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3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0/571

  郭英乂三日后就将被处决这个消息刹那间传遍整个湟水城,紧跟着又向四面八方传递了出去。
  河西凉州都督府,当姚闳闻讯匆匆往见牛仙客的时候,便忍不住讥刺道:“杜大帅真是好本事!当年郭大帅节度陇右多年,郭氏子弟曾经在陇右诸军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虽则郭大帅过世,却有郭英杰继承其衣钵,郭英乂也被誉为是陇右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可杜大帅上任不到三年,就将郭氏从上到下整个清洗了一遍,郭英乂先是被赶出陇右,而后又成了逃犯,现在更是马上就要连命都没了!不知道郭大帅在那所谓英灵堂中倘若知道这一幕,会不会气得从坟里爬出来!”
  牛仙客听着听着,不禁眉头大皱,最后便斥道:“博达不可背后如此指斥杜大帅!郭英乂是咎由自取,这才一步步走到了如今这再无可挽回的境地!而且,郭氏也并非无后,陛下当年便对战死的郭英杰大加抚恤,其遗孀自会好好抚养他的儿子成人!”
  “可到那时候,陇右郭氏早就易主了。”姚闳就是看不惯杜士仪此次面对口含天宪的牛仙童,竟能够轻而易举将局面翻过来,非但没有理会牛仙客的呵斥,反而又忿忿不平地说道,“而且,这次若不是大帅襄助,揭破了那牛仙童的嘴脸,怎有他如今的风光?这次换了杨思勖来巡视河陇,自该先河西,再陇右,可如今杨思勖人到鄯州,竟是连个信都没给大帅送来,这也着实太过河拆桥了!”
  姚闳此刻那偏激的语气和情绪,牛仙客哪里会察觉不到。事实上,他早先就发现,但凡涉及陇右鄯州的事,姚闳总会不知不觉地针对杜士仪,他最初没往心里去,可眼下就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他没有说自己在给杜士仪的回文上,一口答应会联名参劾牛仙童,是因为此人实在太过狂妄大胆,不但想和他攀亲,而且一开口就是许诺兼知河西陇右二节度,又要谋监军之位。此人尚只是巡边就敢如此,日后若是真的成了河陇之地的监军,他这个节度岂不是事事都要仰其鼻息?
  “好了,杜大帅为人处事自有其考量,我只需问心无愧就行了。河西契苾部派了人来询问过冬安置事宜,你去处置一下吧!”
  姚闳听出了牛仙客话语中的逐客之意,登时心情更是大坏。他一声不响地行过礼后,就这么径直告退了。等到出了书斋,他长长吐出一口郁气,心里不由得下定了决心——自从祖父姚崇去世,虽说天子对姚氏子孙仿佛都颇为重用,可如果不能有第二个人登顶,那么就很难长长久久,异日说不定就会如同如今的郭家一样,沦落到万劫不复的地步!如今他只能先尽心竭力地辅佐牛仙客,只要天子真的还对牛仙客一如既往地宠信,甚至召其回朝任高官,那时就是他的机会了!
  杜士仪当然不会如同姚闳所说一样,把河西节度使牛仙客的善意当成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表示。因为牛仙童而引起的波澜还需要安抚,故而高适和王昌龄暂时还离不开,他便请宇文审再次去了一次凉州,除却一封表示谢意的信之外,还有送给牛仙客妻儿的礼物。其中有来自长安千宝阁的全套文房四宝,有他珍藏的一张宝弓,再加上骏马两匹,至于送给牛仙客那老妻的,则是一件外表看上去朴实无华的皮裘。
  牛仙客平素很少收下属的礼,可杜士仪不是他的下属,而是和他平起平坐的陇右节度,宇文审又代杜士仪表示了诚挚的谢意,最终他也就收了下来。以至于他的妻儿在分润了这些礼物之后,无不觉得杜士仪会做人。尤其是与牛仙客之母一样出身同郡王氏的牛仙客妻子,更是忍不住对丈夫唠叨了两句。
  “自从杜大帅镇守鄯州节度陇右,逢年过节,常有礼物往来,这次你帮了他大忙,他送了厚礼来,东西是小意思,说明他把此事记在心上。姚郎君从前过来,一提到杜大帅常常嗤之以鼻,我看他是因为彼此年纪差不多,因而心存嫉妒!”王氏说到这里,赶紧又补充了一句,“不是我收人礼物就说人好话,你在河陇当了多少年官,这才有如今的令行禁止,可杜大帅到陇右鄯州这才不到三年!如此手段,如此年轻,异日前途不可限量,自然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话糙理不糙,牛仙客一直屡屡对杜士仪的请托报以善意的回应,固然因为其所言多数是入情入理,可何尝也不是因为王氏所言这缘由?至于同为萧嵩重用,只不过是一个建立起联系的契机而已。所以,他虽说对妻子所言不置一词,心里却很赞同她的话。
  只看那杨思勖一到鄯州就马不停蹄巡视边境去了,足可见果然曾为大将,为人不比牛仙童那般卑劣。他出力相帮一把,将牛仙童拉下马,换了这么一个人来,岂不是两全其美?
