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2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0/571

  面对这一出又一出的戏码,杜士仪着实五味杂陈,心中甚至有些后悔听到消息时跑到裴家来凑热闹。然而,他却没料到,那顾佑在对裴舒同点穿了这么一句话后,便任由其自己去发怔,却来到了他和裴宁的面前,诚恳而又恭敬地长揖行礼。
  “舍妹无知,竟然用此卑劣手段对待继子,若非裴御史在此,只怕已经铸成大错,就是吴郡顾氏的名声也会毁于一旦,所以,裴御史不止是救了叔德的儿子,也是替我吴郡顾氏挽回了声誉。刚刚叔德所托,还请二位帮忙劝说,我当初与他相交,即便谈不上君子之交,却也是一片真心,纵使许婚确实是我一厢情愿错了,却并不代表顾氏真的另有所图。如若叔德真的一意要南归襄阳,让出产业田地,我愿意请二位见证立下字据,将来把这些都留给大郎。”
  清官难断家务事,尽管杜士仪在成都令任上也不是没有管过人家的家务事,但和今天这一桩却不同。之前只是一面之缘,但他对于顾佑待人有礼的态度印象深刻,对陌生人尚且如此,对于相交不错的挚友兼妹夫,此人应不是那等一心言利的人。至于闹出这场事端的顾八娘,如何处断也在夫主和兄长的一念之间。毕竟,那个落水的孩子如今总算还逃出了生天。
  “阿爷……别怪母亲……”
  这么一句突兀的话让杜士仪大吃一惊,低头去看时,就只见长榻上的孩子正伸手拽住了父亲的衣角,蠕动着嘴唇好一会儿,这才轻声说道:“红珠对我说过,阿娘如果还在,一定希望我像阿爷那样,自立自强,将来自己出去闯荡,不要靠阿爷……张师也一直教导我,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
  一个母亲,一个阿娘,谁也不会听错这其中的指代,而红珠正是亡妻身边最得力的侍婢,也是跟着自己时间最长的奴婢。裴舒同怔怔地看着这个他为了家业,一度小心翼翼保持距离,却又悄悄延请本地有名望的儒者教导,希望能够成大器的孩子,眼睛再次红了。而裴宁亦是端详着这个自己一番施为救回来的小小童子,冷不丁想到了杜士仪的弟子陈宝儿,心中不禁一动。
  “裴兄,你家大郎心性不错,若是你舍得,把他交给我,届时等他经史底子打扎实之后,再拜名师抑或是前去嵩山草堂,都是求学之路!”
第492章
长痛不如短痛
  倘若不是身边有乳媪伸手搀扶,门外的顾八娘几乎摇摇欲坠。她怎么都没想到,好容易把一母同胞的嫡亲兄长顾佑给盼了来,可对方踏入寝堂之后,直截了当问了她一个问题,她支支吾吾还想遮掩,他却反身就走,还撂下话说早已经查问分明,刚刚甚至在书斋中更是吐出了大归两个字。
  兄长的性格她是最清楚的,把话说到那个份上,那就真的会抚育她将来生出的儿女,真的不会让她再嫁,真的打算要把她关在佛堂中一辈子!
  就因为她一念之差,便要遭到这般报应么?
  顾八娘只觉得眼中满是泪水,心中更是苦痛酸涩。她堂堂顾氏之女,若不是因为当年和陆氏结亲,未婚夫却早早亡故,她也不至于嫁给一个鳏夫。这就已经很委屈了,兄长为什么不肯多偏帮她一点儿?
