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571

  “啊?不敢不敢!”崔澹知道杜士仪手段,这会儿吓了一跳,赶紧把头摇成了拨浪鼓,“我只是惋惜孙儿不争气而已,说不上心中耿耿。”
  “令长孙勤恳好学,一心上进,但毕竟还年轻,文章诗赋还有些稚嫩,而同场之人多数比其年长,经验阅历岂是等闲,所以他今科不得解送,原本也在情理之中。他最薄弱的地方,不在经义,也不在杂文,而在策论,日后我会于此处多多指点。”
  “多谢明公,多谢明公!”崔澹顿时喜出望外,心中登时不以长孙今科失败为念了。好容易想起今天来并不是为了孙儿的科场事,他连忙轻咳了一声,这才小心翼翼地探问道,“明公如今判成都两税使,不知道是从今往后,成都只行两税,永远废租庸调,还是……”
  “此事还得凭陛下处断,崔翁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这个……”崔澹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干笑道,“是益州的其他豪族听到风声,有些忧心忡忡。毕竟,这每年平白无故多上那么多地税,他们有些心中不平……”
  “朝廷当初在租庸调之外,定地税户税,就是为了大户占地成千上万亩,却只交轻税,而平民之田日趋减少,甚至于干脆无地,却要背负沉重赋役不得不逃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之中的这句话,不知道崔翁可曾听说过?我朝开国定均田制,实则便是从此而来。”
  崔澹本就是代人来探问探问动向,此刻被说得顿时有些讪讪的,终究不敢再问下去,又小坐片刻就告退而去。而等到他一走,杜士仪想到宋璟来信对自己说,正是以客户居人的强烈对立,以及天下土地兼并的严重情况,说服李隆基暂时试点两税法,但朝中非议者极多,如不出意外,恐怕试行之地无法再铺开,他不禁摇头长叹了一声。
  不破不立……但要先破后立,谈何容易!
  就在他沉吟之际,外间突然传来了轻轻的叩门声,紧跟着,便是赤毕推门进来。他快步走到杜士仪身前,踌躇片刻便拱手说道:“郎君,我这些天时常去云山茶行探看,以防有人心怀鬼胎,却偶尔发现,连日都有人到云山茶行周边转悠。不过,他们口音虽和中原人几乎相同,拿的过所也是安西都护府开具的,说是西域商人,但我看他们的形色,总觉得有些像是吐蕃人。”
  吐蕃?益州并不和吐蕃接壤,而且自古川藏虽交界,那条路却形同天险。吐蕃人大费周章跑到这里来干什么,还在茶市附近转悠?想到这里,他立刻霍然起身,沉声说道:“赤毕,你亲自带几个人,盯住那几个疑似出自吐蕃的家伙。”
  成都城内突然混入了吐蕃人,赤毕自然知道杜士仪如此郑重其事是为了什么。因此,他当即答应了下来,等出门之前却又扭过头来,似笑非笑地拍了拍脑袋:“只说正事,差点忘了另一桩。我回来时路过杨家门前,杨家那位玉奴小娘子正和姐姐预备出门,看样子是到郎君这里来的!”
第448章
拒之门外,三尚四论
  杜士仪对痴心音律的玉奴很喜爱,小丫头天真烂漫,让人一见就心生怜意,可对于她那年长几岁的阿姊实在是敬谢不敏。
  只从杨玉瑶那滴溜溜直转的眼神中,他就瞧出了一种不属于同年纪女孩的世故慧黠,而且,他收了玉奴为徒教授琵琶,这就已经和杨家很亲近了,但小丫头毕竟年岁太小,旁人也不能说什么,可杨玉瑶已经十岁了,再年长两三岁便可以说亲,这瓜田李下的麻烦,他怎么能不避嫌?
  思来想去,即便他也很喜欢玉奴过来,让自己能够从政务和勾心斗角之中解放出来,好好松乏一下,但此时此刻等到赤毕一走,他还是立刻唤了人来吩咐道:“待会杨家姊妹来,只说我不在县廨。等杨家姊妹回去,你派人去见杨銛,直截了当告诉他,日后让玉奴一个人来!”