  一晃已经过去了三日,从一大清早开始,鄯州都督府门前那条大街便多了无数全副武装的兵卒。因为满城张贴的布告,湟水城上下军民已经得知了牛仙童杀害向导,意图栽赃吐蕃,挑起战乱的事,而策划实施的人,便是郭英乂!之前郭知礼郭英乂蓄谋为乱,郭家的名声原本就已经一落千丈,现如今那八位向导的家人恸哭连日,再加上越来越多的细节广为流传,以至于又有人把当初禁卒和鄯州军斗殴以至于出现死伤之事翻了出来,一口咬定是郭英乂的主使。
  那四个自尽谢罪的将卒,个个都是出自郭英乂门下!
  “造孽啊!郭大帅昔年那样的功勋,全都给郭英乂败坏了!”这是白发苍苍见过昔日郭氏辉煌的老者在痛心疾首。
  “一而再再而三栽赃杀人,简直是本性太恶,罪该万死!”这是义愤填膺的路人。
  “养不教,父之过,郭英乂竟如此狂妄大胆,说到底,郭大帅身为人父,也是难辞其咎!”这是读书人私底下的评论。
  不管人们公开私下怎么说,今日这行刑之日,沿路早已由王忠嗣和南霁云亲自布防,设下了天罗地网,为的就是防止万一有人前来劫囚。当看到那一辆辆囚车从面前过去,站在路旁兵卒后头翘首观望的百姓们,那种议论声顿时更大了。就在这时候,人群中突然飞出一块烂菜皮,尽管没能砸到囚车中的人就掉了下来,可随之而来的一声哭嚷却让所有人都一颗心狠狠悸动了一下。
  “还我阿爷!”
  那是个挤在最前头,满脸仇恨的半大少年,不过十二三岁光景,此时在众人注视下,他的脸上仍是又愤怒又伤心,最后竟是哇地一声痛哭了起来。仿佛是这少年打了个头,接下来不停地有烂菜叶,烂瓜皮,乃至于石块等物砸向囚车,尽管须臾就有将卒把这种趋势给弹压了下去,可囚车中的犯人仍是异常狼狈。尤其是郭英乂在听到有人嚷嚷着郭氏败类的时候,他更是面色狰狞可怖。
  怎会如此?他怎么会沦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
  行刑之地选择在鄯州坊市西北,名曰三阴槐,正是之前禁卒和鄯州军斗殴,时任陇右节度的范承佳处置案子之地。当初那四个行凶者被抓之后,便是在这儿畏罪自裁,杜士仪重回故地,不禁有一种因果轮回之感。因为不少禁卒都声称是被裹挟方才不得已出手伤了向导,更有人辩称自己是人死后方才被迫出手,杜士仪令段行琛亲自出马,仔细甄别之后,此次同样判决处斩的总共有十七个人,剩余的禁卒杜士仪也没有放过,全数陪绑到了刑场。
  被人赶下囚车,又踉踉跄跄赶到刑场高台上跪下,终于有禁卒抵不过这种生死边缘的巨大压力,大声嚷嚷道:“杜大帅,我冤枉,我冤枉!都是郭英乂和牛仙童串通一气策划的此事,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被逼着动手的!”
  尽管段行琛已经仔细甄别过了,可这会儿求生的欲望占据了上风,其他待死的囚犯也忍不住嚷嚷冤枉,更有人没法忍受自己死,同伴却能求活,翻起了乱七八糟的旧账,场面顿时一片混乱。以至于郭英乂本打算趁着这人生最后一次机会狠狠骂上杜士仪一顿,那声音却完全淹没在了这些呐喊之中。
  面对这种状况,杜士仪一拍惊堂木便沉声喝道:“咆哮刑场,罪加一等!来人,将行刑死囚全都堵上嘴!”
