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3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5/571

  公冶先生这四个字,寻常军将兴许闻之陌生,信安王李祎却不禁为之动容道:“杜大帅所言公冶先生,莫非裴旻将军师兄?”
  “正是,没想到公冶先生隐居多年,却还有人记得他。”
  想到公冶绝为了一报故人之仇,曾经一度潜入奚王李大酺身边,于其败时趁乱取其首级,最终得报大仇,之后便遁去再不见其踪迹,正恰似古时侠客行径,如今多年来缘悭一面,杜士仪再想起当年学剑的两年岁月,不禁一时打起了全副精神,挥剑横于身前一个起手式后,便一时腾身而起。
  李祎定睛只看了片刻,当即欣然加入共舞,就只见偌大的节堂中间,两条身影时而相交时而错开,虽不如常见的剑器舞那般潇洒好看,却多了几分雄姿英发。尤其当有人敏锐地察觉出,李祎仿佛从最初单纯的同舞,到时不时递出几招试探时,四周更是连窃窃私语声都听不到了,每一个人都在屏气息声看着场中那一老一少究竟是否会趁此机会真正较量一回。这其中,左面文官中最后几席中的叶建兴虽是目不转睛盯着杜士仪,可心里想的却是另一个念头。
  “之前一直听说杜君礼虽文采卓著,当世称许,然则军略不过平平,倚靠的不过是麾下常有名将相佐。可如今听信安王之言,其当年竟是拜师学剑于裴将军的师兄,这简直是太出人意料了!看众将颜色,仿佛称许不已,会不会这次朝中那位李相国首荐其来朔方上任,反而弄巧成拙?”
  杜士仪哪里看不出来李祎心存试探,好在这不是比武而是舞剑,某些剑势他得心应手,恰恰把李祎的剑路都能封死了,当李祎最终收剑而立时,他也就趁势挽了个剑花停了手,继而含笑拱手道:“怪不得大王威名远播,吐蕃也好,突厥也罢,乃至于奚和契丹全都慑服,只观这雄奇剑势,便少人能敌!”
  李祎嘿然一笑,却是怅然说道:“剑法再好,将来也已经用不上了。不过老夫能够在大唐名将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已然知足。今日舞剑已是尽兴,来人,换大斛来,我等饮胜!”
  此言一出,饮胜之声此起彼伏。杜士仪眼见从者果真将一只只大斛送上,哪里还不知道这是朔方军中习俗。待到接了在手后,眼见得李祎倒头便灌,他自然不甘示弱,这一下也不知道多少酒灌入肚子,当他终于丢了手中大斛回席而坐时,便只觉得已经出了通身大汗,再看左右时,王昌龄和高适竟已经主动去找那边朔方文武拼酒去了,显然,两位同样不逊色于饮中仙酒量的家伙是不甘寂寞了。
  张兴早就备了醒酒石,见人不注意杜士仪,便与其含了在口,这才轻声说道:“按照大帅的吩咐,我昨日已经把灵州都督府中的文卷调来粗略翻过一遍。大抵府中官吏,官员来自天南地北,吏员则不是朔方灵州本地人,就是关内道中的寒门出身,希望能够借由军功出仕为官。这二十多年来,累计有二十余名吏员除吏籍,得官身,算是比例极高的。至于信安王最器重的人,他已经自己举荐了给大帅,而可能对他有所不满的文武,我也已经一一罗列了出来。”
  “好,辛苦奇骏你了。”
  早在听说武温昚竟然能够和李祎扯上关系,还使得李祎丢掉了朔方河东节度使之位的时候,杜士仪在吃惊的同时,便不禁生出了深深的警惕之心。
  按理祖父吴王李恪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吃了那么大的亏,李祎应该是对夺嫡之争有多远躲多远,绝对不可能主动踏入进去,这位信安王可是一大把年纪了!而如果不是李祎本人,那么,不是他身边最信赖的人贪图武惠妃之利,希望再进一步,就是对他不满的人趁机落井下石,总之就是朔方有内鬼!李祎虽是有所暗示,但他还需要自己查证一番。
  李祎终究年事已高,又多喝了不少,比不上那些正当盛年的文武耐得起折腾,最终醉倒了过去,李研和其他两个堂弟连忙搀扶了他回房。他既是一走,杜士仪这个新任朔方节帅自然成了众所瞩目的中心。
  朔方众将对于杜士仪可谓是极其陌生,三头及第,一度执掌知制诰的文名,对于他们这些跃马沙场的武将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然而,从一座废城起步,数年便崛起为北地雄城的云州,却是从商旅到突厥奚人契丹全都赞叹不已的奇迹,而杜士仪节度陇右三年的种种手段,在此前任命下达之后,便早已在军中散布了开来。
  这位年纪轻轻的节度使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杜士仪看出众将对自己的探究之心,然而,李祎尚未离开朔方,他还未升节堂见文武,此刻无意让人窥破自己的虚实,于是,也已经有五六分醉意的他徐徐起身,环视文武后便笑道:“一晃就要近黄昏了,一来除夕之夜尚有夜禁,二来诸位也要回家与亲友团圆,三来我从陇右到洛阳,又从洛阳到朔方,来回奔波数千里,这会儿虽未醉死,却也已经疲惫欲死,就提早退席了!李将军,有劳。”
  见杜士仪朝自己微微一颔首,刚刚一直很低调的李佺便起身笑道:“大帅放心,我虽年老,酒量却佳,便替大帅多喝几杯!”
