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3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4/571

  长安是生她养她的故乡,可如今重新回来,在和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外,为何竟还有一分说不出的惘然?
  “果然,有你,有儿子女儿的地方,才是家。”
  身后传来的这个声音让王容浑身一震,可还不等她回过头,就只觉得一双手从身后紧紧抱住了自己。那坚实的臂膀,安稳的胸膛,以及那最最熟悉的气息,须臾就让一瞬间身体僵硬的她松弛了下来。她没有回头,只是轻轻笑了一声:“杜郎,我带着咱们的女儿回家了。”
  “嗯。我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了。”杜士仪说着方才松开手转到了王容身前,等到接过女儿,他看到小家伙眨巴着一双大眼睛毫无畏惧地和自己对视,他不禁大笑了起来。等到抱着女儿转了一个大圈,他重新站稳了,又腾出一只手来安抚了一下身边眼巴巴的儿子杜广元,这才看向了妻子。
  “回京这一年以来,发生了很多很多事情,有些事情我着实不好在信上对你说。幼娘,你最好有个心理准备,虽然我们好不容易方才重新团聚,可大约旬日之内,我就要离京了。”
  王容登时倒吸一口凉气,可她素来知道杜士仪的秉性脾气,下一刻就立刻问道:“是临时差遣,还是长期外放?”
  “应该先是临时差遣,但我会设法将其变成长期外放的。”杜士仪笑了笑,继而就仰头看天道,“长安虽好,但这四方城中的天,实在是太小了。”
第十三卷
青海长云暗雪山
第723章
主动请缨
  素衣哀服,焚香祭拜。
  开元观中,当王容在金仙公主灵位前拜祭之后,忍不住伏在蒲团上饮泣了起来。一想到当初师尊和司马承祯玉真公主玉奴一块到云州的时候,还身体康健谈笑宛然,可如今时隔六年自己归来时,所见却只有冰冷的灵位。尤其想到当初自己成婚时,金仙公主和司马承祯及玉真公主奔前走后,为了促成他们夫妻俩的姻缘不遗余力,可她甚至未曾报答师尊万一,便再也见不着这位长辈了,她更是悲恸欲绝。
  “玉曜,起来吧。若是阿姊见到你这样子,肯定也不忍心的。”玉真公主看了一眼一身白衣的杜士仪,想着他今天能够不顾人言,亲自带着妻子和儿女来到这开元观拜祭,她看着那天子亲书的灵位,心中忍不住闪过了一个大不敬的念头。
  兴许,如果是阿姊泉下有知,大概更愿意让杜士仪来写那灵位吧!好在阿姊的神道碑是杜士仪亲手拟的,到时候再由她亲书,也可聊慰逝者在天之灵了。
  杜士仪上前去扶起了王容,又递上了一块手帕。见妻子眼睛红肿,而玉真公主手中抱着的方才不满周岁的杜仙蕙,正好奇地看着这陌生的地方,他不禁再次对着金仙公主的灵位深深一揖。等他来到玉真公主面前,见她抱着小小的孩子又是稀罕又是欣慰,他便开口说道:“观主近来可有玉奴的消息?”