  而那自始至终就知情的乳媪,也因为听到里头顾佑的话,心中暗自叫苦。三郎君素来温和,平时对嫡亲妹妹八娘自然是极好的,她本以为无论发生什么事,顾佑都必定会护着妹妹,可谁曾想顾佑竟然会这么绝情!直到听见裴宁开口说话,她才好容易打起一点精神,低声劝道:“娘子先别太焦心,那位裴御史如此说,对于大郎来说也是另一条锦绣前程。如果郎主答应了,将来大郎不在苏州,说不定今日的困厄也就能解了去。”
  不但这乳媪起了侥幸之心,就连顾八娘自己也不禁握紧了拳头,暗想这兴许是最后一丝转机了。然而,让她一颗心跌到无底深渊的是,却只听到里间顾佑沉声说道:“裴御史爱重大郎心性,想要教导提携他,这自然是好事。只不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叔德,你不妨先把这件事处理好,再思量大郎的将来。”
  “我……”
  裴舒同张了张口,可却一时间陷入了两难。长子固然是他和发妻的唯一骨血,但要说对于继室顾八娘一丁点情意也没有,那却决计是自欺欺人。尤其知道她有孕在身,将来那也同样是自己的子女,他在踌躇良久之后,终于下了决断。
  “等八娘他日分娩过后,无论是儿是女,毕竟都是我的子嗣,自然应当冠以裴姓,留在我身边。然则她犯下如此大错,若是仍为裴家主妇,我不知如何见她,料想她也不知道该如何见我,便如顾兄之前的话,让她与我和离之后大归吧。届时我也不会将今日之事宣之于口,不会误了她将来的婚姻。至于我,也不会再续弦继室,免得再有今日之祸,也请杜侍御和裴御史给我做个见证!”
  杜士仪本来还觉得裴舒同此人有些优柔寡断,此刻听见这番话,他暗叹关键时刻,此人倒还清楚和稀泥是行不通的。他不动声色地瞥了顾佑一眼,却只见顾佑亦是微微颔首,赫然赞同裴舒同的决定。
  “我也是这话,还请杜侍御和裴御史做个见证。”
  裴宁本打算倘若裴舒同自己家里也收拾不清楚,那就把刚刚自己亲手救下的孩子带走,眼不见心不烦,也省得被乌七八糟的家里环境给拖累了,而今裴舒同既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他面色稍霁,便点点头答应做这个见证。就在杜士仪也欣然点头的时候,就只听外间传来了一声悲呼。
  “裴郎,阿兄,你们就真的这般狠心?”
  见乳媪扶着面色惨白的顾八娘进了门,杜士仪再看那一双郎舅,裴舒同垂下眼睑不出声,而顾佑则是淡淡地开口说道:“你若是记得当初出嫁之时,爷娘的告诫,兄弟姐妹们的提醒,何至于闹出今天这种事?你私心太重,事后更想着灭口,如此胸襟,就算叔德能够覆水重收,顾氏又怎敢将你留在裴家为主妇?若是你想得开,便好好调养身体,把孩子安安稳稳生下来,将来顾氏自会待你一如其余大归的女儿。”
  眼见兄长毫不松口,丈夫却不吭声,顾八娘终于完全绝望了下来,甚至当外间有人进来紧紧抓住了她的胳膊,而身边那乳媪什么时候松开手,什么时候被人堵住嘴拖了出去,她也完全无知无觉,竟是形同行尸走肉一般被人架出了门。
  这时候,方才有一个侍童引着一个大夫进门,向众人行过礼后,快步到长榻边微微眯起眼睛诊了脉,又小心翼翼掀起锦被查看了孩子身上的情形,取出针具施了几针,最后便长长舒了一口气:“万幸万幸,总算是救治及时没有大碍,只要开一帖防治伤寒的帖子,静心休养几天再看看有无其他杂症,应该就无碍了。”
  话虽如此,经历了刚刚这番变故,裴舒同着实难以释然,勉强对那大夫点头称谢,令侍童带了人下去开具药方结算诊金之后,他来到长榻边,见儿子已经沉沉睡去,他就歉意地站起身来,再次长揖说道:“今日我心绪已乱,着实不知道再说什么,还请杜侍御和裴御史将住处告知于我,来日我亲自登门谢罪,届时定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裴宁也知道今日不适合留下再谈正事,当即点头答应,遂和杜士仪一同转身出了书斋。然而,还不等他们出了裴宅大门,后头却有人扬声呼唤,两人转头一看,却只见是顾佑。刚刚在顾八娘面前尚且还冷静淡然的顾佑,这时候却是面色黯然沮丧,到两人面前时便拱了拱手。
  “杜侍御,裴御史,若早知道二位今日造访裴宅,我本该早些赶回来一同拜见的,奈何此事突然,我实在措手不及,只能来日再拜见了。今日之事,万望二位为我顾氏稍稍遮羞,我在此拜谢了!”
