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571

  因而,见公孙大娘果然拿着此前宁王请人的宝剑到了,玉真公主不禁又惊又喜:“宁哥果然好面子!”
  宁王李宪如今是货真价实的闲散亲王,在朝中谨小慎微的同时,私底下却有意纵情声色,甚至还在民间抢过卖饼人的妻子,只不像岐王那样酗酒而已。此刻听到玉真公主赞叹他面子大,他暗自苦笑一声,立时笑容可掬地请公孙大娘剑舞。
  今次人少,堂上却不如麟德殿那等大宴之地宽敞,公孙大娘演的也不是常见套路,因而他看得也轻松自如,当一曲终了公孙大娘行礼之后,他便笑言道:“公孙大家果然技艺非凡,今日既难得来,便请吃了十八郎的寿酒再走。”
  “不用再添坐具,与我同席便可!”
  公孙大娘见玉真公主如此说,心中登时大喜,谢过之后便欣然上前。落座之后见乐声又起,这一次上来的却是宁王宅中的歌舞伎,那广袖一起,她便趁机对玉真公主低声说道:“贵主,适才陛下驾临梨园,有内侍禀告太子向杜十九郎索要刘太史所著《史通》一事,又言道此前太子殿下曾经数次问典于杜十九郎,陛下甚为震怒,匆匆回紫宸殿去了。”
  尽管十八皇子李清是李隆基和武惠妃的爱子,养在宁王宅中之后,宁王李宪和王妃元氏进宫时,也常常带上这个孩子,小家伙也确实长得异常可爱,所以玉真公主今天来凑个热闹,也是想看看这憨态可掬的小家伙,可是,当听到公孙大娘所言之事时,她就一点逗孩子的兴致都没了。又惊又怒的她甚至想立时起身就走,却被公孙大娘伸手死死按住,这才醒悟到这是在宁王宅中。
  见堂上歌舞正酣,她便咬牙切齿地问道:“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
  “大约一个时辰之前。”
  “可恶,偏偏在这个时候!”玉真公主深深吸了一口气,扬手叫了霍清上来,原封不动地把公孙大娘所告之事对她说了,继而就吩咐道,“你先去一趟宣阳坊杜宅,看看他可回来。若是没有,他也就还在宫中丽正书院,那你就先去见阿姊知会一声,也告诉玉曜。记住,绝不可让别人知道。”
  霍清立时明白这是公孙大娘特地告诉玉真公主的消息,一时凛然而惊:“是,贵主放心。”
  尽管很希望杜士仪今日午后就回了家,然而,当霍清匆匆到了宣阳坊杜宅时,得到的消息却是杜士仪压根没回来。不得已之下,她只能立刻赶赴辅兴坊金仙观,等见到金仙公主时,正好王容亦是随侍在侧,等她禀明了事情始末,就只见金仙公主凤眉一挑,赫然惊怒已极。
  “欺人太甚!元元看重的人,一个一个都要用这等下三滥的手段剔除,这简直……”金仙公主想骂一句什么,可张嘉贞已然被贬幽州刺史,始作俑者又是自己的嫡亲兄长,而杜士仪这一回惹上的麻烦,始作俑者必是王守一无疑,可决断的终究还是当今天子,她不禁疲惫地深深叹了一口气,“偌大的长安京城,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这种倾轧,真是令人心烦!”