  如果事先如此,必定会被人指斥是有意隐瞒什么,可刚刚狗咬狗一嘴毛的情景,围观军民全都瞧见了,随着那些堵嘴布一一封住了嘈杂的声音,众人只觉得耳朵根一片清净,自是对杜士仪的决断拍手称快。双手反绑口不能言的郭英乂,这时分自然完完全全是愤怒了。可是,眼看那些红衣刽子手提着大刀上来,他心底却终于生出了深深的恐惧。
  他还这么年轻,人生才刚刚开始,难道真的要就这么死了?不,不可能,父亲经营陇右这么多年,兄长又是英勇战死,一定有人瞧不惯杜士仪的独断专行,一定会有人替他鸣不平,一定会有人有感于郭氏多年威名恩义,出手救下他的,一定……
  就在郭英乂满脑子都是这些一定的时候,就只听得有人报请时辰已到的声音。随着他听到背后那掷签的声音,听到那刽子手嘿然提刀的声音,他甚至感觉到自己双股战栗发抖,整个人几乎都跪不稳要瘫软了下来,尤其是那冰凉的刀锋放在后颈轻轻一搁,仿佛在试刀的那一刻,他只觉得下身一热,竟是因此失禁了!
  “什么将门虎子,简直太脓包了!”
  那刽子手捂着鼻子后退一步骂了一声,围观的军民顿时也发出了一阵哄笑。说时迟那时快,就只见那雪亮的鬼头刀骤然高高扬起,随即重重落下,那喷涌而出的血箭一下子溅起了老远,最前头那些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沾上了一星半点。可即便如此,那些人却振奋地欢呼了起来。
  “杀得好!”
  那是郭英乂在人世间听到的最后三个字。
  郭英乂的人头第一个落地,紧跟着就只见众多刀光一挥而下,一时滚落了十几颗首级。入仕为官这么多年,杜士仪连更加残酷的血肉杀场都见过,此刻这一幕早已不能让他动容了。哪怕是郭英乂这个一心致他于死地的大敌死在面前,他也只不过眉头微微一挑,等到一旁监斩的录事参军唐明前来禀报时,他方才站起身来环视了一眼围观今日处决的军民。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更何况陇右乃是边境,正当抵御吐蕃的前哨,因此,今日处决这些人,不止是律例,也是军法!就是因为某些人一己之私,竟然杀害无辜,谎报军情,险些让整个河陇之地重陷战火,简直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今日我亲自监斩这些十恶不赦之辈,也同时告诫陇右上下将卒军民,抬头三尺有神明,但使行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那么自然可以堂堂正正抬起胸膛做人,否则,今日此辈就是下场!”
  疾言厉色说出这么一番话之后,杜士仪顿了一顿,这才继续说道:“此次遇难的八名向导,杨大将军行前,已经请得陛下谕令,将牛仙童随身资财全数充公,全数用于抚恤。除却抚恤,若家中有子已成年者,却无稳当生计的,可自诣鄯州都督府,我当令人善加安排。若有子女未成年或未嫁者,鄯州都督府当遣坊间里正耆老善加照拂,直至成年!”
  官杀民能够得到这样的补偿和安置,下头百姓已经很满足了,因此竟没有什么人提出异议,苦主亦然——十几颗脑袋落地,在解气的同时,也难免有人觉得有些心惊胆战。只不过,在围观的人群渐渐散去时,刚刚那头一个拿西瓜皮去扔郭英乂的少年,却又突然张口叫嚷了一声。
  “这些人已经给我阿爷他们偿命了,但那个牛仙童呢?”
  此话一出,登时四下一片寂静。尽管刚刚那一幕,众多人都觉得痛快得淋漓尽致,可仍不是没有人想到背后那位钦使牛仙童。但只见人群一下子停滞寂静,仿佛每一个人都在等着杜士仪的回答。在这样众目睽睽之际,杜士仪不以为忤,反而气定神闲地说道:“陛下此次遣了骠骑大将军,虢国公杨大将军前来巡边。杨大将军曾经在岭南等地平叛平乱,功劳赫赫,素来嫉恶如仇,尔等不用担心罪魁祸首会逍遥法外!”