  “我和裴御史都不是多口之人,顾郎君不必担心。”
  得到了杜士仪如此答复,尽管顾佑依稀觉得仿佛见过对方,但此刻最要紧的是尽快把今日之事告知家中亲长,因而顾佑也不及多说,再三道谢之后便匆匆出了门。而等到杜士仪和裴宁上马回到了客舍,想到今日这一场变故,两人同时叹了一口气。
  真是何苦来由!
  一夜无话,次日一大清早,杜士仪就接到了吴琦的拜帖。见上头落款谦恭,又从赤毕口中得知吴琦双目血丝密布,显然一整个晚上没睡好,他不禁莞尔,当即吩咐把人请了进来。见吴琦匆匆进来之后,咬咬牙便一撩袍角长跪在地,他便对身旁侍立的陈宝儿使了个眼色,后者立时眼疾手快地上前把人搀扶了起来。等到陈宝儿回到身边站定,杜士仪却也不提一个坐字,只是轻轻扬了扬下巴。
  “旧事就不必重提了。”
  吴琦闻言松了一口大气,但心情仍然有些忐忑。如果不是为了旧事,他如今不过客居苏州,又能为杜士仪做什么?
  “你不是买了几百亩地种茶么?我要你做的事情很简单,你此来既是重修过吴氏祠堂,又在苏州吴氏之中颇有好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何妨让这些人家也都跟着一道种茶?”杜士仪见吴琦满脸茫然,他就加重了语气说道,“蜀茶之利,你自然是最知情的,否则不会一到苏州不买别的田地,只是一心种茶,既如此,何妨让别人也尝到茶叶之利?”
  吴琦这才明白,杜士仪叫了自己来,竟是真的要他推广种茶!相比他预想之中的那些可能,这是对他有利无害的,唯一的小小妨害兴许就是要和别人分享茶利。可是,相较于杜士仪秋后算账的后果,这是他完全力所能及,也能够弥补前过的事,他只稍稍一想就重重点了点头。
  “杜侍御既然如此说,那我一定尽力而为!”
  既然吴琦满口答应,杜士仪接下来无非是对他挑明了种种茶引司的扶持措施,从倘若没有销路,茶引司负责组织商人以指导价统购,到提供各种种植辅导,再到提供茶叶品质管理等等各种规范,一个个名词把吴琦说得眼睛圆瞪,只有倾听点头的份,最后告辞出门时仍有些迷迷糊糊的。
  而吴琦一走,杜士仪便笑看着身旁的陈宝儿道:“又都记下来了?”
  “应该……不差。”
  用心而不是用笔记录的记室当久了,陈宝儿也觉得驾轻就熟,即便是每天整理这些东西,甚至于晚上要写的日记,他写起来也越来越容易,往日那些读书读史时不甚明白的道理,如今也有渐渐豁然贯通的感觉。现如今他已经完全明白了杜士仪让自己当这个记室的用心良苦,要知道,比起闭门读书来,这些经验要宝贵千倍万倍。
  “等我们离开苏州的时候,兴许你就会多一个师弟了。”杜士仪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了这么一句话,见陈宝儿眼睛大亮,追问他是否又要收弟子,他却摇了摇头笑道:“不是我,是你三师伯。他今天救了人,又大发善心打算收个徒弟,和我当年遇见你的情形虽有差别,可也差不了多少!”
  果然,就在这一天傍晚,裴舒同和顾佑这一对郎舅就联袂造访。前者固然又是好一番千恩万谢,后者却在拜谢之后,又直截了当地问出了另一句话。
  “杜侍御和裴御史既然是从蜀中来,可知道有蜀地之人于我江南买地种茶,除此之外,还在种植一种名曰木棉的东西么?”
第493章
敬老的妙处
  在蜀地是雷厉风行推行茶引,而在淮南乃至江南,杜士仪最重要的任务却和当年宇文融这个劝农使做的类似,那就是——劝茶。
  否则,连茶田都没有多少亩,那一年能发出去多少茶引茶由,收得了多少钱?天子在乎的是茶利,可不在乎茶事的发展究竟是什么情况!
