说是遴选一人,但早从杜广元口中得知这几十个胡儿当中,最有智计威信的便是那个阿兹勒,杜士仪便没什么犹豫了。当这个换上新衣容光焕发的少年站在面前,见其虽显得有些瘦弱,可却也因此不显山不露水,他便笑了起来。
  阿兹勒为人素来极其敏感,此刻见杜士仪一笑,他便忍不住张口问道:“大帅难道是觉得我瘦弱无能?”
  “不,广元曾经说过,你看起来瘦弱,但在这些胡儿当中,是极其不好对付的人。若不是干将从来都是全力以赴,不曾因为外表轻视了你,恐怕就要吃大亏了。你如今焕然一新,如果重回拂云祠,那些僧人也认不出你了。”
  “那些和尚不过是把我们当成牛马猪羊,哪里曾经真正记得我们的名字,我们的脸?”阿兹勒自嘲地说了这么一句,但马上敏锐地察觉到了杜士仪的言下之意,“大帅是想让我们重回中受降城?”
  “不是你们,只是你。你心思细腻,兼且又是这样一幅不露痕迹的外表,不明就里的人定然会轻视于你。我命你随侍节度判官来圣严前往中受降城,其一,你作为来判官的从者,保护好他;第二,中受降城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你这个在拂云祠中呆了多年的人,应该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探查出一些端倪。如果此行功成,等你回来之后,我便赐你杜姓,你从今往后,都不会再无依无靠!!”
  阿兹勒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当即翻身下拜道:“我的那些兄弟姐妹,还请大帅替我照拂。我会让所有人都知道,大帅不曾信错了人!”
  等到阿兹勒退出去之后,他便召来龙泉吩咐道:“你去经略军中面见李老将军,就说把姚晔窦钟派给来判官随行左右。等乱事一平,把他们留在中受降城。”
第918章
教化之功在千秋
  三受降城中,中受降城统兵六千人,兵员最少,军马却有两千,数量最多。此地不同于东西受降城,距离黄河北岸最远,乃是安北都护府治所。然而,因为身兼安北都护的朔方节度使杜士仪治所在灵州,历来中受降城统兵主将往往兼安北都护府长史,统辖麾下属官,这也是三受降城中唯一有抚民官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西受降城中因为乃是互市之所,胡汉商人众多,中受降城中却有不少降服从军的胡户以及屯田汉民聚居。
  这些胡户家中,多的世代从军,少的一家至少有一个军人,不少都已经汉化已深,至于一口突厥语,这还是因为地处边陲而学会的。所以,近日以来的那一场胡乱,种种流言传得有鼻子有眼,甚至有人鼓噪,道是所谓的登籍,不过是朔方节度使杜士仪和好几任前的王晙一样,打算将蕃人胡户彻底清洗一遍,从而扼杀可能有的动乱。
  也正因为如此,安北都护府中,阎宽看着面前尚未弱冠的段秀实,只觉得气不打一处来。凭借他的官位,大可端起架子责备对方一番,可那是杜士仪的弟子,而且此来也带着杜士仪的手令,做的事情也并不完全是无的放矢。
  可段秀实捅出了这样的篓子,他实在是没办法视若无睹。在盯着对方看了好一会儿之后,他终于板着面孔说道:“事已至此,中受降城即将全面戒严,段郎君留在此地已然无益,要么呆在安北都护府中暂不要外出,要么就先暂返灵州,我自会为你奏明杜大帅。”
  “阎将军好意,我心领了。可恩师严命,这又是公事,此番胡乱突生,也和我不无关系,我若知难而退,不但有负恩师教导,而且有愧于心。”段秀实一边说一边长揖行礼,直起腰后就倔强地说道,“我知道近日中受降城中因为种种谣言而风声鹤唳,阎将军亦是奔走操劳,只求阎将军再给我十天时间。”
  “十天?十天时间足够让谣言发酵了!你暂避一时,我死力弹压,谣言本无根浮萍,上上下下自然见怪不怪了。可要是你仍然每天露头,天知道日日以讹传讹,到时候中受降城会是怎样的光景!”说到这里,阎宽陡然提高了声音,声色俱厉地训斥道,“我不能为你一人,置中受降城安危于不顾!”
  “阎将军,就算我闭门不出,抑或一走了之,谣言就真的会不攻自破?若只是无根之萍的谣言,在阎将军连日弹压之下,早已经没了生存的空间,怎会表面安静,背地里却愈演愈烈?现在不少人说,开元八年,王大帅曾于此中受降城伏兵诛杀上千突厥降户,如今恩师也准备这么做,但谁都知道,开元八年是因为突厥毗伽可汗重振旗鼓,在漠北连战连捷,而如今却是突厥已然内乱式微,谁会去投奔一只病了的老虎,恩师素来视胡汉一家,又怎会这样做?”