  “她倒是隔些日子就会给我写一封信,可上头尽写一些她很好,让我不要担心的话,甚至还送来过一本她手抄的道德经。这孩子素来天真烂漫,父亲去世恐怕打击不小。她没有嫡亲兄弟,只有两个阿姊一个妹妹,如今寄居在洛阳的叔父杨玄珪家。我打算等她服满之后,便接了她过来住。叔父到底不是嫡亲父亲,万一做主给她选了一门乱七八糟的婚事,那不是糟蹋了人?没道理阿姊和我给玉曜找了你这个最好的夫婿,却让太真所托非人。”
  “所幸有观主一再帮忙,这孩子才不至于被我连累了。”杜士仪这话才刚出口,就只觉得自己的手被人给紧紧握住了。侧头见是妻子,他的下半截话不禁断在了嘴中。
  “你老是说自己连累别人,怎知若没有你,别人就一定会过得更好?我若没有你,兴许仍在搪塞各方觊觎王家财产之徒,也不会拜入师尊门下;玉奴若没有你,她的阿爷不过一郁郁不得志的小官,而且未必如今就一定还在世,而她也不会拜入无上真师叔门下。我虽不信佛,可佛家一个缘字着实绝妙。缘起缘落,缘生缘灭,都是彼此的缘分,若是再退回当年太原飞龙阁上,我一定会去主动邀约你。”
  说出最后一句话的王容,脸上赫然流露出了难以名状的慑人神采,杜士仪不由得看呆了。而这时候,两人面前的玉真公主终于忍不住扑哧笑了一声。
  “阿姊在天之灵,听到你们小两口在她灵位前说这种情话,一定会和我现在一样,高兴得笑出来!”说到这里,玉真公主便将手中的杜仙蕙递还给了王容,这才依旧带着笑容下了逐客令,“好了,你们今天能来拜祭阿姊,我虽然高兴得很,但也不用停留太久了,免得回头被人说闲话。阿兄还特意告诫过我,我可不想回头又被他耳提面命。”
  杜士仪自然听出了玉真公主这听似玩笑话背后的深意,他沉默片刻片刻便轻声说道:“能有幸和观主相识相知相得,我之幸事。今裴相国去世,韩相国入主门下省,我今日已经上书自动请缨,请前往鄯州,主持大唐与吐蕃赤岭立碑事。”
  “什么?”玉真公主顿时大吃一惊,竟是失声惊呼道,“你疯了?好好的中书舍人知制诰不当,却要去那种地方?虽说如今吐蕃人屡屡兵败,不及我大唐强盛,可万一他们玩个花招,那时候岂非羊入虎口?萧嵩分明极其器重你,你留在朝中不日即可超迁侍郎,到时候拜相亦是指日可待……”
  “观主,除却和当年的太平公主有私因而拜相的崔湜,我大唐哪里还找得出年不满四十而拜相的?”
  此话一出,玉真公主登时沉默了。没错,就算杜士仪如今已经是中书舍人,看似距离相位只有两三步远,可这两三步却铁定要耗费杜士仪十年时光。大家可以接受年不满三十的中书舍人,可要接受年不满四十的宰相,那是决计不可能的,就连天子也要考虑各种因素。身在长安就代表着有各式各样的倾轧角力,杜士仪如今固然看似游刃有余,可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这种事情上,他分明是已经厌倦了!
  想到这里,玉真公主便看向了王容:“玉曜,你就看着君礼一意孤行?”
  王容听出玉真公主的口气仿佛有所松动,当即微微笑了起来:“无上真师叔,杜郎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一旦决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虽然长安是我的故乡,可是,有他,有儿女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故乡。所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听他的。”
  “你呀,想当初好一个任事自主的女子,如今竟然什么都听他的!”
  嗔怪归嗔怪,可玉真公主还是无奈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若只是去鄯州主持赤岭立碑事,不过数月就能回来,可你应该不满足于如此吧?”
  “知我者,观主也。”杜士仪见玉真公主没好气地飞来一个白眼,他便轻描淡写地说道,“机会是要主动出击的。”
  代裴光庭为相的人竟然是尚书左丞韩休,这出乎很多人意料。李林甫在裴光庭去世之后不是没动过那等心思,可是,他和裴光庭交往太密,萧嵩当然不会容忍他有机会收拢裴光庭旧部,更何况吏部此前还捅过些篓子,因而他不敢通过武惠妃给天子吹枕头风,只能通过这位在后宫中几乎等同于皇后的宠妃以及高力士,刺探谁会代裴光庭入主门下省的消息。可当他终于打探到讯息而赶往韩休家里的时候,不意想韩休竟然已经知道此事,他自然明白这是给杜士仪抢了先。
  他本以为杜士仪是借机向韩休示好,从而有所图谋,可他怎么都没想到,就在韩休拜相数日之后,当天子在朝会上提及派员前往鄯州,主持赤岭立碑事时,杜士仪竟然在当天上书自动请缨。别说他看不透这一举动了,消息一经传出,竟是满朝为之哗然。
  放着好好的中书舍人知制诰不当,竟然愿意主动去主持那种事?历来虽有不少朝官因为建言边事,甚至主动出使吐蕃突厥,从而获取政治上的资本,回朝之后升官进爵,可杜士仪已经名声煊赫,用不着再这么镀金了!