  劝茶这种事,从蜀中来,如今客居吴地的吴琦自然有足够的经验和发言权,只要他肯劝说,散居苏州各地的吴氏族人必定会为之心动。而在杜士仪原本的设想中,和裴宁同姓的裴舒同既然也货卖茶叶,若能在此事上发挥作用,此次他和裴宁的江南之行必然能够大有效用。谁知道,他和裴宁阴差阳错旁观了裴舒同那难以启齿的家事,和裴顾两家也就有了些因缘,而顾佑找上门之后,更是直截了当问出了另一个直中靶心的问题。
  “自然知道。”
  杜士仪并没有支支吾吾推说不知,而是直截了当回答了这四个字,这让原本打算无论如何也要探问个究竟的顾佑有些意外。
  而裴舒同也听说过近来从越州、杭州、湖州一直到润州,各地都有人大手笔地购入相当数量的田地。从那些不适宜种稻子的山地,到那些对种稻子来说相对干燥的旱地,林林总总的成交量,据说远远超过数万亩。此时杜士仪说竟然知情,就连他也一时忘了来意,瞪大了眼睛问道:“杜侍御竟知道此事内情么?”
  “说不上什么内情。只是蜀地益州的几家大户,想在江南种植从西域引来的木棉。当然,除了木棉之外,蜀茶如今红红火火,而江南气候和蜀地一样潮湿温暖,所以眼看蜀茶供不应求,他们也就自然想到来江南看看可有合适种植茶叶的田地了。”
  杜士仪说得简单,可顾佑也好,裴舒同也好,都不是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的愣头青。尤其顾佑回去老宅和父亲商议之后,得知新来的山阴尉就是蜀中益州崔氏的人,而富阳县丞也是蜀中益州人,联想到蜀中来人购置田地,他怎不警醒?
  此时听到杜士仪这话,他就肃然一揖,又小心翼翼地试探道:“杜侍御既然如此说,如今在江南各地置产的这些蜀中人士,竟然是相识的?如若如此,可否劳烦杜侍御帮忙引见一二?因叔德之故,顾家这些年已经渐渐种茶,只是野茶移植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今顾氏也有颇多山地荒废闲置,如若可能,想向蜀人讨教种茶之道。至于木棉之物,我也着实好奇得很。”
  别人来问,自然比自己去推销来得简单方便。杜士仪想了想便笑着说道:“宝儿,将我的名帖给顾郎君。”
  见陈宝儿双手捧了一张自己的名帖过去,顾佑慌忙恭敬地接下,他就解释道:“你若是知道这些蜀人居处,不妨持帖去拜访。不过,如今我已经离任成都令,却也不知道他们还是否念得旧情。”
  “杜侍御在蜀中经年,早闻听上下赞口不绝,想必蜀人一见名帖必定肃然起敬。”顾佑笑着恭维了一句,将名帖贴身收好,这才看了裴舒同一眼,正色说道,“我已经向家父禀报了此事,家父已经派了身边几位得力的媪妇来服侍八娘,而大郎的身体也已经颇有好转。承蒙叔德宽宏,已经原谅了我……”
  “本不是顾兄之错,怎是我宽宏?”裴舒同之前在急怒和失望之下,对裴宁和杜士仪说出了要南归襄阳,甚至打算把产业田地一块处置了,半卖半送给顾氏,这几天和顾佑剖心置腹地谈过,也不禁感到自己是有些冲动了。可是,顾佑固然亲口说出让顾八娘大归,他也承诺不再续弦,将来顾八娘所出无论是男是女,还可以精心找一个乳媪,挑选好婢女照应,可长子裴景经历了这种事,即便孩子兴许不会记恨此事,可和异母弟妹又能如何相处?
  裴宁之前的那个提议,如今看来,不但是缓解那困局的唯一办法,也是为了孩子前途计的最好办法!