  段秀实不卑不亢地说到这里,便诚恳地拱了拱手说:“阎将军,我知道凭我一己之力,并不能抵消流言,但只求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至少我会竭尽所能让人知道,所谓中受降城人户重新登籍,大帅并无他意,只是为了长治久安。”
  面对这样一个执拗的少年,阎宽着实没了办法。他刚刚那番训斥与其说是逞威风,不如说只是不想让这个弱冠少年遭到任何危险。他是把杜广元给安安稳稳送回去了,可要是杜士仪的这个弟子有个三长两短,他对杜士仪实在不好交代。想了又想,他总算是微微点了点头。
  “这样吧,我再拨给你兵卒五十,于暗中策应于你。你自己也别太托大,中受降城蕃军占据了大约三成,而且对你颇有敌意,须知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多谢阎将军!”
  谢了阎宽,段秀实长舒一口气,立刻告退了出去。和跟随自己而来的那四个吏员会合,他把自己向阎宽争取到的十天时间一说,众人顿时七嘴八舌商量了起来。这次的四个吏员全都是灵州都督府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但年富力强,而且通晓各族语言,经验无不极其丰富。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此次登籍过程才刚刚展开,蕃军胡户当中就突然起了这样的骚动,他们无不警惕。
  “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这次前来重新登籍,一大目的便是清理浮户。”其中一个吏员犀利地直指中心,这才看着段秀实说,“虽说大唐立国之初就有规矩,新生人丁一律登籍,可这么多年下来,隐户浮户逃户不计其数。前有宇文融主持括田括户,但如今当初那户籍也早就是废纸一张了,人户复又逃去无数。朔方河曲虽则紧靠突厥,常有战事,但河曲千里沃土,常有汉蕃人户逃到这里,或为军将收容为佃仆,或干脆为细作,或首鼠两端。”
  段秀实到中受降城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些情形也不无了解。三受降城附近土地肥沃,当初卸甲为民的屯田兵,如今成了民户,每岁屯田所得,供三受降城中兵马所需绰绰有余。正因为耕田有利可图,将卒收容从突厥甚至中原逃来的人为佃仆,逃亡的人户也常常在这附近自己开垦田地自给自足,这一切就和杜士仪曾经和他讲过的,当年云州城破多年之后,还有不少逃户携家带口住在其中的例子相仿佛。
  这一次的胡乱,或有奸细兴风作浪,或有隐户担心沉重的赋税,也或有将卒担心自己收容佃仆的情形被捅出去,或有胡人蕃军本身的恐慌……可以说是多方因素合力的缘故,当然,背后有黑手自不必说。
  想到这里,段秀实就开口说道:“恩师曾经对我说过,他当年受学于嵩山卢氏草堂,名闻天下的名士卢鸿卢浩然。若非那三年求学,没有他的今天。于是恩师在云州代州,无不极重学校,云州有专为孤幼设置的培英堂,在代州州学更是延请名士,为其中学生讲学,如今代州私学亦是极其兴盛,这就是教化之功。后来到了陇右,恩师也设了精英堂,军中文武子弟悉入学就读。”
  “段郎君的意思是……”
  看到四个小吏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段秀实便认真地说道:“教化之功,胜于大捷。我等如今登籍受挫,甚至于激起胡乱,是因为军民百姓只想到了其中弊端,而看不到收获和利益。倘若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何愁谣言不会不攻自破?各位,我打算立时拟出一道布告,敬告中受降城上下军民百姓,恩师此行遣我登籍,是为了于中受降城广设文武义学,不拘贫富出身,所有十五岁以下子弟都能入学习文武,学百工农艺。”
  这不是打着杜士仪的旗号乱许诺吗?
  几个小吏一时面面相觑,有人想要反对,可如今火星已经分明燃起,若不能尽快让躁动的民心安定下来,他们此行不但无功,反而有过。再说,以杜士仪的为人秉性,治政风格,说不定真的会真的将错就错认可段秀实的这道布告。
  “各位不用担心,我会即刻派人将此事禀报恩师。”
  段秀实都这么说了,一个资历最老最年长的小吏当即点头答应道:“好,便如段郎君此言!拟好之后,我等立刻到四境宣读晓谕!”
  教化之功,听上去显得很虚无,但在考评每一个州县乃至节镇主官的时候,这甚至远胜于一次两次的大捷。在蛮夷之境,能够教导当地土著学会礼仪,缴纳赋税,这样的功劳足可让县令得到超迁。而放眼民间,望子成龙的念想扎根于不少人心中,只恨没有上进之门。毕竟,在书籍腾贵,大多要靠手抄的现如今,能够识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痴心妄想。就算从军,相比好兵器,能够自保的好武艺也更加重要,这也不是轻易就能学得来的。
  即便没有奢求,只希望能够种好地的人,当段秀实在布告的末尾,亲手画出一样样杜士仪当年在陇右推行过的水车犁头以及各种农具,声称能够提高耕种效率,以及种种耕田良方之后,也不禁为之怦然心动。
  而且,段秀实在布告上最醒目的地方用大白话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凡中受降城在籍者,每户若有十五岁以下子弟均可报名。凡农艺百工之事,在籍人户均可报名。待诸学正式开办之日,录取学生以登籍先后为序。在诸学中名列前十者,免其家正项赋税。此前传谣者,既往不咎,然若今后举发传谣者,可优先录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4/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