  这其中,最不明白杜士仪为何会做出此等选择的,不是别人,正是中书令萧嵩。他已经受够了裴光庭,再加上李元纮和杜暹相争多年,最后双双罢相的前车之鉴尚在,若不是裴光庭突然病卒,他很难想象他们两人是否也会落得李元纮和杜暹的下场。故而此次天子竟然征询他何人可拜相,他斟酌来斟酌去方才选择了王丘,可王丘那个老实的糊涂蛋竟然还不愿意,却对他推荐了韩休。
  想想韩休这许多年也没什么知己僚友,性子虽孤直,可这样的人天子反而容得下,他就顺势举荐,果然李隆基同样一眼就相中了韩休。可即便如此,他也希望自己能多几个臂助,谁想杜士仪竟然主动请缨要前往鄯州!
  杜士仪在中书省时虽然常常进出萧嵩的直房,但萧嵩位于布政坊的私宅,他却还是第一次来。萧嵩乃是初唐宰相萧瑀的曾侄孙,其父萧灌的仕途平平,最高也不过只当到渝州长史,早在永淳元年就去世了,而及至萧嵩拜相,其父萧灌追封吏部尚书,其母韦氏追赠魏郡夫人,这座萧氏旧宅也赫然经过一番改造,如今门前列戟,车水马龙,赫然是长安城中首屈一指的名门。
  今天他第一次登门,被引进萧嵩的书斋后,就被萧嵩恨铁不成钢地指着责问了起来。
  “君礼啊君礼,你这到底是怎么想的!就算你不想继续为中书舍人,被张子寿压一头,转任御史台御史中丞也并无不可!”
  “萧相国,实在是因为你此前交托我和裴侍郎的事,我思来想去于心不安。”杜士仪没有顾左右而言他,直接就一言点出了正题,见萧嵩遽然色变,他就沉声说道,“裴相国昔日任用之人,确有昏聩无能之辈,但也有二三有用之人。而今萧相国在裴相国刚刚故世之际,就罗织罪名将这些人全数驱逐出京,外人将如何评判于萧相国?不说嫉贤妒能,至少也会说,那是泄愤!”
  “够了!”
  萧嵩的这一声大喝,并没有吓退杜士仪。他平静地直视着萧嵩流露出森然怒意的眼睛,诚恳地说道:“因此,与其鸡蛋里挑骨头,挑他们的旧日过错一并左迁,不如以我主持赤岭立碑事为名,将左拾遗唐明,侍御史苗晋卿,以及另两个裴相国任用过的门下主事一并带出去,届时事已毕则与我一道就地委外官。当年圣人曾经以山东旱灾,选台阁名臣为刺史,出中书侍郎崔沔,黄门侍郎王丘等十五人。如今关中水灾谷贵,朝堂甚至又有迁回东都洛阳之议,相国若要左迁裴相国昔日拔擢之人,即先由我出外,如此相国令名自然无损。”
第724章
一片苦心为相国
  什么叫做缜密,什么叫做苦心,萧嵩这时候方才完完全全明白了,刚刚的怒火一下子烟消云散,反而因为自己刚刚的大发雷霆而有些惭愧。
  几乎就在他张了张口想要说什么的时候,外头突然传来了轻轻的叩门声,随即有人叫了一声阿爷。听出是儿子萧衡,萧嵩登时生出了几分恼怒。他长子萧华以门荫入仕,但因为颇有才能,故而仕途相当不错,如今未满四十就官至五品,即便有自己这个父亲的因素,却也不乏自己的努力。可尚了新昌公主的萧衡就不一样了,成日不务正业,尽和窦锷等一群驸马厮混在一起,今日甚至在他见客的时候前来搅扰!
  萧嵩本待把人叱走,可萧衡叫了没应声之后,竟是又咚咚咚地敲门,他登时没办法,只能对杜士仪强笑一声道:“犬子无状,君礼你先少坐片刻。”
  等到他打开书斋的门,见果然是萧衡站在门外之际,他不禁低斥道:“我正在见客,你有什么事不能晚些说?”