  李祎刚刚接受了众将敬酒不少,杜士仪这位新任节帅亦然,此刻两人尽去,却留下了李佺这位节度副使,众人早听说他不但出身宗室,而且是李祎的从祖弟,从前在京也算是亲近的人,又年纪不小了,哪里敢真的灌他,不过意思意思一两杯,就如杜士仪所言告辞离去回去陪家人。而等到大堂上文武散尽,李佺轻轻舒了一口气,这才迈着稳稳的步子出了节堂。
  出将入相,建功立业,他也曾有过这样的梦想,只可惜一直不得其时。可这一次杜士仪不嫌他年老驽钝,硬是奏请了他为节度副使,着实给了他莫大的机会!
  后院李祎起居的正寝,刚刚醉态可掬的李祎在灌下一碗醒酒汤之后,眼神立刻恢复了清明。他摆手屏退了婢女,见三个孙子环列身前,他便叹了一口气说道:“我治家严明,你们三个的父亲入仕之后,一路都走得很稳,你们原本也各自都有前程,却为了我而长留朔方。我本待你们随侍身侧这几年,日后也可报效君父,如今看来,我也许是再也没有机会掌兵了。你们陪我到衢州之后,就回去你们的父亲身边吧。”
  “大父!”
  李研等三人全都大吃一惊,可他们齐齐叫了一声后,李祎却声音冷峻地说道:“从我离开灵州那一刻,你们就与这朔方再无半点关系!郭英乂那等蠢货已经足可为诫了!”
第828章
谁是郭子仪?
  正月初二,杜士仪亲自为信安王李祎一行送行。至于其他前来道别的众官,虽还不至于囊括朔方所有文武,却足有七八成的人到场。对于李祎镇守朔方九年的功绩,别人也许只是道听途说,只是看到奏报,他们却是亲身经历过的。当远望着李祎那一行人消失在视线中时,甚至有李祎一手提拔起来的年轻将领痛哭失声,长吁短叹的人更不在少数,更多的人则是在面上保持平静的同时,悄悄打量杜士仪。
  按理来说,不论是谁,前任摊上这么一位当世有数的赫赫名将,接下来都会艰难得很。谁乐意不管做什么事,都会有人拿着前任来和自己比?
  杜士仪看了一眼那些文武官员,便招呼了李佺上马回灵州都督府。他虽是已经正式接过了朔方节度使大印,但李祎未走,他送行之际也未曾大张旗鼓将全副仪仗都拉出来,此刻带着从者亲兵呼啸而回,迅疾无伦,却让极少数有意上前搭话的人也措手不及。
  想到明日便是杜士仪正式升节堂聚将廷参的日子,众人四散离去之时,几个军官彼此说话之际,就有人突然问道:“杜大帅今年几岁?”
  “据说是三十有三。”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那军官不禁苦笑道,“我武举高第,出仕至今历官四五任,如今快四十了,也不过是不上不下一个果毅都尉,军中裨将,看看杜大帅,总有一种人生白活了的感觉。”
  “谁不是和你一样?你别看那些将军们背后提到杜大帅时仿佛不屑一顾,其实心底全都发怵得很。如若杜大帅长年都是在朝中当京官,每一任都是俗称的清贵也就罢了,可算一算他大多数时候都在外任上,偏偏如此还能升官如此之快,简直是让人唯有咂舌惊叹。就不知道杜大帅此任朔方是什么章程。”
  那刚刚因为杜士仪的年纪而有些心灰的军官亦是点了点头:“信安王突然被黜,上上下下无不心中惴惴。这么多年了,别说他们,就是咱们,说一句自夸的话,有几个不是信安王慧眼识珠嘉赏过的?这要是万一杜大帅和之前在陇右收拾郭家人似的收拾刺头儿,那恐怕就有的是人要遭殃了!”