  面对这么一个突如其来的惊人消息,王容却只是轻轻咬了咬嘴唇。就在两日前,杜士仪造访金仙观时,还和她商量过将来的打算,其中就直言不讳地提到了太子常常问学于自己,特地嘱咐她若是遇变,一定得和从前一样,劝住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因而对于眼下的情形,她并不觉得太意外。
  可事情这样突然爆发,杜士仪即便已经预料到了,也打算利用一二,可若万一事情不顺遂……她紧紧把双手绞合在一起,努力镇定了心神之后,这才深深吸了一口气。
  “《史通》是当初玉真观主送给杜十九郎的回礼,杜十九郎曾经说过,他读过之后还逐字注解,希望借此为刘子玄求平冤昭雪,如此一来,他日王十三郎兴许也能早日返京。如今陛下雷霆大怒,却偏偏是因为这件事,挑唆去告发的人,时机选择可谓绝妙。”见金仙公主为之神色大变,王容顿了一顿,方才一字一句地说道,“可是,此书少有人知,更何况玉真观主送给杜十九郎时并未宣扬,是谁告诉太子殿下的?所以,事出非常,尊师还请稍安勿躁。此前陛下欲贬杜十九郎,却又收回成命时,尊师和观主都不曾相争,此次若再出面,则只会适得其反!”
第386章
大胆十三娘
  杜士仪既是买下自家旁边的宅舍另行改造,然后给崔俭玄和杜十三娘夫妻居住,而赵国夫人和崔五娘崔九娘也大多数时候都住在这里,连通两家的侧门自然一直都开着,只是设了人看守。对于这样的安排,杜十三娘是最高兴的。这会儿她站在杜士仪的书斋中,亲自用拂尘掸去了卷缸中那些书画以及卷册上的浮灰,又转到了兄长常坐的那张大书案前,她见居中摆放着一卷东西,顿时有些好奇。
  然而,尽管这书斋她出入不忌,却也不会不经允许随随便便去翻兄长之物,因而只是放下拂尘,又用软布擦拭了书案。可就在她直起腰的时候,突然只听得外间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继而大门便被人猛地推开,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昔日曾为崔氏家仆,如今却是杜士仪部曲的刘墨。
  “娘子,不好了……”
  “怎么了?不要慌,先慢慢说。”
  刘墨见杜十三娘愕然之后便恢复了沉静,他便当即疾步上前,沉声说道:“宫中派了人来,说是来取郎君书斋中的一部书,叫什么《史通》。这样的事,本该有郎君亲自陪同,至不济也会有赤毕大兄他们在旁边,可来的却只有宫里的人,而且来的是右监门卫将军杨思勖!”
  闻听此言,杜十三娘登时也愣住了。然而,她跟在兄长身边这些年,终究也迭遭变故,心志远远比寻常妇人要来得坚毅,此刻眉间一蹙便镇定地说道:“先不要自己吓自己。阿兄不在,这宅中也别无主人,我这就去见那位杨将军。你吩咐上下全都打起精神,不要露出慌张之色。阿兄行得正,坐得直,并无任何不可对人言之处,何惧圣人派人到家中借书?”
  当杜十三娘出了书斋的时候,却正好和进来的杨思勖一行人撞了个正着。她曾经见过仪表堂堂的高力士,但杨思勖却还是第一次得见,只听说过这位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名声。这一打照面,她便感受到了杨思勖那股扑面而来的凌厉气势,尤其那眸子里毫不掩饰的凶光,更是慑得人只想往后退。她硬生生按下了心中惊惧,从容施礼问道:“不知杨将军此来,是想要家兄书斋中的什么书?”
  杨思勖和杜士仪见过两次,因为对方竟扛上过王毛仲,他对其印象倒是颇佳。此刻见这一介少妇能够在自己面前不露怯色,他不禁有些讶异地多看了人两眼,这才言简意赅地说:“奉陛下之命,取杜拾遗所藏的《史通》。”
  这部书是当年玉真公主送来的端午节节礼,杜十三娘印象还极其深刻。见杨思勖丝毫不提为何借书,她把心一横便直截了当地说道:“陛下之命,自当遵从,我这便带着杨将军去取。只不过,当初玉真公主赠了此书给阿兄之后,他一直从旁校注,不知道那些校注可要一块送去宫中?这些校注颇为凌乱,倘若杨将军允准,可容我随同入宫,一并进呈给陛下?”