  于是,当玉奴欢欢喜喜等在县廨门前时,去门上通报的仆人转回来,脸上破天荒地带着几分无奈:“三娘子,五娘子,说是杜明府今日出门去了,不在县廨。”
  “怎么会!”玉奴尚来不及开口,玉瑶便不可思议地瞪大了眼睛,“玉奴每旬三日八日前来学琵琶,杜明府都会留在县廨,怎么今天就偏偏不在?”
  既然你都知道人家杜明府留在县廨只是为了教五娘子学琵琶,干嘛还非得跟过来?
  那仆人并非杨家世仆,再加上玉瑶素来颐指气使,因而此刻只是暗自腹诽,嘴上却唯唯诺诺半个字不说。见此情景,玉瑶仍不死心,亲自到门上探问了一通,最终才失望地回了车上。至于更加失望的玉奴,则是可怜巴巴地拨弄着手中小琵琶,回到家里也是一副泫然欲涕的样子,看得大姊玉卿又纳闷,又心疼。等到没过两个时辰,杨銛就十万火急地赶了来,屏退婢仆和她说了杜士仪的话,她才忍不住张大了嘴。
  “这……这是三娘之前跟着去,惹了杜明府不高兴?”玉卿过了年就已经十四。父亲早早给她定了亲事,虽不是顶尖的世家名门,却也是官宦之家,再加上她一直执掌家务,本就有几分主母的做派,此刻再一惊怒,立时流露出了凛然气势来。
  杨銛对这小小年纪的从妹却也素来敬重,此刻便苦笑道,“我刚刚进来时特意探问过,三娘说是也要和玉奴一样,跟着杜明府学琵琶,可她去的时候特意打扮了一番,看上去明艳可人……问题是,三娘才多大?这才是她第二次去就被拒之门外,足可见上次言行举止必然有什么出格。杜明府那个人,咳,眼睛里不揉沙子的,对玉奴固然有几分真心喜爱,但要他对杨氏真的爱屋及乌,就不能触碰他的忌讳。”
  “那好,我日后就好好拘管五娘,不能让她异想天开再惹出什么祸事来!父亲才给她定下了裴氏六郎,我本想暂时瞒着她,现如今看来,还是让她知道此事的好!”
  春茶上市,茶市正是一年中最红火的时候。饮茶之风既然是从蜀中开始风靡,现如今自然还是蜀茶独霸天下的时候,各地的商人蜂拥而至到茶市和各家茶行接洽,如云山茶行这样突然显露出庞大之姿的,自然而然门庭若市。所以,白掌柜对于门前有吐蕃人窥伺的事,原本一无所知。直到他送了一家茶商走,一个小伙计上前来对他低低耳语了几句,他才顿时眉头大皱。
  “你没听错?”
  “是,那位大叔亲口说的,让掌柜你多加留意,有什么事立时示警。”
  “唔,你也自己记在心上就是,不要对他人提起。”
  等到那小伙计答应一声后离去,白掌柜方才回房,可眉头依旧紧蹙难解。自己这茶行就算放在蜀中算是庞然大物,可对于一直和大唐分庭抗礼的吐蕃来说,又算是什么?更何况吐蕃这些年虽则屡次挑起边衅,但一次一次全都被打得落花流水。不过却也保不齐吐蕃真的对富庶的益州有什么念想,即便如今的吐蕃赞普娶了大唐的金城公主,论理算是大唐女婿,可那些蛮夷知道什么礼节?
  看来这些天,他是不能再悄悄去见王容了,免得给人惹上大麻烦!
  两三日下来别无动静,白掌柜心中虽还惦记着,但言行举止渐渐和往日无异,小伙计自然就更加放松了警惕。这一日,当两人一前一后踏进了屋子时,小伙计最初只以为这两个布衫人是寻常来买茶的百姓,就有些怠慢地说道:“这儿只谈一千斤以上的大买卖,若是只买几两几斤茶,且去别家!”
  “若是我要一万斤茶呢?”
  此话一出,那小伙计顿时打了个激灵。他细细审视这两人,越看越觉得像是之前别人提醒自己要注意的人,一时不禁打了个哆嗦,撂下一句请稍等就拔腿往里头跑。他这一跑,两个人彼此对视一眼,其中那个面庞带着几分黑红的矮壮年轻人随处一瞧,便笑了一声。
  “看不出这样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竟然是整个成都乃至蜀中,唯一有可能拿出我们需要分量茶叶的地方!”