  几个人七嘴八舌说了一阵子,最终没商量出什么下文来,一时都上马预备回去。就在这时候,之前那自言武举高第历官四五任的裨将突然勒住了马停下,把欲要回城的同伴全都叫住了。
  见众人都纳闷不解地看着自己,他突然压低了声音道:“杜大帅固然当年三头及第就名扬天下,后来又节度陇右,可传到咱们朔方之地的时候,消息就没那么全面了。你们注意到没有,就是信安王被黜,说是杜大帅将要来节度朔方之际,却突然各种各样有鼻子有眼的传言都来了。”
  “嗯?老郭,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是说,杜大帅当年是用什么手段分化郭家,笼络诸将,这些详尽的传言大约就是这一两个月才开始四下流传的,会不会是……”
  尽管他并没有把话说完,可他身边的几个裨将都和他年纪仿佛,在军中时间长了,自然而然便是人精似的,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后,个个都是凛然而惊。到最后,还是一个年纪最大的轻咳了一声道:“老郭,朔方又不是河陇,少有什么父子相继的将门在。咱们上头父祖都不在此为官,孤身一个,官位又低,总之接下来小心谨慎别跟着人闹腾就是,别的咱们也管不着。实在不行,你家阿爷好歹是一州刺史,咱们跟着你投奔了他去!”
  此话一出,那被人称之为老郭的裨将顿时笑骂道:“你们想得美!我家老大人那脾气是最厌恶子弟不争气的,要是我真的在朔方军中混不下去了,就是去要饭也不敢烦劳他老人家!去去去,我也只是说一声,反正咱们都只是小喽啰,上头那些纷争不关咱们的事!”
  裨将中间有警醒的人察觉到这一个月以来,在朔方诸军中流传广泛的那些传言仿佛别有名堂,上头的诸军正将副将们,自然也不是个个都是傻子。然而,树倒猢狲散,正当李祎陡然被黜之际,每一个人都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立场以及今后的前途。所以,为李祎送行的时候泪满衣襟固然是真的,心里为之惴惴然也是真的,权衡如何试探杜士仪对朔方诸将究竟是什么态度,方才是大将们真正要考虑的事。当然,早已改换门庭的也大有人在。
  正月初三,乃是杜士仪早就定下的升节堂见诸将的日子。一大清早,就有军官赶到了灵州都督府门前的大街,三三两两一面说话一面等着开中门。
  随着三声鼓响,都督府的中门大开,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两排衣衫整齐的兵卒鱼贯而出,恰是犹如钉子一般分左右扶刀站定。经常出入灵州都督府的众将细细打量,却只见这些亲兵面目陌生,他们一个都不认识,显见是随杜士仪抑或李佺而来的亲信。
  征战多年的他们轻易就能看出,这些人并非只有架子,而是周身上下散发出一股非同小可的杀气,分明是上过阵见过血的。当里间聚将的鼓声再一次响起时,他们再也无心去端详这些亲兵如何,慌忙整理仪容一一入内。
  大将们虽是比那些偏裨将校来得稍晚,但三通聚将鼓擂响后,连带节度副使李佺在内,每一个人都已经在节堂中就位。当服紫佩金鱼的杜士仪在左右簇拥下,于节堂正中主位上落座之际,每一个人都肃然屈膝行下军礼。
  “拜见大帅!”