  天子吩咐此事时那阴沉着脸的震怒样子,杨思勖此刻还觉得就在眼前,闻听此言不禁踌躇了起来。天子之怒,纵使宰臣名将亦难以抵挡,更何况这样的女子?可再看杜十三娘那从容镇定的脸色,他思来想去,却只觉得打心眼里生出了一股激赏,最终重重点头道:“好,既如此,杜娘子去取来,我带你入宫。只不过需得快一些,陛下可是不等人的。”
  “多谢杨将军!”
  一旁的刘墨不想杜十三娘突然会做出这般决断,瞠目结舌之后,他不禁咬了咬牙,趁人不备悄悄溜到了连通旁边临时借住崔家人的边门。正巧就在这时候,竟是崔五娘带着两个婢女匆匆过来,甫一打照面,他便立时对崔五娘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旋即低声禀报了家中眼下情形。
  “竟有此事……”崔五娘亦是当即眉头紧锁,沉吟了好一会儿,她才苦笑道,“十三娘外柔内刚,她认定的事,我去劝也没用,更何况杨将军已经允了她。陛下定然不会无缘无故向一个臣子借书,此中原因,我这就去设法打探一二。你约束家中上下,不要出门,不要乱了方寸,等着消息就好。记住,如果十一郎回来了,一定不许他轻举妄动,什么事被他这冲动得一搅和,就难以善后了,九娘也一样,不许他们乱来!”
  当杜十三娘找齐了《史通》全书,连带杜士仪的校注也都找齐了,整整装了三口大箱子时,杨思勖却在杜士仪这书斋中转了一大圈,连书案上的不少卷宗也一并扫了走。面对这一幕,杜十三娘没有说半个字,就这么跟着杨思勖出门上马,竟是径直往大明宫而去。
  尽管当初曾经在夜里跟着玉真公主入过宫,可那时候只是去梨园,这一次大白天走在其中,感觉却大为不同。来来往往的内侍,以及从服紫到大红再到绿青色的官服,她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阿兄那丽正书院就在大明宫里,他究竟是知道还是不知道,现在人又可还好?赤毕等人本该是随侍在他身边的,此刻理当在大明宫前左近候着,可刚刚过来时为何不见人?
  而当李隆基听了杨思勖的禀报,得知杜士仪的妹妹亲自送了这些书卷过来,他一下子就想到当初杜士仪应京兆府解试前夜被人截杀,杜十三娘求了玉真公主入宫陈情的往事。尽管身为大唐天子,他已经不记得那张脸了,但那弱质纤纤的少女在面前毫不畏惧陈情的情景,他却还隐约记得。尽管心头愠怒已极,可看到大殿上那三口偌大的箱子,他又不耐烦一卷卷来看,眉头一皱便沉声说道:“既然来了,便把人宣上殿来。”
  紫宸殿内朝重地,除却宰臣和极少数的大臣,旁人鲜少能够踏进半步,国夫人等顶尖诰命亦是如此,更不要说崔俭玄还不到封妻荫子的品级。当杜十三娘跟着杨思勖上殿的时候,眼见两侧内侍全都垂手侍立,一丝声息也无,脚下的地砖平滑如镜,那股凝滞到几乎沉重的气氛从头顶直压下来,让人几乎连身子都难以挺直。在这种肃穆的气氛下,当她行礼拜见过后,便不得不用力用指甲刺了刺手心,提醒自己一定要镇定。
  “这刘子玄所著的《史通》,你阿兄是哪里来的?”
  “回禀陛下,是昔年端午节时,臣女代替阿兄送了节礼到玉真观,玉真公主便送了此书给阿兄当回礼。贵主知道阿兄喜欢史话,因而便特意将搜罗的这一套书送给了阿兄。”
  这个答案李隆基已经听说过,但如今要紧的不是谁送的,而在于太子李嗣谦竟然问杜士仪借书!他轻轻舒了一口气,随即又问道:“你既然特意随着杨思勖进宫,言说你家阿兄曾经为《史通》做注,你把那些校注找出来给朕看!”