  “阿爷,天大的要紧事,晚些说就迟了。”萧衡哪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也是暴脾气,不敢东拉西扯,连忙凑在父亲耳边低声说道,“我和新昌刚刚去过宫中回来,听说裴相国之子裴稹上书,痛陈太常博士为其父定谥号时,仰宰辅之意,不顾先人功劳苦劳,为裴相国讼冤。阿爷,这奏疏已经直送御前了,想来圣人肯定会看,看了之后是什么想法那就很难说了。若不是这么十万火急,我也不会在阿爷见客的时候……”
  “好了!”
  萧嵩没有想到,看上去素来并不起眼的裴光庭之子裴稹竟然会在这种时候跳出来。可是,这种时候再有什么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要紧的是这件事可能产生的后果。咀嚼着这个新鲜出炉,别人兴许还不知道的消息,又再想想杜士仪刚刚的言辞,他终于不得不承认,尽管去了一个裴光庭,如今的政事堂他可以一言九鼎,但这种看似的优势却未必是一定的,天子的态度尤其重要!如果今天没有杜士仪的上书,又没有其刚刚那一番直言,恐怕他猝不及防就要吃大亏!
  “你去吧。”迸出了短短的三个字后,萧嵩立时砰地一声把书斋大门给关上了。这时候,站在门外的萧衡有些不乐意地摸了摸自己的鼻子,随即转身就走,嘴里还没好气地嘟囔道:“不识好人心,你以为我干什么扔下窦十郎他们回来禀报?早知道就先让你急上一阵子!”
  尽管门外那一对父子交谈的声音很小,杜士仪就算竖起耳朵也听不分明,可是,当萧嵩沉着一张脸回来坐下的时候,他便意识到,恐怕外头发生了什么变故。
  果然,萧嵩并没有藏着掖着的意思,叹了一口气就直言不讳地说道:“裴稹上书,为裴光庭讼冤,言道谥法不当!”
  “相国……”
  “君礼啊,你的一片苦心,我之前险些误解,我给你赔不是。”萧嵩竟是肃容一揖,见杜士仪慌忙让过还礼,他斟酌了一下语句,最终摇头苦笑道,“可是,让你就此出外,我实在是……”
  “相国,我年不过三十便官居五品中书舍人,若是留在朝中,虽可转御史中丞,可若再想进一步,那便着实惊世骇俗了。而且年纪轻轻身居高位,难免让人不服,既然如此,到外任再历练历练,又何尝不是好事?我去岁入朝以来,相国对我照拂良多,能为相国稍稍分忧,亦是我之幸事。”
  杜士仪这一番话说得恳切,萧嵩听在耳中,心里也觉得更加舒服。于是,他欣然笑道:“若是朝官都如君礼你这般虚怀若谷,则天下无事矣!好,你之所请,我会尽力助之。你于蜀中河东先后为官,政绩斐然,如今河北道契丹人又不消停,幽州节度使薛楚玉不能制,你去那儿也无甚意思,至于江南有崔希逸,如岭南黔中这等恶地,我自然就更不会让你去了。河陇为我当年建功立业之地,且河西节度使牛仙客敦厚长者,你既至鄯州,不妨前往拜会……”
  萧嵩絮絮叨叨说了这许多,暗示的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河陇是我当年发家的地方,你去那里有前途!