  他的汉语虽然听上去字正腔圆,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特殊腔调,仿佛与其西域商人的名头很相称。匆匆赶来的白掌柜在门后听到这么一声,心里不禁咯噔一下,打发了那小伙计往后门走去寻人报信,他方才整了整衣衫来到前头,打量了一下这两位客人,看出年纪主从之后,这才笑容可掬地说道:“郎君是要来买茶?”
  “我要买的茶,别家都不会有那么多存货,听说你这茶行是整个蜀中最大的,也许更是整个大唐天下最大的,所以我就直接找到了你这里。”说话的年轻人大约二十一二,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股凌人气势。他见白掌柜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便直接从袖子里掏出了一物掷了过去,见白掌柜敏捷地接住了,他就傲然说道,“此物就算是定金!”
  是金子!
  以白掌柜的阅历和经验,不用牙咬也能断定这是如假包换的赤金。尽管大唐并不通行金银,甚至店主在收到这样的东西抵账时,可以通知官府,但在远离两京的地方,大多数店主都乐意收下这种很容易流通的货色。可这样大的金块,白掌柜都是第一次看见,失神片刻后就陪笑道:“这位郎君真的要买万斤这么多?”
  “没错,只要你愿意,都可以用这样的赤金支付!”话音刚落,年轻人就听到背后传来了一声不轻不重的咳嗽,意识到自己露底太多,他这才用有些勉强的口气说道,“从西域远来,带钱币不便,所以我方才带了这样的赤金,你若是不要,我在钱铺重新兑了给你现钱就是。”
  “不用不用,赤金也是一样的,而且好存放。”白掌柜连忙打了个哈哈,一副见钱眼开的样子答应了下来,但随即便犹犹豫豫地说道,“可一万斤这样大的数量,即便今年蜀地到处茶园都是大丰收,但如郎君要求的这般大量,恐怕着实不够……当然,我会调拨,努力调拨,只希望郎君能够宽限一段时日!”
  年轻人看到白掌柜为难地说没货,原本变了脸色,等到说只是宽限几天,他的表情立刻缓和了下来。又嘱咐了几句尽快之类的话,他甚至连之前给出去那块金子的回执都没要,径直带着随从出了茶行。走出去不多远他身后那随从就用同样纯熟的汉语低声提醒道:“公子,你之前金子给得太轻易,也表现得太心急了。中原的商人都是贪图利益……”
  “贪图利益才好打交道,这次本来就不是钱的问题!”年轻人直接打断了随从的话,这才自言自语地说道,“若不是这些年仗不好打,哪里有现在那么麻烦,会盟的时候直接向大唐朝廷要就是了!横竖大唐向来大方得很,区区茶叶又不比丝锦,要多少有多少。都是那些又要打仗,又越打越差的家伙,若不是他们,姑母也不至于被金城公主压了一筹。不过说起来,成都实在是太富庶了……”
  由逻些经察瓦绒再从雅州进蜀,若真的要悄悄潜入益州,这条才是最稳妥的路,但也是最可能出危险的路。那囊氏尚青的姑姑便是如今的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王妃,论地位尚且在金城公主之上,更何况那囊氏乃是吐蕃一等一的名门望族,三尚四论之一,他从小学习中原文化,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自然不会走这条路,所以,带着众多随从的他伪装成西域行商,走的是通天河、河源、暖泉、大非川、天水,完全是文成公主入藏的那条路。即便如此,一路大多数时候都在轻松游玩的他,对于自告奋勇前来中原最初也有些后悔。
  就算准备再充分,一路行程着实也太苦了些。如果不是中原商人带来的茶叶经证实,对于长年肉食的贵族具有难以想象的祛病消食奇效,而且有一位去过东北的商人甚至还带来了奇特的奶茶,他也不会到这里来,也不会看到被人称为偏远的蜀地竟然也这么富庶。
  “蜀地既然如此富庶,为何咱们吐蕃这些年来只打陇西?”
  听到这话,那随从久久无语。蜀中虽看似偏居西南,却一直都是中原历代王朝控制的地方,早在秦汉便一度以富庶闻名,再加上要越过那些雪山抵达蜀中,商旅倒是可能,但骑兵就难了,而和中原人比步卒,这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国中上下的宗旨是,西争安西四镇,北争河西陇右,至于东面的剑南道,则是最后的目标。只有安西四镇和河西陇右到手,剑南道就能手到擒来,否则就什么都不用想了!