  陇右之地多豪俊,这么多年来曾经在这儿立下战功的将军多了去了,故而杨思勖在两京兴许名头更大,在这儿却远远及不上已故的郭知运。故而,眼看人们带着几许疑虑和叹息渐渐散去,杜士仪也有些无奈。他倒是想把牛仙童就地斩立决,给受害者一个交待,可是,杨思勖都已经来了,而且摆明了要把牛仙童拎回去让震怒不已的天子亲自处置,他就不能太过逼人太甚了。
  好歹一口气杀了郭英乂和十几个禁卒,已经足可平一时民愤了!
  等到杨思勖在陇右所属边境四州一圈转回来,已经是半个月之后的事了。他仍然不管牛仙童,又马不停蹄地去了河西凉州,在亲自检视仓廪和甲仗库之后,又阅军巡边,再次风尘仆仆回到鄯州都督府时,他却绝口不提此行究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把牛仙童提了出来就打算回程。只不过,在发现牛仙童虽说消瘦惊恐,人却还是囫囵完好的时候,他在临走之际忍不住对杜士仪打趣了一句。
  “你到底大度,换成是我,非得在这狗鼠辈身上戳出几个洞来!”
  我怎么能和你这位以打仗杀人冷酷无情的大将相比?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必给人看那气急败坏的样子?
  杜士仪只能但笑不语,揖别了杨思勖后,他带着文武百官回到鄯州都督府,果然得到了吐蕃那边近日以来一直在提高防范的消息。尽管吐蕃细作未必无孔不入,但连日以来河陇的这一场风波实在是闹得很不小,总会让那边得知内情。即便知道这场仗未必打得起来,可在大唐这边各军镇增兵防戍严明的情况下,吐蕃那边也决计不会放松警惕。而这种情况有利无害,长久的太平会让边疆兵马失去警惕性,如今这种对峙的情形并不坏。
  可这一次的惊险,他一定要汲取教训!不是每一次都能洞察到某些细节,由是挽回危险局面!
  当杨思勖千里迢迢押解了牛仙童回到洛阳的时候,已经是十月末了。
  这时节北地的天气已经寒冷了下来,高力士亲自在洛阳宫外迎接他时,少不得连道辛苦。杨思勖看也不看萎靡不振面如土色的牛仙童一眼,哂然笑道:“不辛苦,这一趟河陇跑下来,大家就能放心了。所见所闻不虚此行,牛仙客杜君礼这河西陇右二节度,行事固然不同,可相同的便是稳如泰山。”
  “稳当就好,安西那边传来了紧急军情,突骑施又不太平了,竟然再次发兵攻打北庭和安西。”
  说到这事,高力士一面摆手吩咐跟着的人把牛仙童押解下去,一面请了杨思勖同行,低声解说了各种原委,最后叹道:“大家已经后悔了,当初就不该把碎叶镇给了突骑施,以至于这些喂不熟的狼崽子无时不刻都在虎视眈眈,只想从咱们大唐身上啃下一块肉来!所以,杜君礼这次也不是没招人埋怨。甚至有人说,将错就错打了吐蕃,拿下盐泉桥,岂不是更好?”
  “嘿,如果不是郭英乂给牛仙童出的主意,而且挑唆了镇西军中不少军将,结果反而被杜君礼识破,这事情也许还能将错就错。既然杜君礼都和牛仙客联名上书了,再提什么将错就错,简直是蠢话。事关边疆军马调派,再加上郭英乂已经不是第一回这般狂妄大胆了,陛下宁可先把吐蕃放在一边,也决计容不得如此滑胥鼠辈!”杨思勖跟了李隆基这么多年,对于这位天子的秉性可谓了若指掌,果然,高力士也轻轻点了点头。
  “若牛仙童只是想挑起边衅,给自己捞点出彩的功劳也就算了,可谁让他竟然还勾结郭英乂这逃犯?陛下对郭家人在陇右的横行早已是深恶痛绝,这次更是气得七窍生烟,故而那几个说话隐晦的御史一个都没讨到好。只不过,我看到之前杜君礼上书说,他把郭英乂连同十几个禁卒一块杀了?”