  “起。”
  杜士仪随着赞礼官的声音抬了抬手,听到禀报全数到齐,并未缺少一人时,他便轻轻点了点头。尽管今时今地的诸将,他之前几日差不多都已经见过,可今时不同往日,那时候他虽已经接印,却因为信安王李祎还在,他有意以谦逊的一面示人,可如今就不一样了。
  他环视着密密麻麻站满节堂的众将,沉默了好一会儿,这才一字一句地说道:“我听说,自从信安王左迁衢州刺史以来,朔方诸军之中便有传言,说是我在陇右如何对付郭氏,如何摆布众将,如何让人对我俯首帖耳,无人敢有立仗之鸣,上任之后,必定会大肆清洗朔方军中上下……各种各样的传言层出不穷,我听了也觉得新鲜得很。”
  今日升节堂见诸将,杜士仪竟是用这样一番话作为开场白,下头众将大多数都没预料到,一时脸色各异,可那嗡嗡嗡的议论声不过片刻便完全消失了,显示出良好的军纪和稳定的心绪。面对这样的反应,杜士仪不禁哂然一笑。
  “我如今节度朔方,而非节度陇右,故而陇右之事,我也无意多谈。流言止于智者,喜欢说道闲话的人我也不会去制止,我只想说,抬头三尺有神明,信安王为人大气,不屑某些诡谲伎俩,因而兴许懒得理会一二跳梁小丑,我却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
  这话是什么意思?
  从上至下的将校们大多有些糊涂,可彼此对视,见周遭的同僚也和自己的反应差不多,他们就更疑惑了。而这时候,杜士仪却略过此话不提,沉声说道:“我此行之前,请得上命,以金吾卫将军李佺为节度副使,经略军使。今以来圣严、张兴,为朔方节度判官,以王昌龄为掌书记,高适为推官,此外巡官、衙推、奏记等,悉如旧日。十日后,大阅经略军。”
  杜士仪一下子宣布了节度使幕府官的人选,听得随李祎多年的节度判官来圣严也在留任之列,而且除却王昌龄高适,其他低阶幕府官也几乎都被留任,众将刚刚因为杜士仪一番话而悬起的心不禁更是异样,至于十日后的阅军,这是每任节度使上任之后的惯例了,倒是没人觉得有何不妥。而接下来,杜士仪并未长篇大论地说什么俗话,简短地宣示了圣意对朔方军中将校的嘉许,随即留下经略军正副将,又点名留下了几个偏裨将校,这第一次升节堂竟是就这么结束了。
  出节堂的时候,眼见得一个带刀大汉随从杜士仪出来,不禁有人朝此人多看了两眼,旋即对左右说道:“好一个猛士,怎不曾见过?”
  “不曾见过的便必然是杜大帅私人。不说此人,刚刚门外那些亲兵也是好生威武,信安王当年亲兵也不过如此。杜大帅在陇右可没怎么打仗,怎有这等骁勇?”
  “嘘,小声些,没听之前杜大帅说,信安王不理会的跳梁小丑,他却容不下吗?你们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反正我脑袋不好使,不太明白,问老郭他准知道。对了,老郭这次是时来运转了,没想到杜大帅初来乍到点名要见的人里头,竟有他一个!”
  被人背后说时来运转的郭姓裨将,这会儿随着其他被点名的将官一路进去,平生第一次站在了灵州都督府中除却节堂之外,最根本重地灵武堂前等候召见。眼见得经略军正副将曹相东等人进去了,久久出来时皆是面沉如水,他不禁猜测了起来,随着熟悉的认得的上司同僚一个个进去,又一个个出来,不消一会儿只剩下了自己等寥寥数人,哪怕出身官宦之家的他也生出了几许凛然之心。
  他虽是武艺卓绝,可朔方军中勇将如云,怎么也轮不到他,要说军略,他刚刚因小故被降职,现如今所带兵马还不到千人,根本显不出来。那为什么最后才是他?
  就在这时候,刚刚见过的那一位带刀大汉快步出来,高声叫道:“谁是郭子仪?”
第829章
还君先锋使,朔方君最贤
  朔方节度使始于开元九年,最初只领单于大都护府,夏、盐、绥、银、丰、胜六州,定远、丰安两军,以及三受降城。然而,十几年下来,朔方节度使的权力呈几何形增长,先是增领鲁、丽、契等六胡州,两年前又兼领关内道采访处置使,增领泾、原、宁、庆、陇、鄜、坊、丹、延、会、宥、麟十二州。
  也就是说,相比在陇右节度任上,杜士仪不但去掉了一个副字,而且再没有苗延嗣这么一位采访处置使在旁边“虎视眈眈”,麾下所领诸州也比从前将近翻了一倍。而当初信安王李祎在任时,可还同时兼领河东节度使!