  杜十三娘当即应了,等几个内侍上去开了箱子,刚刚亲手整理的她很快就找到了兄长的第一卷注解,因而便双手呈了上去。等到杨思勖接过之后转呈给了天子,她退回到原位之后,这才轻声说道:“阿兄素有抄书的习惯,这校注是在重新抄录之后做的校注。一来是防刘公著书时偶尔会有脱漏谬误,二来也是因读史有感,因而留下注解批语,以便异日重温时再读。”
  李隆基粗粗一扫,也已经发现杜士仪所谓的校注,竟是还抄录了原文。而其中几条按注,都是比较本朝与前朝的优劣,其中不乏颂圣之语。作为天子,他听惯了这样的好话,但在这样的私家藏书中发现这样的内容,还是足以让他原本极其糟糕的心情稍稍缓转了几分。他的愠怒一多半是冲着太子李嗣谦和杜士仪的悄悄往来,可也有一小半是因为《史通》的作者刘知几是有名的大儒,却在自己贬黜之后死在了任上,觉得杜士仪藏着《史通》另有目的。这会儿既然心情不再似最初那样坏,他索性饶有兴致地多看了几页,可越看越觉得刘知几著史功底非同小可,而杜士仪的校注亦是恰到好处。
  因而,粗粗半卷看完,他合上书,突然想到面前这一本一本的校注,仿佛便是民间蔚为流行,甚至在宫中丽正书院都渐渐采用的线装书形式,而这又是杜士仪的功劳之一,他便对一边的杨思勖问道:“可还带来了其他东西?”
  杨思勖跟着李隆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此刻立时躬身说道:“书案上似还有未完的奏疏一卷,旁的抄录了几卷杂书,臣一并携了来。”
  此话一出,下首侍立的杜十三娘登时心中一紧。她一直想告诉自己,起头那些忧虑都是自己胡思乱想,可杨思勖不但带了《史通》,还特意拿了兄长放在书案上的东西,如今天子又特意问了,她心里不能不做最坏的打算。眼看着李隆基展开那一卷奏疏,匆匆一扫后便面色遽变,她不禁死死咬紧了嘴唇,心中思量着自己是否还能再做什么。可未曾想李隆基竟是突然离座而起,沉声说道:“去丽正书院!”
  杨思勖立时答应一声,打了个手势命左右内侍跟上。等他紧随天子之侧,路过杜十三娘身边时,他想了想便悄然打发了一个内侍过去。那内侍到了杜十三娘身边,相当客气地低声嘱咐道:“陛下要驾幸丽正书院,杜娘子还是先回家去吧!”
  杜十三娘眼望着天子一行人匆匆出了紫宸殿,尽管心中越发惴惴然,但她更知道,自己能做的已经都做了,接下来便只能看阿兄的。
第387章
轻松逆转
  尽管时近傍晚,但丽正书院中却人员齐全一个不缺。因为就在中午之前,李隆基突然命人传旨,让人将已经编纂完的《大唐六典》四卷,立时抄录三份副本送到紫宸殿。这一桩突如其来的任务落到肩头,自然让向来清闲自在的丽正书院上下为之忙碌了起来,就冲着往日的优厚供给和俸禄,谁也不会质疑这下得加班加点赶工,上至贺知章这样的学士,下至杜士仪这样被临时征调来修书的,一概都全神贯注加入到了抄书的行列之中。
  一时间,偌大的地方只有沙沙沙的抄书声。当李隆基特意吩咐内侍不许惊动上下,踏进了这座他曾经驾临过多次的丽正书院时,所见便是如此一副让人心旷神怡的书香墨海,每一个人都在伏案疾书,没有一个人瞧见他这个天子。然而,对此他却丝毫都没觉得冒犯,反而饶有兴致地在众人身后走过,甚至还品评着这些颇负盛名的文人墨客书法如何。当他来到杜士仪身后之际,却陡然之间停下了脚步。