  见杨思勖点头,高力士眼睛眯了眯,仿佛想不到杜士仪竟会这么狠辣。毕竟,如今王毛仲死了,禁军说是由陈玄礼等几个大将统领,但真正的大权是在他和杨思勖等几个有数的内侍手里。可是,拿了杜士仪太多太厚的礼,他也就暂时把此事抛在了脑后。然而,当他带着杨思勖来到了天子如今日常起居的仁智殿前时,却突然听到里头传来了一声响亮的摔杯声。这一次,连他都吓了一大跳。
  至少他出来时,天子还言笑盈盈语气轻松,这会儿怎么突然发这么大脾气?杨思勖还未回报呢!
  “大胆!狂妄!朕对武家人已经够厚待了,他们这是想干什么?还在想着当年则天皇后君临天下那会儿不成?”
  这话指代意味十足,一时间,就连受宠如高力士和杨思勖,都在门前站住,犹豫是不是要此刻进去承担那怒火了。高力士更是伸手叫来了一个小内侍,低声询问了几句后,他便立刻压低声音对杨思勖说道:“是中书令张子寿参劾了武温昚交连权贵,图谋不轨,论关系,那武温昚可是惠妃的堂兄。”
  交连权贵这四个字可大可小,但问题在于后头的图谋不轨。这样的指斥摊着谁,谁都得死,就连搭边的亲王都要左迁,更何况区区一个武温昚?而且,能让中书令张九龄这位宰相亲自弹劾,如无意外,武温昚恐怕是死定了!而是否会牵连到惠妃,竟也是天子一念之间。
  武惠妃这么多年都未能正位中宫,不就是因为出自武姓吗?
  和当年的武后一样,武惠妃一样是从不吝惜在中官那儿下重金的,故而高力士和杨思勖都拿过她的好处。此时此刻,两人对视了一眼,即便有些忧虑,但高力士还是硬着头皮道:“陛下,杨大将军回来了。”
第819章
虚情假意
  偌大的仁智殿正殿中,除了李隆基,武惠妃竟然也在场。然而,这位十几年来宠冠后宫几乎权比皇后的天子宠妃,此时此刻却一张脸蜡黄蜡黄,凄然彷徨,仿佛才哭过一场。尽管她早已过了青春年少的大好年华,可岁月沉淀之下,那种熟透的美艳却足以拉住男人的心。然而平日宛若会说话的眸子眼下红肿无神,甚至在看到高杨二人进来时,也仿佛全然没有反应,只是暗自垂泪。
  杨思勖看似勇武无谋,实则对权谋政争却绝非不擅长。否则,他也不会在李重俊李多祚谋反的时候果断站在了中宗皇帝和韦后这一边,而后却又在李隆基太平公主诛韦后之际站对了队,紧跟着唐隆政变再次选对了主君。每一次站队正确,他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多次受命征战大获全胜,更是让他爵封虢国公,官拜骠骑大将军,达到了大唐宦官从未有过的高峰。即便如此,他仍然很清楚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天子近身服侍的事很少相争,和高力士倒相处得还融洽。
  所以,他在恭恭敬敬行礼拜见之后,便仿佛什么事都不知道似的,先行一五一十禀报了巡视河陇的所见所闻。
  刚刚还雷霆大怒发过火,但此刻面对正事,李隆基还是先把烦心事抛在了脑后。全神贯注听了杨思勖的禀告,从边备、军械、军容、仓廪、甲仗、营田……杨思勖禀报得事无巨细,而他也一边听一边沉吟,到最后便微微颔首道:“到底是你亲自出马,果然不似别人只知道走马观花,营私舞弊,到底是真正看出了河陇这些年的光景。皇甫惟明当初言说息战,和吐蕃议和,朕还犹豫过,如今看来,若不是这些年休养生息,河陇怎会这番盛世太平景象?”
  高力士当即附和道:“大家知人善任,之前不是还对相国们言说牛仙客镇守河西多年,劳苦功高?”