  那囊氏尚青说是精通汉学,可不过学了个皮毛而已,怪不得此次尚青自告奋勇要出来买茶,谁都没提出反对,因为那囊氏族中没人对这位族长的幼子给予多少期望,而尚青自告奋勇,何尝不是借此出来游山玩水的?
  于是,他自然略过这些大势不谈,只是恭敬地笑道:“公子说的是。”
  然而,即便是那随从也没有注意,当他们进入了一家旅舍之后,身后不远处的小巷中,一双犀利的眼睛正死死盯着他们。
第449章
悲剧的那囊氏
  “真的是吐蕃人?”
  对于赤毕的眼力和耳力,杜士仪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怀疑,也正因为这一点,对于赤毕口中那个颐指气使的吐蕃年轻人,他不禁有些想不通。
  中宗年间吐蕃向大唐求亲之后,两国是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和平期,但在开元二年大唐和吐蕃会盟不成打了一场,而后吐蕃大败亏输开始,两国之间就已经是再次针锋相对了起来,直到开元七年方才再次会盟。
  此后尺带珠丹亲政,开元十年又打了小勃律,就在去年也就是开元十二年,陇右节度使王君(音辍chuò)主动挑起边衅,又和吐蕃打了一场后献捷京城。虽则今年暂时太平了下来,但若真的是一个吐蕃贵胄悄悄潜入了益州,难道代表吐蕃在西域陇右河西一带和大唐争夺的同时,还在觊觎剑南道?
  “兹事体大,若是等到范使君也察觉此事,难道不会因此大动干戈,郎君是否要先下手为强?”
  “你让我想一想。”尽管理智上知道赤毕的建议是正确的,但杜士仪心中还有些狐疑,揉着眉心想了好一阵子,突然若有所思地问道,“此人进去和云山茶行的白掌柜商谈了些什么?”
  “说是要买茶,而且一开口就是一万斤。”赤毕不以为意地哂然笑道,“大约是诱之以利,也好打探剑南道虚实……”
  “不,你错了!”杜士仪霍然站起身来,目光炯炯地说道,“此前听你说时我就觉得奇怪,倘若要打探虚实,必定会派那些更加精干更加小心的人来,绝不会用这样招摇显眼的贵胄公子,所以,他不是诱之以利,恐怕是真的来买茶的!我倒是忘了,辛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最后这句话赤毕还是第一次听到,虽有些半信半疑,但想到此前那些茶叶在试探性地输入奚族三部之后,那种受欢迎的程度简直无以复加,就连奚王李鲁苏也不得不在明面上曲意和云州交好,以便获得和那三部同等价格的茶叶,而吐蕃人的习俗和奚人尽管大为不同,可肉食性确实是一样的,他不禁若有所思地说道:“可若是真的要买茶,也不用那样一个草包出马……”
  “既然如此,那就亲自去问那个草包如何?”杜士仪笑眯眯地摩挲着下巴,眼神中流露出了不加掩饰的欣悦之色,“且看看此人是否真的会带来如我期待的好消息!要知道,不但我现在缺钱缺得无以复加,当今圣人也同样是想要国库填得满满的……赤毕,有多少人调动多少人,动作快准狠!得手之后,把人先小心藏好,记住,绝对不能惊动了人,可以和白掌柜商量好引人入彀!”
  “这种小事,郎君尽管放心!”
  对于曾经两次参与过宫廷政变这种惊天动地大事的赤毕来说,如今即便早已过了不惑之年,拿下一个来自吐蕃不知天高地厚的贵族子弟,仍然不是太难的事。和白掌柜打过招呼之后,他先是使计调开了大都督府那边的眼线,然后让白掌柜引了人去城南一处偏僻的里坊看茶叶库存,三两个地方转下来,看到那些堆积如山的货色,再加上一路安全,白掌柜又只带着一个小伙计,不但尚青,就连他那些警惕十足的随从也都渐渐放心。
  于是,当去最后一处库房的时候,一行人照例跟着白掌柜进了那间昏暗的库房,当迎面突然黄沙拂面的时候,众人一下子全都懵了,硬生生被当头那一张渔网给罩了个正着。仓皇之下,试图反抗的连刀都来不及抽出来就被木棍打了个人仰马翻,而尚青更是直接被一柄明晃晃的利刃架在了脖子上。当他眼睁睁看着随从被绑得结结实实堵了嘴拖走时,他忍不住张了张嘴,可喉咙口却噎得连一句话都说得结结巴巴的。
  “你……你们难……难道想谋财害命?”