  他记得杜士仪是回京之后由张说举荐,这才进了丽正书院。在放眼全都是壮年甚至于老者的这地方,杜士仪那年轻看上去分外显眼,就连一旁另一个看似年轻的青年,也被他给压下去了。而那一笔字和从前他看到的相比,挺拔依旧,却多了几分不同从前的筋骨。因而看着看着,他突然出声问道:“这才不到一年,你这一手八分书比起从前,可是大见长进了。”
  这个突兀的声音不但杜士仪听见了,四周围的其他人亦是全都茫然抬头。等到发现竟是一身便服的大唐天子突然出现在这里,有人惊呼,也有人手忙脚乱放下纸笔行礼,但更有人直接狼狈地打翻了砚池。而背对着李隆基的杜士仪则是深深吸了一口气,放下笔之后连忙站起身低头后退行礼。这时候,四周围已经有一大片人拜见不迭。
  “都起来吧,朕只是兴之所至,所以来看看。如此壮观的奋笔疾书,朕看了大为欣悦。”李隆基笑容可掬地摆了摆手,仿佛此前在紫宸殿时的暴怒失态根本没有发生过一般。而等到众人一一起身,他过去拿起杜士仪抄录的那一沓纸随手翻了翻,又踱过去看了看别人的成果,待发现杜士仪果然是抄得又快又好,显见往日抄多了书驾轻就熟,他方才若有所思地说,“杜士仪,你随朕来,朕有话要问你。”
  这种特别的待遇也不知道引来了多少殷羡的目光,而杜士仪答应一声跟着李隆基往外走,待到殿外穿上了鞋下了台阶时,他心里已经断定,这次应该是事发了。尽管他已经做好了相应的预备,但究竟能否会奏效却并无把握,因而下了最后一级台阶时,见天子突然站定,他连忙跟着停下了脚步,凝神准备那个即将到来的问题。
  “人人都想当京官,不愿出外,你缘何反其道而行之?莫非是觉得朝堂宰臣,抑或是朕这个天子,还容不下你一个毛头小子?”
  果然来了!
  杜士仪闻言反而精神大振,面上却露出了狐疑之色:“陛下……”
  “你书斋中的奏疏,朕看过了。”
  你堂堂大唐天子,竟然把我扣在丽正书院,然后派人去我家书斋抄检!
  杜士仪暗自腹诽,却慌忙诚惶诚恐地举手一揖道:“陛下,臣绝无此意。臣状头登科,制举高第,释褐便得授万年尉,不满一岁更是超迁左拾遗,弱冠便得此殊遇,可说是旷古少有。然则臣长于世家,学于草堂,纵使曾经观风北疆,也曾见过民生疾苦,却不曾有过治理一方的经验,更不曾踏踏实实为国为民做什么事情。所以,陛下此次遴选州县刺史县令,臣得知之后,便不自量力想一求县令,只是奏疏已成,却不知道该如何呈递,心里有些犯难。”
  如果不是先看过杜士仪抄录的《史通》及其注解,再看到那求出为县令的奏疏,李隆基哪里会相信这些话,但此刻他却分毫不疑。想想杜士仪今年才不过二十出头,在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拾遗补阙之中最最年轻,因而不像其他人那样一心想往朝廷中枢钻,反而有治理一方的豪情壮志,这也可以理解,于是,他便词锋一转道:“既有此心,那缘何太子三番两次问学于你,你从不曾通禀?”