  因此摇了摇头后,他便字斟句酌地问道:“裴御史此前关于犬子的提议,不知道还……”
  “前言自然还有效。”
  裴宁对于婚姻不抱多少期望,却被杜士仪左一个男弟子,右一个女弟子给勾起了心头那一丝柔软,再加上对于自己亲手救下的那个孩子,他难免会有几分更深的怜意,此刻便想也不想说出了这么一句话。见裴舒同一时大喜过望,他想了想却又提醒道:“虽则是父母之命不可违,但你却得先问过你家大郎,莫要一厢情愿却伤了孩子的心。”
  “那是自然。”裴舒同听到裴宁话里话外的意思,显然是答应了,他不禁喜出望外,“裴御史不知道,大郎心心念念都惦记着你的救命之恩,若非大夫让他还要再好好调养几天,他原本今天打算和我一起来登门致谢的……”
  知道裴宁说到做到,多半真的会收下这个弟子,杜士仪不禁有些走神,一时想起了已经分别好些日子的王容。在蜀地连过了两个春节,而今这又一个除夕眼看又要在异地他乡过了,他自然很想有佳人在侧陪伴自己。因而,等到这一日裴舒同和顾佑告退离去之后,他便让赤毕去打探打探王容那边的进展,而自己则是又带着卢聪去见了苏州刺史袁盛。
  他本来只觉得这位江左袁氏出身的老刺史是个有些意思的妙人,可两三次拜会下来,他就进一步体会到了这种妙处。袁盛性喜音律,尤其擅长于羯鼓,一来二去混熟了,知道他善奏琵琶,拽着他讨论新曲不说,甚至在他托词这琵琶还是从学于裴宁之后,硬是把裴宁也拉上一块兴致勃勃地讨论。结果冷面的裴宁被这位老刺史吓得再不敢登门,只能换成他整日在刺史署听袁盛念叨宫商角徵羽,曲谱记了一箩筐。
  而打好了关系,在苏州境内建茶引司,在各处关津要道设置茶关等等,这一应事宜自然进展得很是顺利。而杜士仪带着卢聪从蜀中出来一路东行到了这里,估摸着这位卢氏郎君学得差不多了,这一日便干脆带着其来见袁盛,开门见山挑明了,把此人留下,判苏州茶引司事。
  袁盛本是存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待杜士仪和裴宁,打算把茶引司之事敷衍过去算完,可见杜士仪和裴宁颇有尊老之意,杜士仪甚至能够静得下心坐得住,陪他聊了好几天的乐理曲谱,他此刻面对其带过来的人,自然少不得端详了好一阵子。见卢聪态度恭谨,看上去亦是敦厚,他就笑着说道:“由处士征辟为苏州茶引司判官,这也是你的职权。只不过,这位卢郎君既然是雅州卢都督之子,我倒是可以加一把火。”
  袁盛说着就微微一笑:“苏州吴县正好有一县尉出缺,判茶引司事只是使职,等他干了一阵子过后,我奏请让他以吴县尉,判茶引司事,这才算是真正有了出身。等时机合适,再应一科制举,如此也就名正言顺了。”
  卢聪还是第一次来见袁盛,见其和蔼可亲,给自己的感觉竟然仿若父亲一般,他不禁心头大为感动,慌忙离座而起趋前再拜道:“多谢袁使君提点!”
  “什么提点,我这老人说的话你肯听,那就再好不过了!”袁盛对卢聪的这般反应满意到了十分,伸手虚扶了一把,他就对杜士仪笑眯眯地说道,“果然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杜侍御,你和裴御史都是敬老的人,用的人也是敬老的人!不像那些少年得志便眼睛长在头顶的盛气之辈,只以为我这是老而不死恋栈权位不去,左右看着都不顺眼……”
  人老免不了嘴碎,杜士仪和杜思温相处时,都知道以这位朱坡京兆公之料事明晰洞察世情尚且难免如此,更何况袁盛。所以,此刻袁盛又开始絮絮叨叨说那些瞧不起自己的名士,他便含笑听着,不时点头附和上一两句。等到袁盛暗示他有空不妨去拜访拜访陆家,他携了卢聪告辞出来时,他却见卢聪悄悄擦了擦额头,显然在那为了照顾袁盛年老体弱,而特意加了炭盆的屋子里憋出了汗来。
  “怎样?”
  “袁使君果然和杜侍御说的那样,挺好的。”
  倘若不是袁盛只有点儿倚老卖老,但只要尊敬他一些,他就会对你视若自己人,而且这样一位苏州刺史,任期还有整整两年,我怎么会把你留在苏州?
  见卢聪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杜士仪不禁在心里嘀咕了一句,嘴里只是勉励了其两句。一出苏州刺史署,他就只见等候在那里的从者之中,竟然还多了一个赤毕,这下子登时喜出望外。而赤毕也知情识趣立时走上前来,长揖行礼后便笑道:“郎君,杨郎君回来了!”
  “果然回来了!”
  杜士仪想都不想就立刻翻身上马,策马前行两步方才想起不能二话不说就这么撇下卢聪,踌躇片刻就回头说道:“卢郎君,我还有事找杨郎君商量,先立刻赶回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0/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