  “你们带的金子虽然不少,但还不及你们的命金贵!”赤毕又好气又好笑地用刀背轻轻拍了拍那泛着高原红的脸,见尚青嘴角抽搐,分明是吓得狠了,他不禁嘴角一挑,旋即冷冷说道,“走吧,有贵人要见你。倘若你识相的话,就最好实话实说。否则一刀杀了你在此处,想来你到黄泉之下也没处说理!”
  尚青被这冷飕飕的话说得直接打了个哆嗦。等到蒙上眼睛,被赤毕推推搡搡弄出了门,他跌跌撞撞走了不知道多久,几次都险些摔倒,最后方才来到了一个地方。领路的人并没有给他解下蒙眼布的意思,而是一只手紧紧抓住他的胳膊站在那儿,他甚至能够感觉到那近在咫尺的刀锋。打从出生开始就养尊处优的他强忍住牙齿打颤的冲动,一口一口深深吸着气。
  “你身为吐蕃人,潜入成都意欲何为?”知道对方精通汉语,杜士仪也就索性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问了第一个问题。
  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吐蕃人?
  尚青一下子懵了,隔了好一会儿,他这才根据刚刚从对方语音中辨别出的年龄,强笑解释道:“这位郎君应该弄错了,我们是来自龟兹镇的行商,只是常常去吐蕃做生意,所以方才看上去有些像是吐蕃人……”
  “哦?”杜士仪有些好笑地挑了挑眉,“你既然不肯说实话,想来我还不如把你们当成吐蕃密谍就地正法,然后再去向朝廷请功。横竖此前陇右王节帅就是这么做的,陛下还对其好一番嘉奖!”
  杜士仪一个眼神,赤毕就立时提起钢刀逼向了尚青的喉咙。面对那刀锋横在脖子上,死生一瞬间的感觉,尚青几乎想都不想地叫道:“不……不!我是吐蕃人,我是吐蕃那囊氏尚青,我姑姑便是赞普王妃那囊氏!”
  真的是大鱼?
  杜士仪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拿眼睛去看赤毕时,却只见这位素来稳重的昂藏大汉竟也是同样一副不可思议的光景。两人对视一眼,杜士仪便轻咳一声冷笑道:“口说无凭,你有何为证?再说,既是有如此贵重的身份,若要到大唐来,大可堂堂正正以使节的身份来,何至于竟然如此潜入成都?看来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来人,把他拉下去,先抽二十鞭子再问话!”
  身为那囊氏的嫡系子弟,吐蕃一等一的大贵族,尚青也不知道下令抽过多少人鞭子,但如今那样凌厉的刑罚要落在自己身上,他顿时不寒而栗。几乎在旁边那人要硬把他拽下去的同时,他就尖声叫道:“我所言句句属实!我身上由刻着吐蕃语那囊氏尚青的于阗玉牌为证!而且,我这次到蜀中来不是为了打探军情,只是为了买茶叶,顺带……”
  顺带之后的话他有些犹豫,可当那只手一下子将他拽紧了的时候,他慌忙嚷嚷道:“顺带游山玩水!我的汉语都是金城公主教的,她一直看着我长大,甚至当我半个儿子,你不能杀我……”
  这还真是……
  杜士仪给赤毕使了个眼神,见他一记利落的手刀直接把尚青给打昏了过去,他便苦笑道:“看这家伙的脓包样,应该不是胡说八道,但我怎么听怎么觉得不像话!此人你先放在一边,去审他的随从,软硬如何你自己掌控,问清楚之后再来禀报我。”
  吐蕃最尊贵的姓氏不过区区几个,没庐氏、韦氏、琳氏、那囊氏等数家贵族,都是世代和王族联姻,就连广为唐人所知的禄东赞,也就是噶尔东赞,在吐蕃的贵族之中也排不进第一等,这才会在权力斗争失败之后举族降唐。因此,杜士仪着实难以相信,一个那囊氏的嫡系,还号称是嫁入吐蕃的金城公主看着长大的贵胄子弟,竟然会轻易跑到大唐这种敌国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