  然而,名头固然好听,可除非真的是大战时节,平日里节度使也不会动辄插手各州军政,否则朝中那一关也是过不去的。即便如此,厚厚的文武官员花名册,杜士仪还是用最快的速度翻了一遍。当初宇文融临终托付给自己的那些人,他只是在自己因缘巧合入十铨的时候,提拔了三个人,如今因为被李林甫赶鸭子上架而节度朔方,再不用一用这节度使的职权,那他就真的对不起当年那番苦心了。谁知道粗略一搜检麾下文武,他却在经略军武将当中发现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郭子仪!
  看着虎牙引了一个中年将军进来,杜士仪不禁目不转睛地盯着人打量了许久。见其行礼问候一丝不苟,显然还有些小小的紧张,他不禁有些唏嘘——怪不得从前每每听人叹息郭子仪是大器晚成,现在一看果不其然。已经年近四十的郭子仪,还不过是一介裨将,在安史之乱之前那漫长的时间里,也几乎少有听说其人功绩,他是不是应该感慨一声,果然是乱世出英雄?
  他在打量郭子仪,郭子仪看似眼观鼻鼻观心肃然挺立,却也在偷觑杜士仪。他能够觉察出这位新任朔方节度使正在观察自己,可他却没办法生出什么惊喜的情绪。因为无论他怎么想,都实在弄不清楚为何杜士仪会关注自己。足足等了好一会儿,他方才听到杜士仪问了一句话。
  “渭州刺史郭使君,可是你的父亲?”
  原来是因为杜士仪认得他的老父郭敬之!
  郭子仪心下松了一口大气,反而为之释然了。郭氏代为太原大姓,而后迁居华州,他父亲郭敬之的祖上数代人虽则都出仕为官,可临到老都不过是司仓司户之类的州属小官,直到他父亲应智谋将帅科制举擢高第,一任一任扎扎实实迁转,如今已经升任渭州刺史,称得上是光宗耀祖了。只不过,他父亲一共生了十一个儿子,身为次子的他虽是武举及第,为官却不过按部就班,并不显眼。
  “大帅所言正是家父。家父前年官拜渭州刺史,常写信寄语,嘱我在朔方务必尽忠职守,为国守边。”
  杜士仪知道郭子仪必定会错了意。然而,如果不暗示郭子仪,我听说过你父亲,甚至是,我对你父亲闻名已久,难道还能满脸笑容地对人说,郭将军大名如雷贯耳?于是,他莞尔一笑后便颔首道:“令尊清廉高洁,我闻名已久,听说他教子极严,因而翻看文武卷宗,见你是他次子,便想到召见一问。看你履历,先在河陇,而后在朔方,前后为将已经有十六七年了?”
  “是,我幼年便喜武厌文,而后武举及第,释褐后授左卫长上,而后调至河陇,因战功授宣节校尉,柔远府旅帅,而后又因战功迁昭武校尉,柔远府右果毅都尉,调来朔方,信安王到任后便随其多次征战,屡迁游击将军,灵州经略军先锋使,但之前因为被人参劾军纪,如今不过是一闲置裨将。”
  郭子仪的回答中规中矩,既没有夸示功劳,也没有显示武勇军略,只是说到如今不过一闲置裨将的时候,他仍然露出了几分落寞的表情。杜士仪看在眼里,心里也不由得思量着这四平八稳的升迁路线,再想想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十一个儿子,也根本没那心力给每个儿子都谋划好前程,而除却当年河陇之地和吐蕃的连场大战后,这些年战事日渐平稳,郭子仪所带兵马有限,因此仕途受限也就很正常了。
  “你那军功簿我也曾经翻看过,你没有文过饰非,不愧是郭使君之子。既然你曾经被信安王的行军司马参劾军纪,我就给你一个机会,允你重领本部兵马,倘若十日之后大阅无纰漏,我就还你先前先锋使之职。”
  这样的意外惊喜让郭子仪又惊又喜。他当然不会如同那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将一样,把这样的机会弃若敝屣,而是立刻躬身应道:“末将必不负大帅信赖!”
  “好,你去吧!”
  初次见面,杜士仪并不打算交浅言深试探太多。反正他刚刚上任,日后打交道的机会还多得是,用不着现在就兴致勃勃地考较郭子仪的将才军略,在他麾下的人难道还跑得掉吗?而按照他给出的名字,张兴王昌龄高适整理过那些文武官员花名册之后,他也如愿以偿地在朔方节度所领十八州中,发现了好些位列宇文融那张名单,当初只能记在心里却不能任用的人。
  事到如今,他真的得好好感谢一下李林甫,若非他举荐,他岂能跨出这重要的一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5/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