  “若是太子因私事问于臣,臣自当上奏于上。但太子从臣数月之前侍读于东宫起,虽三五日就遣人来,可问的都是经史条目,所以臣只禀报过贺学士和徐学士,并不曾对他人言明。若是陛下容禀,臣可以复述太子历次所询经史条目。”
  见李隆基果然允准,杜士仪便毫无凝涩地将太子李嗣谦一次又一次来询问自己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的回答如实告知,末了见天子面色稍霁,他这才躬身说道:“陛下恕臣惶恐,其实臣此次求为外官,亦是因太子殿下求教。臣才学鄙陋,远远不及丽正书院各位贤达,并东宫诸位侍读。太子以千金之躯亲厚,颇有因臣年纪相仿之故。然则东宫讲读,历来皆挑选老成持重之人,想也有怕我等不识世情,以至于使得储君心性毛躁之故。然则太子向学之心并无谬误,只要臣出为外官,太子自然不会再惦记着臣。”
  李隆基想到太子李嗣谦对于其他侍读东宫的官员并未笼络结交,却惟独对杜士仪兴致勃勃一再问学,此刻听到这缘由,一时倒也觉得有几分道理。而杜士仪说太子没错,错的是自己,所以要避开出外的理由,更让他满意地点了点头。然而,杜士仪接下来的几句话,却让他登时心中惊怒。
  “只从前太子垂询,都是经史上的事。可今日命内侍来问时,却提到了玉真公主当初送臣的一套《史通》。此前著述此书的,乃是安州别驾刘子玄,臣因玉真公主告诫,一直秘而不宣,也不曾对外人提过,却不明白太子殿下从何听来!”
  说得没错,刘知几得罪被黜,自己这个天子尚且也是听人说,方才知道他还著述了这么一套《史通》,更不要说杜士仪也是悄悄珍藏,李嗣谦身为太子,又是从何得到这个消息?想到这里,李隆基再也顾不上杜士仪,心不在焉撂下一句“你之所请,朕知道了”,当即转身匆匆离去,竟是连丽正书院中因为他的突然到来,正不知所措的那些官员也都顾不上,就这么走了。
  “陛下这是去……”
  杨思勖快步追上,可话还没说完,就只见李隆基一下子停住了脚步。他有些错愕地看着前头的天子,可足足好一会儿,他方才听到李隆基出声吩咐道:“你去太极宫东宫,宣太子来见朕!”
  永宁坊祁国公王宅,当王守一坐在堂上观赏着歌舞,又一次次听人禀报宫中传来的那些消息时,他忍不住志得意满地哼着小曲儿。人逢喜事精神爽,更何况他那双生妹妹终于打破了多年来一直难以怀孕的怪圈,赫然有妊在身,他本就心中大畅,而这一次又略施小计,很可能一箭双雕除了两个眼中钉,他那股高兴劲就别提了。此时此刻,搂了一个美姬过来,已经带着醉意的他将手探入其怀中肆意揉捏,见其带着满脸媚笑逢迎上来,他不禁哈哈大笑。
  “过了今天,看那些人还会说王家日落西山否!”
  堂上歌姬舞姬全都是王家养的人,没有一个敢违逆王守一的心意,更何况若是如今烜赫一时的王家轰然崩塌,她们也不知道会流落到何处。因而,见王守一兴致大好,众人自然更加卖力地奉承,而王守一就这么公然胡天胡帝闹腾了一番之后,等到又到净房中更衣出来,他的脸上便少了几分醉意。
  开元初册立太子的时候,妹妹便为之黯然神伤,可结果赵丽妃之后还有武惠妃,争宠手段更烈,以至于短短十年间,妹妹就已经完全失宠。如今若是能够把太子拉下来,只要妹妹所怀真的是儿子,那便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
  “主人,圣人到丽正书院中见过杜十九,眼下回了紫宸殿,已经命杨思勖去召见太子了。”
  “呵呵……哈哈!”王守一得意忘形地再次哈哈大笑。
  李隆基的性子,他这个做妻兄的当年最亲近,所以最了解不过了,那就是最好面子,最希望人人称颂明君。所以,天子方才不会立刻逼问杜士仪,而是找个理由把丽正书院的人都拘在里头不能动弹,然后再亲临以表现亲文好贤之意,现如今仿佛丝毫措置都没有,就回紫宸殿召见太子也是如此。
  可当初他能够用那样的手段置姜皎于死地,现如今下了如此猛药,怎会还奈何不了一个杜士仪?至于太子李嗣谦,那可不像武惠妃那般好命,赵丽妃早就失宠,太子自己也未必得李隆基几分喜欢。当皇帝老子的,有几个能够容得下日渐长大的储君儿子?只怕心里已经完全认定了!
第388章
风云变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