  “牛仙客确实是让朕感到惊喜,由一介小吏而节度一方,正该为天下边臣之楷模。不过,杜君礼年纪轻轻,竟然能有大将之风,胜而不骄,前后两次都没有妄自出兵,足可见不是贪功之人,倒是让朕放心了。”嘴里这么说,李隆基却想到牛仙客也好,杜士仪也好,全都是萧嵩重用提拔的人,如今这样两个人构建起了西面的防御屏障,固然全都称职出色,可仍是存有些许隐患。幸好,萧嵩之前聪明得很,稍有暗示就自请辞相了。
  天子既然如此说,那显然就是完全认可了自己禀报的结果,杨思勖顿时安了心,这才把话题转到了牛仙童身上:“大家,牛仙童也已经押回来了。”
  自从牛仙童的种种劣迹被杜士仪和牛仙客联名奏报了天子之后,杨思勖领命去了河陇,高力士则默许了众多宦官火上浇油地告状,于是李隆基对此人可谓是恨之入骨。索贿他可以容忍,贪赃他可以不追究,但身为宦官却一面交接河西节度使牛仙客,一面诋毁陇右节度副使杜士仪,甚至杀戮无辜栽赃吐蕃试图挑起战端,最最要命的是,牛仙童竟敢肆无忌惮地收容了郭英乂!这是要干什么?一出宫就如此恣意妄为,异日若回宫岂不是更加大逆不道?
  “此獠着实可恶!先将他于殿庭外杖二百,然后便交给思勖你处置,务必要杀一儆百,为众人诫!”
  杨思勖立时应下,随即看了高力士一眼,暗示接下来交给你了,立时便退了出去。高力士虽说心下无奈,可也知道这等精细劝解的事,杨思勖着实不擅长,到头来若弄巧成拙却不好。于是,他在看了一眼一直枯立一旁的武惠妃一眼后,便字斟句酌地说道:“大家,刚刚老奴和杨大将军进来时,听说张相国才刚来过……”
  这话还没说完,李隆基立刻气不打一处来:“张子寿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又给朕揭了一桩捅天的案子!当初诸武乱政,先帝和朕即位以来,多加抑制,这才有如今的盛世太平。那武温昚甚至连个正经官职都没有,就交游权贵,以惠妃堂兄的身份招摇撞骗,甚至闹得宰相都到朕面前来告状了!”
  天子虽怒火高炽,但武惠妃也好,高力士也好,都敏锐捕捉到了招摇撞骗这四个字,前者顿时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后者则是瞬间领悟了天子的心意。因此,高力士立刻想都不想地说道:“陛下,武氏子弟多了,能够称得上惠妃堂兄弟的,少说也有十几个,可谁都知道,除却已故郑国夫人之外,惠妃就没有别的嫡亲兄弟姊妹了,对那些人也并无多少亲近。那武温昚既是打着惠妃旗号招摇撞骗,又劳动张相国告状,那么立时重处此辈以儆效尤即可!”
  他一面说,一面笑眯眯地对武惠妃揖礼道:“惠妃觉得委屈,就该一早对大家言明才是。”
  武惠妃已经来不及去想李隆基是真认为武温昚招摇撞骗,还是存有别的想头,如今她只想把自己先摘出去,立时哭拜于地道:“三郎,妾这么多年少有和其他武家人往来,妾也不曾想到,那武温昚竟是如此大胆!”
  没想到?没想到武温昚会四处探问那些宗室耆老对于东宫的态度?宫中会传言太子无德,寿王忠孝仁德,更合适入主东宫?
  李隆基心下哂然一笑,面上却意兴阑珊地说道:“好了,是朕一时给气糊涂了!力士,你给我立刻带人拿下这武温昚,立时杖杀!”
  不问缘由便立时杖杀,武惠妃顿时打了个激灵,可却不敢求情半句。等到她和高力士一道告退出了仁智殿时,只觉得腿都是飘的。这么多年来,她也不是没有遇到过难关,比如上一次太子身边有人告密说太子勾连外臣,比如上一次王忠嗣那边有人投书,李隆基都曾经敲打过她,可从来没有这一次那般凶险。之前高力士和杨思勖没来的时候,李隆基还曾经历数过武后当政,他和兄弟们在五王宅中度日如年的煎熬,森然怒意溢于言表。
  只有这一次,她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中宫虚位这么多年,为何李隆基被大臣一劝谏就打消了立后之意!他固然宠她,似乎也偏爱她所出的几个子女,但那防范之心从来就没少过!
  “惠妃。”瑶光一直心惊胆战等候在外,见武惠妃虽然出来了,可一直心神恍惚,她自是担心,最后干脆上前去搀扶了她的胳膊连叫了两声。等到武惠妃终于清醒了过来,她便索性岔开话题道,“刚刚杨大将军气势汹汹从里头出来,说是调人行杖,仿佛是要杖杀那牛仙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0/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