  杜士仪的本意也确实是如此。河陇乃至于更远的安西四镇,正是他很想前去领略一番的地方,但此刻他只不过请缨前往鄯州主持赤岭立碑,并不是真正的外放,深谈回头在那儿扎根不啻还太早了。因此,他虚心地向萧嵩请教了一番河陇风土人情,以及军旅之事,足足盘桓了一个时辰方才告辞离去。
  果然,在裴稹三日之内三通上书痛陈讼冤之后,李隆基终于动了怜悯之心。裴光庭虽则是临终前险些闹出了一桩大事,可既然事情都归罪在门下主事阎麟之身上,由此轻轻揭过了,他也不能不考虑裴光庭多年功苦。于是,尽管太常寺拟定了谥号上呈,他仍然划去了那几个绝对称不上美谥的字,乾纲独断为裴光庭定下了谥号,不是别的,竟然是忠献二字。
  无论忠还是献,全都称得上是美谥,一时间,朝中物议为之一滞,上上下下全都不由猜度,天子为裴光庭如此定谥,究竟是什么意思。
  而解决了裴光庭的身后事,李隆基方才得以腾出手来。对于杜士仪的主动请缨,他这位大唐天子同样有些不明所以,因此思前想后便决定再次召见。当杜士仪掣出了在萧嵩面前慷慨陈词的那一套历练之说,又主动陈情曰资历人望不足,请出外,李隆基果然也对他这番虚怀若谷大加赞赏。
  “你前往鄯州主持赤岭立碑之事,朕准了,然则你开元九年以制举高第授万年尉,至今已经十二年,大半时间都在外任上,相比那些视外官为畏途,视京官为坦途的公卿子弟,已经算得上脚踏实地了,出外之事等赤岭立碑事办完之后再议。”
  杜士仪本就不指望现如今就能够把外任的事给敲定下来。再者,他想求河陇或安西四镇的官职,在没有到过当地,也没有相应的东西证明的情况下,即便有从前的辉煌政绩作为参照,也难以服众。等到出了兴庆殿,他轻轻舒了一口气缓步下台阶,却和迎面而来的太子李鸿一行撞了个正着。
  “太子殿下。”
  见杜士仪侧身让路行礼,李鸿想起刚刚听说杜士仪即将前往鄯州的事,心情也好脸色也好,一时都异常复杂。那件办得实在是不怎么谨慎的事,险些让他和杜士仪全都掉进了万丈深渊,倘若不是杜士仪临危不惧,又一口咬定绝无此事,只怕他就因此被废了!他强自一挑嘴角笑了笑,又柔声说道:“外人大多视和吐蕃突厥之属打交道为畏途,杜中书却迎难而上,实在令人佩服。”
  “不敢当太子殿下赞誉,臣只是尽心竭力报效陛下信赖。”
  对于再次撞上李鸿,杜士仪很想抱怨一下自己的坏运气,而李鸿竟然还不顾这是兴庆殿门前要和他搭话,他就更无奈了。好在两句官样话之后,李鸿一点头就拾级而上,他自然赶紧就快走几步离开了这是非之地。直到出了兴庆宫,和赤毕等几个随从会合,他才终于纾解了刚刚在宫中那种透不过气的感觉。
  伴君如伴虎的京官,谁爱当谁当!
  “郎主,韦十四郎晌午时来了,留下话说晚上要来蹭酒喝。”
  “这个韦礼!”
  心情极好的杜士仪自然恨不得晚上呼朋唤友好好聚一聚,少不得又请人去知会了裴宁。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傍晚时分,王缙也不请自来,此外则是李白王之涣和孟浩然。后三者都听说了他要前往鄯州的事,二话不说便表示要前往同游。尽管三人一时名士,可文采斐然不代表就有做官的才能,因此三人联袂游两京,玉真公主固然对他们的诗赋文学赞口不绝,杜士仪也替他们引荐过,还有个文坛宿老贺知章亦是逢人便夸代州三杰——根本不理会三人没有一个是本籍代州的——可最终执政的是宰相,三人也索性看开了,连科场都不愿下。
  轻轻巧巧灌醉了这三个好酒之辈,把他们安置到了客房中,杜士仪方才和韦礼裴宁王缙到了书斋说话。他和王缙是拐了弯的姻亲,和裴宁是同门师兄弟,和韦礼则是科场同年,多年来互通讯息,彼此提携,自是非同一般的交情。如今裴宁和韦礼全都回朝高升,他却遽然出外,要说最不明白的,就是韦礼了。
  韦礼刚刚从蜀中调回来,就听说了朝中格局大变的消息,这会儿脑袋还没完全转过来:“我说君礼,你这到底是闹得哪一出?”
  “别的话我就不多说了,我这一去恐怕不是数月而归,一两年之内怕是回不来了,所以,日后长安城若有风吹草动,还请三位给我通风报信!”
  见杜士仪没个正形地笑嘻嘻拱手,王缙不禁苦笑。托御史台大换血的福,萧嵩超迁他为殿中侍御史,显然把他看成了自己人。只从那一回和杜士仪痛喝了一场,此后又见其上任后翻手为云覆手雨,他就看出杜士仪所谋之远。可此刻他还来不及开口说话,裴宁便抢在了他的前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4/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